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統一幣制

接下來,張漢卿要整頓幣制,以結束民國初年複雜的貨幣狀況。

在我國貨幣史上,白銀自漢代已逐漸成爲貨幣金屬,到明代白銀已貨幣化,中國真正成爲用銀之國。但實行的是銀兩制,以金屬的重量計值,屬於稱量貨幣制度,沒有踏進貨幣制度階段。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頒行《幣制則例》,正式採用銀本位,以“元”爲貨幣單位,重量爲庫平七錢二分,成色是90%,名爲大清銀幣。但市面上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

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公佈《國幣條例》,正式規定重量七錢二分、成色89%的銀元爲我國的貨幣單位,但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

中國疆城遼闊,貨幣制度一直很複雜混亂,嚴重地影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並且不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金融的穩定。各省軍閥爲了擴充實力,又在各地發行了許多債券和紙幣,僅在本省流通。

像奉系就在東北都發行過“奉天券”、“奉小洋”強制使用以緩解財政吃緊狀況;像閻錫山建立鐵路、鹽業、墾業等銀號,併爲“四銀行號”成立了實物準備庫,並在1917年前後設立“銅元局”,以含銅量99.9%的舊式制錢爲原料,用三文制錢改鑄可當20文制錢的銅元一枚,在山西全省範圍內流通等等。

各地實力派擁有的軍管政|府印製具有法償資格的不兌現紙幣,用膨脹發行辦法填補財政赤字,以集中財力爲已所用,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成爲後來許多戰亂省份國民經濟崩潰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民國軍閥如走馬燈似變更,卻能夠屢興不止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要統一了貨幣,收鑄造權於中央,就能夠保證中央的集權統治地位和權威性,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即統一貨幣一樣。

這個道理雖然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本來民國二年公佈的《國幣條例》,正式規定重量七錢二分、成色89%的銀元爲我國的貨幣單位,“袁大頭”銀元就是這樣鑄造成的。但自袁世凱滅亡後,軍閥四起,各地戰爭狀態的延續使得各地已經在經濟上變成了諸侯國,自成一體。

鑄幣及發行紙幣本來就是各地軍閥賴以生存的保證,虛弱的中央當然無法收回貨幣權。

只有當強有力的中央出現後,統一貨幣才能真正擺到桌面。但隨着國民經濟的好轉,即使從民國初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現有市面流通的貨幣已不敷使用,增加一批新的貨幣已刻不容緩。

在張漢卿的建議下,國民政|府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

民國初,一枚袁大頭總重約26.6971克,比例爲銀八八、銅一二,即含純銀23.493448克。自1923年起,國民政|府廢兩改元,實行銀本位制,統一貨幣鑄造權。銀本位幣定名爲“元”,銀本位幣每元重量及成色,與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大型過0.3%,並規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銀本位幣授受,其用數每次均無限制,這是爲了防止使用中造成的磨損。

如果只以面值來定義其價值,似乎發行紙幣也有同等效力,但是這只是理論。在國家實力還很孱弱的民國,紙幣是不被列強接受的,特別是對一直陷入混亂狀態的國民來說,真金白銀纔有市場。

新年初,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發行全國統一的銀幣。因爲國家力量漸有起色,已經能夠保證其流通,所以對於新的銀元,似無必要投入這麼多的白銀比例。

要知道因爲奉系的努力,這時候中國的財政比之正史上何止十倍增加,對於那個時代,發行這麼多的流通貨幣,對於白銀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所以在張漢卿的建議下,新版銀元重量將略輕,每枚重約25克,含銀量八成。但一元面值的新銀元與袁大頭等值。

貨幣的頭像歷來是一國最高元首相,對老奉系內部呼聲較高的以張作霖頭像作爲銀幣正面的要求,張漢卿力排衆議,堅持發行“孫逸仙頭像”銀元,以紀念孫逸仙爲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和體現人民黨無私的情懷。

以中國銀行及重組後的中國農業、工商、建設、交通四大銀行爲國家控制之發行行,這就是後世著名的“孫大頭”的樣式。

在孫大頭流通後,規定其它任何銀行不得繼續發行新鈔票,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銀元爲限,不得行使現金。其它原經財政部覈准發行之銀行鈔票,準其照常行使,由財政部定期以法定銀元換回。

實行黃金白銀國有,禁止黃金白銀流通,並將收歸國有的金銀作爲外匯準備金,凡銀錢行號商店及其它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金、銀本位幣或其它金、銀幣生銀等銀類者,應自1924年新年起交由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或其指定之銀行兌換銀元(袁大頭或新版的孫大頭)。

這一招就斷絕了國民黨和其它軍閥私鑄貨幣以養兵的傳統,沒有了錢,一切都是浮雲。

通過銀元兌換,奉控各大銀行還摸清了各地方銀行特別是國民黨賴以生存的上海江浙財團的底細。因爲“真金白銀”不能流通,即使孫逸仙像以前一樣從國外搞到外匯,也不能直接使用…

爲使銀元對外匯比價穩定,規定由中國﹑交通、農業、建設、工商五行無限制買賣外匯;銀元的價值用外匯率來表示;法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當時規定銀元1元合0.5556美元,保持爲固定匯率。

之所以以美元而不是以當時通用的英磅爲標準,是張漢卿清楚地知道,美國已經並且不可逆轉地取代了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地位。

正史上就因爲中國銀本位制的實施並與英磅形成固定匯率,引起美國的爭奪,最終於1935年底美國變更購銀辦法,迫使世界銀價猛跌,影響中國外匯基金的穩定,這纔有1936年5月國民政|府被迫與美國締結的《中美白銀協議》,其結果是最終使中華民國取代銀元的法幣成爲英鎊﹑美元的附庸。

現在中國主動向隱形的大哥美國看齊,自然有機會讓美國投桃報李,畢竟將來用着美國的地方還很多,反正以現在英國的經濟實力也左右不了中國這樣一個潛在的大國了。

統一了幣制,是中國貨幣制度的進步,在實行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使各方勢力派徹底失去了和中央角逐的能力。

第74章 拜碼頭第722章 尖銳的衝突第253章 圖謀第142章 龍鳳緣第586章 詩壇先鋒第17章 兜底第480章 下馬第101章 禍兮福所倚第90章 東風吹,戰鼓擂第751章 空、潛、快第230章 包產到戶第938章 示敵以強第944章 摧枯拉朽第842章 日本式裁軍第190章 商業帝國之雛形第334章 雙管齊下第646章 各有所忌第58章 舞者魅也第909章 難啃的骨頭第115章 借花獻佛第973章 平安夜時不平安第32章 撩刺第988章 女權運動的偉大勝利第343章 後院第455章 運動第603章 膠濟線易主第366章 奉系初長成(下)第288章 座次之爭(下)第443章 要過好日子來東北第807章 晴天霹靂第47章 惡搞第334章 雙管齊下第5章 息亂(下)第542章 廢督裁兵(下)第730章 緋聞第548章 孫大炮遇上了真大炮第103章 交心第715章 人民黨萬歲第596章 意外之喜(上)第80章 自污第447章 開府建衙第354章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第842章 日本式裁軍第261章 津門風雲第170章 閨房之樂第565章 突破第467章 試探第582章 舊瓶裝新酒第341章 斬首第116章 奉天改革第773章 如謝安故事第137章 軍紀第228章 騙局第54章 爲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鬥第625章 空襲之後第925章 臺前幕後第939章 形勢突變第913章 中華魂第707章 政治遺言第974章 主導權之爭第531章 吳冠張戴第275章 賑災(上)第948章 指責第929章 最愛美人第178章 功成第78章 裂痕第275章 賑災(上)第616章 曹錕賄選(上)第847章 敢爲天下先第597章 意外之喜(下)第654章 浩浩大勢不可擋第466章 陝西爭奪戰第720章 半生緣第464章 三權分立之雛形第481章 碰撞第1006章 揚眉吐氣第221章 壟斷第494章 天有不測風雲第721章 針鋒相對第213章 另一場較量第633章 主意打到了紫禁城第989章 五相會議第8章 鼓手與打手第724章 奠第190章 商業帝國之雛形第697章 飄渺纏綿第482章 且行且珍惜第707章 政治遺言第397章 北上艦隊第985章 回馬槍第521章 達板城的姑娘第664章 列車上第428章 佈局第731章 臺前幕後第269章 行政管理之初體驗(上)第420章 隱憂第587章 京漢鐵路大罷工第769章 閨中密謀第564章 海警處第428章 佈局
第74章 拜碼頭第722章 尖銳的衝突第253章 圖謀第142章 龍鳳緣第586章 詩壇先鋒第17章 兜底第480章 下馬第101章 禍兮福所倚第90章 東風吹,戰鼓擂第751章 空、潛、快第230章 包產到戶第938章 示敵以強第944章 摧枯拉朽第842章 日本式裁軍第190章 商業帝國之雛形第334章 雙管齊下第646章 各有所忌第58章 舞者魅也第909章 難啃的骨頭第115章 借花獻佛第973章 平安夜時不平安第32章 撩刺第988章 女權運動的偉大勝利第343章 後院第455章 運動第603章 膠濟線易主第366章 奉系初長成(下)第288章 座次之爭(下)第443章 要過好日子來東北第807章 晴天霹靂第47章 惡搞第334章 雙管齊下第5章 息亂(下)第542章 廢督裁兵(下)第730章 緋聞第548章 孫大炮遇上了真大炮第103章 交心第715章 人民黨萬歲第596章 意外之喜(上)第80章 自污第447章 開府建衙第354章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第842章 日本式裁軍第261章 津門風雲第170章 閨房之樂第565章 突破第467章 試探第582章 舊瓶裝新酒第341章 斬首第116章 奉天改革第773章 如謝安故事第137章 軍紀第228章 騙局第54章 爲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鬥第625章 空襲之後第925章 臺前幕後第939章 形勢突變第913章 中華魂第707章 政治遺言第974章 主導權之爭第531章 吳冠張戴第275章 賑災(上)第948章 指責第929章 最愛美人第178章 功成第78章 裂痕第275章 賑災(上)第616章 曹錕賄選(上)第847章 敢爲天下先第597章 意外之喜(下)第654章 浩浩大勢不可擋第466章 陝西爭奪戰第720章 半生緣第464章 三權分立之雛形第481章 碰撞第1006章 揚眉吐氣第221章 壟斷第494章 天有不測風雲第721章 針鋒相對第213章 另一場較量第633章 主意打到了紫禁城第989章 五相會議第8章 鼓手與打手第724章 奠第190章 商業帝國之雛形第697章 飄渺纏綿第482章 且行且珍惜第707章 政治遺言第397章 北上艦隊第985章 回馬槍第521章 達板城的姑娘第664章 列車上第428章 佈局第731章 臺前幕後第269章 行政管理之初體驗(上)第420章 隱憂第587章 京漢鐵路大罷工第769章 閨中密謀第564章 海警處第428章 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