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行事果斷 (10)

(1)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禮物。

(2)一定要進前五名。

(3)你和那個孩子什麼關係?

(4)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生你了。

(5)等你爸回來收拾你。

(6)誰稀罕。

(7)你怎麼不明白我的苦心呢?

(8)不要領朋友到家裡。

(9)當個小組長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10)當幹部影響學習。

(11)小孩子有什麼。

(12)別問這些不要臉的事情。

(13)那個人真不是東西。

(14)馬上把電視關起來,馬上。

(15)別亂告狀。

(16)你怎麼這麼難纏?

(17)你的眼睛真小。

(18)不要把東西借給別人。

(19)去模仿明星吧。

家庭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孩子,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所謂的高素質的父母,高素質僅僅是外在的,並不代表內心。只有心態極佳的父母,才堪談身教勝於言傳。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是最高明的教育,不過身教勝於言傳並不是忽視言傳。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心態的外在表現,家長的心態好,教育孩子不是問題,所以教育孩子先要教育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心態,家庭教育才不至於落於空談。

(四)忠言逆耳不利行(1)

——都是“不好意思”出了錯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賢文是說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這句賢文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但現代生活中,逆耳忠言不利“行”,逆耳忠言不願意說,逆耳忠言不願意接受,因爲不好意思不敢不想去批評人,所以爲了打開工作的局面,爲了維持更好的人際關係,得學會把握批評的尺度,掌握批評的方法。

1.以批評爲鏡可以明得失:兼聽則明

鏡子這東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們梳洗打扮,總要對着它調查研究一番。鏡子,也可以算是一種認識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別人,看到周圍的事物,唯獨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實面容。鏡子的功用,就在於幫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侷限,如實地瞧見自己。正因爲鏡子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人們乃推而廣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見以正己的方法,也喻爲“照鏡子”。這種加引號的“照鏡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鏡子難得多了。唯其難,就有人會“照”,有人不會“照”。

我國古代,有不少會“照鏡子”的人。戰國時齊國宰相鄒忌便是一個。鄒忌從鏡子裡發現,自己實際上並沒有徐公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說他多麼漂亮,不過是阿諛奉承。由此他聯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鏡子,對自己的尊容心中無數,尚且有被欺騙的可能,倘若在處理國家大事時也不知道經常照照“鏡子”,那所受的矇蔽就嚴重了!他向齊威王報告了自己的體驗。齊威王聽了很讚賞,接受了他的建議,實行鼓勵臣民批評朝政的政策,並正確地對待這些批評,使國家很快強盛了起來。

另一個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把魏徵批評他的一篇奏章寫在屏風上,當做“鏡子”,隨時對照。他總結自己“照鏡子”的體會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迫於人認識的侷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中,缺乏自覺性。而“以人爲鏡”“以古爲鏡”,學會在人們的各種批評、意見中認識自己,學會在認識別人,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世界中認識自己,這就叫做會“照鏡子”。而凡會“照鏡子”的人,總是比較聰明一些,能幹一些。

“鏡子”雖好,卻有些人不會“照”。比如,怕看到自己的醜陋之處,有傷“面子”,不敢“照”;自己臉上有疤,卻怪“鏡子”反映得不準確,不願“照”;還有那自以爲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則不屑於“照”;甚至有因醜處被照,短處被揭,惱羞成怒而將“鏡子”棄之、砸之者。這幾種對待“照鏡子”的精神狀態,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爲什麼我們害怕被批評?是因爲批評迫使我們要面對自己,認清自己,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批評就如有個人拿着鏡子在你面前,讓你看清楚自己。

在別人拿着鏡子在你面前的時候,如果你有意無意地把鏡子移開,不理會或是拒絕那面鏡子,都是自己的損失。雖然在日後的日子你可能會發現原來那些批評是善意的,是幫你看清自己的一些缺點或弱點,但很可惜的是,自己錯過了早日改過的機會。

批評就如一面鏡子,但這面鏡子總是要別人給你的。人家願意免費地把鏡子借給我們,幫我們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醒我們,讓我們發現自己的缺點,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改過,我們當然應該感謝及感激。或許真的有可能,別人是抱着想侮辱你、讓你感到難堪的心態來批評你,但如果他真的批評到我們的盲點,那我們不是也賺到了嗎?不要認爲被批評是損失,把批評視爲成長的主要因素,我們就會覺得我們賺到了。畢竟他還是幫我們擦亮了自己的眼睛,看見自己的盲點。

接受別人的批評時,記得保持心靈寧靜,感激別人給你成長的機會。

當然,批評也有善意的批評和惡意的批評之分。所以人人都要保持冷靜、保持心靈寧靜的原因就是要分辨好或是壞,對還是錯,惡或是善。

在接受別人的批評時記得保持平靜,用真理用智慧去思考及衡量。分析後知道什麼是對的就要趕緊改過自己的缺點,這就是感激別人的最佳方法,這也是一種感恩。別人願意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原因就是希望我們改過缺點。別人批評我們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冒險,因爲批評別人的人也可能成爲別人的敵人或仇人,更有可能被人責罵或責怪。所以善意批評者是偉大的。

批評是一種恩惠,是在教導自己認清看不到的那一面。只要願意張開雙眼認真觀察,雙耳用心聆聽,用心去領悟,用慧眼去看透,用智慧去解剖,用真理去分辨,用足夠的決心和恆心去面對並且改過,勇往直前,人終究會變得更加的完美及高貴。批評是一種恩惠,是在教導自己認清看不到的那一面。

2.把批評自己的人當敵人:爲淵驅魚

利用別人的批評迫使自己進步,是對待批評最有價值的做法。無論批評者是什麼動機,我們總可以把批評當做改進自己的一種指南。甚至,敵人的批評比朋友的批評更可貴些。

康能第一次到美國衆議院演講時,被言辭犀利的新澤西州的代表菲爾斯嘲諷:“這位從伊利諾伊州來的先生,恐怕是裝着燕麥來的吧?”所有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假如被譏諷的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恐怕就會憤怒了,但是康能不是,他外表雖然有點兒粗俗,但內心卻明白這句話是事實。

“我口袋裡不僅裝着燕麥,而且頭髮裡還放着種子,我們西部人都是這麼親近土地,不過我們的種子長出的都是好苗。”

康能因這次反駁而聞名全國,以致最後人們都叫他“伊利諾伊州的種子議員”。他把別人的譏諷變爲讚美。他知道不能從批評聲浪中逃走。批評就好像一隻狗,狗看見你怕它,便逞了威風,恐嚇你。但是如果你勇敢地面對着它,狗便不再吠叫了,反而搖着尾巴來討好你。只要你正面迎對你的批評,到頭來,它反而會被你降服。我們之所以怕批評,是因爲批評也是事實,越真實我們越逃避。然而批評之所以可貴,便是因爲它是真實的。別人批評康能好像草包,他並不迴避,承認自己確實很土。不過在他粗野外表下卻是一顆純正的心。

美國救生圈公司的副總經理兼美國航業救生公司的總經理查理?皮茲曾經開除了一個很有前途的青年職員,因爲他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的批評。這個青年從一個小學徒開始往上升。因爲他有能力,而且受人歡迎,所以升得很快,最後一直升到公司工程估價部主任,負責該公司工程的估價。有一天,一個速記員查出他的估算中出了2000元差錯,於是把詳情向上報告。後來這件事被皮茲知道了。

“這個速記員沒權利查我的核算。”他氣憤地說,“他也不該提出來。”

“但你確實是算錯了,是不是?”皮茲問他。

“是的。”他說。

(四)忠言逆耳不利行(2)

“然而,你還是覺得速記員不該說出來,難道公司該蒙受損失以維護你的威嚴嗎?”

但這個青年主任覺得就該這樣,皮茲便規勸他,說他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就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了。後來這事逐漸被大家淡忘了。

大約過了一年之後,這位青年主任上報了一個美國中西部某項工作的兩萬元估價方案。其上司經過仔細覈對後,發現數目應當再加一倍,這事又報送到皮茲那裡,於是皮茲再叫他前來。

這位青年主任說:“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你想用這項工程來陷害我。你上次恨我,於是這次又僱了一位工程師覈算,故意揭我的短。我的計算是對的,你懷疑我。”

皮茲回答說:“那好,你自己去找些人來算,看看結果如何。”

在事實面前,他承認自己確實算錯了,皮茲便對他說:“現在我們只能分道揚鑣。因爲你不肯面對公正的批評。”

批評的人或許動機不純,但是他的話卻可能是真的。他或許是想害你,但是如果他的批評能讓你進步,對你反而有利。你如果因他的批評而自暴自棄,那就讓他的詭計得逞了。你若是能夠善待批評,就會利用這種批評來使自己進步,並認爲這是一件很合算的事。

當林肯還是個年輕的律師時,他爲一個重要的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沒有人理他。在芝加哥,那些赫赫有名的律師,都覺得和一個外來的後生律師在一起會降低身份。這些人自認爲地位崇高,根本看不起別人。他們把林肯扔在一邊不願和他一同吃飯,批評他辯護的方法太幼稚。

林肯是怎樣做的呢?他虛心接受了這些尖刻的批評。後來他回到斯勃林菲爾德的時候,他說:“我到芝加哥才知道自己懂得的東西有限得可憐,而我要學習的又那麼多。”後來,他做了美國的總統,那些律師還是律師。他們的批評只不過幫助林肯爬到榮譽的頂端。

許多偉人都遭受過不公正的批評、無理由的侮辱,以及惡意的誹謗。偉人所樹立的仇敵要比一般人多很多。不過敵人的數目多少並不重要,因爲偉人經常通過敵人的攻擊來看清自己,因爲敵人的批評多半是對的。小人物纔會不管情況如何都要爲自己分辯,也只有小人物纔會自以爲是。

客觀開明地衡量別人的批評,利用別人的批評來審視自己,這是許多成功者都具有的優點。若是將批評自己的人當敵人,無異於爲淵驅魚。

3.批評是柄雙刃劍,把握分寸與方法

批評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當你迫不得已要拿起這把劍去救你的上司時,你恰好與一般人一樣,用到了這柄雙刃劍的“殺人”一面,你最後極有可能獲得的結果是加薪無望、升職無望。不過,要是你能巧妙地提出批評,用到劍的“救人”一面,會皆大歡喜,那麼,你的升職還會遠嗎?上司批評下屬時也不可隨心所欲,需要把握分寸和方法,注意場合和手段。

◎怎樣做到委婉地“批評”上司

怎樣用“批評”這副良藥讓擁有權威的上司既不感到苦口,還美滋滋地接受呢?你不妨可以使用以下的法子。

救人利刃一:把“批評”轉變成提醒。

案例:上司自己把文件撂在一邊,既不翻閱,也不簽字。當有關部門追究時,他反而質問下屬爲何不提醒他或早點兒給他。作爲他的下屬,你必定和任何人一樣,感覺非常氣憤。因爲你的上司似乎在有意推卸責任,雖然那樣既沒有道理,也沒有道德。

然而,即使這樣的上司三番五次地犯同樣的錯誤,你也不要反脣相譏、直指其非。畢竟,你只是他的下屬而不是他的上司,即使是老闆,也有可能只對董事會股東負責。畢竟,他實際上早就知道是自己做得不對了,只是礙於面子,不願意面對現實承認錯誤而已。作爲下屬的你,要是不瞭解到這一點,卻去直接點破“機關”,無疑是在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懂得說話技巧的下屬,會把批評的話語吞到肚裡,變成日常的提醒。如每天像很關心上司似的提醒他有一份報告還沒簽,或者表現得好像害怕報告沒到他手上似的故意提醒他。如此這般,上司爲了避免忘記,就會主動把文件弄好。這樣,不但能夠保證工作如期完成,也保留了上司的自尊和麪子,還增加了你對他的重要性。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爲呢?如此使用“雙刃劍”的救人一面,你的晉升之路還會遠嗎?

救人利刃二:當衆讚揚,私下批評。

乍一看,有人會覺到這有兩面三刀之嫌。事實並非如此,與那種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人相比,有着本質上的不同。

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
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