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英國佬明顯對新四軍瞭解得太少,他並不知道“幾個師”對於新四軍而言意味着什麼!一個師三四萬人哦,你抽調幾個過去試試!
對於英國佬的提議,不管是重慶還是延安都表示濃厚的沒興趣!重慶方面是怕那幫紅腦殼搶了他們的風頭,擴大了政治影響力,而延安……到現在仍然奉行悶聲發大財的政策,能不出風頭儘量不去出風頭,打牢基礎要緊。
打基礎包括:
第一,建血庫。蘇北之戰,擁有防彈陶瓷插板和防刺服的新四軍戰士陣亡並不多,但很多戰士在負傷之後由於缺乏血漿,失血過多在手術檯上停止了呼吸,這種情況實在讓人痛心。第12軍報告說至少有一百五十名原本能夠康復的戰士因爲沒能及時輸血而犧牲,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延安不打算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了,所以在交給薛劍強的採購清單裡就包括至少一百個移動式採血站和十個大型血庫,用以蒐集、儲備血漿,以確保在戰略反攻的時候戰士們有足夠的血漿用。這些設備很快就到位了,在八路軍和新四軍控制的地區,很快就展開了獻血宣傳活動,每天都有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女醫護兵在士兵們的護送下,隨同採血站一起到各大城鎮去,號召那些身體健壯的青年爲了抗日事業獻血,並且爲每一名獻血者發放補品和紀念品。這項工作開展並不容易,這年頭的老百姓比較迷信,總覺得讓人活生生的從自己身上抽血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對此頗爲牴觸。地痞、流氓、缺錢花的僞軍和頑軍士兵反倒成了獻血的主力軍,不過,是要錢的。對此八路軍和新四軍也很看得開,不就是錢嗎,爺給得起,只要你的身體沒毛病,從你身上抽的血能用就行了!不過隨着宣傳的深入,老百姓意識到捐血也是在爲打日本鬼子出力,從他們身上抽一點血對他們的身體是沒有危害的,而且還能在戰場上救一名勇敢的戰士的命,獻血活動漸漸步入正軌。
第二,加大麻醉藥品的產量。現代對麻醉藥品的管制是非常嚴格的,薛劍強也只是鑽空子弄到一批,這種運氣不是天天都有,所以還是得靠自己。因此在延安、膠東、淮北,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始大量收購鴉片膏,用於製造嗎啡。當然,設備還是薛劍強提供的,這傢伙搞到的設備沒別的特色,就是先進!
第三是加快技術兵種的培養。這個大家一直在努力,比如說新四軍就用區區十幾輛63式坦克培訓三百多個車組,每個車組一天也只能練上個把小時,其他時候都是在聽教官講課或者對着空氣操作。延安那邊則用二十輛80式自行高射炮一口氣培訓五百多個車組,用楊詠福的話來說,總得多儲備一點人才,萬一有了戰損也好及時頂上去啊,人等裝備總比裝備等人強。至於空軍,練得更狠,幾十臺模擬飛行器一天二十四小時就沒有停下來的時候!猜猜唐譯他們一口氣招了多少飛行員?說出來嚇你一跳:不是一兩百,而是整整一千人!當然,絕大多數都只能玩玩模擬飛行器,上上理論課,只有第一批飛行員經常有登機飛行的機會。不過,唐譯這傢伙簡直小氣到家,別說轟五,就連初教七也捨不得讓人多飛,所以空軍飛行員上的教練機並不是薛劍強專門爲他們準備的初教七,而是結實耐操的裡-2……這玩意可以用食品和藥品跟蘇聯交換,就算飛壞了也不用太過心疼。高強度的訓練很容易出事,幾乎每天都有人受傷,但強度只增不減,爲了能上天,那些從陸軍轉過來的飛行員都玩命了。此外還有傘兵,以從蘇聯歸國的遠東教導旅爲骨幹,中央抽調了三千多名老兵,組建了全軍第一個傘兵旅,那些抗聯老兵就是教官。這些傘兵的訓練更加亡命,十幾堂理論課和基礎訓練之後就直接上天,甭管多惡劣的天氣,只要飛機敢飛他們就敢跳,飛機不敢飛……那他們想跳都跳不了。相比之下,汽車兵的訓練是最輕鬆的,誰都知道三輪車有多容易開,這年頭沒什麼交通法規,更沒有交警,只要不撞車不翻車不撞上人就沒事,所以汽車兵的培訓非常快,個把月就能教出一批,這效率,跟耗子下崽有一拼。相對而言,維修兵的培養就難一點,不過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爲三輪車的結構實在是很簡單。
第四則是狂修機場,不僅要修可供轟五起降的機場,還要修可供螺旋槳飛機起降的,所修建的機場數量和起降能力遠遠超過了他們現階段所擁有的飛機那可憐巴巴的數量,着實讓人摸不着頭腦。
第五,石油。
對,就是石油。
蘇北大戰在高潮階段戛然而止,一來固然有蘇聯駐華武官不合時宜地來訪的原因,二來,也是因爲油料儲備快見底了,再打下去的話,只怕還沒有殲滅掘井師團,那些汽車、坦克就要趴窩了!老革命們在第一次品嚐到機械化作戰的甜頭的同時也嚐到了油料短缺的苦澀。新四軍那邊沒有油田————勝利油田和渤海油田不敢開發,真要開發了日軍還不發了狂一樣來搶啊?只能做來料加工,花天價引進生物柴油提煉設備,這套價格昂貴的設備可以將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大豆油、玉米油乃至動物油脂轉化成可供車輛使用的生物柴油,原料充足的話一個月可以煉上千噸油呢。遺憾的是壓根就不會有充足的原料,這年代老百姓飯菜裡一點油水都沒有,還要把油拿去變成柴油?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等薛劍強搬運地溝油過來了。當然,也可以想辦法從日佔區和國統區購買豆油過來提煉的,只是這樣實在有點浪費。至於延安這邊就簡單得多了,直接從地下抽上來提煉!
————在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幫助下,位於安塞境內的第一座煉油廠已經建成。蘇聯專家不無感慨的說這麼短時間內建成一座年產量超過五萬噸的煉油廠,簡直就是玩命,負責這個工程的中國工人算是拿出搶修工事的勁頭來了!同樣是在蘇聯專家的監督之下,煉油廠進行了試產,又對機器進行了調試,最後提煉出來的柴油、煤油、汽油都質量一流。蘇聯石油專家不無詫異的說:“中國同志基礎那麼落後,居然擁有這麼先進的技術設備,真是不可思議!”
同樣的,位於安塞、延長、子長境內的三座小型火力發電廠也已經落成,雖說由於趕工倉促,存在不少隱患,但都能夠使用了。高效的鑽井隊鑽出了幾十口天然氣氣井,這些天然氣通過簡陋的管道輸送到發電廠,馬上,發電機組就轟隆隆的運轉了起來。與此同時,燃煤發電廠也投入運行,一股白煙從高聳的煙囪沖天而起。看着高聳的煙囪冒出白煙,晝夜趕工熬得整個人都變民形的工程師和工人都露出了開懷的笑容。有電了,這片古老的土地被喚醒了!
電流以光速順着早就架設好的線路,再經過幾個變壓器中轉,輸往各個工廠、油田,很快,柴油發電機那吵死人不償命的噪聲消失了,機器的轟鳴卻越發的響亮起來。
在安塞,一臺鑽井機正在轟隆隆的往下鑽,186、朱老總等領導人和蘇聯專家,還有無數負責石油開採的工程技術人員都在不遠處緊張地注視着,負責指揮鑽採的蘇聯鑽井工程師同樣緊張地盯着儀表上的壓力變化,眼也不眨。經過長達數個月的研究、鑽探,大家一致認爲安塞是油氣資源富集區塊,在這裡開採可收事半功倍的功率,所以大家只是在延長那邊打上十幾口油井維持每天三四十噸的產量,供整個邊區使用,主要力氣都集中在安塞這邊,當核心工事來啃了。幾個月來他們在這裡打數十口注水井作前期注水,提高油井的壓力,每天耗費的資源海里去了,可一滴油都沒有產出,所有人都承受着壓力,所以對第一口井能否出油格外的緊張。
鑽機以每天三百米的驚人速度往下鑽,大量泥漿源源不斷地注進去,以確保它正常運轉。所有人都緊張地注視着,等待着……
突然,鑽井機彷彿失去了依託似的往上飄了一下,蘇聯專家用堪比排炮轟擊的聲音狂吼:“閃開!要出油了!”話音未落,就聽到一聲悶響,一股漆黑的液體順着油管呼嘯着噴向天空,跟間歇泉似的,但高度是後者的數倍!這玩意兒在空中散開,化作一陣黑雨灑向人羣,躲避不及的人馬上就被噴得比非洲黑叔還黑了。但沒有人會在意被噴到點什麼,人羣看着那條黑色油龍,瞬間陷入狂歡之中,衝向暴雨般落下的石油任憑它噴在自己身上,擠不進去的就用手接着然後往自己臉上塗,所有人都在歡呼:“出油了!出油了!是個大油田!”
拉夫羅夫教授一個箭步衝過去,盯着儀表,手中的鋼筆在本子上飛快的記錄着,計算着,直到把所有有價值的數據都記下了,他才露出開懷的笑容,走向186,大聲說:“尊敬的主席同志,恭喜你,你所領導的工農武裝力量創造了一個奇蹟,史無前例地在最不適合開採石油的地區打出了一口高產油井————它今天至少要噴出一百噸油!”
186也被濺了一身,卻笑得非常開心,衝着那條張牙舞爪的油龍大叫:“噴吧!噴得多多的!噴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