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遷都

項莊想要遷都的念頭正變得越來越強烈。

項莊之所以決定要遷都,並不是因爲秭陵的格局太小,事實上,秭陵背山依山、龍蟠虎鋸,作爲國都那是綽綽有餘,而且秭陵還是一座新築之城,發展潛力巨大,周邊擁有大量的土地可供擴充,既便再增加五十萬人口也能承受得了。

但是秭陵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過於偏安東南一隅。

如果楚國仍只有江東四郡,那自然是沒什麼問題,但是隨着九江郡、荊襄四郡、巴蜀二郡以及樑地五郡先後納入楚國,尤其是漢國再將三川郡割讓給楚國之後,秭陵作爲楚國國都的劣勢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

最大的劣勢就是距離中原太遠,如果中原有個突然變故,譬如漢軍出兵函谷,或者齊王稱帝之類的,由於相隔太遠,楚國的反應難免就會慢上半拍,等楚軍從秭陵過去,沒準黃花菜都已經涼了,很容易錯失機會。

華夏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明成祖朱棣爲什麼要將大明帝國的國都從南京遷往燕京?難道他就不留戀南京的繁華和煙雲麼?難道他就很偏愛燕京的風沙麼?當然不是,朱棣大帝之所以決定遷都,就是因爲南京距離九邊太遠,當北元寇邊時朝廷無法及時做出反應。

項莊不敢以明成祖自比,卻也知道將楚國國都從秭陵遷往中原的必要姓,這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絕非人力可以逆轉。

而且,將國都從秭陵遷往中原還有個莫大的好處,那就是能夠極大地帶動中原地區尤其是樑地五羣的發展,自秦末亂起,樑地五郡久經戰火,再加上樑王彭越、齊王韓信都不善於治理國家,導致整個樑地人口銳減、百業調蔽。

秦始皇時期,樑地五郡的人口曾接近千萬,幾乎佔到秦帝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現在,樑地五郡的人口甚至已經不足五十萬,曾經村鎮林立、雞犬相聞的中原大地,現在卻是一派“路有白骨,千里無雞鳴”的末世景象。

樑地破敗到了如此程度,僅僅依靠朝廷的鼓勵和引導,根本無法促成江東、巴蜀等人口密集區向樑地移民,因爲江東、巴蜀的人口雖然稠密,卻也沒有稠密到容納不下的程度,兩地百姓寧願開山墾荒,也不願意冒着風險去充填中原。

普通百姓尚且如此,那些富豪大戶就更不用指望了,他們寧可花大價錢在江東、巴蜀置辦大片大片新墾的劣田,也不願意花小錢去中原置地,關鍵那裡沒什麼人啊,沒人就請不到佃農,沒佃農再好的土地也得閒着,那不糟蹋錢麼?

如果不採取非常手段,樑地很可能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纔可能恢復過來。

但是,如果將國都遷往中原,那情形立刻就不一樣了,國都一旦遷到了中原,整個國家機器也就遷了過去,這就意味着衙署、太倉、太學等機構都將遷往中原,更意味着數量龐大的禁軍將士、勳戚貴胄都將舉家遷往中原。

現在的楚國,最富有的階層是誰?不是太學出來的士子,不是經營工坊的坊主,甚至也不是經商的商人,而是戰功卓著的禁軍將士,還有勳戚貴胄,別的不說,當年項莊獎勵戰功加撫卹陣亡將士,一次就發放了上百萬兩黃金!

像畢書、高初、龐鈺、蒙殛這幾個國公,項莊一次就賞了上萬兩黃金。

勳戚貴胄是真的很富,譬如魏國公高初,僅在秭陵東郊就擁有良田萬畝,莊園十處!其餘幾個國公也是不遑多讓,禁軍將士的個人財帛和田產當然比不上勳戚貴胄,但是他們人多啊,六萬禁軍相加,那是何等規模?

根據楚國法令,所有侯爵以上勳戚都必須留在都城,高初、龐鈺雖然不在都城,但他們的府邸、家人都在,也就是說,一旦項莊將國都從秭陵遷往中原,也就意味着秭陵城內的上百個侯爺也必須得跟着舉家遷往中原。

上百個侯爺、六萬禁軍去了中原,依靠他們爲生的工坊、商戶自然也得跟着去,大量的工坊、商戶遷去了中原,必須得有人種地提供口糧吧?如此一來,在樑地五郡種地頓時就變得有利可圖了,江東、巴蜀的貧苦人家就不會再守着故土不走了。

總之,遷都可以極大地帶動樑地的發展,更可以就近應對各種狀況。

不過,究竟是將國都遷往大梁還是遷往洛陽,項莊還有些舉棋不定。

遷都大梁的好處是更能帶動中原的發展,因爲大梁是真正的中原腹地,但是大梁的劣勢也很明顯,因爲大梁城已經完全崩壞,如果遷都大梁,就相當於要重築一座王城,還要修繕王宮以及各類衙署,工程量太過浩大,而且耗費時曰。

洛陽的優勢是城池完整、屋舍完好,王宮及各類衙署均能因陋就簡,也就是說,洛陽很快就能遷過去,不像大梁城,沒有個三五年的修繕別想成行,而且從軍事防禦角度來看,洛陽左扼函谷,右據虎牢,又兼有河水天險,要比大梁安全得多。

但是說起對樑地的帶動效應,洛陽比大梁就要打個折扣了。

項莊正難以取捨時,侍者進來稟報:“大王,太尉、令尹、軍師還有上大夫到了。”

作爲一個穿越衆,項莊絕對長不上一個勤政的國君,旬曰大朝是免不了的,不過除此之外,項莊就鮮少上朝理事了,若真有什麼需要他親自處理的大事,項莊也更喜歡召集少數重臣在上書房內召開御前會議,譬如這次關於遷都的事。

“快請他們進來。”項莊一揮手,侍者躬身退出了書房,遂即項佗、項他、武涉和百里賢便魚貫進了上書房,又次第上前向項莊見禮。

“免了。”項莊擺了擺手,又肅手請三位大臣入席就座。

“先向大家通報一個好消息。”項莊笑吟吟地說道,“剛剛接到遼東的飛鴿傳書,上將軍已經完成了對匈奴的犁庭掃穴!還有白墨派出漢軍驃騎在敕勒山口伏擊我大楚驍騎,結果反而被上將軍擺了一道,漢軍驃騎與匈奴惡戰一場,死傷慘重,呵呵。”

項他、項佗、武涉還有百里賢紛紛擊節相慶,這可真是好消息。

“還有一事。”項莊笑笑,又道,“上將軍不僅犁平了狼居胥山下的單于庭,又搗毀了燕然山下的打鐵城,而且還將匈奴擄去的二十多萬婦孺以及幾萬工匠給奪了回來,上將軍提議將那二十幾萬婦孺留在遼東,借北貂的名義立國,諸位愛卿以爲如何?”

項他四人神情微動,所謂借北貂的名義立國,就是說幫助北貂部落建國,但北貂王只是個傀儡,就跟魏王一樣,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楚國又多了個遼東郡,雖是塊飛地,卻可以就近招驀東胡人組建騎兵,好處不小。

將來對韓趙用兵時,這支東胡騎兵就能借道燕國直接威脅韓、趙兩國的身後,甚至還可以跨過漠南,威脅九原!

從大戰略格局上看,這無疑是一招妙棋。

項他說道:“大王,幫助北貂立國的名義倒是現成的,秦末時,北貂王就曾率領部衆隨燕王藏荼參與反秦大戰,燕太子藏衍率三千精騎隨上將軍北赴大漠,其中就有五百騎兵來自北貂部落,大王以伯王名義予以封賞也是應該,只是……”

“子翼你是不是擔心燕王藏荼的反應?這卻大可不必。”項莊語氣平淡,但是言語間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氣勢。

項莊還真不在乎藏荼的反應,燕國總共纔多少人口,多少軍隊?

若不是中間隔着趙國又隔着河水,項莊只需伸出一枚小手指頭就能把藏荼掐死,大不了讓驍騎軍暫駐遼東,諒藏荼也不敢做什麼小動作。

至於說燕國會不會倒向漢國加入連橫同盟,項莊同樣不在乎,合縱連橫之爭的關鍵是齊國,燕國的影響力卻是微乎其微,而且既便藏荼倒戈,連橫同盟也未必敢接納,藏荼歷來反覆無常,萬一關鍵時刻再次倒戈怎麼辦?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結果,藏荼未必就會倒戈。

北貂在遼東立國固然對燕國不利,卻也更說明項莊無意稱帝,只要項莊不稱帝,藏荼至少王位無慮。

項他道:“那就沒什麼問題了。”

“好,此事就這麼定了。”項莊輕輕頷首,這才拋出了正題,“寡人今天之所以將你們召集到一起,卻是爲了一件大事。”說到這裡,項莊忽然長身而起,大步走到懸掛在北牆上的地形圖前,拍拍地圖說道,“諸位愛卿,寡人決定遷都!”

“啊,遷都?”

“這,也太突然了。”

“大王,好端端的遷什麼都啊?”

項他、項佗和武涉面面相覷,只有百里賢神情自若,項莊雖然從未將遷都之事外宣,不過百里賢早就感覺到了,而且他也完全贊成遷都的主張,對於如今的大楚而言,將國都從秭陵遷往中原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未完待續)

第355章 敕封其爲荊王第393章 縱橫家第206章 造紙第161章 兵臨城下第264章 二星爭輝第433章 決戰之落幕第252章 編戶齊民第390章 兵臨城下第232章 速戰速決第269章 亞父?!第55章 范陽辯士第335章 巔峰對決(八)第53章 該殺便殺第230章 避戰不出第18章 馬鐙第344章 漢軍之復仇第429章 決戰之韓攻第457章 瘟疫(上)第199章 劉邦要臥薪嚐膽第279章 護法校尉第214章 長樂營第545章 陰狠第472章 休養生息第398章 淮南大戰第147章 赳赳老秦第133章 攻陷咸陽(上)第108章 虎牢關(六)第224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180章 大勝第536章 挑撥離間第396章 陣前鬥將第157章 搶親第364章 蠱惑人心第478章 合縱連橫(六)第340章 放英布回去第87章 陷陣武卒第257章 血腥鎮壓第69章 魏地豪強第295章 要對巴蜀用兵?第498章 匈奴人來了第174章 秦人之殤第340章 放英布回去第91章 金蟬脫殼(上)第274章 鬼谷門人第194章 上位者第146章 大秦直道第22章 過江第535章 收買人心第236章 楚軍威武第72章 轉進第340章 放英布回去第220章 狩獵第490章 北擊大漠第264章 二星爭輝第153章 天生媚骨第260章 田賦法第462章 混戰第182章 雙喜臨門第282章 借人第521章 做成死局第249章 破解第294章 十年生聚第277章 驃騎將軍第264章 二星爭輝第500章 漠南風雲(上)第18章 馬鐙第298章 假道伐虢第444章 弩船逞兇第132章 堵塞武關第48章 楚軍退了第393章 縱橫家第15章 兵家尉繚第407章 楚漢大戰第298章 假道伐虢第147章 赳赳老秦第216章 局勢明朗第258章 暗鬥第242章 堅如磐石(中)第102章 攻陷洛陽第411章 真的好險第183章 九原大較第191章 懸羊擊鼓第105章 虎牢關(三)第552章 其勢如天傾第208章 天炎第151章 美人心計第47章 激戰正酣第412章 蜀西陰雲第273章 論楚軍第559章 破城而入第426章 決戰之畢攻第380章 賢有一計第65章 連下五城第200章 我回來了第357章 封王風波(中)第572章 三十年後第564章 廢立第519章 進場收屍第239章 將才輩出第246章 三虎競食
第355章 敕封其爲荊王第393章 縱橫家第206章 造紙第161章 兵臨城下第264章 二星爭輝第433章 決戰之落幕第252章 編戶齊民第390章 兵臨城下第232章 速戰速決第269章 亞父?!第55章 范陽辯士第335章 巔峰對決(八)第53章 該殺便殺第230章 避戰不出第18章 馬鐙第344章 漢軍之復仇第429章 決戰之韓攻第457章 瘟疫(上)第199章 劉邦要臥薪嚐膽第279章 護法校尉第214章 長樂營第545章 陰狠第472章 休養生息第398章 淮南大戰第147章 赳赳老秦第133章 攻陷咸陽(上)第108章 虎牢關(六)第224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180章 大勝第536章 挑撥離間第396章 陣前鬥將第157章 搶親第364章 蠱惑人心第478章 合縱連橫(六)第340章 放英布回去第87章 陷陣武卒第257章 血腥鎮壓第69章 魏地豪強第295章 要對巴蜀用兵?第498章 匈奴人來了第174章 秦人之殤第340章 放英布回去第91章 金蟬脫殼(上)第274章 鬼谷門人第194章 上位者第146章 大秦直道第22章 過江第535章 收買人心第236章 楚軍威武第72章 轉進第340章 放英布回去第220章 狩獵第490章 北擊大漠第264章 二星爭輝第153章 天生媚骨第260章 田賦法第462章 混戰第182章 雙喜臨門第282章 借人第521章 做成死局第249章 破解第294章 十年生聚第277章 驃騎將軍第264章 二星爭輝第500章 漠南風雲(上)第18章 馬鐙第298章 假道伐虢第444章 弩船逞兇第132章 堵塞武關第48章 楚軍退了第393章 縱橫家第15章 兵家尉繚第407章 楚漢大戰第298章 假道伐虢第147章 赳赳老秦第216章 局勢明朗第258章 暗鬥第242章 堅如磐石(中)第102章 攻陷洛陽第411章 真的好險第183章 九原大較第191章 懸羊擊鼓第105章 虎牢關(三)第552章 其勢如天傾第208章 天炎第151章 美人心計第47章 激戰正酣第412章 蜀西陰雲第273章 論楚軍第559章 破城而入第426章 決戰之畢攻第380章 賢有一計第65章 連下五城第200章 我回來了第357章 封王風波(中)第572章 三十年後第564章 廢立第519章 進場收屍第239章 將才輩出第246章 三虎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