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謀取巢國

姑蘇城的移民花了兩年時間,畢竟在很多人看來,遷徙去姑蘇,就等同於流放。

王謹四年前親政,在孫叔敖的指導下,做的還不錯,沒有多優秀,但是當一個守成之君綽綽有餘。

淮國公室中,對於姑蘇城很是看重,畢竟這塊土地若是利用好了,就是淮國的一個後勤基地。經過大規模修建水利設施,姑蘇城這裡可以生活大量百姓,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王霸之基。

王謹爲了將這片土地掌控在公室之中,讓公室出任姑蘇尹,每一任姑蘇尹的任期爲五年,五年後不管如何都會進行調任。

雖然公室一族中有玄鳥紋,又有老祖宗在,基本上不會出現曲沃代翼這種情況,但是合理的制度也是必須要有的。

王謹將一批富戶遷移到姑蘇,這其中的因素很多,除了爲充實姑蘇城外,另一部分也是因爲很多卿士家族已經尾大不掉,侵佔小民的生存空間。

王謹強行將這些人遷徙走,將這些卿士家族拆分,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世家大族強行拆分爲小戶。再加上孫叔敖之前所商定的律法,很快就控制住了淮國卿士家族的做大。

同時將這些世家大族遷徙到姑蘇城後,還給更多人提供了上升空間。也讓王謹可以安插自己的心腹。算得上是一舉多得。

而作爲姑蘇城的建造者,徐庸成了姑蘇城的第一任令尹。實際上在自從淮國大力發展水利之後,吳地的糧食就開始不斷增長。

等到所有水利設施建造完成後,第二年太湖平原周圍的糧食產量就提升了三成。等這裡用上更先進的耕種技術之後,未來將會提升至五成。

整個太湖平原,上百萬畝良田,若是豐收,足夠整個淮國吃上一年了。擁有淮河平原和太湖平原,淮國的糧食產量已經將邦周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後面了。

在完成了姑蘇城的建造之後,王謹停止了勞役徵發。連續十年的勞役徵發,讓淮國民衆負擔很重。自從子珏開始,淮國都信奉民力不可用盡的底線。

所以淮國的勞役徵發一直以來都很慎重,並且和其他國家勞役徵發還需要自備乾糧工具,淮國的勞役徵發是管飯的,並且在管飯管飽,在勞役結束之後,還會給一些錢,當然這些錢並不算多。.

淮國的勞役是輪流進行的,參加過一次勞役之後,第二年再徵發勞役的時候就不會再徵調。

這在其他諸侯國看來,淮國這種徵發勞役就是傻子行爲,免費的多好?

實際上免費的纔是最貴的。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就像是和其他國家認爲富庶的標準是糧草充盈倉庫,錢財累計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但是在淮國公室藏書之中有明確的記載,這種行爲是浪費。畢竟只有把錢花出去的時候纔是錢,放在倉庫中,只是一堆破銅爛鐵。

讓錢財流通起來,讓貨物流通起來,這纔是錢的作用。

王謹與民生息,不再大規模徵發勞役。但是並不代表着淮國也停止腳步。王謹將大量暗探派遣進入楚國和巢國。

巢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方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在邦周分封天下的時候,也被分封了一個子爵國。

後來楚國崛起,巢國成了楚國的附屬國。楚國支持越國就是通過巢國進行的,而且楚國這兩次進攻淮國都是從巢國借道。

淮國對於巢國很不滿,同時也是爲了截斷楚國支持越國的通道,準備對付巢國。

巢國並不是一個強盛的國家,淮國派遣了暗衛進入其中,收集巢國的情報。

另一邊,淮國也一直在盯着楚國,楚國自從再次敗在淮國這裡之後,這些年一直都在發展。

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楚國的實力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

楚侯熊惲也是一位難得的明君,他通過各種方式,對楚國國內的卿士貴族們進行打壓,強化了楚侯的權利,輕徭薄賦,於民休養生息。

若是淮國進攻巢國,楚國肯定會出兵。巢國關乎於楚國和越國的聯絡,同時也是楚國的屬國。若是被淮國吞併,這對於楚國的威望是很大的打擊。

同時也會讓楚國、越國夾擊淮國的態勢大破,沒有了楚國的支持,越國根本就撐不了多久。

淮國想要對付越國,除了越國那悶熱潮溼的環境,煙瘴之地外,就是楚國的支援了。

在淮國休養生息的十年時間中,中原的霸主依舊是晉國,晉侯重耳雖然在淮國敗北一次,但是在其他地方稱得上是勢如破竹。

只不過這位晉侯年輕時候遭罪有些大,流亡一十九年,等到他登基之後,第九年就薨逝了。

也就是王嶽薨逝之後第四年,晉侯重耳也薨了。

晉侯重耳薨逝後,其子晉襄公即位。這位晉襄公也是一位明君,只可惜他比他爹死的更快,擔任七年晉侯就薨逝。

連續兩任晉侯在位時間都不長,這就造成了晉國六卿做大。晉國卿士在重耳時期自然是忠誠於重耳,但是他們的後代可不一定忠於重耳的後代。

特別是在重耳的兒子襄公薨逝後,晉國的六卿爲了爭權奪利,開始了一系列的權利鬥爭。甚至晉國的公子都因爲這些卿士的鬥爭死了幾個。

不得不說晉文公做夢也沒想到,當年他爲了遏制晉國公族,設計的六卿制度,還沒過去五十年時間,六卿的權利就已經開始反噬晉侯了。

看到晉國再次陷入混亂之中,王謹根本就不用讓暗衛去晉國進行挑撥。晉國此時不僅國內忙着爭權奪利,在國外還和秦國進行爭鬥。晉國現在根本沒空和淮國糾纏。

至於說齊國,自從齊桓公之後,就好像將齊國國運抽走了一般,五個兒子一通廝殺,齊國國力一直都在下降。

看到晉、齊都沒有時間插手其他事情,王謹這纔開始準備對巢國和楚國發動戰爭。

沒有齊國和晉國相助,即便是楚國現在實力不錯,淮國也能將其擊敗。

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22章 全軍覆沒第27章 周室與諸侯的平衡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33章 築壩蓄水第22章 全軍覆沒第22章 全軍覆沒第49章 褒姒第47章 招賢令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39章 暗流第15章 邦周伐淮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50章 父慈子孝第39章 暗流第36章 泗沂之戰第32章 姬烈革新第71章 齊晉楚的默契第77章 西子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第41章 未雨綢繆第67章 淮國伐巢第42章 什麼檔次第9章 發展與鹽第58章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2章 周軍追至第86章 楚國稱霸第72章 質子第84章 秦楚攻晉第13章 避其鋒芒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24章 霸業之始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38章 水軍第7章 淮水之戰第37章 霸業終結第80章 秦楚之盟第33章 改糧種桑第28章 稱霸天下,齊侯伐淮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48章 新王登基第40章第13章 洞天之主第9章 晉侯方伯第81章 宮室詭譎第19章 尊王攘夷第2章 周軍追至第7章 淮水之戰第39章 落水而亡第47章 王臨薨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48章 新王登基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氣第43章 公羊革新第37章 霸業終結第93章 孫武相淮 鐵器時代第38章 王晟薨第77章 西子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8章 籌謀第3章 水淹周軍第71章 齊晉楚的默契第45章 番國:你覺得我比息侯還蠢?第6章 齊國會盟第34章 死間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2章 淮國伐吳第33章 改糧種桑第18章 誘敵深入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9章 晉侯方伯第32章 優勢在我第34章 死間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36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一致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72章 質子第63章 淮國稱霸第72章 質子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31章 齊國之謀第77章 西子第23章 雲淵會盟第47章 王臨薨第74章 應對第38章 水軍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58章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14章 對陣楚軍第12章 伐吳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24章 氣運玄鳥第36章 泗沂之戰第5章 挑撥離間第62章 火龍降世
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22章 全軍覆沒第27章 周室與諸侯的平衡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33章 築壩蓄水第22章 全軍覆沒第22章 全軍覆沒第49章 褒姒第47章 招賢令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39章 暗流第15章 邦周伐淮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50章 父慈子孝第39章 暗流第36章 泗沂之戰第32章 姬烈革新第71章 齊晉楚的默契第77章 西子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第41章 未雨綢繆第67章 淮國伐巢第42章 什麼檔次第9章 發展與鹽第58章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2章 周軍追至第86章 楚國稱霸第72章 質子第84章 秦楚攻晉第13章 避其鋒芒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24章 霸業之始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38章 水軍第7章 淮水之戰第37章 霸業終結第80章 秦楚之盟第33章 改糧種桑第28章 稱霸天下,齊侯伐淮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48章 新王登基第40章第13章 洞天之主第9章 晉侯方伯第81章 宮室詭譎第19章 尊王攘夷第2章 周軍追至第7章 淮水之戰第39章 落水而亡第47章 王臨薨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48章 新王登基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氣第43章 公羊革新第37章 霸業終結第93章 孫武相淮 鐵器時代第38章 王晟薨第77章 西子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8章 籌謀第3章 水淹周軍第71章 齊晉楚的默契第45章 番國:你覺得我比息侯還蠢?第6章 齊國會盟第34章 死間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2章 淮國伐吳第33章 改糧種桑第18章 誘敵深入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9章 晉侯方伯第32章 優勢在我第34章 死間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36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一致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72章 質子第63章 淮國稱霸第72章 質子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31章 齊國之謀第77章 西子第23章 雲淵會盟第47章 王臨薨第74章 應對第38章 水軍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58章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14章 對陣楚軍第12章 伐吳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24章 氣運玄鳥第36章 泗沂之戰第5章 挑撥離間第62章 火龍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