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圓熟變通 (1)

——做個“好意思”的人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你要學會感謝他人、與人分享、爲人謙卑、容人之過、大度睿智地低調做人,放下自我的清高,多走動走動,去欣賞別人的優秀,讚揚他人的閃光點,在生活中試着做個“好意思”的人。

(一)溜鬚拍馬得學會

當今社會,溜鬚拍馬是常見的事情。有人說溜鬚拍馬是人固有的本性,而有些人說溜鬚拍馬敗壞了社會風氣。雖然溜鬚拍馬算不上正人君子所爲,但其影響深遠,在爲人處世中卻佔據着不可忽視的地位,不論是商界還是政界都存在着這種不以爲怪的現象。其實,溜鬚拍馬值得原諒更值得學習,因爲它是一種生存的手段,也是一種高深的藝術。

1.恭維:提要求給壓力

當一個小孩怕疼,不願意打針的時候,如果父母哄着他:“你真勇敢!小朋友們都不如你勇敢!”這個小孩就真的以爲自己是最勇敢的人,而不再抗拒打針。你承認了他的勇敢,他就會勇敢給你看。

好聽的話,小孩愛聽,大人也愛聽。你想讓對方怎麼做,就把對方標榜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一個人在另一個人眼中是無所不能的,那麼,他就會盡量表現出自己的無所不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恭維別人。

王妮找了一個保姆,便打電話給那位保姆的前任僱主,詢問了一些情況,得到的評語卻是貶多於褒。

保姆來的這天,王妮對她說:“我打電話請教了你的前任僱主,她說你爲人老實可靠,而且煮得一手好菜,唯一的缺點就是理家比較外行,老是把屋子弄得髒兮兮的,我想她的話並非完全可信。你穿得很整潔,人人可以看得出。我相信你一定會把家裡照顧得井井有條,同你的人一樣整潔乾淨。你也一定會同我相處得很好。”

保姆聽到王妮這樣說,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表現。結果,她們果然相處得很愉快,保姆真的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而且工作也非常勤勞。

在保姆正式開始工作之前,王妮恭維她“煮得一手好菜”“相信你一定會把家裡照顧得井井有條”“你一定會同我相處得很好”。這些話保姆當然愛聽,因爲這是對她的讚賞和肯定,而對於王妮來說,她的目的不是讚賞保姆,而是對保姆提出這樣的期望和要求。當保姆知道自己在王妮心中是這樣的好形象之後,她會盡力做到最好,使這種好的形象一直維持下去。

老子說:“美言可以市。”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善於駕馭語言,便可以用來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句話的意義體現在上述的故事中。會說話的人,必定是擅長“美言”的人。在恭維中給對方提要求,是一種社交技巧。想讓對方怎麼做,就朝那個方向恭維他,這樣可以滿足他被讚美、被崇拜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他會不遺餘力地爲你辦事,努力達到你所恭維的境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善於恭維別人的人就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適時地說出來,對方自然會很高興。因爲誰都希望自己在別人的眼裡有價值,誰都喜歡聽別人稱讚自己。如果是你,你會喜歡別人貶低你,讓你難堪嗎?你不也喜歡聽別人誇獎你,對你說好聽的話嗎?

?沒有什麼你辦不成的事!

?這件事只有你才能完成!

?我知道你是個責任心很強的人,所以完全相信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絕對不會讓我失望,對吧?

這些話聽起來是在恭維對方,實際上是在給對方提要求。其實,這一點你明白,對方也明白,只不過對方甘願在你的讚美聲中上你的當。

然而,在恭維他人的時候,很多人常常言過其實,讓人感覺受到愚弄,這樣就適得其反了。比如,對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孩,爲了跟她套近乎,你說她美如天仙;對一個不懂專業的人,爲了讓他多做事情,你說他是個天才,對方顯然不會高興。這樣,只能表明你是一個口是心非、虛僞的人。

2.奉承:心甘情願來上當

有個富人在窮人面前擺架子,說道:“我家有千金,你爲什麼不奉承我?”窮人說道:“你富你的,與我有什麼關係?我爲何要奉承你?”富人說:“那麼,如果把我的錢財分一半給你,你奉不奉承我?”窮人回答說:“如果你五百我也五百,我和你的財產就相同了,我還奉承你幹什麼?”富人又問:“那我把財富全部送給你,你還能不奉承我嗎?”窮人答道:“你千金一個不剩,而我有了千金,那你就該來奉承我了。”(出自清?遊戲主人《笑林廣記》)

阿諛奉承也可以理解爲“拍馬屁”。傳說三國時期,有一次劉備應孫權之邀赴東吳議事。抵達東吳後孫權大擺酒宴歡迎。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不料劉備“撲”的一聲放了一個響屁。在座的衆賓客頓時譁然,數百雙眼睛注視着劉備,弄得他很尷尬。就在這時,站在一旁護駕的趙雲趕忙解釋說:“啊,諸位見諒,此乃雲屁也。”“唔,”在座的賓客不解,“咦,這明明是劉備放的,趙雲怎麼說是自己放的呢?”後來大家一琢磨:“哦,原來是趙雲爲了顧全劉備的面子,把這放屁的醜事攬過來了。”於是個個稱讚趙雲機智聰明。

劉備返蜀後,專門爲趙雲召開了表彰大會,大力誇獎趙雲護駕有功,並給予重賞。在會上還特別強調,以後不管何人護駕,不但要保護劉備的人身安全,而且還要維護其面子。

時隔不久,孫權又請劉備過江議事,而趙雲出外未歸,咋辦呢?劉備爲了慎重起見,便帶上了關羽、張飛、黃忠、馬超一同前往。五虎上將就去了四員,肯定是萬無一失。劉備過江後,孫權照樣又是大擺宴席接待,哪知劉備又在酒宴上放了個響屁。關老爺首先發話:“啊,諸位見諒,此乃關屁也!”張飛一聽不對勁兒:關住了,放得出來嗎?便趕忙解釋說:“不對不對,此乃張屁也。”“哈哈哈哈”宴會上響起了笑聲,老黃忠一看不對勁兒,急忙糾正道:“嘿嘿嘿,不是的,此乃黃屁也。”他的話又惹起一陣大笑。站在一旁的馬超早就憋不住了,呼地一下跑到大廳中央高聲叫道:“此乃馬屁也!”逗得滿堂文武捧腹大笑……

“馬屁”一詞由此而來。

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的交流總帶有阿諛奉承的因素。當這些善於使用阿諛奉承的人專心於拍馬屁時,那些被拍者則會感到歡欣和鼓舞,從而更加善待和幫助拍馬屁者,使拍馬屁者獲得最大的收益。但拍馬屁也是一門學問,不是什麼人都會拍的,只有那些經驗豐富、閱歷高超的人才能運用自如、順風使舵。

安成是某廣告公司策劃部主力之一。收入頗豐,人生得苗條纖瘦,幾根精精瘦瘦的性感肋骨結合她的身份,大家都叫她“白骨精”(白領+骨感+精英)。

有一次,老闆要親自爲一個重要的客戶操刀趕出一個策劃,當他的文案被拿出來在討論會上討論時,全場馬上沸騰了。

“老闆真是技高一籌啊!佩服啊!”“小女子難望其項背哦!”當然這其中本來就有老闆的設計,並且設計的確精妙,但是更多的是那些還在公司底層掙扎的馬屁精過於華麗的溢美之詞,細心的安成看到老闆在得意的同時,嘴角分明掛着不屑的輕蔑。

她心想:“如果我現在還用那老掉牙的一套專業馬屁用語來讚美老闆,說不定還被老闆看不起。”她靈機一動,只是用佩服得驚訝的眼神望着老闆,眼神含情脈脈,然後嘴巴作“O”形狀,彷彿自己有許多真誠的讚美的話要說似的。後來的好幾次,當別人都是用老套的專業馬屁用語來奉承老闆時,她都有獨樹一幟的方法。

上班時到單位,進門見到上司就大聲喊:“經理,早上好!”其實我們在工作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面,有些人在上司面前好話連篇,表現得很是活躍,比如,當上司穿了件新衣服,有人就立馬恭維說:“這衣服真適合您。”

辦公室裡總有那麼幾個人在領導面前“嘴十分甜,腿特別勤”,很多人斥之爲“拍馬屁”。但細細想來,有誰沒拍過馬屁?適時、適度的讚美可以拉近下屬和領導的關係,增進同事間的交流,活躍辦公室氣氛。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何樂而不爲?

某君現任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深得老闆的賞識和底下員工的愛戴。很多人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嘴甜,和她在一起時總會感到很開心。“既然我的話能讓別人感到開心,我爲什麼不說呢?我並沒有虛僞地評價他人。也許她今天的衣服搭配得不是很理想,但她的鞋子的確很漂亮,我就會讚美她的鞋子。”某君說自己總是會很容易地發現別人的閃光點,並且會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

對錶揚自己的人,人們一般都會抱着一種好感去交流,這樣也有利於工作的展開。領導也會認同那些承認自己、尊敬自己的下屬。同事在一種相互肯定、相互欣賞的氛圍下工作,更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時身心也很愉快。

(1)“拍”上司時,不要忽略了同事。

工作中的人都想在自己的事業上有一些作爲,也一直在一身正氣地努力地工作着。拒絕對別人的讚美那只是一種小心眼的表現,並不能說明你有多麼正直,相反,正反襯出你不夠自信,沒有底氣。做到外圓內方那纔是大家風範。

盯住別人的閃光點,毫不吝嗇地發表自己的溢美之詞,但也不要只盯住領導,那就真的成“馬屁精”了。對同事更不能吝嗇,他們是你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平時對周圍同事多點兒讚美之詞,纔會使你在對領導行讚美之儀時不會顯得那麼突兀。

每個人都喜歡好聽、順耳的話,同事和領導也不會例外。說幾句表揚別人的話並不難,不時地誇獎別人幾句是很正常的交流方式,更是一種社交禮貌。適時地誇獎讚美別人,那是對對方的肯定,也是對他的尊重。

(2)別人“拍”的時候,你更要“拍”。

很多人討厭那些所謂的“馬屁精”,對其行爲很是不屑。當有人在你面前拍某位領導或同事的馬屁時,你的心裡肯定不舒服,但別人的溢美之詞已經說出,如果這個時候你還在那擺清高那就大錯特錯了。

很多人在拍馬屁或誇獎人時並沒有什麼惡意,也許是真心的讚美,也許純粹是想讓對方開心、高興。如果你還是一張面無表情的臉,更甚者再來點兒不屑的表情就會弄得另外兩人十分尷尬。再糊塗的人也知道你那是在鄙視其“馬屁”行爲,受表揚的一方也會認爲你是對他不肯定,也許還會想你是不是對他有意見,這便使兩個人都對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最好的辦法就是附和拍馬屁者的話,再努力找出點兒別的出彩點,讓自己的誇獎看起來不是那麼應付了事,顯出自己的誠意。

想要做個開心的職場中人,不妨大方地說出你的誇獎之詞,不要在意別人的說辭,因爲你的話是說給那些喜歡它的人聽的。另外馬屁拍得好,的確會成爲升職的有力籌碼,沒有領導會喜歡那些不肯定自己的人,也沒有同事會支持那些沒有禮貌的人。既然都是想當將軍的士兵,那就真心地說出你的讚美吧。

3.善於吹捧搔到癢處

一位在職多年員工透露,會吹捧的人一般混得都不錯,因爲現在的老闆除了錢以外,還喜歡聽一些善意的吹捧。

以下是他總結出來的吹捧要點:

(1)看清對象。一個普通員工吹捧的對象應該是你車間的管理者,但是一個車間的管理者吹捧的對象卻可以多元化。舉例說明,假如你和主任接觸的機會是跟經理接觸機會的兩倍,那麼你在吹捧好主任的同時,更應該吹捧好經理。吹捧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口才,當面對同一件事,主任和經理意見不一時,你在幫主任找一個臺階下的同時應表明你的想法跟經理一樣,然後再向他做出一個真不愧是經理的表情。

(2)以個人的利益爲起點。你的老闆換了輛新BMW,雖然你很嫉妒,但你不能表露出來你的真實想法,你應該這麼說:這樣的名車跟我們老闆真是絕配,老闆真是好眼光,這車就像是爲你量身定造的,你開那輛舊車會降低你的身份,那隻適合像我這樣的下手開。這話聽起來確實有些噁心,但你在說的時候要說得像真的一樣,同時還要用你的手小心翼翼地摸這輛新車,即使車上面都是灰,你也要做出像是在摸一件身價過億的藝術品一樣。別小看這幾句話,你在擡高老闆的同時還在暗示他那輛舊車你可以幫他處理,免得降低他的身份。

(3)給自己創造機會。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活動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有錢人也不例外。首先你要了解你吹捧的對象有什麼愛好,他愛好什麼你就學什麼,而且技術一定要好。當哪一天你們公司有什麼慶功會或者節日聚會,你要向你吹捧的人請假,原因就是聚會那天你剛好和××人約了要做××事(你吹捧人的愛好什麼你就說要做什麼),這樣你吹捧的人就會知道你也有和他相同的愛好。

(4)臉皮要厚,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比如你老闆的兒子年齡和你相當,那麼當老闆提到他兒子或你見到他兒子時,你千萬不能用令公子和他的名字來稱呼他,你應該用哥哥或弟弟來稱呼,把對你有利的人都拉得特別親近,這對你很有好處,而且別人也不好意思拒絕你叫他大哥。在別人面前說到你老闆時,你跟別人一樣叫老闆那就太見外了,你得用我大叔/我大哥來稱呼你老闆,這樣無形中老闆就成了你很親很近的人。

總之吹捧的技巧需要磨鍊,老闆的錢總要給一些人掙,給誰?當然是給那個聽話而且會把自己吹捧得舒舒服服的人啦。職場如戰場,學做狗尾草,風往哪邊吹,我往哪邊倒。

4.專心傾聽眉目傳情

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
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26章 圓熟變通 (7)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