第393章 虛實

從隴西向長安進軍,可以選擇兩條路,南線就是沿渭水東進,取陳倉、武功、槐裡,直逼長安,這是便是關隴大道,也是最近的一條道路。

另外一條路是沿涇水向東南,出安定,取新平、北地、池陽,一樣可以攻到長安城下。相比於南面的關隴大道,北面的涇水道要偏遠一些,但相對於南線魏軍的重兵防守,北線所受的阻力相對而言的要少一些。

所以牽弘向劉胤建議從北線進軍,這樣就可以繞開魏軍的主力,避免攻打陳倉眉縣這樣的堅固要隘,長安乃是關中之腹,一旦拿下長安,回過來再解決陳倉眉縣,便可以輕鬆許多。

王頎也比較贊同牽弘的意見,從關中守軍的薄弱處下手,相對而言比較有利。

牽弘和王頎久仕隴右,對關隴一帶的地形地勢瞭如指掌,這方面他們最有發言權,所以在議事會上提出進攻方案之後,傅僉黃崇等人並沒有反對。

劉胤沉吟未決,問計於鄧艾:“牽弘王頎都建議走北路沿涇水東進,艾先生以爲如何?”

鄧艾呵呵一笑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魏軍在南路佈下重兵,而北路相對鬆懈,但牽弘王頎能想到的,司馬望未嘗不會想到,在下料定主公還未兵出安定,司馬望必定已經派兵前往新平進行阻截,涇水一路,也未必就是坦途。更何況,主公此番東進,首先必取者乃陳倉也,陳倉乃關中西面的第一要隘,佔據陳倉,便可向東窺視長安,向南截斷陳倉古道。不光擠壓掉司馬望在關中的生存空間,而且對進入益州的鐘會也是一個致命打擊。陳倉失守,向益州輸送的糧草輜重也只剩下一條子午道可行。子午道的艱險不言而喻。此舉便可沉重地打擊到鍾會在蜀之軍,也可以封死鍾會從陳倉道回援關中的可能。可謂是一舉多得。在下以爲,若想取關中,必先得陳倉。”

“那依艾先生之意,當棄北而南行了?”

鄧艾微微一笑道:“非也,主公還得首先兵出安定,攻打新平。”

劉胤奇道:“先生既然以爲該先取陳倉,爲何還是出兵安定?”

鄧艾從容地道:“兵法之道,在於虛實之間。主公若取陳倉,又豈可讓司馬望有備?首攻新平,司馬望必定以爲主公將從涇水道進軍,從而抽調兵力前往新平抵禦。主公以一部偏師出安定,主力則突襲陳倉,趁敵不備,奪下陳倉,關中之局面便可以打開。如果被司馬望看破主公的意圖,集重兵於陳倉,恐怕攻之難克。”

劉胤大笑道:“艾先生之意。甚合我心。”

其實在牽弘和王頎提出從北路涇水進軍以後,劉胤不置可否,並沒有點頭同意。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傾向於從南路進軍的,不用鄧艾介紹,劉胤也知道陳倉的重要性,要不然當初韓信也不用選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謀了。而且此時鐘會的大軍在蜀,陳倉的重要性更是不得了,掌控了陳倉,就等於是掐斷了鍾會的糧草供應線和退路之一,這個意義是非同凡響的。

劉胤清楚。鄧艾和鍾會有着刻骨的仇恨,鄧艾爲了報仇。自然難免也時時想着算計鍾會,佔領陳倉。截斷鍾會的歸途,可以迫使鍾會陷入絕境,鄧艾報他的願望便可以再進一步。當然,鄧艾也未必就是全部出於私心,畢竟他的這個建議也是諸多建議之中比較理想的一個,陳倉的得失關乎到整個的關中大勢,自然不可等閒視之。

而且鄧艾提議在安定出疑兵,調動司馬望的整個關中佈防,無疑讓劉胤甚爲滿意,兵法講究的就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只要能調動司馬望一部分的兵力北移,自然可以減輕主攻陳倉的壓力。

於是劉胤下令王頎率後軍一萬人馬前往安定,從安定沿涇水向東進軍,直指新平。同時,劉胤吩咐王頎要搞大陣式,多豎旗幟,大張旗鼓地從安定出兵,給司馬望產生一種錯覺,認爲蜀軍就是要從安定出兵來攻打長安。

街亭之戰的失利讓司馬望痛定思痛,他很清楚,此役之後,整個關隴的形勢已經是慘遭逆轉,他已經從戰略進攻的位置上轉變成了戰略防守,雙方攻守易勢,他已經再沒有力量能組織得起進攻了。

當然也是指在現有兵力之下,如果司馬昭能再次派出援兵,或者是在蜀地的鐘會大軍部能火速地回援的情況,司馬望還是有機會再次發起反擊的。

但司馬望很清楚,關洛一帶已經是無兵可調了,現在京城洛陽的守備力量都是極爲地薄弱,更別指望司馬昭可以派出另一支的援兵來,都說魏國家大業大,兵力雄厚,但魏國佔據十州之地,疆域廣袤,再多的兵分配下去,每州每郡分駐的兵馬都是極爲有限的。司馬望明白,此次所調動的十萬大軍,也已經是司馬昭所能調動力量的極限了,司馬望都不好意思再向司馬昭開口要兵。

至於鍾會,他畢竟是司馬昭戰略體系之中的重要一環,司馬望自然是無權去調動他,很顯然,司馬昭還是希望司馬望可以解決掉關隴的問題,他也一直沒有聽到關於鍾會大軍撤軍的消息,看來鍾會的人馬是指望不上了。

司馬望無奈地接受了這樣的局面,既然無力反擊,那就打好關中保衛戰,絕對不能辜負司馬昭的期望。

比起進攻來,司馬望更擅長於防守,當年長城之戰,司馬望就是用一個拖字訣,將來勢洶洶的姜維大軍擋在長城之下,讓姜維欲進不能,欲退不甘,以四兩撥千斤的策略,化解了蜀軍的進攻,此次的戰役,也讓司馬望得以名揚天下。

所以對於這次的關中防禦戰,司馬望還是成竹在胸的。(。)

第841章 獵物第1293章 乞降第332章 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第17章 猥瑣的胖子第913章 緊追不捨第474章 五五之局第671章 再戰蒲阪津第1049章 偷渡第583章 黯然而別第1056章 虛虛實實第283章 戰火蔓延第793章 混入第109章 失守陽安關第245章 貪婪成性第443章 蔣斌第951章 不可有失的補給線第1060章 祭旗第678章 真正的隱患第329章 諂佞小人第483章 招供第756章 起用文鴦第1284章 完虐狗奴國(下)第1357章 一杯鳩酒第315章 半路遇襲第221章 陸抗的決擇第755章 匈奴兇猛第882章 葦澤關第650章 不得其門而入第540章 神秘來客第530章 心事第232章 姜維的決斷第1106章 求助第612章 玩計謀,你還嫩了點第429章 激烈巷戰第500章 她是一個女人第920章 再起烽火第30章 初守景陽宮第864章 兵圍晉陽城第762章 軍渡第471章 撤第861章 不長記性第1271章 風水輪流轉第657章 反攻關中完本感言第998章 騎戰(下)第1300章 喪母之痛第173章 募兵第532章 議儲第81章 阻截第147章 激戰(上)第821章 疲於奔命第827章 轉機第153章 生擒田章第2章 最坑爹的穿越第1040章 魚兒上鉤了第26章 入宮第413章 荀愷第35章 中尉右丞第633章 巷戰(五)第1301章 初具規模第988章 絞肉機第32章 春搜第475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1359章 他若有事,你們陪葬第696章 統一五部的計劃第870章 功過相抵第1130章 風雨前夕第1204章 三王殞落(七)第901章 天氣是大敵第1048章 詐降計第588章 鹹熙六君子第546章 搶親?第1233章 鮮卑亂(上)第612章 玩計謀,你還嫩了點第724章 缺衣少食的氐人第485章 引蛇出洞第1114章 老對手第523章 在商言商第1113章 貪狼第490章 設計第355章 沒那個膽量第506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第586章 別了,洛陽第450章 收復劍閣第312章 物是人非第494章 無處可逃第919章 黯然而別第950章 誰更卑鄙第1069章 小平津失守第190章 驚人消息第295章 谷地內第700章 五胡始亂起第148章 激戰(中)第450章 收復劍閣第606章 些許遺憾第71章 漢中之行第791章 金蟬脫殼第366章 司馬望第404章 五丈原之戰(五)第379章 街亭之戰(八)
第841章 獵物第1293章 乞降第332章 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第17章 猥瑣的胖子第913章 緊追不捨第474章 五五之局第671章 再戰蒲阪津第1049章 偷渡第583章 黯然而別第1056章 虛虛實實第283章 戰火蔓延第793章 混入第109章 失守陽安關第245章 貪婪成性第443章 蔣斌第951章 不可有失的補給線第1060章 祭旗第678章 真正的隱患第329章 諂佞小人第483章 招供第756章 起用文鴦第1284章 完虐狗奴國(下)第1357章 一杯鳩酒第315章 半路遇襲第221章 陸抗的決擇第755章 匈奴兇猛第882章 葦澤關第650章 不得其門而入第540章 神秘來客第530章 心事第232章 姜維的決斷第1106章 求助第612章 玩計謀,你還嫩了點第429章 激烈巷戰第500章 她是一個女人第920章 再起烽火第30章 初守景陽宮第864章 兵圍晉陽城第762章 軍渡第471章 撤第861章 不長記性第1271章 風水輪流轉第657章 反攻關中完本感言第998章 騎戰(下)第1300章 喪母之痛第173章 募兵第532章 議儲第81章 阻截第147章 激戰(上)第821章 疲於奔命第827章 轉機第153章 生擒田章第2章 最坑爹的穿越第1040章 魚兒上鉤了第26章 入宮第413章 荀愷第35章 中尉右丞第633章 巷戰(五)第1301章 初具規模第988章 絞肉機第32章 春搜第475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1359章 他若有事,你們陪葬第696章 統一五部的計劃第870章 功過相抵第1130章 風雨前夕第1204章 三王殞落(七)第901章 天氣是大敵第1048章 詐降計第588章 鹹熙六君子第546章 搶親?第1233章 鮮卑亂(上)第612章 玩計謀,你還嫩了點第724章 缺衣少食的氐人第485章 引蛇出洞第1114章 老對手第523章 在商言商第1113章 貪狼第490章 設計第355章 沒那個膽量第506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第586章 別了,洛陽第450章 收復劍閣第312章 物是人非第494章 無處可逃第919章 黯然而別第950章 誰更卑鄙第1069章 小平津失守第190章 驚人消息第295章 谷地內第700章 五胡始亂起第148章 激戰(中)第450章 收復劍閣第606章 些許遺憾第71章 漢中之行第791章 金蟬脫殼第366章 司馬望第404章 五丈原之戰(五)第379章 街亭之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