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一土蓋天

範純仁看着王巨,王巨笑盈盈的。

我,我,我……

突然醒悟過來的範純仁這一刻很悲催。

範純仁只好說:“太保,以和爲貴吧。”

不過他心中也在納悶兒,王巨以前說那些,還說了其他的,不是呂夷簡軟弱,就算軟弱,也不能全怪呂夷簡。

當時西北不是無將,有將,張亢打了幾次大勝仗後,冷處理了。

種世衡放在邊境,一直無用武之地,只使了一次反間計。

好水川之戰時,狄青擱在涇州憋悶氣了。

更不是無兵,看看好水川與三川口宋朝兵士表現吧,特別是好水川,所有人都戰死了,有幾個士兵投降!

整個宋朝籠罩在軍中有一範有一韓之下了,事實上……

在這幾個君子光輝籠罩下,似乎宋朝無兵無將,屢戰屢敗,這種情況下,呂夷簡如何能強硬得起來?

趙頊聽了這深層次分析後,不停地唏噓。

但也說明了王巨的理智,現在範純仁爲二號首相,知道得更多。

王巨不是害怕遼國,但他的想法是最好不要招惹遼國,才能順利又輕鬆地拿下西夏。拿下西夏後,宋朝不用兩面開戰,一旦恢復過來,那麼再也不用畏懼遼國了。

不過在這之前,也不能軟弱,越是軟弱,遼國反而以爲宋朝好欺負,可也不能太過強硬,太過強硬了,遼國也有血性的,則會有意外發生,所以王巨雖然暗中做了許多佈置,比如前線換了許多能打的將領佈防,還有高麗遼東那邊的計謀,不過明面上做了許多兼讓,比如這個雜糧。

但王巨今天表現有些強硬了,過份強硬了。

可當着這麼多大臣的面,當着兩國使者的面,範純仁又不好問出來。

“以和爲貴吧,呵呵,那就以和爲貴吧。”王巨說了一句,坐下,再也沒有說話,這讓範純仁更加鬱悶。

…………

幾個宰相陸續來到延和殿便殿,也就是趙頊時常召集少數大臣議事的地方。

不過時間有點兒不對,這纔是大年初八呢。

他們進了殿,看到了一個人,那就是王巨。

“諸卿,坐。”趙頊道。

大夥陸續坐下,趙頊用眼光向王巨示意。

王巨站了起來,道:“陛下,諸公,去年我帶着殿下出去,被百姓發現,引來許多彈劾,按照制度這是不對的,但我出發點卻是不錯。”

他將那天的來龍去脈又說了一遍,當然,那天王巨不是想趙傭提撥載培一個“大將軍”,而是通過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趙傭夢想越大,想實現的難度也就有多大,這只是一個大將軍呢,如果想做一個好皇帝,得要付出多少努力?

但王巨說的不是這個,說完后王巨道:“其實胸懷大志的另一個詞則是好高騖遠,知足常樂的另一詞則是不思進取……不過兩者卻是不同的。就象我如果怕麻煩,呆在彼岸不回來,那不叫知足常樂,而叫不思進取。或如趙括,認爲他的才華勝過了廉頗,那則是好高騖遠。”

後面的王巨說得有些傲氣,不過憑藉他如今的作爲,也沒有人排斥。

“區別就是在必須認清楚自己的才能,然後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才能低下者安守本位,這纔是真正的知足常樂。才華橫溢者,又恰逢明主,那就要主動展示才華,這纔是真正的胸懷大志。”

“問題是想認清楚別人很難很難,即便有諸葛亮的才能,還用錯了馬謖。但認清自己比認清別人更難!”

“人是如此了,放在國家上,身在局內,想認清國家的長處與短處,會更加的困難。”

“知己知彼?”範純仁問。

“差不多吧,實際上大道萬千,殊途同歸,不管什麼傢什麼教,發展到最後,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儒家中的真正中庸,易經裡的爻變,道家太極圖的魚點,所講述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得根據不同的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否則隨着環境與時間的發展,再好的法令,都會惡化。不過這個因時調節,很難很難,還是用諸葛亮來比喻,他一次次的北伐,都沒有成功,也是沒有完全認清魏蜀兩國實力的一種表現。自古以來,能做到真正認清國家的情況,並沒有多少大臣,這些人都成了千古良臣。”

還是有的,就象張良,建議劉邦約法三章。

諸葛亮隆中對也算上半個。

朱升向朱元璋提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但這樣的大臣太少太少了。

“這纔是第一道難關,下面還有一道更難的關卡,那就是認清了,如何卻矯正!”

“陛下,諸公,我曾不自量力地思考過我朝的長處短處,長處就是富裕,安定,短處有三。最大的短處就是軍事,儘管拿下大理、交趾與河湟,接下來還有西夏,但不能做常例,因爲這幾國與我朝遠不能與我朝相比,只要用對了策略,就可以拿下。但與同等力量的遼國,臣則沒有多大把握。如果換成漢唐時呢?”

“難道我朝將士不英勇嗎?難道我朝後勤跟不上來嗎?難道我朝器甲不精良嗎?難道我朝人煙稀少,缺少兵源嗎?不是!或者說缺馬,但這個問題也將要解決!真正的原因是矯枉過正了。”

“祖宗很英明,開創了一種制度,它叫軍政分開制,自此以後,不會再有軍閥亂政篡國的情況了。然而這種制度是指讓文臣主管經濟與政務,而非是讓文臣掌兵,領兵作戰。且看太祖太宗時,主將有幾個文臣。這纔是岐溝關慘敗後,我朝沒有衰落,反而多次擊退遼國的真相!”

“但是現在呢,不但如此,只要立下戰功者,立即被士大夫反覆污衊,從狄青開始,到王韶,再到我。就算兔死狐悲吧,兔子還沒有死呢!”

“其實只要政務與經濟掌控在文臣手中,武將用什麼來亂政篡國?術有專攻,古今往來,出過多少儒將?”

“太保,五路伐夏都是武將。”李清臣道。

“李公,誰是主將!”王巨喝問。

主將,高遵裕也!

王巨所說的士大夫實際就包括了外戚與權貴。

有外戚厲害的,比如衛青與霍去病,但人家確實是厲害,這才被漢武帝一步步提撥上位的。示問高遵裕原先有什麼驚人的表現?

特別是永樂城之戰的徐禧,慶曆戰爭中范仲淹僅是一個持平罷了。

然而這個持平,是在後方付出驚人的錢帛基礎上才建立起來的。

李清臣無言。

“其次是人口危機,作爲一統王朝,我朝面積最小,即便是現在,我朝面積仍不及西晉,除非將彼岸包括其中,但擁有最多的百姓,並且繼續以驚人的速度膨脹着。莫要指望着彼岸,彼岸能力也有限,而且能轉移的也不過是東部地區,不可能將西部地區的百姓轉移到彼岸。”

“人口危機帶了另一個危機,兼併!”

“其實祖宗已經有針對性的制止兼併制度,比如對富戶徵重稅,強攤派,權貴子弟不得科舉,但祖宗心腸軟,雖知道兼併之害,但想善待功臣,所以做得不徹底。”

“比如建房宅,想要房子牢固,必須地基打得牢,這個地基就是基層的百姓。但是現在呢?”

“一個國家想要穩定,必須一大一中一小。中,國家也。國家必須要保持着良好的財政,這樣才能用於軍防,用於救災賑濟,用於民生,不過能持平略有盈平即可了,不可重斂百姓。而且這些財政非是用於皇室揮霍的,用於士大夫權貴鋪張浪費的,它們必須用在國家與百姓身上!”

“小是權貴與士大夫,他們比普通百姓富足就可以了,然而必須保障所有百姓衣食無憂,這纔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礎,否則歷朝歷代的揭竿而起,還會發生在我朝。”

“何謂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錯,文公指的乃是與士大夫共享天下。至於普通的百姓,只是小民而己。因此司馬光纔會對販夫走卒穿羅襪反感。實際上,如果所有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有錢帛穿羅襪新衣服,能有蔽風雨的房屋,能一日三餐不發愁,那才叫國家大治。”

“然而我爲相時,針對這三條時弊,做了那麼多妥協,依然讓許多人憤恨之。”

“陛下,諸公,特別是在經濟上,我相信,暫時恐怕沒有什麼人能有我的巧思了。”

王巨所說的,有許多幾人還是不贊成的。

比如王巨所說的一大一中一小,其實就是一個金字塔吧。

然而在其他人心中,不是他所說的金字塔,而是皇室最大,其次是士大夫外戚權貴,再到各地鄉紳,普通百姓嘛,不讓他們大規模餓死就好了。

或者換一種說法,也就是古代的三級制度。

一般朝廷的政令下達到各縣官員手中,再由各縣官員傳達給各地鄉紳,朝堂、地方官員、各地鄉紳,也就是官員鄉紳共治天下的模式。

再如兼併,兼併確實是一個問題,但相比於前朝前代,宋朝算是很好了,最少唐朝的部曲沒有了,就連四川的旁戶,也隨着王小波李順起義瞬間消失了。

要麼就是夔峽路的一些蠻人地區,但這些地區,前面朝代也沒有完全治理妥當。

不過對於王巨在經濟上的貢獻,大家都認可的,雖然王巨下去,這一年多時間宋朝經濟還是不錯的,然而那也是在蕭規曹隨基礎上才保持着經濟的繼續發展。

可王巨不久就要離開宋朝了,這種勢頭又能保證多久?

並且就是王巨的策略,也是治標不治本的策略。

爲什麼王巨反覆說這個兼併?

其實這也是王巨兩世爲人的親身體會,比如前世七十年代,許多老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就象王巨自己吧,八十年代初,他開始記事了,但那時候他一家仍不能保持溫飽,一年看不到幾次葷腥。後來改革開放了,生活也越來越好了。但爲什麼一些百姓不感恩,爲什麼有那麼多毛左?不僅僅是金錢至上,道德淪喪。那只是表面,看看國家有大災到來時,百姓是什麼表現?道德仍存在百姓心中!可能老人倒在馬路上沒人敢扶,可是最少有六成百姓很想很想扶!

真正原因還是變相的兼併,造成兩極極度分化,不說別的,一個房子就讓許多貧困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沒有了幸福感,還不如七十年代呢,至少大家一樣窮!

不過前世這個問題不大,至少科技帶來的變化,讓大多數人不至於餓死凍死,然而放在宋朝這種低下的生產力,如果兼併越來越嚴重,那則會餓死人凍死人。或者放在七十年代,又是兩極極度分化,則會形成什麼後果?

如果兼併趨勢不制止,繼續蔓延下去,即便金人不南下,宋朝內部也會爆發嚴重的危機。

然而王巨也不能有很好的辦法去解決,也說了許多遍,於是迅速轉移了話題。

“所以諸君要努力了,不過我說這些,是說另外一件事,範公,前天宮宴上,我舉止有些不當吧?”

“呃……”範純仁不知道如何回答。

那天王巨先是莫明其妙的強硬,然後又莫明其妙的不作聲,王巨不作聲了,面對着強大了遼國,誰還敢作聲,因此順利地搭成了一些口頭協議。隨後,兩國使節就返回了。

“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範公,我這種種安排,主要是爲了順利而又輕鬆地拿下西夏。甚至現在拿下湟州地區了,我都不想發生阿里骨背叛的事件,因爲在那時,無疑增加了許多變數,也逼得我不得不修改了作戰計劃。”

“西夏連連慘敗,並且因爲賀蘭石,更使得西夏經濟民生雪上加霜,遼國派使來調解,是謂必然。所以爲了進一步迷惑遼國,我向陛下提議,先答應議和休戰。不過在這種優勢下,我朝主動承諾議和,換成你,會不會起疑?”

“太保是說……”

“範公,我刻意說決戰於燕雲,將長城境內全部收回,這說得是過於強硬了。對方終是遼國,那麼必有人反對……但我不是怪你,如果沒有準備,與遼夏兩國兩面開戰,後果確實很嚴重的。就是有了準備,同時與遼夏兩國開戰,勝負也未知也。”

“只要我說了,範公你沒有異議,也會有其他人有異議。那麼接下來我就可以緘默不語了,範公,你會意我意思嗎?正是這樣,纔會給遼夏兩國使者造成一種錯覺,我朝忽然議和休戰,乃是我朝內部又出現了嚴重問題,不然不會停下伐夏腳步的。”

有了這個錯覺,西夏人會感到僥倖,遼國也就會輕視,那麼幾個月後,西北正式春暖花開之時,宋朝忽然用兵西夏,則能在很短時間內將西夏拿下。

拿下了西夏,就是遼國出兵,宋朝也不會害怕了。

“原來是這樣……”範純仁喃喃一聲,敢情自己被王巨當槍使喚了。

“範公,你也莫怪,同樣,我內心深處感到很自豪。上兵伐謀,沒有計謀是不成的。但我的計謀乃是對外,非是對內。相反的,有些人對外軟弱,對內部卻非常非常的兇殘。西夏人爲了抵毀我,派斥候於邊境處傳出讖謠,子安之功,勝過寄奴,直破賀蘭,砥柱中流。這個,你們都知道了,未來我就是從這個讖謠上打開缺口的。然而近日,京城裡卻傳出另一首讖謠,一土蓋天,司馬無日!”

一土無疑是一個王字,蓋天了,肯定大肯定巨。

司馬非是司馬,而是趙室江山。

聯在一起,那就很有意思了。

第842章聯親

讖語,或者叫讖謠,讖緯,這玩意兒威力在古代太大了。

它是怎麼來的?

準確的時間是萌芽於西漢,奠基者是董仲舒,天人感應嗎,所以會出現一些詭異的隱語、預言,昭示吉凶禍福,比如《左傳》中的一些斷句,季氏亡而魯不昌……

其背景是董仲舒建議罷廢百家,獨尊儒術,但這必須要獲得漢武帝的支持,單憑儒學的思想還不夠的,因此董仲舒推出了讖緯之說,用此來滿足漢朝統治者的正統性、合理性。

“周秦以還,圖篆遺文漸與儒道二家相雜,入道家者爲符篆,入儒家者爲讖緯。董劉大儒,競言災異,實爲讖緯之****。”

它是儒家弄出來的東東!

所以儒學從這時候起,就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夫子儒學了。

所謂的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書曰讖,這是《說文解字》所給出的解釋。

那麼何謂緯,那不是地球經緯的緯,而是緯書的緯,也就是用神學去附會儒學的書,想一想孔夫子說的那句,敬鬼神而遠之吧!

接着到了王莽。

王莽篡漢,怕天下不附,因此僞託堯舜禪讓的舊例,說自己是“繼體受命”,武功長孟通看到機會,說俺浚井得到一塊白石,上面有書著石:告安漢公莽爲皇帝。

隨後齊郡一個小亭長說夢見天公派使者告訴他,攝皇帝當爲真,王莽便告訴王太后,以此爲根據請求去掉攝字,在臣民面前只稱皇帝,並改元初始。後面的就越來越多了。其實這是一種心虛的表現,不僅王莽,還有武則天……

這時讖緯說法正式大成了。

王莽與一些宵小弄出來的讖語幾乎是一個笑話,然而後面出現了一個很關健的讖語:劉秀當爲天子!

這又是怎麼來的?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劉)欽娶湖陽樊重女,生三男:演,仲,秀,兄弟早孤,養於叔父良。演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秀隆準日角,性勤稼穡。演常非笑之,比於高祖兄仲。秀姊元爲新野鄧晨妻,秀嘗與晨俱過穰人蔡少公,少公頗學圖讖,言“劉秀當爲天子”。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秀戲曰:“何用知非僕邪?”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

宛人李守,好星曆、讖記,爲莽宗卿師。嘗謂其子通曰:“劉氏當興,李氏爲輔。”及新市、平林兵起,南陽騷動,通從弟軼謂通曰:“今四方擾亂,漢當復興。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衆,可與謀大事。”通笑曰:“吾意也!”會秀賣谷於宛,通遣軼往迎秀,與相見,因具言讖文事,與相約結,定謀議。

後人以爲真,但是王巨認爲司馬光這個記載有些牽強附會了。

爲什麼呢?

因爲劉秀當時的光景。

後世有許多人說****太祖出身低,確實太祖出身不高,但還有人比太祖出身差的,特別是朱元璋,劉邦出身也就那麼一回事,劉秀同樣很不好。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生了舂附節候劉買,劉買爵位爲兒子劉熊渠所繼承,另一個兒子劉外曾任鬱林太守,劉外兒子劉回爲鉅鹿都尉,劉回兒子劉欽是南頓令。劉欽早死,劉秀三兄弟爲叔叔劉良撫養。

到了這時候劉家三兄弟家產肯定不多了,而且古代是嫡長子繼承家業,輪到劉秀手中的就更加少了。所以纔出現青年時劉秀的光景,據史書記載就是“性勤稼穡”,喜歡做活……估計他家田地不是太多,但他胸懷大志,因此要習文練武,這得花錢吧,還要娶妻生子,更得花錢吧,逼得他沒辦法,於是只好親自做農活,又在農閒後放下身架,做一個小糧販以賺取更多身家。

在古代小商販是何等的地位,由是他的大哥劉演都時常取笑他。

這時的劉秀,哪裡能看到天子的樣子哦?

因此這個讖語還真可能與另一個劉秀有關,也就是資治記載中的國師公劉秀,彼劉秀名氣很大,他是光祿大夫、大學問家劉向的兒子,原名叫劉歆,本人同樣是一個大學問家,早年時與王莽關係不錯,後來因爲種種原因,逼得他準備誅王莽,事泄自殺。

不過究竟是什麼情況,因爲史書記載混亂,或者許多沒有記下來,後人就不大清楚了。

但不管如何,這個劉秀真的成爲天下一統的天子了,並且成了所有大一統開國皇帝中幾乎最完美的天子。

至於這個推算出鷹語的李守,在京城做官,李通於南陽造反,李守得知後,主動見王莽,請求寬大處理,結果滿門被誅,反而李通後來成了東漢的開國功臣、大司空,所以謎團太多太多了。

接着李世民來了,據說李世民四歲時,有一個方士拜見李淵,看到李世民,說李世民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害怕斷語泄露,派人追殺,卻沒有找到人。

王巨同樣不相信真有此事,因爲李淵很長時間是準備將江山交給長子的,這纔有了玄武門之變。

主要是後面的讖語,十八子,得天下。

隋煬帝聽說後,開始查詢了,普通的李不用擔心的,但有三個李,一是八柱國李弼的重孫李密,但李密那時正在逃亡中,二是李虎的孫子李淵,也是楊廣的親戚,正在山西爲官,不過李淵低調,又可能用了一些手段,同樣逃過了一劫,三是李遠的孫子李敏,也是楊廣的外甥女婿,而且李敏在朝中勢力很大,於是不久李氏一門三十二人全部處死,餘下人等一起流放到嶺南。

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趙匡胤的點檢爲天子。

李淳風的“唐三代後,有女主武王”。

秦朝的“亡秦者胡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所以沾到這玩意兒,歷代統治者的態度只有十二個字:寧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但不能說它好用,實際上古今往來,罕有人用這一招對付政敵。

不要說王莽,那時王氏家族與王太后已經把持了朝政,至於曹操劉裕趙匡胤的啥,說了也不管用,反而加速他們更替王朝的速度。

或者是秦檜、蔡京之流,說他們專權亂國有可能,但能說他們有機會更朝換代?

因此說了沒有人相信,反過來反而會迎來他們的瘋狂報復。

然而放在王巨身上,恰恰好,什麼條件都似乎有了……

幾位大佬臉色陰沉,那怕範純仁內心深處都有些反感。不爲別的,而是爲眼下,如果王巨拿下西夏,將西夏安定,賴着不走,用這個讖謠將王巨逼走,還是一說。關健眼下西夏還沒有平定,遼國又在關注呢!

於是幾人都看着趙頊。

趙頊神情很肅穆,顯然剛纔王巨先行進宮,已經講過了,他有了思想準備,不過趙頊內心同樣複雜。

先前王巨進宮,一開始不是說這個的,而是說了他兒子的親事。

趙天賜漸漸大了,因此王巨想從宗室女子當中,挑選一個兒媳婦。

趙頊大喜。

對於彼岸趙頊心情同樣複雜,說捨棄吧,他是捨不得的,不要說那麼大的疆域,就說彼岸對宋朝的幫助吧,趙頊也不可能默視它完全獨立出去。

不過想要管轄,似乎也不大可能。

首先是官員,不要說大海幾千裡幾萬裡的海外了,就說瓊州島吧,都沒有官員願意過去。也許有,但肯定很少很少,就那麼幾十個官員不怕危險,願意爲朝廷效力,可這幾十個官員能將彼岸控制住嗎?

其實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官本制思想,做了官,就會有美女香車豪宅金錢糧食,有了這種思想,還會有幾個官員願意吃苦?

反觀幾百年後的歐洲,他們人口很少,根本做不到象王巨這樣,動輒能遷徙幾百萬百姓,生生將異地變成同民族爲主的地區,即便在美洲那邊做到了,有英格蘭人,愛爾蘭人,法蘭克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因此有了移民,卻不能團結一致,所以纔有了美國獨立的土壤。

但就是這個情況,西方卻一度控制了全球大部分地區,就連大清王國都成了他們的半殖民地。

不過王巨有天大的能力,也不能改變宋朝士農工商的排位。

因此趙頊看到了,卻是一個無解之題。

派的官員少,又要面臨第二道難關。宋朝統治國家的手段與前面王朝差不多,還是官員與鄉紳共治國家模式。

官員只到了縣一級,里正耆戶長是鄉紳,縣裡的胥吏也是鄉紳豪強,有人說宋江不是鄉紳,他確實不是鄉紳大地主大商人,但他是強!

於是有的官員能力弱,都生生被地方鄉紳豪強架空。

但這種架空是有限的,至少大方向上這些鄉紳豪強不敢違背朝廷,否則就會迎來國家機器的強力鎮壓,所以這種模式,保障了國家在大的方面得以安定。

然而國家機器能不能控制彼岸的鄉紳豪強?

所以是有官員過去了,並且彼岸每年都放開一些市,讓它們成爲宋朝的州,但這些官員始終不能將彼岸這些州得以控制。

趙頊思考了很久,最後給彼岸一個定位,那就是當作一個超大號羈縻地區,就象唐朝的河中地區那樣。

然後就是王巨,王巨未來要走,對此趙頊還是有些不捨,不過捫心自問,真要是王巨不走,他在的時候會放心,但他一旦身體不行了,能不能放心?

或者象祖宗那樣,來一個杯酒釋兵權,嗯,不但釋兵權,還要釋政權,讓王巨徹底養老。可就是這樣,趙頊也未必放心。與王巨相比,石守信他們弱爆了!要比,拿司馬懿與王巨相比吧。

這樣一想,王巨去彼岸,反過來是最好的結局,並且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話。

那麼王巨去彼岸會不會稱王?

王巨曾數次隱晦地說不會稱王,趙頊想了許久也認爲王巨不會稱王。可能王巨對這些海客們有恩,也有一定的約束力,甚至彼岸的一些制度就是王鉅製訂的,但這些海客未必贊成王巨成爲擁有生殺大權的王!

因此趙頊對王巨去彼岸的定位,則是一個擁有很高威望的隱形王,而不是公開王。

對彼岸未來的定位,則可能也象河中那樣,雖奉唐朝爲主,但可能各自爲政,一個鬆散的聯盟!

而且彼岸地域面積太大了,又隔着一道道大海,特別是彼岸最遠的那兩塊龐大的大陸。

他的想法大半還真想對了,不過也有許多也想錯了。

王巨之所以不真心地將彼岸交給宋朝,一是彼岸制度更先進,王巨不可能讓落後的制度代替先進的制度。

二也就是趙頊想到的萬里大海,以眼下的科技力量,任何人也不可能將這麼大的地域相統,更致命的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

但王巨並沒有將彼岸割除出去,而是要等,等未來中原能不能在彼岸影響下,出現一種更先進制度的國家,二是等科技力量的迅速發展。可那不知要過多少年了。

王巨想法與趙頊想法無關,但正是因爲趙頊這些想法,他還是希望王巨去了彼岸後,對宋朝繼續保持着親近的關係,那樣,彼岸的財富以及廣褒的地域,則繼續能對宋朝產生有利的幫助。

那麼何謂親近?

這個與宗室聯姻豈不是保持親近最好的手段?

一個是姑姑的兒子,一個是宗室女子,想不思念宋朝都難了。

所以趙頊立即說好啊,正好他弟弟女兒多,愁嫁妝呢,第五個女兒沒有出嫁,姿色也不錯。

不過王巨立即搖頭,說,臣看好了人。

不是趙顥的女兒,而是另一名宗室女子,“八賢王”趙元儼的重孫女。

趙元儼在宋仁宗時威望很高,有十三子,除了允熙、允良、允迪、允初,餘皆早卒。但允初向佛,沒有後人,只剩下前面三脈。

王巨選擇的是趙允迪的孫女,據說此人很不成器,居父喪不哀,又在宮中爲優戲,連他妻子錢氏都看不下去,向朝廷告發,宋仁宗下旨降爲右監門大將軍,不給他朝謁,妻子錢氏失望之下,出家爲女道士。

那與王巨無關了,而且趙允迪死了很久。

之所以選擇這個少女,可能是因爲其祖父的行爲,這一脈漸漸沒落,反而讓這個少女十分懂事,其姿容也嬌好,年齡也般配。

趙頊遲疑不決,在宋朝公主也就那麼一回事,況且是趙允迪的孫女,連一個縣主都不是!

王巨便將這個讖謠說了出來。

當然,王巨去了彼岸,無論傳出什麼讖謠都無所謂了,關健現在王巨還不能去彼岸,他威望又是如此之高,手中又掌控着幾十萬精兵猛將,陝西數路財政支配大權,若是加上一個有聲望的公主郡主的啥,到時候就是有十張嘴巴也說不清楚了。

幾個大佬暫時不知道聯親的內幕,不過都知道事情大條了。

與公,在這個最最關健的時候,一土蓋天會產生什麼影響?

與私,他們都承認王巨的功勞,但王巨可是一個很小氣很不好惹的主。

有了這個一土蓋天,王巨去了西北後會很難受,弄不好寸步難行。但這是七傷拳,傷人也傷己,即便是致仕在家的文彥博,只要將這個一土蓋天往文彥博頭上一蓋,文彥博照樣悲催。不要問理由,只要有一個動機,就可以釀成彌天大案!

ps:完本了,但成績太差了,差得都不想上傳。我什麼也不求了,一共875章,慢慢上傳吧,給訂閱的讀者一個交待。(未完待續。)

第461章 最大的底牌 下第一七五 新私商 上第四二一章 新世紀第663章 老朋友第二二七章 燒酒戰爭第596章 市易市易 下第七十五章 對子第八十七章 鬧大吧 六第490章 這個夜晚不平靜 上第二一一章 成事在天第三三三章 決戰時候第二六三章 斬龍 下第四四三章 市易第697章 芒種第848章 誘餌第833章 贊普的人選第三八九章 那個名字第一二五章 有點難第628章 苦澀的勝利第一七一章 貴人第九十一章 第一躍 一第三六二章 竊賊第一二〇章 上眼藥第743章 逼第492章 夜襲第652章 宋朝特色 下第一七九章 兄弟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七十六章 世仇第685章 撈人第837章 三明第四十三章 大哥第一三四章 古怪的字第710章 山匪第601章 保馬第三十二章 山那邊的人第747章 六個大禮第四二二章 楹聯第702章 大事 上第759章 張睦 上第二四一章 大順大順 上第一九〇章 亮劍第724章 孤臣?第638章 一念之間 下第475章 鼓聲 中第三六四章 十萬火急第二四九章 九屍迎客 三第677章 溫水之戰 上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九十章 好兆頭第三七六章 共濟會第七十一章 天塌了第三五四章 驕傲 上第五十五章 後悔的趙禎第一八九章 不能言第二六八章 龍手 下第595章 市易市易 上第532章 南來風第687章 飛錢司第三〇九章 帶頭第728章 黃河第三十九章 勞動吧第806章 三國第489章 慘戰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849章 冷處理第664章 預熱第三八九章 那個名字第749章 六個禮物 下第755章 你不懂第824章 遲了第五十章 滿意第二七〇章 縣學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 上第766章 天機第三八三章 王八之氣第572章 提醒第797章 獻書第851章 雙保險第三〇六章 愛護第四一四章 粗人第四二九章 道第二三〇章 都想第805章 授業第500章 大殺器第521章 蔣幹第709章 聖儒 下第490章 這個夜晚不平靜 上第一〇一章 見龍在田 下第676章 藉口第856章 割土 上第671章 新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奇蹟之戰 一第二八〇章 不早死第一四〇章 明妃曲第二一六章 報復第二三一章 迷惑第540章 春雷第二十章 講道理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
第461章 最大的底牌 下第一七五 新私商 上第四二一章 新世紀第663章 老朋友第二二七章 燒酒戰爭第596章 市易市易 下第七十五章 對子第八十七章 鬧大吧 六第490章 這個夜晚不平靜 上第二一一章 成事在天第三三三章 決戰時候第二六三章 斬龍 下第四四三章 市易第697章 芒種第848章 誘餌第833章 贊普的人選第三八九章 那個名字第一二五章 有點難第628章 苦澀的勝利第一七一章 貴人第九十一章 第一躍 一第三六二章 竊賊第一二〇章 上眼藥第743章 逼第492章 夜襲第652章 宋朝特色 下第一七九章 兄弟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七十六章 世仇第685章 撈人第837章 三明第四十三章 大哥第一三四章 古怪的字第710章 山匪第601章 保馬第三十二章 山那邊的人第747章 六個大禮第四二二章 楹聯第702章 大事 上第759章 張睦 上第二四一章 大順大順 上第一九〇章 亮劍第724章 孤臣?第638章 一念之間 下第475章 鼓聲 中第三六四章 十萬火急第二四九章 九屍迎客 三第677章 溫水之戰 上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九十章 好兆頭第三七六章 共濟會第七十一章 天塌了第三五四章 驕傲 上第五十五章 後悔的趙禎第一八九章 不能言第二六八章 龍手 下第595章 市易市易 上第532章 南來風第687章 飛錢司第三〇九章 帶頭第728章 黃河第三十九章 勞動吧第806章 三國第489章 慘戰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849章 冷處理第664章 預熱第三八九章 那個名字第749章 六個禮物 下第755章 你不懂第824章 遲了第五十章 滿意第二七〇章 縣學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 上第766章 天機第三八三章 王八之氣第572章 提醒第797章 獻書第851章 雙保險第三〇六章 愛護第四一四章 粗人第四二九章 道第二三〇章 都想第805章 授業第500章 大殺器第521章 蔣幹第709章 聖儒 下第490章 這個夜晚不平靜 上第一〇一章 見龍在田 下第676章 藉口第856章 割土 上第671章 新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奇蹟之戰 一第二八〇章 不早死第一四〇章 明妃曲第二一六章 報復第二三一章 迷惑第540章 春雷第二十章 講道理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