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三章 市易

實際情況比大臣們彈劾的要好得多。

在朝堂上章惇是盡了心的,地方有有程師孟。

前面還有王巨指導下葛少華做的榜樣,比如那個十年契約,移民的待遇與安置,甚至讓一些百姓回去宣傳。這些都是好的一面,不過在巨大的阻力面前,它起的效果仍是有限。

最簡單的,水土不服。這是必然,也必然會死人,但在家鄉,就沒有生老病殘?然而放在移民上又擴大化,效果就是兩樣了。

要命的是王巨聽到一條消息,朝廷即將程師孟調回京城擔任三司副使,那麼誰來主持兩廣的棉花種植?而且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移民越來越多,一旦主持的官員品德不好,或者才能不夠,都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王巨又想了許久,忽然眼睛一亮。

“子安,可有良策?”章惇高興地問。

史上對他的評價很低,說是奸臣,實際王巨對他十分看重,能文能武,與呂惠卿曾布相比,又少了一些私心,與王安石相比,又少了一份固執,只能說他作風剛硬,然而有幾個有作風的宰相,作風不剛硬的?

王巨徐徐道:“郵政系統……”

宋朝郵政系統,就是各個驛站以及進奏院。

進奏院爲上,各地官員的奏摺多是由驛站遞到進奏院,再由進奏院送到各個部司,朝廷普通的詔書或兩府的詔令,也是由交給進奏院,再由進奏院派發到各個驛站。送到各個官員手中。因此還有一系列的制度規訂。包括詔令未達官員之前。不得泄露,重要的政令,即便到了各個官員手中,也不得泄露。

這是上。

還有下,比如前線將士的家書,各個官員往來的書信,多是由驛站送達。

不過比唐朝進步的是,唐朝是役。宋朝沒有動用百姓,而是動用了好幾萬廂軍作爲驛卒。

另外與後世不同,這不是“收費項目”。

不收費了,資源又有限,所以普通百姓很難用驛站來傳達家書,包括前線將士,也不可能經常性地與家人書信往來。

這又導致了另一個情況產生,爲了保證突發事件及時送到朝廷,宋朝在各個主幹道路上每隔十幾裡二十幾裡便設一驛站或水鋪,這麼多驛站水鋪花費不菲事小。養活那麼多驛卒更動用了許多錢帛。於是各個驛站又成了招待往來官員或商賈的場所。

在唐朝,這個制度足夠了。反正朝廷禁止百姓流動。但在宋朝這個制度顯然已經落後。

但多年以來就這麼過來了,所以大家也沒有察覺。

王巨提出的便是這個郵政改革。

朝廷可以印發“郵票”,各個驛站向百姓放開,根據路程遠近與包袱輕重、貴賤由百姓購買郵票,驛站替百姓傳遞家書,錢帛以及貨物。

它等於是郵政局與快遞公司的縮小版。

並且現在正是推廣的好時機,人口稠密了,流動的百姓也多了,放在宋朝初那是不行的,人煙稀少,入不敷出,或者必須提高收費價格,讓百姓望而生畏。

王巨簡單地說了說。

“好主意啊。”曾布讚道。

一旦這個改革執行下去,首先一半驛卒得以養活,流動人口多的地區全部驛卒都能得以養活,餘下的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收入。

這些驛卒不要朝廷供養了,無形中又替朝廷節約大量錢帛。就打算三萬驛卒,那一年下來也會節約一百萬貫!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百姓能書信往來,那些移民不是整個家族都遷移的,在原來居住地區,仍有家人,仍有族人親戚,信來了,錢帛貨物來了,無論當地鄉紳怎麼煽動,謠言不攻自破,甚至不用朝廷強行動員,就會有更多的百姓自發地涌向嶺南。

那麼朝廷所做的事,只要將這些百姓安置好了,就不會再爲遷民操心,朝堂上也很難出現反對聲音。既利了國,也對變法派產生了幫助。

這是曾布所看到的,還有他沒有看到的,一旦這個政策推出來,那麼會加快人口流動,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好處不可想像,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解決了一些地區勞力緊張的問題,開化了百姓的認識。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現在湘水以西地區,多是刀耕火種,官員看到了,可當地多以蠻人爲主,下面官吏執行能力、蠻首的想法、當地的風俗,等等因素,想有作爲,但弄不好就會引發動亂,所以只好“清靜無爲”。但人口流動起來,看到了外部先進的種植技術,這些百姓中肯定有一部分將這些種植技術帶回當地,那麼自下往上梳理,當地情況就會改變。

並且它的成本很小,只要在原有基礎上再設幾百個驛站,基本就能滿足需要了。至於一些特別落後封密地區,暫時有設的必要嗎?

宋朝罕有大工程,鄭白渠就算是眼下就算是特大工程了,不過基礎的道路狀況比較良好,不可能出現後世那種特快,但現在的宋朝有那個觀念嗎,一封從嶺南送到延州的家書,能在三個月內遞到百姓手中,那戶百姓就會十分開心了。

甚至隨着業務增加擴大,可能將所有驛卒養活,還能出現盈利。

另外它不會剝奪多少商賈權貴的利益,反對聲音也會比較小,除非特殊考慮,比如一旦執行,遷民多的地區各個大地主肯定不樂意了,依然會造謠生事。

“子安,你可以做介甫公的助手啊。”曾布又嘆息道。

“得,我太年青,脾氣又不好,如真做了介甫公的助手,不會對介甫公產生幫助,反而會壞了介甫公的變法大計。”王巨道。

兩人自然聽出王巨的推辭之意。不由心中暗暗惋惜。

不過他們也沒有再勸。曾布又說道:“子安。還有一件事。”

這件事頗出王巨意料,那就是王韶。

王韶在秦州,正是爲了開邊。

現在他手上有了軍隊,又得到了俞龍珂的支持,屯田又帶來許多糧草,可是萬事俱備,卻欠了東風,那就是錢。一旦戰爭開始,會需要不菲的軍費。

這替宋朝開邊,按理說朝廷會支付這個費用。可事實上,想向朝廷討要開邊的軍費,恐怕很難很難,即便撥下來,也不會很多,說不定反惹了一身騷味。

於是王韶想到了一個辦法,那便是市易,利用國家機器。與吐蕃人進行貿易,並且向朝廷討要燒酒作坊。

這倒不是王韶貪婪。在延州幾戶商人帶領下,失去了官府支持,交易量有限,一旦放在朝廷手中,交易量立即激增,盈利也會翻倍,反正王巨這個作坊的利潤也不是裝腰包的。

想好後,便寫了一份奏疏,遞到了京城。

但現在王安石“生病”在家,中書與條例司的官員都不敢作主,這個疏奏便擱在那兒了。

曾布以爲是一件小事,頂多會有一些非議,不過沾到了燒酒作坊,正好到王家來登門拜訪,便說了出來。

實際它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爲後面還有一個真正的市易法,王巨最不喜歡,恐怕也是王安石變法中問題最大的一個法!

但王韶在秦州卻是成功的,這是因爲它與內地不同,以前宋朝與吐蕃也多有貿易往來,與官府無關,頂多吐蕃進貢貢馬,朝廷回賜,以及陸續執行的茶馬法。

不過漢商畏懼吐蕃人野蠻,不敢深入到吐蕃境內交易,吐蕃人害怕漢商的奸滑,也不敢到漢人境內交易,這掣肘了貿易量。一旦官方組織起來,便沒有這個毛病。

可能會損害了一些商人的利益,不過總體上來說,是對兩邊貿易缺陷進行了補充,也更方便了兩國百姓。

而且也有前例,種世衡在青澗城,那個量有點小,對象只是延州北部的蕃人,但性質差不多,正因爲種世衡的參與,貿易量增加,也給延州蕃人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給種世衡帶來活動資金。

不同之處是種世衡並沒有說由俺來直接領手。王巨同樣如此,假借商人捐獻爲名。但現在王韶是公開吼出來了,俺不用掩耳盜鈴了。

另外幅射地區也不同,王韶這個市易幅射面積很大,不僅是河湟,甚至幅射到西域,只要經營好了,會獲取很大的一筆財政,所以王韶在戰後說了一句,俺們打仗,可沒有向朝廷討要一文錢,一斤糧草,全部是俺經營來的。

這個功勞大得不能再大了,要知道王韶那幾場戰役,若是由朝廷提供糧食錢帛的話,數字可能會以千萬貫來計算的。就不要說開邊之功了。

但他吼出這句話,那便有罪了。爲何,你手中有兵有糧有錢有權,要幹嘛,豈不是向第二個安祿山發展。由是王韶第一次離開秦州,直到後來河湟惡化,纔再度去了秦州。

這恰恰是宋朝講不清道理的地方,王韶雖然是沒有花錢糧打了那幾場仗,但平時士兵的軍餉與武器卻是離不開朝廷支持的,王韶不能說俺沒有要朝廷一文錢,但王韶同樣不會成爲第二個安祿山,只要朝廷斷了軍餉,不提供武器,即便王韶想謀反,也只有傻眼的份。不要說王韶,即便後來的岳家軍也是如此。

隨後王韶進入西府,王安石徵河湟稅,王韶沒有同意。這個原因同樣簡單,徵兩稅,能徵多少,還不如安心經營這個“市易”,但徵下去,只會惹起熙河民怨。王安石不聽,將王韶貶出朝堂。也就是因爲這個市易,王韶悲催了兩次,最後氣憤得背疽發作而去世。

“原來市易法是自王韶率先發起的……”

“但不能再讓這段歷史重新上演了。”王巨心中默默地說。

如果王韶不貶離朝堂去世,如果章楶成長起來,兩人又得到了朝廷重用,說不定五路伐夏就能成功了。

但現在王巨並沒有說多少,更沒有提醒市易法的侷限性,聽曾布講完,他說道:“這個我不參與,王韶想經營燒酒,我也同意,但不能將燒酒作坊拿走,此例一開,後患無窮,更會惹人口舌。如果朝廷同意,燒酒作坊可以優惠優先向王韶提供燒酒。”

…………

“官人,這個王韶好沒道理。”瓊娘等章曾二人離開後說道。

“錯也,”王巨道。

王韶所謀之遠,非是瓊娘能看到的,一旦開邊,那花費的錢帛不知得多少,所以纔將主意打到了燒酒作坊上。

其實現在王巨真無所謂,相比於蔗糖未來的利潤,燒酒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這個頭不能開,就象子路受牛與子貢拒金的故事那樣,開了這個頭,以後王安石說不定就能將它當成“故事”,然後逼迫許多人將各個作坊交給朝廷。

到時候惹下的麻煩會更多,那麼天下人不僅會罵王安石,也會罵王巨。

除非變法結束了,那麼不管王巨怎麼做,都不會有人計較。

再者,要名聲,王巨缺的不是名聲,也不是功勞,而是資歷與年齡,何苦之。

“那個王介甫更沒道理。”

瓊娘是指去年王巨改革軍器監,遇到困難時,王安石沒有支持。現在王安石爲難了,卻派兩個小弟上門求救。

“你又想錯了,這次章子厚與曾子宣前來,與介甫公無關,介甫公是胸有成竹。不過介甫公也非是以前的介甫公了。”

想當初王巨進京述職,察看河工時,王安石讓王雱相見,也有一份示好的用意,但後來態度變得截然不同,這個固然是因爲王巨沒有大力支持王安石的變法,可也與王安石已經上位有關。

所以在這一刻,王巨也有些迷茫……(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

第三〇八章 心術第一〇六章 捉他第811章 未來第三三九章 國賊第521章 蔣幹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 上第二一六章 報復第607章 冒泡 下第708章 聖儒 上第652章 宋朝特色 下第472章 迷宮 中第475章 鼓聲 中第二〇八章 權威第三一七章 坐臥者第487章 歪樓第一八七章 三清在上第二七一章 可憐的李諒祚第862章 崩第三六二章 竊賊第七十三章 自作孽第828章 青丹谷第二六四章 朱序 上第599章 白衣 下第四四六章 二王 下第三九九章 二王 上第三一六章 直臣第604章 幾振 下第740章 裂車 中第一四六章 相約第705章 殺母 下第672章 南帝第819章 孤獨的背影第三七一章 爲難第四四九章 非急第694章 一天第四十五章 奇蹟之戰 二第533章 天都天都!第619章 拉尼娜第626章 不是不想第三九一章 鬥將第663章 老朋友第844章 以一當五第二一九章 賀蘭硯第六十八章 悲催的馬政第二一三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859章 落幕第一三六章 快意恩仇 上第524章 夜聲第一三一章 簡單的妙策第518章 死亡樂章 7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638章 一念之間 下第二二一章 三次點集 下第三五九章 聰明人第578章 和平第456章 拿捏 上第三十九章 勞動吧第645章 長城 中第844章 以一當五第589章 兩個蠢貨 下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六十六章 長大啦第五十九章 離去第670章 我是第三第843章 朔正第一八一章 神文字第三九五章 富!第820章 屍車第二四〇章 保衛家園第四四六章 下江南第521章 蔣幹第648章 海盜 上第622章 都在變第568章 隱患第四五二章 十將;真實的西軍第二八〇章 不早死第五十七章 苦逼的丁家 中第一七〇章 大功績 下第614章 兩朝元勳第三九〇章 大智慧大勇氣第九十七章 放榜 下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668章 第二國 下第519章 天上 上第二七七章 新的誓言第二八六章 周郎顧曲,瓊娘亂弦第四〇三章 私軍 上第二九八章 舅舅們 上第493章 夜襲 下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二八五章 還不會吵架第569章 戲耍 上第853章 囚籠 上第709章 聖儒 下第三四七章 徐徐徐第一八〇章 趙曙的心思第四三八章 求親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614章 兩朝元勳
第三〇八章 心術第一〇六章 捉他第811章 未來第三三九章 國賊第521章 蔣幹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 上第二一六章 報復第607章 冒泡 下第708章 聖儒 上第652章 宋朝特色 下第472章 迷宮 中第475章 鼓聲 中第二〇八章 權威第三一七章 坐臥者第487章 歪樓第一八七章 三清在上第二七一章 可憐的李諒祚第862章 崩第三六二章 竊賊第七十三章 自作孽第828章 青丹谷第二六四章 朱序 上第599章 白衣 下第四四六章 二王 下第三九九章 二王 上第三一六章 直臣第604章 幾振 下第740章 裂車 中第一四六章 相約第705章 殺母 下第672章 南帝第819章 孤獨的背影第三七一章 爲難第四四九章 非急第694章 一天第四十五章 奇蹟之戰 二第533章 天都天都!第619章 拉尼娜第626章 不是不想第三九一章 鬥將第663章 老朋友第844章 以一當五第二一九章 賀蘭硯第六十八章 悲催的馬政第二一三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859章 落幕第一三六章 快意恩仇 上第524章 夜聲第一三一章 簡單的妙策第518章 死亡樂章 7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638章 一念之間 下第二二一章 三次點集 下第三五九章 聰明人第578章 和平第456章 拿捏 上第三十九章 勞動吧第645章 長城 中第844章 以一當五第589章 兩個蠢貨 下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六十六章 長大啦第五十九章 離去第670章 我是第三第843章 朔正第一八一章 神文字第三九五章 富!第820章 屍車第二四〇章 保衛家園第四四六章 下江南第521章 蔣幹第648章 海盜 上第622章 都在變第568章 隱患第四五二章 十將;真實的西軍第二八〇章 不早死第五十七章 苦逼的丁家 中第一七〇章 大功績 下第614章 兩朝元勳第三九〇章 大智慧大勇氣第九十七章 放榜 下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668章 第二國 下第519章 天上 上第二七七章 新的誓言第二八六章 周郎顧曲,瓊娘亂弦第四〇三章 私軍 上第二九八章 舅舅們 上第493章 夜襲 下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二八五章 還不會吵架第569章 戲耍 上第853章 囚籠 上第709章 聖儒 下第三四七章 徐徐徐第一八〇章 趙曙的心思第四三八章 求親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614章 兩朝元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