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幾振 下

熙河僅是熙寧五年六年的一個縮影,但不僅是熙河。

振奮人心的還有。

在江陵府與潭州以西就是蠻人地區,宋朝在這裡控制力很弱。特別是潭州西邊的梅山地區,哪裡生活着鼎鼎大名的梅山蠻。因爲山大林茂,無法節制,宋初讓他們逼得沒辦法,於是劃了一條線,禁止周邊漢人與他們有任何往來,包括商業貿易,所以有一個名詞,叫禁梅山。

關健得禁住。

上哪兒禁去?這一禁,梅山蠻生活更苦,越苦就越兇悍。宋朝禁,他們主動出擊,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這一來,周邊姓苦逼了,他們連一個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了。

於是朝廷只好派兵剿,最有名的便是潘美的從孫潘夙率大軍前去剿滅,結果剿滅了九十個寨,看似數量大,實際就是九十個小村莊。餘下的人一起撤到大山裡了。無法剿,官兵,撤到大山。官兵走了,他們出來,再次爲惡。

這是梅山地區。

再往前就是南北江蠻,再往西北去就是夔峽蠻。

千萬不要說宋朝壓迫,宋朝爲了維護和平,那一年不是送去大量腦白金娃哈哈,就差一點跪着求他們做做好事,不要做得過份,讓你們做土皇帝得了。

不服管制,宋朝真的無所謂。把持商業以及徵稅,宋朝也無所謂。關健他們擄掠漢人爲奴,什麼吃心肝,權等等。

這是平年代,趙匡胤的小舅吃人肉,都被趙匡義斬殺了,況且這些蠻人。

難道漢人的心肝特別好吃?

所以一提到這幾個地區的蠻人,不論那個宋朝君王都會有一大把辛酸淚。畢竟是一個相對比較開明的王朝,境內出現這些情況,那無疑是君王的恥辱。

然而考慮到這片地區的特殊性,大隻好裝作看不到。

但在熙寧五年七月。南方送來一份比較有誘惑的快奏,當地有姓彙報,說是梅山蠻與南北江蠻有內亂,而且這些族酋不將姓當人看。許多蠻人嚮往宋朝的仁慈,請求內附。

這份快奏迅速到了王安石面前。

當然,王安石也不指望能從這片地區斂出什麼錢帛,關健若是這一片地區能治理起來,只要他們不危害周邊的漢人。讓漢人安居樂業,那麼整個湘水流域就可以象江東圩那樣大開發了。

這時候他並不知道長沙成了明朝的四大米市,也就是全國最重要的四大糧食基地之一。但隱約地感到如果將這片地區安定,會給荊湖南帶來大的好處。

但王安石考慮的乃是兵費。

不過還好,王巨的事剛剛解決,王巨本人去了泉州,不然彥博難堪,王安石也難堪。王巨辭官的事情解決了,河湟正式提上議程了。

後來王韶鑑於王巨的下場,以及王巨以前在信上的暗示。拿下武勝軍,也就是熙州後,沒有說出那句欠扁的話,俺沒有朝廷一錢,這一戰經費糧草全是俺開荒經商得來的。

可在史上,他在秦州經營數年的錢帛糧草,也僅僅是支持洮河。隨後用兵河州,以及戰後的獎勵撫卹,還是從國庫掏的錢。但總的來說,有他這句話。說明王韶用兵成本真的很低。

王安石這時還不知道啊,他用王巨用兵的成本,往王韶用兵成本上套,那麼未來收復熙河得要花多少錢?然後再用兵南北江與梅山。又得花多少錢?

想了許久,王安石還是決定不放過這次機會。畢竟這次機會難得,錯過了,下次用兵,還不知得用多少兵費。除非象以前那樣裝作看不到,然而這幾塊地區已經成了宋朝南方的一個超級大爛瘡。不揭開早晚會出大事情。

由是王安石讓章惇去了荊南。

章惇來到荊南,先派了兩個使者前去招撫,然而這兩個使者去了蠻族地面,不是招撫,而是安撫了當地的婦女,蠻人也是人,一怒之下將兩使腦袋砍了。這一砍事兒大了,沒辦法投降,於是聚集起來不是投降宋朝,而是進城殺官造反。

章惇聽到消息大怒,不管官員是不是操蛋,但殺了使者不算,還進城殺官造反,再不收拾,這片地區整個就亂了套,說不定就會產生第二個李繼遷儂智高了。

因此迅速帶着大軍滾滾南下

消息傳到京城,趙頊有些傻眼,朕讓你帶兵前去,是震懾,不是真打的,歷史多次證明,打不管用,只要宋軍撤了,當地蠻人立即變本加利地。

王安石只好說,章惇還是可信的,但一定要穩住,戒惇勿要輕舉妄動。

但他們都低估了章惇,章惇的攻勢反而變得更猛。

轉運副使蔡燁擔心了,上書朝廷,不能打,請將章惇立即調走,由臣來接手,則臣慢慢處理。和平統一吧。

如果真能和平統一,這麼多年早就和平統一了。

不過趙頊確實很擔心又象以前那樣,師老無功,因此同意了蔡燁的意見。然而王安石卻是堅決不同意。

但章惇不管朝堂上是什麼動向,繼續用兵。這一回朝廷來真格的了,而且戰鬥力驚人,爲宋軍所逼,當地最大的蘇氏來降。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章惇打破了宋朝以往治梅山的紀錄,非是打一下就撤軍回去,而是正式開梅山。

所謂開,一要設治置縣建城,官府正式管理。二是籍戶,梅山蠻族一萬四千八戶二十六萬畝山田全部籍入戶冊田冊。要徵稅,但考慮到新附,爲示優待,一年兩稅只徵一稅,比內地姓減半。四是駐兵。

做完了這些,章惇想想還不夠,於是在當地開設堂,傳授蠻人漢家的詩書經義禮儀。以前宋朝封鎖這片地區,不準商貿往來,也不準工匠與銅鐵流入這片地區。現在統統解除了封鎖,而且章惇主動替他們調爭民族矛盾,於是諸蠻徭爭闢道,以待得其地。

因此有些磚家哀嘆,“後來梅山蠻發現對他們不利。即官方侵逼洞穴,至生疑懼,久而久之,梅山蠻大部與過來的漢人同化了。小部因爲種種變故,遷出了梅山。”

傻逼磚家!

難道漢化不好嗎?

看看人家小倭國,爲什麼團結,難道他們當真是單一種族?正是因爲民族融合得好,最終無數外來人種。各島人種,全部融合,全國除了少數阿伊努族(又稱蝦夷族)人以外,只有一個大和民族,所以這個國家才如此的團結。難道倭國這樣做不好嗎?

磚家也許是精英公知,但也說明了章惇之作用。

正是章惇這次開梅山,爲長沙周邊地區的安定打下了一個牢固的基礎,最終成了四大米市之一。

梅山蠻,這個頭痛的老大難問題,一下徹底解決了。

這是好事。趙頊還能說什麼呢。

梅山解決,章惇盯上了南北江。南江蠻向永晤舒光銀兩部挺不住,率先向章惇投降。但也有人不服,田元猛跳出來反抗,結果讓章惇派出大軍,一二剿滅。不過北江那邊更復雜,章惇先停下來,將梅山與南江消化。

這是荊湖帶來的捷報。

然後再轉到巴蜀瀘州地區。

據傳當年趙匡胤用玉斧,不是兵器的那個斧,而是鎮紙的一種器皿。在地圖上往大渡河一劃,說,從這往西朕不要了。

這個說法王巨同樣很,因爲當時實際情況是王全彬與他的部下暴行。引起巴蜀姓的激烈反抗,滅蜀國只用了六十幾天,但鎮壓了這次反抗卻花了近一年時間。

況且還有南唐,南漢與河東,因此從戰略上再往南往西經營,那是很不划算的。

但趙匡胤確實對西南不大感興趣。爲何呢,難治,而出產有限,有出產也不易運出來,即便能治理,朝廷不能獲利,治理後要駐軍,要發放官員的薪酬,等於變相地剝削中原姓的利益,而用於這些落後地區。

也許這個是不錯的,關健你不要這些地區,這些地區的蠻人會主動地找上門……

所以巴蜀周邊,特別是長江金沙江以南地區的蠻人不停地入侵燒殺搶掠。宋朝也被迫着不停地將江南納入管理當中……

在瀘州有兩個酋長,一個叫晏,與春秋那個晏嬰同一個名字,一個叫斧望個恕。兩人將晏州山外六姓納溪二十四姓的生夷全部整合。

這個當地官員也無所謂,反正在江南,巴蜀長江以南,宋朝是不大感興趣的。

可這兩人將這些部族整合後,忽然對江北富裕的漢人地區感興趣了,準備入侵內地。

消息送到了京城,京城將熊本調去平亂。

熊本上任後,立即找到進攻方向,先將這兩個酋長丟下不問,而是先抓內鬼,這些夷人敢冒險,是附近有十二個村的刁民準備替他們做嚮導。

熊本找了一個理由,將這些人聚集,然後一二全部給殺了。

其實無論章惇或王巨,或熊本,人平叛方法都有些不大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敢殺人。

在宋朝,敢對這些反叛不軌的蕃蠻動屠刀,其實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一多個人頭掛在木竿上,比什麼都管用,餘下的人爭先恐後的向熊本宣誓效忠。當然,殺是輔,撫還是主。於是刺吏巡檢這些官職一個個封賞出去,反正都是不花朝廷銀錢的階官,封吧。

但有了這個階官則不同了,你們好歹也算是宋朝的階官了,那就是宋朝的民。

然而有不服的人出來了,一個叫柯陰的大酋長不服,熊本糾集了晏州十九姓豪強武裝,以及從廣南西調來的強弩軍,由大將王宣與賈昌言率領,討伐柯陰。

兩軍在黃葛會戰,結果柯陰大敗,逃向山林裡。然而這一回宋軍與以前不同,你爬山他也爬山,你鑽深林他也鑽深林,抓來抓去,柯陰被抓得差一點發瘋,只好出來乖乖地投降,將自己名下的人口土地珍寶與馬匹全部獻了出來。

其實熊本這樣做完全是殺雞賅猴。

柯陰差一點發瘋,熊本大軍徐徐逼向這兩個酋長,看到宋軍這種趕盡殺絕式的戰鬥,兩個蠻人徹底絕望。將兒送到熊本身邊做了一個小官,實際就是人質。俺投降了。

之後淯井長寧烏蠻羅氏鬼主等各部夷人都爭相內附,由範祿主持,立誓永爲漢官奴。誓書被刻成石碑,立在武寧砦。

爲什麼變法,變法就是爲了國家富強。

經過幾年變法,積欠越來越少,內庫也開始充盈。趙頊還刻意將景福殿分成十二間庫房,又寫了一首四言詩: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肇邦,思有懲艾。爰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守之,敢忘闕志?

意思是五代時國家失去了土地,讓異族變得很猖狂,祖於困境中創立國家,重振聲威,要嚴懲入侵者。所以成立了內庫,用以招募壯士。現在到了我這個曾孫,怎麼能忘提祖訓呢?

然後以每一字爲一庫號。

十二號倉房成,趙頊意猶未盡,又補了一句: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每晚我都虔誠憂懼地入睡,體會祖先的遺志。以我並不武姿的天賦,何日才能達到目標?

然後將這首小詩放在倉庫的最顯眼處。

還有農田水利法帶來的大片良田。

姓就不管了,至少國家財政是漸漸寬裕,而且國也強大了。

從西夏到吐蕃,再到禁梅山,瀘州蠻,場戰爭,場漂亮的大捷……

因此史書說宋朝幾振,似乎真的要振興了,但……一場超級的旱災如果詛咒一般地,降臨下來。(未完待續。)

第769章 反轉 下第744章 擔擾第一〇〇章 見龍在田 上第二九一章 一扇窗第664章 預熱第二五二章 三更地獄 下第四一〇章 分道揚鑣第613章 虯髯客第708章 聖儒 上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十章 檢查第二十六章 送禮第二四三章 虎踞炮第600章 我們幫助你第648章 海盜 上第610章 小道第858章 樂極生悲第二六二章 斬龍 上第二〇八章 權威第849章 冷處理第三五三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 下第一九四章 東澗橋 下第720章 王遍天下第731章 假像第四五一章 聖斷第572章 提醒第八十七章 鬧大吧 六第803章 真正的太傅第三十章 以直報怨第一五六章 文臣 下第639章 八櫓船第一九五章 ** 上第四三五章 嚇一跳第607章 冒泡 下第663章 老朋友第一〇七章 盜版第536章 會戰 1第七十七章 意境第一六七章 鐵門第521章 蔣幹第四五〇章 十將;躍馬第三七一章 爲難第三四五章 天下第一女 下第773章 開業第458章 胃口好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640章 前世第一五八章 請權 下第一〇六章 捉他第767章 控訴第二五四章 早晨的故事第七十五章 對子第一〇八章 姐第四一一章 第一天第四四三章 市易第834章 浴火重生第814章 狗不如第617章 呵呵第二十六章 送禮第465章 四樣物事 下第四十二章 爲難第792章 大捷 上第三八七章 天下第一武藝第558章 替死鬼 上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 上第二三九章 都有手段第二二五章 礦奴第534章 小孩子第754章 養豬第三五六章 世襲第701章 場務第584章 東明縣 上第六十章 拒第585章 東明縣 下第526章 開胃菜 上第六十一章 六拜 上第472章 迷宮 中第769章 反轉 下第三五五章 驕傲 下第823章 值第五十一章 想法第二一六章 報復第485章 人樣子第二三〇章 都想第四〇四章 私軍 下第835章 同意第501章 好牌第二一二章 行歌第三十二章 山那邊的人第一九八章 遷徙第三〇一章 等機會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 上第474章 鼓聲 上第二四三章 虎踞炮第三六七章 變化第四五四章 膽大包天 下第827章 紙老虎 下第755章 你不懂第495章 會戰開始 下第三六二章 竊賊
第769章 反轉 下第744章 擔擾第一〇〇章 見龍在田 上第二九一章 一扇窗第664章 預熱第二五二章 三更地獄 下第四一〇章 分道揚鑣第613章 虯髯客第708章 聖儒 上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十章 檢查第二十六章 送禮第二四三章 虎踞炮第600章 我們幫助你第648章 海盜 上第610章 小道第858章 樂極生悲第二六二章 斬龍 上第二〇八章 權威第849章 冷處理第三五三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 下第一九四章 東澗橋 下第720章 王遍天下第731章 假像第四五一章 聖斷第572章 提醒第八十七章 鬧大吧 六第803章 真正的太傅第三十章 以直報怨第一五六章 文臣 下第639章 八櫓船第一九五章 ** 上第四三五章 嚇一跳第607章 冒泡 下第663章 老朋友第一〇七章 盜版第536章 會戰 1第七十七章 意境第一六七章 鐵門第521章 蔣幹第四五〇章 十將;躍馬第三七一章 爲難第三四五章 天下第一女 下第773章 開業第458章 胃口好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640章 前世第一五八章 請權 下第一〇六章 捉他第767章 控訴第二五四章 早晨的故事第七十五章 對子第一〇八章 姐第四一一章 第一天第四四三章 市易第834章 浴火重生第814章 狗不如第617章 呵呵第二十六章 送禮第465章 四樣物事 下第四十二章 爲難第792章 大捷 上第三八七章 天下第一武藝第558章 替死鬼 上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 上第二三九章 都有手段第二二五章 礦奴第534章 小孩子第754章 養豬第三五六章 世襲第701章 場務第584章 東明縣 上第六十章 拒第585章 東明縣 下第526章 開胃菜 上第六十一章 六拜 上第472章 迷宮 中第769章 反轉 下第三五五章 驕傲 下第823章 值第五十一章 想法第二一六章 報復第485章 人樣子第二三〇章 都想第四〇四章 私軍 下第835章 同意第501章 好牌第二一二章 行歌第三十二章 山那邊的人第一九八章 遷徙第三〇一章 等機會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 上第474章 鼓聲 上第二四三章 虎踞炮第三六七章 變化第四五四章 膽大包天 下第827章 紙老虎 下第755章 你不懂第495章 會戰開始 下第三六二章 竊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