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通用的冒險情節,塑造了一個反邪教奪寶的劇情線,南斯拉夫的風光精緻典雅,動作與飛車特技驚險刺激,女演員各具風情,堪稱香港當今最華麗的娛樂片水準。”
“開場奪上帝武裝真是流暢,野人齊刷刷滑下山坡蔚爲壯觀,文戲對白生動諧趣。追車戲實在精彩,值得大陸電影工作者好好學習。”
“節奏輕快爽脆,毫不拖拉,不斷地觸發奇觀,即便當成旅遊風光片看也充滿巧思。”
“強行模仿西方探險片,看着相當彆扭。剪輯差,劇本差,邏輯簡單粗暴。男主角深入敵穴,還要糾結三角戀那點破事,實在是無法諒解的幼稚。”
“內容並不紮實,說是探險片,但中後期自己偏離了主題。娛樂片也得有一個鮮明的核心,方能經久不衰,只有一個類型片的外殼, 註定是無法成功的。”
《龍兄虎弟》上映後,上海媒體一窩蜂的趕來開席。
讚揚者,多讚揚表皮。批評者,多批評內在。
幾十年來,上海與香港在各方面都有着異常微妙的聯繫,無論商業還是文藝,講過多次不贅述了。
總之,對於香港呢,上海還真不一定看得上。
但普通觀衆是熱情的,港片入滬一大喜事,全國只粵、滬兩地爾!
《龍兄虎弟》在180家戲院鋪開,與廣東的《警察故事》一樣掀起了熱潮,由於地域緊密,程龍也不必像在廣東那樣長途宣傳。
黃浦、徐匯、靜安、虹口??十二區九縣,挑代表性的戲院跑一跑就行了。
別的表演嘉賓先回港了,陳慧嫺和王傑留下來,繼續宣傳自己的新專輯,還要上電視臺的節目。
王傑也破罐破摔了,臺灣回不去,只能投誠。
???
大年初五。
陳奇早早爬起來,花了40分鐘收拾自己的儀表,颳了鬍子,用進口洗面奶洗的白白嫩嫩,把頭髮梳成大人模樣,再換上一套港式休閒風的春季衣服。
他沒穿西裝,有點裝。
最後對着鏡子打量,相當滿意: “OK!端端正正,積極向上的五好青年幹部!”
約莫10點鐘,他拎着吳孟臣幫忙買的禮物下了樓,一輛小轎車剛好等在那裡。前幾天見的那位同志親自來接,比陳奇還要高半級,上海的地位本身就不一樣。
“過年好過年好!勞煩您這麼早出來。”
“應該的,那我們出發。”
那位同志瞄了眼陳奇手裡的東西,從外包裝就能看出來是什麼,笑了笑沒說話,並不違規。一路上,聊的自然是電影。
“程龍拍戲時受了重傷,沒多少真刀真槍的打鬥,全是飛車特技。裡面那個外國女郎叫羅拉芳娜,西班牙小姐冠軍,他們在《快餐車》裡就合作過了。”
“程龍是香港最有名氣的麼?”
“算是的。”
“與李連結比呢?”
“二人在香港的戰績差不多,程龍在東亞、東南亞非常厲害,要壓過李連結一頭。但李連結憑藉《黑俠》打入好萊塢,又比程龍強一些。”
那位同志當八卦聽,津津有味,笑道: “你對這些事情最瞭解了,我們領導也喜歡看電影,只是平時工作太忙,閒暇時才能看看,一部片子還要分成幾次才能看完。”
聊着天,不緊不慢的到了地方。
小轎車開進一個大院,陳奇的瑞士進口手錶已經摘下來了,換成了上海牌手錶,瞅瞅時間,10點20分.如果聊一個小時的話,那就是11點多。
剛好飯點,看樣子還要留吃飯。
中國人請客送禮人情往來等等,有一套自古相承的習慣,比如約你的時間是飯點,或者臨近飯點,那肯定就有吃飯的意思……
他安靜的打量着大院,下了車,只跟着那位同志走。
又上樓,敲門。
“咚咚咚! ”
吱呀一聲,開門的是一個30多歲的男子,十分熱情。
“陳奇同志!”
“果然年輕的很吶,你好你好!”
陳奇連忙握了握手,有點忐忑的換了拖鞋,此時,領導才從書房走出來,看見他就笑: “小陳啊!又見面了……哎呀!怎麼還拘謹起來了?快進來快進來!”
呼———
陳奇這才鬆了口氣,隨之笑道: “您過年好,大初五的來打擾您了。”
……
三個小時後。
陳奇回到了酒店,箇中細節不便描述。
此番見面,二人聊的非常愉快,到了飯點果然留了頓飯,吃完又繼續聊。主要談了兩件事,第一件自然是港片入滬。
他詳細分析了自己對國內電影體系的判斷,引港片進來就是要起到鮎魚的作用,根本目的是促進電影改革。國內製片廠一個比一個窮,發行公司一個比一個山頭主義。
他不看好此後幾年的發展,認爲市場會繼續萎靡。
想掙錢,就得服從改革安排。粵、滬是兩個排頭兵,港片先進來,進來之後陳奇會安排合拍,即上影廠和珠影廠與香港做合拍片,一塊賺錢。
第二件事,便是電子產品。
陳奇講述了自己的三項需求:電視學習機(遊戲機)、掌機、電子寵物。
這個思路,二人當年在美國初見的時候就聊過了。領導搞技術出身,眼光長遠,並不覺得做遊戲是不務正業————就算是不務正業,不在國內賣,出口賺美元就可以了。
領導也談了自己的看法,提到了一件國產產品:中華學習機!
1984年,中央提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
於是相關部門投入研發,鼓搗出了一款“中華學習機”,基本是效仿Apple II的————蘋果公司生產的一款微電腦。
這東西怎麼用呢?
連接電視,以電視爲屏幕,以磁帶爲外存,配上軟盤驅動器和磁帶機,能應用所有APPLE·II上的軟件,當時售價960元。
“這個東西去年亮相,今年會正式推廣。電子工業部還成立了一家教育電子公司,專門做這件事情。我試用過中華學習機,效果麼……”
領導談到此處,輕輕搖頭,道: “現如今,個人電腦的更新迭代非常快。憑藉國內中小學的任務採購,或許有一些銷路,但遠遠追不上羣衆需求。”
事實也如此。
到1990年,中華學習機大概賣了400萬臺,絕大部分是學校採購。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東西本身就不太行,質量差,性能差,只能用蘋果的軟件,升級空間有限,圖像分辨率低……而外界的個人電腦性能飛速發展,比如IBM的產品。
人家可以增加內存,連接外部設備,能用更多高級的編程語言,操作更人性化,軟件更豐富??國內的計算機教育方向也在調整,迅速傾向個人電腦。
所以中華學習機吃了兩年政策紅利,很快就被淘汰了。
領導說完自己的觀點,問: “小陳,如果你打算在國內銷售,你想做什麼樣的學習機?怎麼保障市場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