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七章 一頃

大海蔚藍一片,彷彿寶石。@

但在海上呆得久了,實際這種美麗單調的可怕,遠離海岸線,就連海鷗都不見幾只。

而且這一行未知因素太多太多。

“有沒有量出來?”一個滿面黝黑的大漢問身邊的一個書生。

“應當快到岸了。”書生擦着汗說。

這tmd,比科舉還累人哪,書生心想道。

大漢姓丁,是杭州的海客,杭州海客主要就是下倭國,泉州與廣州那邊則是多下南洋,遠的還下天竺與大食,東非。

可能宋朝對倭國比較陌生了,要麼就是幾個大和尚來求經,然後冒充使者以求方便。實際有宋一朝,倭國罕有使者來覲見。具體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宋朝雖富卻不強。儘管有倭女來借種。這個借種原因同樣複雜,不僅是宋朝文明發達,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身高。

宋朝相對於其他古代王朝,經濟上比較富裕,自己養的豬羊不夠,西夏與吐蕃交易的牛羊仍不夠,每年還從契丹購買幾十萬頭牛羊。

這又誕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遼奸。

因爲歲貢,以及交易,爲契丹許多貴族帶來大量財富。

遊牧民族爲什麼要入侵,反正遼國也胸無大志地不想入主中原了,那麼剩下的目無外乎就是財富。打仗能搶到很多財富,但那會冒戰敗風險的,那麼這種形式何樂而不爲。

所以宋朝除了南方地區外,普遍身高比倭國高出一大載。有的倭女來到宋朝借種,一旦有了宋種。立即被貴族收養。而那些海客們。一到了倭國。多是妻妾成羣。

但政治上卻很少往來。

原因就是弱。

正是因爲這種局勢,大漢聽到坊間講大順城之戰,立即將王巨當成了偶像。

王巨讓趙度將蔗糖方向瞄準倭國,嚀囑了很多,包括用木材換商品,以及六分儀。

大漢乃是第一個執行的,帶了一些商品,買了幾百棵大紅松。根據趙度說的話,又於木排上置帆。這也是必須的,去的時候乃是杭州到琉球,再到倭國這條航道,比較熟悉的航道。而回來則不是杭州了,而是密州。

唐朝時也有一條航道,先從倭國到高麗,再從高麗到登州,不過在宋朝這條航道暫時廢掉了,即便不廢。拖着這麼長的一大排木排,也不可能繞道高麗。因此只有強行橫跨。

▲Tтkan▲co

但這橫跨的航道上,連一個參考地標的島嶼都罕見。而且後面拖着木排,速度變慢。這時候只能參照這個不標準的六分儀,以及指南針,然後再調節風帆。

去的時候已經對照了這個六分儀,不過不大準確。原因有三,第一個原因則六分儀本身,第二個則是標準的計時儀器,第三個是地圖。

六分儀原理很簡單,正午時測量,這個正午是指某一個標準時間的正午,另外就是指南針。指南針能湊和,不過那來的標準計時儀器。即便用最精確的水漏或沙漏,在海船上顛簸不平,必然會造成計時不準。同時還要有一張標準地圖對照。

這一條,王巨託趙度派發指南針與六分儀時也做了說明。

另外就是需要計算能力。所以去倭國的一些船隻雖做了驗證,但出現了極大的誤差,這個也無所謂,可以慢慢改正的,比如海圖的校正,對沙漏水漏的改進,最少比在大海上迷失了方向,最終不知駛到哪裡強吧。

書生是大漢僱的幕僚,不過有理說不清,而且他們是第一個走這條新航道的,又是第一個用海船拖木排的,大夥都有些忐忑不安。

船兒繼續向西駛發。

一個水手叫道:“東家,看那。”

遠遠的看到一條彎彎的黑影,好長。

“放船。”

不是解開纜繩,放開大船,而是指放下小艇。

幾名水手放下小艇,向岸邊駛去。

日漸暮,水手回來道:“前面就是乳山。”

“那個乳山?”

“在密州的上面。”

“哈哈哈。”大漢狂笑。

找到了方位,那就好辦了,水手繼續不停地調節風帆,第二天接近中午時分,這一大排怪物駛進了膠州灣。膠州灣內開始出現一些海船,多是南方的船隻,不過才成立不久,遠不及杭州市舶司熱鬧。

這些船同樣奇怪地看着他們。

大船拉着木排徐徐進了港,市舶司的官吏與士兵同樣面色古怪。

大漢則大笑:“丁老三回來了。”

不但他,其他人同樣在船上跳起來。大漢又拍着書生的肩膀道:“所以明公是文曲星下凡,非是你這個凡人能理解的。”

書生無語,王子安善長的好象是軍事吧,與文曲星有何關係?好吧,誰讓自己連一個舉子都考不中。

“停上一日,立即派小船返回。”大漢又道。這是風帆時代,大船無法逆風返回倭國了,不過有一些小型船隻,能利用側帆,或者槳櫓,逆風返回。只是速度會很慢。但能搶一個先機,大漢則跳上岸。

幾個小吏要過來查看貨物,準備抽解,大漢道:“不用抽解了,明公佑我,天佑大宋,這些全部捐給朝廷修路吧。”

Www¸ тт kān¸ ¢ ○

這是高興的,而且不條道路打通了,那意味着倭國會有很大的市場,對他們這些海客來說,同樣意味着會有極大的利潤。

大漢的豪爽,讓幾個小吏有些傻眼,這麼長的木排,而且全部是粗大的松木,松木在海水裡隱隱泛着紅潤色的光澤,無疑全部是上好的紅松。要知道因爲宋朝文化事業發達,許多地區松樹全部砍伐光了,所以木材價格漸漲。況且這些優質的紅松。誰會捨得制墨。只能用來做高大的建築大梁。或者高檔傢俱。小吏不用估算,最少也值好幾千貫哪。

捐啊,這是好事,不過領首的小吏問:“貴客,請問尊姓大名,籍貫哪裡?那個明公是誰?”

“王子安哪,文曲星哪,小的服了。明公神了。”

這個神,不僅是因爲木材,六分儀,指南針,還有,那就是大地可能是圓的,沒有這個理論,就不能支持六分儀。

…………

“子安,大地真是圓的?”呂惠卿問。

消息傳到京城,雖是小事。也頗爲轟動。

雖然大夥兒不好意思拿到朝堂上講,但私下裡不免有些議論。

“大約是圓的。只是大海茫茫,不知邊際是何,否則有人冒險,或向東或向西,駛上一圈,那麼就能證明了。”

“那麼大地會有多長?”

“天知道呢,”王巨手一攤說。他知道也不會說的,太怪異了,並且他也畫了一幅大約的草圖,包括澳州,赤道線還是那個赤道線,當然避免不了會出現誤差,然而開封緯線卻是五,經線是九,意思是九五至尊,根據這個再往下細劃成若干個小度,至於這個九五至尊會給後人帶來什麼麻煩,他也不管了。

但他們來可不是爲了這個,在北宋市舶司的收入仍有限。而且有一條也讓大家忽視,比如南宋在史上因爲海上貿易,拉動了六分之一的經濟,但這個六分之一不能在賬面上顯示的,市舶司的收入仍然只有幾百萬貫。

“子安,今年木棉價會跌到什麼地步?”章惇問。

“我也不大好說,不過棉被今年可能跌到五貫以下,你要做好準備。”

“這麼快?”

“恩,太暴利了,不過到了五貫時,能接收的人就多了,那麼未來跌的幅度會慢慢下降,可能在這十年內都能維持到了兩貫錢以上,而且我讓趙度打通海路,也與它有關。銷路多了,銷量大了,跌得就會慢。但木棉司也不會長久,也許是十幾年後,也許是二十幾年後,必然取締,但那時取締性質卻是不同,雖取締了,可南方的稅務等於變相的每年又會給國家增加幾百萬貫的收益。並且未來不僅是棉被棉衣,還有棉布。這等於會造福千家萬戶。”

“那就好,”章惇鬆了一口氣。

僅是去年木棉司就給國家帶來三百多萬貫的收益,即便拋除修路車船與人力成本,收益也不會低於三百萬貫。這成了變法最大的政績。今年棉田翻了一倍。但跌得太狠,產量雖增加了,收益卻不及去年,這又是章惇不希望看到的。

“對了,京城裡有一個叫武年的士子,寫了一本書,專門講了南方瘴癘的兇險。隨後又有人據此彈劾,說是移民不適宜嶺南水土,多中瘴癘而死。”

“這個也無妨,驛政法(郵政系統)開始,書信往來,福建路與江南西路鄉紳謠傳不攻自破。但也確實會有部分人死於瘴癘之中,這多非是什麼瘴癘,而是一種蚊子傳染的瘧疾,嶺北之人初去嶺南,免役力差,還有水土不服,可能是死了極少數百姓。不過吉甫兄,你可以這麼做,抽查三兩個州的百姓每年死亡率與死亡情況,再與遷民對比,謠傳不攻自破。再者,可以讓皇城司的人盯梢住那個武年士子,再找一個藉口抓捕。”

宋朝言者無罪,僅憑著一本書是不好抓的,但想找抓的理由,大內密探開動,還會能找到的。

這個都不是關健,關健的是前面。

這時代壽命很短的,防都沒辦法防,就象這個鹽,每年就知得死多少人,但誰知道?

一個地區若是人口過於稠密,再加上兼併嚴重,每年會不知得多少百姓因爲貧困而死,不一定是餓死,有病死的,還有養不活孩子,孩子生下來活活溺死的。

這都是非正常死亡,只要統計出來,便是很好的證據。

“好主意。”章惇道。

“即便有了證明,那些人還會誣陷。”呂惠卿說。

“爲何?”

呂惠卿說了一件事。

王韶與李師中不和,古渭州有兩個首領隆博與託碩,兩人互相攻擊。木徵弟弟出兵助隆博。但這兩人都與王韶交情不錯。王韶想化解。即便董裕出兵王韶估計問題也不大。都準備對付木徵與整個熙河地區了,豈會怕一個小小的董裕。這纔是真正的拉攏大多數,對付極小數,爲以後用最小的代價收復熙河打下基礎。

李師中與王韶不和,向寶卻是李師中的人,於是向寶欲壞王韶之事,與高遵裕、張守約三人率兵,不管向寶爲人如何。他也能打,更不要說張守約了,於是嘩啦啦,一二三將兩部統統平蕩,又將董裕擊敗,董裕丟下幾百具屍體狼狽地逃跑了。

那就算了吧。

然而樞密院發火了,說是博降託碩互相仇殺,王韶高遵裕事先不認真瞭解。後來向寶帶兵蕩滅了他們,高遵裕也去了,應當命令王韶去秦州聽旨。等候王克臣瞭解後才能做決定。

西府三相不管真相如何,卻暗藏殺機。王韶是專做蕃部工作的。事先不瞭解,那就是失職。向高二人有失誤,但有戰功,功過相抵。那麼就必須得處罰王韶。

王安石也不知道具體情況,只好說,王韶只根據偵查情況上奏,西北多山,蕃部相互仇殺,即便在二十里內也難掌握情報,他們或進或退,怎能馬上就知道呢。不能憑藉這一條給王韶定罪。

趙頊和稀泥,對曾公亮說,用向寶是爲了戰,用王韶是爲了和,李師中作爲一方主帥,責任是節制二人,李師中的奏摺很不得體。

這樣文彥博與吳充、馮京更不滿了。

不過這時王韶更詳細的奏摺到了京城,王安石又說:“王韶上奏渭源有良田萬頃,開墾可以籌到三十萬石軍糧。”

一萬頃良田產量肯定不止三十萬石,人得要吃,不過吃餘下來的,一年也會多出三十萬石以上的軍糧,王安石並沒有誇張,後來王韶開邊,朝廷並沒有象慶曆那樣,興師動衆地從後方調運糧草。

又說:“渭源邊貿繁榮,設市易司可以爲招撫籌集到不少經費,李師中並沒有否認,只是被樞密大臣譏諷後,才極力抵毀王韶,說萬頃良田是謊報,市易司貪墨。實際王高二人招撫有功,託碩部仇殺乃是安撫使李師中處置不當而引發的,責任不在王韶。”

文彥博替李師中辨護說:“邊將擱置詔命不執行,是常有的事。”

王安石說:“詔令如果無法執行,應向陛下奏請,擱置詔令豈能無罪?況且李師中無中生有,誣衊謊報,豈能饒恕?”

文彥博只好說:“李師中既任邊帥,是應嚴格要求他,不過李師中被王韶攪得實在爲難。”

“王韶雖是特命機宜文字,李師中也力奏王韶有王佐之材,所以朝廷才同意他的奏請。王韶做的事都是李師中同意後才實施的,何曾攪擾?”

文彥博只好粗暴地說:“王韶之勢,赫赫關中,誰敢惹他!”

趙頊聽火了,說:“這是什麼話,王韶做的事,都是向朝廷報告的。”

李師中下。

聽到這裡,王巨終於明白,李師中原來與王韶關係不算惡劣,但好人就怕三說,有人在後面挑,李師中這才與王韶針鋒相對。

但事情還沒有完,文彥博繼續彈劾王韶的屯田與市易。

趙頊只好讓李若愚下去看,李若愚下去看了,與李師中奏疏一樣。趙頊不信,又讓王克行下去看,並且讓新知州竇舜卿作陪。王韶氣瘋了,俺正忘着呢,沒時間陪你們,反正看了也白看,你們看後還會繼續指鹿爲馬。

因此王克文回來稟報說,有地,一頃六十畝,就這一百六十畝地,還是有主的,其地主正在打官司討回。

趙頊氣傻了。

不要說若大的渭源地區,就是在京城邊上擠吧,也能擠出一百六十畝荒地。你們想埋汰王韶,也不能這樣埋汰吧,或者真將朕當成了傻瓜晉惠帝。

老文同志聽後,也不作聲了,你們就算是指鹿爲馬吧,也不能指着螞蟻說是馬,俺還是沉默吧。

李若愚則隨後說,古渭寨不可置市易司,聚三十萬貨物必啓戎心,又妨秦州小馬、大馬傢俬交易,且私交易多賒貸,今官市易乃不然,兼市易就古渭,則秦州酒稅課利必虧。曾公亮、文彥博、馮京皆以若愚等所言爲是。

韓絳不知道情況,但也贊成最好不要設在古渭寨,畢竟離秦州太遠了,要設設在秦州。

實際韓絳也錯了,王韶市易得利,正是因爲能幅射得深,設在秦州與更西邊的古渭寨那個幅射得深?

王安石現在也不大清楚市易的情況,畢竟纔開始執行,也不清楚李若愚說這個三十萬貫是指古渭寨每天聚集了三十萬貫貨物在交易,還是僅三四個月已經盈利三十萬貫,只好說道:“若是西人得到古渭寨,豈是三十萬貫之利也?若不敢置三十萬貫於古渭,恐西人爭之,則尚何須議洮河與武勝生羌?”

說到最後王安石也來火了:“今天有的蕃人富戶,家產往往就有二三十萬貫錢。”

這也說明了宋朝大戶的富裕,熙河蕃人地區經濟還不及中原與江南地區的,不算是頂級富戶,居然就有了二三十萬貫錢。

王安石又說:“這些蕃戶都敢囤積家產,不怕被劫奪,難道朝廷威靈到了衰弱如此?”

一個小富蕃子不怕被搶,幾萬軍隊囤積,背後還有一個若大的宋朝卻害怕被搶,這還有天理嗎?

全部息火。

王安石這才說:“臣以爲今天想要連生羌,當形勢欲張,應接欲近。就古渭市易,則能更接近。古渭商旅並集居者越多,就可以因建以軍,增兵馬,擇人守之,則形勢必張。有人害怕秦州因此商旅會減少。秦州只是患戰兵少,豈是少了冗食之人?”

他講出了古渭寨市易的軍事意義,還沒有講出商業意義,當然也算是一條理由,足夠論壇王韶在古渭市易的正確性了。

呂惠卿講出來,只是爲了譏諷,並無其他。

王巨則在想着心思。

看樣子王韶就快要動手了,然而爲什麼大順城那邊還沒有動靜?難道是因爲自己搶了疆砟堡這個大門,西夏不敢發兵大順城了?

他這樣想,是想着離開京城。趙念奴說的,趙頊意欲將他調到西北任職。但大順城那邊沒有了動靜,其他地區暫時小打小敲的,朝廷不會緊張,他就不會調了,難道還繼續呆在軍器監?或者說我未來要去秦州與王韶搶功勞去?(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第四三七章 大人物第704章 殺母 上第856章 割土 上第738章 哭第二八三章 應戰 上第三五〇章 大家比着坑 下第764章 進京第840章 富弼出使第四二七章 擔心第680章 黃雀 下第三七三章 增兵第四十四章 奇蹟之戰 一第十六章 人情第554章 一路向北 下第三九六章 井田第778章 瘋了第四三六章 小人物第二九〇章 驚豔第769章 反轉 下第805章 授業第二七二章 來了第三二二章 小痛痛第781章 真正的助手第766章 天機第三〇三章 改良第634章 足跡第一六三章 蕃騎 上第524章 夜聲第二一五章 希望第771章 軟第二五七章 吾願往第三五一章 共妾第三八〇章 桑弘羊第二九四章 倚仗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第453章 三十萬第526章 開胃菜 上第四三三章 默契第二二三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 下第二十四章 寶藏 上第584章 東明縣 上第814章 狗不如第九十五章 第一躍 五第二七一章 可憐的李諒祚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三一九章 加強版韓琦 上第634章 足跡第二六三章 斬龍 下第一九四章 東澗橋 下第二十七章 敗了第660章 漁翁第710章 山匪第五十八章 苦逼的丁家 下第808章 好消息第621章 膽子大第572章 提醒第一九八章 遷徙第798章 風雪定天都第500章 大殺器第629章 條件 上第二十六章 送禮第642章 原來是虎 上第790章 五天第734章 愛國人士 下第三五三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 下第四一七章 請求第826章 紙老虎 上第852章 粗暴狂野第610章 小道第615章 威名 上第799章 不敢碰第二八一章 可信賴的人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第四十九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 下第三七四章 奢侈品第五十六章 苦逼的丁家 上第二十三章 香玉第十六章 人情第二八七章 實話第661章 自曝第四章 伏擊 下第748章 六個大禮 中第一一九章 三個規則第670章 我是第三第797章 獻書第792章 大捷 上第456章 拿捏 上第769章 反轉 下第二六六章 龍手 上第一七四章 有條魚第二六八章 龍手 下第529章 開胃菜 下第740章 裂車 中第三三五章 高利貸第三九六章 井田第508章 逆轉 中第二○七章 立學稱子第499章 清洗第一六七章 鐵門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四三七章 大人物第704章 殺母 上第856章 割土 上第738章 哭第二八三章 應戰 上第三五〇章 大家比着坑 下第764章 進京第840章 富弼出使第四二七章 擔心第680章 黃雀 下第三七三章 增兵第四十四章 奇蹟之戰 一第十六章 人情第554章 一路向北 下第三九六章 井田第778章 瘋了第四三六章 小人物第二九〇章 驚豔第769章 反轉 下第805章 授業第二七二章 來了第三二二章 小痛痛第781章 真正的助手第766章 天機第三〇三章 改良第634章 足跡第一六三章 蕃騎 上第524章 夜聲第二一五章 希望第771章 軟第二五七章 吾願往第三五一章 共妾第三八〇章 桑弘羊第二九四章 倚仗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第453章 三十萬第526章 開胃菜 上第四三三章 默契第二二三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 下第二十四章 寶藏 上第584章 東明縣 上第814章 狗不如第九十五章 第一躍 五第二七一章 可憐的李諒祚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三一九章 加強版韓琦 上第634章 足跡第二六三章 斬龍 下第一九四章 東澗橋 下第二十七章 敗了第660章 漁翁第710章 山匪第五十八章 苦逼的丁家 下第808章 好消息第621章 膽子大第572章 提醒第一九八章 遷徙第798章 風雪定天都第500章 大殺器第629章 條件 上第二十六章 送禮第642章 原來是虎 上第790章 五天第734章 愛國人士 下第三五三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 下第四一七章 請求第826章 紙老虎 上第852章 粗暴狂野第610章 小道第615章 威名 上第799章 不敢碰第二八一章 可信賴的人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第四十九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 下第三七四章 奢侈品第五十六章 苦逼的丁家 上第二十三章 香玉第十六章 人情第二八七章 實話第661章 自曝第四章 伏擊 下第748章 六個大禮 中第一一九章 三個規則第670章 我是第三第797章 獻書第792章 大捷 上第456章 拿捏 上第769章 反轉 下第二六六章 龍手 上第一七四章 有條魚第二六八章 龍手 下第529章 開胃菜 下第740章 裂車 中第三三五章 高利貸第三九六章 井田第508章 逆轉 中第二○七章 立學稱子第499章 清洗第一六七章 鐵門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