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現在是華語影壇第一人。
拿完威尼斯影后回來,國內又是一通表彰云云,還受到了大領導接見——再強調一遍,這年頭文藝工作者地位很高的,見領導是常態。
所以陳奇不在身邊,龔雪去哪兒也要給三分薄面。
她去廣電暢通無阻,直接敲開領導辦公室的門,眼看快下班了,領導正滋溜滋溜喝茶呢,奇道:“龔雪同志,李文化同志,你們怎麼來了?”
“我們有事跟您彙報,您方便麼?”
“當然方便,什麼事?”
二人坐下,老李道:“我們今年完成了三部電視劇《渴望》《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每部50集,一共150集,後兩部還是與臺灣合拍的。”
“這事我清楚,不容易啊,一家單位一年製作150集,央視也辦不到,你們辛苦了。”
“都是爲人民服務!但現在有個問題,這三部劇要怎麼播呢?要怎麼做才能讓廣告投放提升,讓劇集盈利?”
“這個……”
領導暗道壞了,這是要錢來了。
當初陳奇答應拍電視劇,理由是爲了支持電視劇事業,沒提錢。現在龔雪親自來提了,領導知道也該給,但受限於環境政策,這事難辦。
比如央視,89年廣告費才幾千萬,90年纔到1億。
一是做廣告的企業少,二是廣告費太低,三是環境和思想限制。現在最便宜的幾千塊錢就能在央視打廣告,幾十萬就是大金主了。
領導道:“你們自己有什麼想法?”
李文化先說了一遍,因爲他是電視劇創作中心主任,負責這攤的。
龔雪畢竟不是幹部,她可以後發制人,但不能先開口。
“有點激進了吧?開了這個頭,容易起到不良影響,帶壞風氣。”
“有什麼不良影響?企業又不是傻的,劇好自然投廣告,劇不好還投什麼?我倒覺得這樣能提升各單位的生產積極性。”
“可是……”
領導比較保守,百般猶豫。
砰!
李文化猛地一哆嗦,不可思議的看着龔雪,她竟然用力拍了一下桌子,秀眉豎起,怒道:“之前《包青天》《巾幗梟雄》兩部劇花了幾百萬,我們幾乎白送給國內的電視臺!
現在三部劇又花了幾百萬,您的意思還讓我們白送?
我們爲了支持電視劇事業才幹這個活,拍劇不是我們應有的工作!如今東方公司與北影廠合爲一家,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千多口人的生計,再這麼幾百萬幾百萬的送,我們早晚關門!
東方公司一向是文藝事業的試驗田,那商業廣告怎麼就不能開闢實驗田了?”
"……"
領導眨巴眨巴眼睛,也嚇一跳,溫溫柔柔的龔雪同志還能拍桌子呢!
“不能寒了同志們的心,實在不行我找大領導評理去!”
龔雪蹭的站起身,面色泛起一絲不健康的紅潤,她本來就發燒,一激動只覺頭重腳輕,此刻腦子裡還想:我應該順勢暈過去,暈過去就好辦了。
於是她搖搖晃晃,真的要暈倒。
“不要激動不要激動!你先坐下……”
領導臉都綠了,也趕緊站起來,虛扶了一下。
這特孃的讓人知道龔雪在自己辦公室裡氣暈了,那還活不活了?他忙道:“哎呀!我又沒說不能搞。這樣吧,明天把央視找來,開個會,你們先行商量……”
“這不行!此事必須您點頭,您點頭了央視就合作,難道還讓我們再費勁巴拉的說服央視?那得拖到什麼時候?春節期間可是宣傳的最佳時機!”
"……"
事關自身態度,事關廣電態度,領導就不能怠慢了,反覆思量其中利弊,終究下了決心:“也罷!就拿這三部劇做試驗田,看看國內的廣告潛力有多大!”
五分鐘後。
小轎車從廣電大院開出來,龔雪穿着羽絨服,用圍巾緊緊裹着脖子和下半張臉,愈發的不舒服。李文化擔憂道:“小龔,你沒事吧?”
“感冒發燒,回去躺躺就好了。”
“那你家也沒個人……我讓小戴和小黃(黃秋燕)去陪陪你。”
李文化見她沒拒絕,嘆道:“我們認識快十年了,第一次看你發脾氣,還挺嚇人的。”
“不發脾氣不行呀!必須要談下來……咳咳……其實
很多事情都該開放了,就差臨門一腳的膽量。”
“你明天能行麼?要不推後幾天?”
“不用,我這個樣子對我有利……咳咳!”
“好傢伙!得虧你倆不是美國人,否則妥妥的總統和第一夫人,天生從政的料。”李文化感嘆。
“我誥命白當的?”
龔雪縮在羽絨服裡,白了他一眼。
回了家。
不一會黃秋燕和戴涵涵過來了,於秀麗把壯壯也接了回來。
壯壯看媽媽生病,關鍵時候很懂事,不哭不鬧。龔雪開始還好,天黑了有點嚴重,燒的迷迷糊糊。大家趕緊找大夫來打了一針,又守了半夜才放心。
…………
次日下午,廣電。
三方齊聚。央視覺得有點突然,他們爲春晚忙的不可開交,怎麼談上廣告費了?領導還批准了。
同樣是李文化先講了一遍,頓時嗡嗡嗡四起。
龔雪依舊裹着羽絨服,嬌嬌弱弱的坐在那裡,還時不時咳嗽幾聲,一副中年林黛玉的氣質。這讓大家爭論時,
聲音都不自覺的放小。
她聽了半天,終於開口道:“電視劇一直以來都屏蔽了商業價值,以互換爲主,這樣很不利於電視臺的生產積極性。”
這年頭電視劇沒有買賣,比如兩家電視臺,你有一部劇我有一部劇,我們互相交換,那就有兩部劇可以播了。
“我們願意做改革的先行者,拿出三部劇做實驗。我們與央視也不是買賣關係,而是合作關係。每年春節期間,央視都會放一些精彩劇集作爲福利。
今年不妨就放《渴望》《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屬於翻拍,先不用放。
這兩部劇各放幾集,把觀衆癮頭勾起來,正好春晚還有兩部劇的主題曲,更好宣傳。同時發佈消息,春節之後有興趣投放廣告的企業來京聚一聚。這叫招標會,或者招商會,但我們要規避一些字眼,叫見面會就好了。
你們出了力氣,我們也不是吃獨食的,電視劇回本之後,多出的收益願意與你們分成。”
這種方式叫“廣告置換”,90年代初期常用的一種辦法:央視想要劇,但不想掏錢,怎麼辦?央視把廣告位給片方,片方自行去招商,收益基本歸片方。
但有時候也會分賬,不是分錢,而是分廣告位,比如
90秒的廣告位給片方,央視自己留20秒。
簡單說,這時期雙方都不掏錢,靠吃廣告費活着。比如《北京人在紐約》,就是靠這種方式盈利了。
龔雪咳了兩聲,最後道:“我醜話說在前頭,誰覺得我們劇拍完了不得不賣就故意壓低條件,那我不妨講清楚:裡面兩部劇是與臺灣合作,必須要播,而且要熱播。
如果誰真想壓價,也無所謂,我們以後不拍電視劇就是了。”
“龔雪同志!你這是說的什麼話……哎呀,你看你抱病在身還來開會……好了,下面你們表態吧,什麼意見?”廣電領導道。
央視也想增加收入,幾個領導琢磨琢磨,道:“我們贊成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