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銅錢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一開始就沒有提到新法的事情,而實際上,自從昨天將王承恩派出去,讓他去親自負責了弄庫利南鑽石的原石的事情之後,崇禎皇帝朱由檢整個人就像是醒了一般,執政的能力,和執政的耐心,瞬間就恢復了,甚至比剛剛重生的時候,狀態更好!

人不怕低潮,不怕消沉,就怕沒有了熱誠,等到有了熱誠的時候,卻忘記了該怎麼做,該怎麼飛,想飛就能飛,還能夠飛的高,這纔是最重要的,要爭氣!要爭氣!

崇禎皇帝朱由檢今兒壓根就不想再提新法的事情,他知道,提也是白提,既然他讓女官上朝,就等於已經邁出了新法的重要一步!何必要讓這些老頭子們點頭承認他的新法呢?他要加快速度,儘快的讓大明的高級官員們多起來,用自己的那些各地從九品們,用周延儒這幫人,迅速的將這幫老臣們給頂掉,他已經讓這些個大臣們都知道了自己的新法,只要今後都按照新法去做,便也就是了!何必要他們點頭承認呢?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政治手段,至少是一個省長的水平,他不信以他在兩世爲人所積累起來的政治經驗,不能夠幫助他完成大明帝國的復興!他需要的僅僅是耐心!

耐心,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沒有耐心的人,將一事無成!

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1644年)1628年始鑄。《續文獻通考》載∶天啓七年12月,戶工二部進崇禎新錢式,帝令每錢一文重一錢三分,務令寶色精彩,不必刊戶工字樣。錢文真書,通寶之“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又有當十型大錢四種。小平錢徑一般2.45釐米(實測最大徑2.47釐米),重3克;當二錢徑一般2.7釐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釐米。重6.2克,南都錢較輕。

崇禎通寶錢是中國貨幣史上的第一個鑄幣高峰。而其版別之複雜、品類之繁多,尤以其繁縟的背文、含義,至今有的都難以辨識。

其間的輕重沒有什麼規律。錢文崇禎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禎。另外有一種背文爲滿文的寶泉二字,據說爲清兵入關時所鑄。也有人懷疑可能是民間私鑄錢。小平、折二、折五錢背文繁雜混亂,有記重、記天干、記局、記地、記局兼記值、吉語錢等,名目繁多,舉不勝舉,其中以光背及記地平錢爲最多。傳世當十大錢光背無文,若見有文者,必爲僞作。另外崇禎通寶還有合背錢。

明代以白銀作爲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但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爲鈔錢兼用,以紙幣爲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明代基本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大臣們都不知道皇帝爲什麼會將話題從通寶開始,崇禎皇帝朱由檢拿出一枚銅錢,“這樣的銅錢,就是制約大明經濟,特別是制約北直隸,由朕親自統轄的地區的經濟復甦的一個重大阻礙!”

見皇帝並不再提新法的事情,讓一大幫東林黨大臣們早就想好的聯合反對皇帝的策略落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新近被皇帝的聖旨重新招入廟堂的戶部尚書侯恂,錢幣是戶部的事情。而這個時代的錢幣,並不爲大臣們所重視。

侯恂急忙出班。“由於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又發行寶鈔作爲法定貨幣,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爲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於幣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經濟得以發展。這些都是從太祖手裡就沿用的古法,不可輕易更改。”

崇禎皇帝朱由檢點點頭,選了這個侯恂,基本也就是給東林黨多了一個老臣出來說話罷了,什麼都不能改!朕還沒有說怎麼改呢,你就先來個不能改!

“大明寶鈔是大明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大明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但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大明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以失敗告終。

明代幣制以紙幣爲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大明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爲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啓、崇禎等貨幣。

但是,現在問題的核心是,老百姓買一點糧食,就得提整整一麻袋的銅錢,又重,又多,還只能買一小袋的米,造成了錢比貨物還多,還重,你說該當如何?”崇禎皇帝朱由檢並不駁斥侯恂的話,而是將問題繼續拋出來,這不能改,那不能改,朕就不跟你說怎麼改,朕只跟你說該怎麼辦?()

第76章 考選令第1086章 戰前安排第121章 皇帝被虐哭了第653章 技術第719章 外交是打出來的第805章 對外貿易的重要性第275章 三邊的重要第877章 誰纔是天命所歸?第132章 調查司和檢查司第1022章 快避開第1022章 快避開第321章 不許走第380章 城門第45章 風雨欲來第600章 熱情第555章 吃飯第382章 古代的事還要古代辦第473章 楊鶴楊嗣昌第241章 大色~狼第847章 公平的版本第481章 對手第851章 禍根!第454章 李倧第707章 庫利南第130章 提拔袁佑爲吏部侍郎第950章 車廂峽第662章 徐光啓驚呆了第587章 泡澡第366章 很大方第657章 拉勾勾第340章 用嘴第283章 最直接的要求第480章 亂鏟第495章 派系第1020章 楊啓聰下1123 廚房裡面第933章 帝王威嚴第387章 精簡第690章 朕沒有時間第639章 朕要殺第512章 手腕第833章 東林黨形成第770章 調整心態1100 阿部忠秋第11章 改組東廠和錦衣衛第249章 二十萬美金第942章 大明一舉奪下海權第638章 防彈車第1013章 京都之戰第200章 血戰拒馬河第213章 贈負還是減負?第512章 手腕第975章 軍國思想第203章 快樂的程度不同第519章 高德猛被冷第228章 寒風中第673章 白蓮教第951章 艱難的時刻第615章 組潤澤第671章 送了什麼東西第416章 搭帳篷第351章 檢哥第979章 打分第777章 單獨談第868章 西廠的人第898章 高德猛發胖了第1011章 天皇要倒黴第809章 思路清晰起來第731章 瘋狂第775章 五百刀斧手第417章 很美的女人第869章 性急的皇帝第870章 忠勇老臣第390章 不怒自威第434章 楊啓聰第326章 危如累卵第45章 風雨欲來第219章 一二三四第477章 目光第653章 技術第554章 做客第28章 太監參政第117章 吳三桂第986章 火車第809章 思路清晰起來第475章 放鬆第1033章 四大貴妃第279章 我想看看你的臉第356章 行屍不走肉1107 決戰關頭第1018章 紀綱九毀第986章 火車第434章 楊啓聰第407章 皇家公司第650章 古洛塗教授第884章 心情好了第470章 不能自已第172章 風聞言事和文字獄第532章 完爆第941章 海戰到了最關鍵時刻
第76章 考選令第1086章 戰前安排第121章 皇帝被虐哭了第653章 技術第719章 外交是打出來的第805章 對外貿易的重要性第275章 三邊的重要第877章 誰纔是天命所歸?第132章 調查司和檢查司第1022章 快避開第1022章 快避開第321章 不許走第380章 城門第45章 風雨欲來第600章 熱情第555章 吃飯第382章 古代的事還要古代辦第473章 楊鶴楊嗣昌第241章 大色~狼第847章 公平的版本第481章 對手第851章 禍根!第454章 李倧第707章 庫利南第130章 提拔袁佑爲吏部侍郎第950章 車廂峽第662章 徐光啓驚呆了第587章 泡澡第366章 很大方第657章 拉勾勾第340章 用嘴第283章 最直接的要求第480章 亂鏟第495章 派系第1020章 楊啓聰下1123 廚房裡面第933章 帝王威嚴第387章 精簡第690章 朕沒有時間第639章 朕要殺第512章 手腕第833章 東林黨形成第770章 調整心態1100 阿部忠秋第11章 改組東廠和錦衣衛第249章 二十萬美金第942章 大明一舉奪下海權第638章 防彈車第1013章 京都之戰第200章 血戰拒馬河第213章 贈負還是減負?第512章 手腕第975章 軍國思想第203章 快樂的程度不同第519章 高德猛被冷第228章 寒風中第673章 白蓮教第951章 艱難的時刻第615章 組潤澤第671章 送了什麼東西第416章 搭帳篷第351章 檢哥第979章 打分第777章 單獨談第868章 西廠的人第898章 高德猛發胖了第1011章 天皇要倒黴第809章 思路清晰起來第731章 瘋狂第775章 五百刀斧手第417章 很美的女人第869章 性急的皇帝第870章 忠勇老臣第390章 不怒自威第434章 楊啓聰第326章 危如累卵第45章 風雨欲來第219章 一二三四第477章 目光第653章 技術第554章 做客第28章 太監參政第117章 吳三桂第986章 火車第809章 思路清晰起來第475章 放鬆第1033章 四大貴妃第279章 我想看看你的臉第356章 行屍不走肉1107 決戰關頭第1018章 紀綱九毀第986章 火車第434章 楊啓聰第407章 皇家公司第650章 古洛塗教授第884章 心情好了第470章 不能自已第172章 風聞言事和文字獄第532章 完爆第941章 海戰到了最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