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重賞奪權計

一連幾日內整編反叛軍隊的事宜在韓通的主持下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徐皓月連日來都是忙得不可開交,便連家也沒回,整日裡就是在侍衛司署衙裡泡着,這幾天裡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便是向朝廷奏報對平叛有功人等的封賞,就連陳橋驛的驛丞也得到了連升三級的封賞,此役若是沒有洪寧,平叛也不可能如此順利的。加官進爵、財帛重賞、犒賞三軍,讓參與平叛的各部歡欣鼓舞,除了有功之人的封賞之外,在平叛之役薨於王事的將校,徐皓月也奏報朝廷一律按連升三級的高位賜賞封誥、封妻廕子。

在論功行賞的奏報中,徐皓月隻字未提自己的功績,只是末尾提道:“……末將詔諭平叛,幸不辱皇命,得以成功,但思及多有大周將士薨於王事,實乃末將思慮不周所致,是以不敢居功,特奏請聖裁明斷論罪……”其實早在汴梁城平叛成功那天,朝野上下都在議論紛紛,都在猜測這次平叛首功的徐皓月,會得到什麼樣的封賞,因爲平定這樣的兵變叛亂,其功不啻於擁戴定鼎之功。但徐皓月的奏報一上,朝野都震驚了,不論徐皓月是自謙也好,假惺惺也好,他這不請功反論罪的奏章,讓朝中各人都心中暗生愧意,徐皓月忠勇的名聲再一次響徹天下。

大周符後和幼天子自然不會按徐皓月奏章中所說的論罪,範質、魏仁浦等人聯名上奏,奏請符後封徐皓月爲平章軍國重事。這平章軍國重事乃是後世宋朝所設的官職,宋哲宗元佑年間,置平章軍國重事,以文彥博、呂公着相繼任之。其位在宰相之上,專以處高德老臣,以示寵幸,五日或兩日一朝,非朝日不至政事堂。但這一官職只是一種最高榮譽職位,並沒有多少“軍國重事”可管。南宋時,情況有些變化,宋寧宗開禧元年,韓侂冑任平章軍國重事,“所預者廣”,“所任者專”,獨擅朝政。理宗時,權臣賈似道也升任“太師,平章軍國重事”,竊位日久,恩寵日隆,位在丞相之上。於是,“平章軍國重事”便獨攬軍、政大權,出現了軍政合一的定製,而宰相則屈居於副職的地位。

據說這個職位乃是魏仁浦提出,範質等人指使附和而已,也不知道魏仁浦是怎麼想出這個職位的,或許是有人授意也說不定,總之符後想也沒想便準了這個提議,徐皓月便成爲大周第一位平章軍國重事,進爵忠義公,位在幾位平章政事之上,總領大周朝中軍政大事,至此徐皓月可以說是大周第一權將了。

陳橋兵變平叛一役,範質因失察之罪失去了權柄,趙匡胤兵敗身死,王溥附逆於獄中自盡身亡,張永德作壁上觀,韓通、魏仁浦、竇儼等俱都依附徐皓月,似乎一場變亂下來,最大的贏家變成了徐皓月。

而徐皓月似乎也料到朝廷會有這樣的舉動,三辭之後朝廷堅決不許請辭之下,徐皓月才領了平章軍國重事之職。

跟着徐皓月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整頓京城殿前軍和侍衛軍等禁軍兵馬,並奏請大周朝廷廢除殿前軍和侍衛軍的名號,整編後的禁軍改爲禁衛軍,設前、後、左、右、中、近衛五軍,每軍轄左右兩廂,實爲十二廂軍,每廂軍轄五營兵馬,每營兵馬轄五指揮,每指揮轄五都,每都百人,以下的軍制不變。

這樣京城的禁衛軍人數在十五萬左右,其中兩萬五千名近衛軍多是白甲軍和原侍衛親軍中選出精銳者充任,軍餉也比其餘五軍略高,便是守衛皇宮的皇家近衛兵馬了,左右兩廂近衛軍都指揮使卻是由曹彬和王子襄出任,直接聽從平章軍國重事的號令。更值得一提的是,各營兵馬之中開始出現了火器指揮使,預示着大周也開始像後世的明朝一樣重視火器的使用,兵部還專門設立了火器一部,專司火器研製。

整編後剩下的兵馬,徐皓月分爲兩部,一部跟隨韓令坤北返幽州,繼續征討遼國。另一部則北上順州,歸於劉逸軒部指揮。因爲韓令坤、潘美回師燕雲東路,徐皓月便令劉逸軒移鎮朔州,準備窺伺北漢。

同時徐皓月輪番接見了各軍的指揮一級以上將校,不論是留京的還是北上的,徐皓月都一一好言撫慰。因爲徐皓月知道,不論是現在還是後世,一支軍隊的思想極爲重要,他其實也沒多少時間去見這些將校,但他還是擠出時間去了,他想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宣揚精忠報國思想的事還要一直做下去,想來在封賞和思想宣傳雙管齊下的鼓動下,或許能夠喚醒軍中的忠義之心。

第三件事徐皓月花了幾天功夫也還沒有定下,他和範質、韓通、魏仁浦、竇儼、韓令坤等人商議了許久,唯一的議題便是如何收攏天下節度使的兵權,防止類似的兵變或是反叛的事件再次發生。五代之內,節度使的權勢已經達到了頂峰,皇帝的擁立和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五代開國皇帝均爲節度使,要想平定亂世,必須解決節度使這個頑疾禍根。

如今大周承大唐、五代舊規,國中亦是節度使林立,不少節度使除了本州鎮節之外,還統領周邊數州,實際上是個半獨立的小王國,他們上馬治兵下馬治民,掌管一方軍、民、財等軍政大權,實爲國家動亂的根源。

起初範質、魏仁浦、竇儼等文官乍聞討論此事,都是詫異萬分,因爲徐皓月、韓通、韓令坤三人還都是頂着節度使銜號的,徐皓月乃是白甲軍節度使,判燕雲之事,韓令坤領幽州節度使,判幽州事,韓通領的是保義軍節度使,只是在京任事,沒有道節鎮出任而已。

見幾名文官驚愕不已,徐皓月曬然一笑,緩緩說道:“請諸公放心,我等三人並無試探之意,我等三人都覺得,當今要平定亂世,首要的便是結束節度使在地方專擅、尾大不掉的局面,否則這個亂世依舊會四分五裂永無了局。諸公也該素知我等三人從無野心,一心只想爲大周和天下百姓謀福祉,如今大亂初定,正是挾平亂餘威,先安定國內局勢,而後才能重新統一天下結束戰亂,平治天下。”

範質等人互相望了望,想到眼前徐皓月、韓通和韓令坤等三人盡掌內外兵馬,要行叛亂之事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也犯不着以此來試探衆文官。

當下魏仁浦先道:“徐公赤膽忠義天下聞名,倒是我等枉做小人了。只是近日商議之事暫不能宣之於口,否則走漏消息,只怕各地都會不穩。”

徐皓月點點頭說道:“如今在這堂上的三文三武都是國之柱石,近日所謀之事我等六人當嚴守秘密,諸公一定謹記!”餘下五人一起應諾。

範質接着說道:“這節度之禍,其實我等朝官已經瞭然於胸,只是尚不知如何動作,須知牽一髮而動全身,籌謀不當定會引得天下震動的。”

徐皓月微微頷首道:“不錯,此事我和兩位韓將軍事先也曾商議過,此刻其實正是一個好時機,趙逆被平後,各地節度使皆是惶惶不安,只因朝中重掌兵權後,各地兵馬皆不足與朝廷禁軍和北地的白甲軍抗衡,他們都怕朝廷對他們冠以附逆罪名除之,所以紛紛上表以示忠誠,如此一來朝廷也不好再強行下手了。”

範質等人聞言抽了口涼氣,看來徐皓月還真的想過這樣幹,只是各節度使沒有給徐皓月留藉口而已,特別像李繼勳這樣的,吧一家老小都送回京城,朝廷再要強行出兵,於大義上也說不過去。

但徐皓月說得不錯,如今各地節度使紛紛驚懼不安,正是節度使權勢出現鬆動的時候,正好可以下手收權。

只聽徐皓月接着說道:“前面我等改革了京城禁軍,出去北地的兵馬之外,京城內保有禁衛十五萬兵馬的兵額,只是殿前軍卸甲歸田者甚多,加上調北地的兵馬走後,禁衛十五萬的兵額尚有數萬的缺額,這第一條收權之策,我便想收其兵權,詔令天下節度將各自軍中精銳抽調入京,充實京中禁衛。”

衆人聞言後,都是有些暗暗點頭,但魏仁浦還是搖頭說道:“如今有不少節度使多有領兵巡邊的,其餘在各自鎮節的節度使也還好說,唯獨潞州、西京、淮南三地的幾路節度使若是抽調了精銳兵馬,怕是恐難抵擋諸國兵馬。”

徐皓月和韓通、韓令坤等人互相望了望,均是笑了起來,徐皓月緩緩說道:“魏相沒說燕雲的節度使,可是礙於我們三個?”

魏仁浦也笑道:“徐公說笑了,燕雲正在對遼用兵,而且領兵的是徐公和韓將軍,只等着收復剩餘的燕雲之地,不用說徐公和韓將軍都會交出燕雲兵權歸還朝廷的,何須我等多慮?”他說的倒也是實話,如今徐皓月爲平章軍國重事,交出燕雲之地的兵權,不過是左手交到右手而已,範質等人實在不會考慮此事的。

竇儼插口道:“只是潞州、西京、淮南這三處有些難辦,天下節度兵馬多的不過萬餘人,少的數千,不似這三處都是有雄兵數萬的,而且三將都是國之重勳,如何收權而不讓其起反叛之意,的確爲難。”

韓令坤笑着答道:“我和徐公已有定計,此事需要說動駙馬爺出面,領朝廷旨意,請三將入京,朝廷甚至是符後和天子都要出面,好言安撫、重加賞賜、留任京城,此計名喚重賞奪權!”

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夜賺岳丈第一百零五章 噩耗惡英主第二百一十九章 沙河動雷震第三百一十六章 師出方有名第一百四十八章 爲何而死節第二十三章 武秀天下聯第二百四十五章 急下新武州第三十八章 松下參劍勁第一百二十二章 紙上談兵略第十二章 英山桃花村第七十六章 民心能守城第五十五章 高雅雲霧茶第三十九章 賭鬥博取樂第七十四章 英主御親征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州籌謀事第十九章 打虎徐皓月第三百一十八章 是敵是友焉第五十三章 桃花映紅嬌第四十七章 英武正氣堂第六十九章 兵法豈無敵第三百二十四章 變出馬盂山第九章 長刀似瓊雪第二百九十四章 勇士非族類第一百五十七章 騶虞城防戰第二百七十章 回光徒返照第二百二十八章 相見敘別情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宸龍馭天第九十四章 白甲軍幡旗第三百章 單獨分勝負第二百六十七章 未曾留情面第三百二十二章 功成萬骨枯第一百九十九章 謀事欲成事第二百二十章 擊其暮歸時第八章 官軍若強盜第七十九章 和離書心跡第二百五十三章 鼓動方悔遲第一百二十三章 靜如託轉世第一百七十一章 飛雪奮登城第二十五章 出招無跡尋第三十二章 回首三面緣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林樹頂伏第七十九章 和離書心跡第七章 英山路漫漫第一百五十七章 騶虞城防戰第八十八章 背城列陣疾第二百一十八章 黃土山解圍第二百九十六章 風語堂名錄第七十五章 簞壺相迎殺第九十四章 白甲軍幡旗第三百二十四章 變出馬盂山第二百八十章 胸中四方略第五章 英主不逢時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攻破連環第一百零四章 英山城會盟第一百零三章 上下同欲行第三百三十八章 昔日真相情第三百三十二章 稚氣未脫時第四十九章 武莊新客卿第四十六章 與商圖利忙第五十五章 高雅雲霧茶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小無猜時第一百七十八章 刮目另相看第五十六章 初見周英主第二百八十二章 御花園定策第一百章 白甲軍營號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復燕雲地第六十二章 設伏解困厄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亂初定時第一百六十九章 輕取清流關第一百七十五章 臨戰話別請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邊三將謀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夜賺岳丈第三百三十二章 稚氣未脫時第一百一十八章 盡忠必死節第二百零二章 契丹女雲述第九十二章 勁弩巧破敵第二百零一章 林中初戰勝第一百三十五章 永寧李芳儀第一百零四章 英山城會盟第二百一十六章 連夜下幽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周軍歌檀來第二百四十七章 春霖甘如飴第七十章 欲借秋糧急第二百一十九章 沙河動雷震第四十一章 以命換搏命第一百零一章 初春料峭寒第一百零六章 青堂羌李慶第二百二十九章 伴讀青竹馬第一百五十二章 不屈之孤城第三百二十五章 竟與虎謀皮第二百五十四章 正少陽異象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亂初定時第三百三十四章 龍亭賞諸將第二章 驛路靜如來第九十九章 畫中玉佳人第三百零五章 歸降之明證第八十九章 黔驢技已窮第一百七十七章 兵圍木魚山第二百六十三章 黎明夜深邃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復燕雲地
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夜賺岳丈第一百零五章 噩耗惡英主第二百一十九章 沙河動雷震第三百一十六章 師出方有名第一百四十八章 爲何而死節第二十三章 武秀天下聯第二百四十五章 急下新武州第三十八章 松下參劍勁第一百二十二章 紙上談兵略第十二章 英山桃花村第七十六章 民心能守城第五十五章 高雅雲霧茶第三十九章 賭鬥博取樂第七十四章 英主御親征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州籌謀事第十九章 打虎徐皓月第三百一十八章 是敵是友焉第五十三章 桃花映紅嬌第四十七章 英武正氣堂第六十九章 兵法豈無敵第三百二十四章 變出馬盂山第九章 長刀似瓊雪第二百九十四章 勇士非族類第一百五十七章 騶虞城防戰第二百七十章 回光徒返照第二百二十八章 相見敘別情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宸龍馭天第九十四章 白甲軍幡旗第三百章 單獨分勝負第二百六十七章 未曾留情面第三百二十二章 功成萬骨枯第一百九十九章 謀事欲成事第二百二十章 擊其暮歸時第八章 官軍若強盜第七十九章 和離書心跡第二百五十三章 鼓動方悔遲第一百二十三章 靜如託轉世第一百七十一章 飛雪奮登城第二十五章 出招無跡尋第三十二章 回首三面緣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林樹頂伏第七十九章 和離書心跡第七章 英山路漫漫第一百五十七章 騶虞城防戰第八十八章 背城列陣疾第二百一十八章 黃土山解圍第二百九十六章 風語堂名錄第七十五章 簞壺相迎殺第九十四章 白甲軍幡旗第三百二十四章 變出馬盂山第二百八十章 胸中四方略第五章 英主不逢時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攻破連環第一百零四章 英山城會盟第一百零三章 上下同欲行第三百三十八章 昔日真相情第三百三十二章 稚氣未脫時第四十九章 武莊新客卿第四十六章 與商圖利忙第五十五章 高雅雲霧茶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小無猜時第一百七十八章 刮目另相看第五十六章 初見周英主第二百八十二章 御花園定策第一百章 白甲軍營號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復燕雲地第六十二章 設伏解困厄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亂初定時第一百六十九章 輕取清流關第一百七十五章 臨戰話別請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邊三將謀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夜賺岳丈第三百三十二章 稚氣未脫時第一百一十八章 盡忠必死節第二百零二章 契丹女雲述第九十二章 勁弩巧破敵第二百零一章 林中初戰勝第一百三十五章 永寧李芳儀第一百零四章 英山城會盟第二百一十六章 連夜下幽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周軍歌檀來第二百四十七章 春霖甘如飴第七十章 欲借秋糧急第二百一十九章 沙河動雷震第四十一章 以命換搏命第一百零一章 初春料峭寒第一百零六章 青堂羌李慶第二百二十九章 伴讀青竹馬第一百五十二章 不屈之孤城第三百二十五章 竟與虎謀皮第二百五十四章 正少陽異象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亂初定時第三百三十四章 龍亭賞諸將第二章 驛路靜如來第九十九章 畫中玉佳人第三百零五章 歸降之明證第八十九章 黔驢技已窮第一百七十七章 兵圍木魚山第二百六十三章 黎明夜深邃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復燕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