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九章 爭取立於不敗之地

甘蔗是節生作物,在嶺南那邊有大量的野生甘蔗,和香蕉樹,荔枝樹,龍眼樹一樣的,多的不得了,通常是皮黑肉脆,糖多汁甜。

而在北方卻不一樣,即便是人工種植了甘蔗,通常也需要經過一輪霜凍之後,它纔會轉甜,而且肉也不像嶺南甘蔗那麼脆,需要用力嚼纔會出汁,通常幾節吃下來,腮幫子都可能嚼的發酸。

農曆五月中旬種植甘蔗,時間其實有些晚了,但是沒有關係,肥力夠的話,三四個月的時間,足夠甘蔗苗長起來,至於能不能長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味道甜不甜,於秋其實並不關心。

他只是需要完成系統任務,得到系統出品的良種甘蔗種子就好,一般來說,系統出品的肯定是他需求的。

讓馮智戴比較納悶的是,於秋種甘蔗的方式太粗糙了,他們沒有看到任何技術含量,只需要給每個挖好的坑洞裡面放一條甘蔗,把發芽的節包面朝上,撒上一把土,卻讓屬下的人用碎土將其稍微填埋一下就好,根本不用費腦子學習。

可他堂堂一個洺州大都督,治下人口現在都超過八十萬了的掌權者,需要親自做這種把甘蔗放到坑洞裡撒一把土的工作嗎?

這種是個人都會的事情,吩咐下去,讓屬下幹就行了吧!

而更加讓馮氏兄弟感覺到奇葩的是,於秋還不準任何人給他幫忙,搶了他的這份工作,甚至,還要讓人抱着甘蔗跟着他跑,不停的傳遞給他。

所以,他們兩人也只得跟在於秋後面,拿着鏟子跟趙河等親衛一起,幫他放了甘蔗的坑洞填碎土。

“那個,你們於都督除了喜歡各種猛獸之外,還喜歡親自種田?”馮智戴看到趙河身上穿着的短袖軍裝上,掛着很多漂亮的星星,大致猜到他是於秋屬下的高級軍官,一邊填着碎土,一邊小聲向他詢問道。

“於都督做事情向來都是這麼天馬星空,不過,喜歡親自種田這一點卻是不假,別看他現在的要求好像有點兒戲,這可能他是在研究甘蔗的種植之法呢!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年他一定能種出比你們嶺南產的這些甘蔗更甜,產量更高的甘蔗。”趙河無奈的笑了笑道。

這種怪異的情況,他們去年第一次在寡婦村居住的時候就見到過,耕田,播種,於秋都非要親自來,其餘所有的人爲他服務,後來種果樹什麼的,他又見到過很多次,一大堆人,做一大堆準不,就是爲了等他最後的一下子,可當時的不理解,最終卻都變成了豐收時的不可置信,到現在,對這種事情他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或許,這些高深的耕種學問,就是被於秋用這些怪異的,大家都看不懂的套路琢磨出來的吧!

馮智戴聽趙河這麼說,頓時便更加覺得於秋高深莫測了,同時,跟趙河閒聊起一些於秋的事蹟和洺州的情況來。

直到天完全黑下來的時候,於秋才帶着他們去武安縣的於氏酒樓歇息,一百多號人一齊動手,只是用了一個時辰不到的功夫,就種下了好幾十畝,按照現在的這種情況,明天召集武安縣所有的人手一起來幫忙的話,或許只需要半個多月時間就能將一萬畝甘蔗地種完。

畢竟,最繁瑣的挖坑施肥工作,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於秋只需要一條一條的將甘蔗放入那些挖好的坑洞裡就行,有很多人一捆一捆的接力傳給他,他的速度還可以比今天快幾倍,早晚各兩個時辰的種下來,一天至少可以種好幾百畝,甚至接近千畝。

而通過和趙河的閒聊,馮智戴對於洺州算是有了一個籠統的瞭解。

原來,洺州的這麼多人口,是去年平定了劉黑闥之亂後,匯聚過來的饑民,於秋以一己之力,養活了這數十萬饑民,使得他們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得以安定下來,從事各種生產,以及文化和耕種知識的學習,才造就瞭如今洺州欣欣向榮的局面。

可以說,在洺州百姓的眼裡,於秋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就連朝廷,也不得不向他妥協,允許洺州自治。

再之後,就是洺州的物產了,趙河說出來的一些數據,大的馮智戴都有些不敢相信,在得知洺州有數十萬人專業從事各種商品的生產,並且與突厥三大汗王,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國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和商業同盟協議,獨家向他們供貨的時候,他就更加驚訝了。

於秋僅僅用一年多的時間,把一個州發展的比擁有數十個州的一個州道還強,這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壯舉,讓馮氏兄弟對他升起了無限的崇拜。

傍晚的時候,他們就見到了於秋是如何受洺州的百姓們愛戴的,由於馬車到來的時候,被許多武安縣的百姓們看到了於秋,他們在結束了勞作之後,就都往縣城趕來看望於秋了。

因爲,於秋每次來武安縣,都會教一些新知識,上一些新的高產作物,一個多月前,就一口氣上了五種新作物,包菜,白菜,抱子甘藍,抱子芥菜,捲心菜,現在那些菜的長勢都非常好,實現高產是妥妥的,他們就怕錯過學習這些新知識,種植這些新的高產作物的機會。

於秋現在手頭上的耕種任務,是提升水果蔬菜的產量,而且需要達到一倍,超過十種,還有隨機的物品獎勵。

這些日子,他已經讓武安縣的農夫們統計了各種適合在夏季種植,卻產量比較低的作物了,其中蔬菜就有十多種,其中像冬瓜,葫蘆,節瓜,苦瓜,癩瓜,八月瓜等作物,就有十多種,另外就是,白芷,小茴香,丁香,木香,鼠尾草,百里香,草寇,積殼,三奈等香料也有十多種。

這些作物在這個時代的產量大多極低,連在後世體型最大的蔬菜冬瓜,在這個時代,一個也是很難超過五斤的,許多香料,畝產甚至還不到五十斤,於秋有信心,用自己的初級耕種技術,加上中級化學技術搞出來的肥料,能讓這些作物的產量提升一兩倍以上。

明天一早還要幹活,於秋在掃盲學堂將各種蔬菜的增產種植任務,以村爲單位,分配了一下之後,又分別交待了一下他們一些整田的要點和種植的要點,就宣佈散會了,反正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還要留在武安縣,每天上午或下午,都可以給大家詳細講解。

去到於氏酒樓之後,於秋纔想起自己還沒有吃飯,便讓人準備的一些吃食,他和馮氏兄弟以及親衛們一起宵夜。

“第一天到洺州,就讓你們跟着我一起勞作,真是太不好意思了。”於秋端起果汁飲料,向馮智戣和馮智戴舉杯道。

“這種別開生面的會面,纔是最有意義的,不瞞於都督,我嶺南百姓之所以困苦不堪,除了山林中的毒蟲猛獸多,生存環境惡劣之外,百姓不識耕種,常年以狩獵爲生,使得民風過於彪悍,喜歡用廝殺解決問題,人口總是得不到增長,纔是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要像於都督這樣大才不可,可是,你又不能離開洺州,所以,我與二弟商量一番之後,準備將他留在洺州這裡向你討教學習,我回嶺南主持與洺州合作的產業,不知於都督以爲如何?”馮智戣舉杯喝下了一口果汁之後,向於秋道。

他這番話,恐怕也是剛纔馮智戴教他的。

“當然是好事啊!我這人整天忙的不可開交,正缺一個聰慧之人在身邊打打下手幫幫忙呢!令弟智戴能文能武,正好合適。”於秋笑道。

“那就多謝於都督指教了。”馮智戴正兒八經的給於秋行了個禮道。

馮智戣和馮智戴的年齡都比於秋大一些,和李世民差不多年齡,但是,姿態卻放的很低,這一點於秋就不得不佩服馮盎了。

作爲一個嶺南人,他能把兒子教到這種水平,實屬不易。

“不必客氣,今後都是自己人,咱們一南一北,守望相助,一定會讓未來發展的更好的,最遲明年下半年,我會親自去一趟嶺南,與令尊馮公暢談嶺南的發展,希望屆時智戣兄,已經幫我把百獸園修建好了。”於秋笑道。

“於都督放心,回去之後,我定會發動各部,幫你多抓捕一些犀牛,明年你若去嶺南,一定能看到百頭以上活蹦亂跳的犀牛。”馮智戣拍胸脯保證道。

我國犀牛真正被大量捕殺,是在中唐以後,白居易一句,“犀帶金章榮貴身”,盡顯了犀牛在當時社會的價值,而到了宋明時期,犀帶幾乎成爲了皇帝賞賜重要大臣的標配,一條通犀帶,就價值萬貫,而且,獵殺犀牛進貢朝廷,還成爲南方地區官員必須要乾的一件政務。

只可惜,古人只知道獵殺不知道養殖,最終使得我國犀牛種羣極具下降,在二十世紀完全滅絕。

好東西,於秋自然要把它搞的多多,搞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如此,就多謝智戣兄幫忙了。”

於秋道完謝,又與他們兄弟二人邊吃邊聊說了近半個時辰,纔回房歇息。

系統任務的獎品越來越好,但是難度也越來越難,很容易卡住,他不惜花費萬貫買犀牛,用以結交馮氏,賣好嶺南諸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不把朋友搞的多多的,他今後完成系統任務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不過,他的目光,也不僅僅是放在了嶺南,東南亞地區還有很寬廣的土地,很多的人口,一旦蒸汽輪船造好了,哪裡都將是他通商的地方,利用商業,掌握全球資源,來爲自己完成系統任務,就是他的目的,因爲,只要系統任務能夠順利完成,他就一直能保持技術科技各種方面的優勢,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在千里之外的涇陽,同樣想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李世民,狠狠的拍了一下自己的額頭,因爲他發現,自己中計了。

柴紹突然發了一封求援信到長安,他就立即去九成宮請見了李淵,要求由自己領兵出征,給吐谷渾和党項諸部一個教訓。

李淵如他所願的答應他了,可才走到涇陽,他就把李建成放出來上朝聽政了,也就是說,通過幾個月的調查,李淵已經不相信李建成與張婕妤私通了,還並沒有下定決心,擼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而柴紹請援,讓他超級忙慌的領兵出長安,則很可能是李建成黨羽設下的圈套,鄯州那邊,究竟能不能去,他都已經沒有把握了,只能在涇陽暫時停下來,不斷的往那邊派探子,但是,李建成並不會讓他停步不前,一天一道催促令發給他,如果鄯州柴紹部有什麼閃失,肯定是要算在他頭上的。

第四百三十一章 李淵北巡第一百六十六章 送錢的來了第三百六十九章 搞推銷的李淵第四十一章 蓄水養魚第一百二十九章 告一段落第三百九十七章 通電第一百七十八章 世界之主第二十五章 寡婦村的秘密第五百二十五章 建設吐蕃的工作第一百二十五章 城破第兩百八十八章 九成宮的烏龍第四百二十章 新年新事務第四百七十一章 都有好算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城破第五十二章 耕種神器問世第三百二十一章 誘擊第五百零二章 傳播正能量第兩百八十八章 九成宮的烏龍第三百八十七章 種植事業第一百二十二章 早有妙計第三百七十章 偷雞竊取第七十六章 一出大戲第八十六章 最好的自救第兩百九十一章 又見顛倒句第四十六章 肉羊第三十九章 打開研究創新的大門第四百三十二章 葦澤關一小震第四百一十九章 以民爲重的夏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岔開話題第三百四十二章 海軍演練展示第兩百三十五章 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第四十六章 肉羊第三百一十一章 開始上課第三十四十八章 意向確立第四百六十章 不夠強的陸地之王第六章 哭成一團第五十五章 返村第一百二十九章 告一段落第三百四十一章 亮艦第四百八十六章 論道第四百二十八章 參觀銀樓第三百七十八章 泉州和琉球第一百四十三章 當列爲貢品第三十四十八章 意向確立第三百六十九章 搞推銷的李淵第三十四章 殺豬第三百八十八章 返程第四百零八章 天災人禍第一百四十六章 論錢第一百零一章 商場居然如戰場第三百二十一章 誘擊第四百五十五章 樹立形象和破滅信仰第一百三十章 傳說到長安第八十五章 營嘯第一百三十七章 山莊的日常第兩百五十二章 經營原則第四百九十七章 承接國防業務第八十四章 孩子們的變化第九十九章 局勢第四百五十三章 又長知識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討債第三百五十四章 緊急行動第四百九十章 於秋的下一個目標第三百零三章 離間計第兩百一十六章 徹底籠絡住民心第四百九十八章 夏國特種兵第一百零二章 坑姑父第兩百六十六章 人口政策第七十二章 董放第六十章 於秋的班底成員第四十七章 小樹林會談第四百一十五章 系統全面升級第一百二十七章 以牙還牙第五百二十八章 百年大計第三十八章 收入夾袋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方面準備第一百五十九章 出錢請人去長安第兩百七十七章 震驚石化第兩百六十二章 給闞棱的援軍第四百三十一章 李淵北巡第七十章 準備第一百六十一章 使團到長安第一百八十二章 出兵白狼谷第一百零一章 商場居然如戰場第三百八十七章 種植事業第五百一十章 不做蠢事情第兩百八十一章 蓄勢待發第一百二十四章 范陽城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夏國的政治第兩百八十五章 試航第二百零七章 長安大戶的日常開支第一百六十三章 誰在隔岸觀虎鬥?第六十四章 計策開始奏效第三百八十二章 到嶺南第三百六十三章 準備出行第一百三十二章 聖旨到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孫思邈第兩百一十九章 出海計劃第三百零一章 玉米收穫第三百二十五章 建立封國前的準備
第四百三十一章 李淵北巡第一百六十六章 送錢的來了第三百六十九章 搞推銷的李淵第四十一章 蓄水養魚第一百二十九章 告一段落第三百九十七章 通電第一百七十八章 世界之主第二十五章 寡婦村的秘密第五百二十五章 建設吐蕃的工作第一百二十五章 城破第兩百八十八章 九成宮的烏龍第四百二十章 新年新事務第四百七十一章 都有好算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城破第五十二章 耕種神器問世第三百二十一章 誘擊第五百零二章 傳播正能量第兩百八十八章 九成宮的烏龍第三百八十七章 種植事業第一百二十二章 早有妙計第三百七十章 偷雞竊取第七十六章 一出大戲第八十六章 最好的自救第兩百九十一章 又見顛倒句第四十六章 肉羊第三十九章 打開研究創新的大門第四百三十二章 葦澤關一小震第四百一十九章 以民爲重的夏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岔開話題第三百四十二章 海軍演練展示第兩百三十五章 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第四十六章 肉羊第三百一十一章 開始上課第三十四十八章 意向確立第四百六十章 不夠強的陸地之王第六章 哭成一團第五十五章 返村第一百二十九章 告一段落第三百四十一章 亮艦第四百八十六章 論道第四百二十八章 參觀銀樓第三百七十八章 泉州和琉球第一百四十三章 當列爲貢品第三十四十八章 意向確立第三百六十九章 搞推銷的李淵第三十四章 殺豬第三百八十八章 返程第四百零八章 天災人禍第一百四十六章 論錢第一百零一章 商場居然如戰場第三百二十一章 誘擊第四百五十五章 樹立形象和破滅信仰第一百三十章 傳說到長安第八十五章 營嘯第一百三十七章 山莊的日常第兩百五十二章 經營原則第四百九十七章 承接國防業務第八十四章 孩子們的變化第九十九章 局勢第四百五十三章 又長知識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討債第三百五十四章 緊急行動第四百九十章 於秋的下一個目標第三百零三章 離間計第兩百一十六章 徹底籠絡住民心第四百九十八章 夏國特種兵第一百零二章 坑姑父第兩百六十六章 人口政策第七十二章 董放第六十章 於秋的班底成員第四十七章 小樹林會談第四百一十五章 系統全面升級第一百二十七章 以牙還牙第五百二十八章 百年大計第三十八章 收入夾袋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方面準備第一百五十九章 出錢請人去長安第兩百七十七章 震驚石化第兩百六十二章 給闞棱的援軍第四百三十一章 李淵北巡第七十章 準備第一百六十一章 使團到長安第一百八十二章 出兵白狼谷第一百零一章 商場居然如戰場第三百八十七章 種植事業第五百一十章 不做蠢事情第兩百八十一章 蓄勢待發第一百二十四章 范陽城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夏國的政治第兩百八十五章 試航第二百零七章 長安大戶的日常開支第一百六十三章 誰在隔岸觀虎鬥?第六十四章 計策開始奏效第三百八十二章 到嶺南第三百六十三章 準備出行第一百三十二章 聖旨到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孫思邈第兩百一十九章 出海計劃第三百零一章 玉米收穫第三百二十五章 建立封國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