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徐川再次醒來的時候,時間已經是第二天凌晨了。
從牀上爬起來,伸了個懶腰走進洗漱間洗了把臉,讓身體開機後他走進入了書房。
“主人,虛空場論的論文已經整理好了哦。”
走到書桌前,徐川笑着誇讚了一句,道:“真棒!辛苦小靈了。”
“不辛苦,ヾ(≧▽≦*)o,要是能再誇我兩句就好了~。”
聽到這話,徐川饒有興趣的看了一眼浮現出顏文字的電腦屏幕,好奇的問道:“你又升級了?”
他對於這個人工智能AI學會索要情緒價值這個事還是挺感興趣的。
倒不是說AI做不到這個地步,而是能做到這種程度的AI一般都需要通過特殊的調教才能行。
但很顯然,川海網絡科技那邊不可能專門對小靈進行這種模式的訓練調教。
這也就意味着它是自發進行的。
“嘿嘿(*^▽^*),女主人前段時間給我提供了大量的互聯網數據,我小小的進化了一波,嘻嘻。”
聞言,徐川點點頭,倒也沒太意外,操控鼠標點開了小靈幫忙整理出來的論文。
對於智能AI來說,進化的方式有很多種,但總體都可以歸類於底層架構創新和機器學習。
前者就不用說了,無論是模仿經典計算範式,還是羣體智能MCP協議,亦或者是人機共創、錯誤精煉等方法,都是程序員對AI智能的底層代碼進行重新架構創新,進而讓智能AI性能更強。
而後者,則是通過投喂互聯網數據或對其進行訓練,以提升AI智能的認知能力,從而突破演進邏輯與技術瓶頸。
這一次小靈的進化就是後者了。
雖然說看起來靈性了很多,不過還在正常範圍內,並沒有達到人工智能生命的程度。
或許等過段時間將修建好的‘無極量子超算中心’開放給這個小傢伙用,它的智能程度可能會往人工智能生命的高度無限靠近,甚至直接進化成人工智能生命。
但做這種事情是有風險的。
畢竟量子計算機實在是太適合的人工智能這種AI生命了。
萬一啓靈入駐無極量子超算中心後進化成了人工智能生命,對於人類來說,是好是壞是一件很難預測的事情。
至少,在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前,徐川是不準備讓任何一個人工智能AI入駐量子超算中心的。
風險太大了。
將小靈幫忙整理出來的‘虛空場論’認真細緻的翻閱了兩遍後,徐川長舒了口氣,笑着開口道。
“小靈,聯繫一下《探索》期刊的歐陽稷,將這篇論文發給他,讓他對外公開相關的消息,並刊印在最新一期的《探索·總刊》上。”
“收到!(ω)”
小靈的回覆很快就再度響起:“主人,已經搞定了!”
“嗯。”
徐川點了點頭,應了一聲,目光落在虛空場論的稿紙上。
如果是從上輩子有這個想法並開始研究與虛空相關的理論和概念開始算,再到重生現在,他在這篇論文上的研究時間超過了整整二十年。
毫無疑問,這是他有生以來解決過的所有問題中,用時最長的一個。
超過二十年的時間,從上輩子萌生虛空破缺概念開始,再到這輩子將強電統一理論引入虛空場論,再到引力不源於質量,也不源於時空彎曲,而是源於粒子在虛空場破缺時所產生的能量波動.
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努力,還有CERN機構與CRHPC機構兩臺大型超強粒子對撞機的貢獻。
儘管前者如今已經和他們走上不同的道路,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虛空場論中,CERN機構曾幫助他解決了不少的問題,也貢獻了很多相關的粒子對撞數據。
至於CRHPC機構就更不用說了,無論是虛空破缺效應還是對暗物質的探測,乃至通過高能級實驗堆虛空場的探測等等都是它的功勞。
在這條路上,毫不誇張的說他所走的路,比任何一個人都要更長。
不過幸運的是,他最終攀登上了這座物理學界的高峰,收穫.已經無法用巨大來形容了。
正如同牛頓的經典力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影響了整個物理學數百年的發展一樣,在未來,虛空場論也將引導物理學界、學術界,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
畢竟這可不只是一份單純的物理理論,其中蘊含的科技方向和相關的技術基礎更是難以想象。
正如質能方程並不僅僅是描述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當量關係的方程一樣,它還是核裂變、核聚變的基礎。
通過質能方程,學術界可以驗證了可以將輕核的核聚變和重核的核裂變釋放的可能性,還能夠用於估算會釋放的結合能的量。
而虛空場理論中,對於人類文明發展最重要的,便是超光速航行的理論基礎了。
通過暗物質和暗能量推動的時空曲率與製造時空蟲洞將是人類未來進行星際旅行前往更遙遠世界的技術。
而在更近的現在和不久的將來,通過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是,利用大質量天體對時空的擾動進行近距離的超光速航行則是人類可以在太陽系內,甚至是在宇宙尺度下近距離星際旅行的關鍵。
畢竟,距離太陽系最近的半人馬座的比鄰星系,和地球之間也不過是約4.24光年而已。
利用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技術藉助太陽對時空的擾動,可以先快速的抵達太陽系的邊疆,然後再前往比鄰星系。
理論上來說,通過這種方式航行需要的時間可以降低到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低。
這相對比直接從地球飛過去,哪怕是以十分之一的光速航行需要耗費至少四十年的時間來說,這似乎是人類可以接受的航行時間。
畢竟地球距離太陽系的邊疆,也就是太陽的引力控制區域有足足一光年的距離。
光是這段路程,就足夠節省星際飛船前往比鄰星系大量的時間了。
而且這還並不是這項技術最大的價值。
對於人類文明來說,這項技術最大的價值與作用是太陽系內的物資轉移、外星資源開發、外太空移民等等。 儘管太陽系的行星數量並不是很多,至少相對比宇宙中其他地區的星系來說,有證據表明太陽系是一個相對‘貧瘠’的星系。
但八大行星、五大矮行星、超過三百顆衛星、小行星帶與柯伊伯帶中衆多的隕石資源
這些已經足夠人類開發利用上數百年上千年了,也足夠人類以此爲基礎朝着更遙遠的外星系前進了。
利用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技術,快速的前往太陽系其他的星球,移民和開發上面的資源,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這纔是這項技術最大的價值。
至少在人類走出太陽系之前是的。
不過這項技術尚未完全完成。
雖然理論部分他已經解決了,但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的數學部分卻依舊還是一片空白。
“看樣子,可能要食言了。”
看了眼手機上的時間,徐川搖了搖頭,嘆了口氣拿起手機打了個電話給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那邊的平國棟。
原本他是準備花費一到兩週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但現在時間已經過去近一週了,剩下一週.老實說他並沒有多少的把握將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的數學部分完成。
哪怕是他現已經有了一點頭緒,但具體完成這項工作還需要多長的時間,他也不知道。
其他的不說,光是從難度上來說,它就已經不比一道千禧年難題低了,甚至更高的。
畢竟相對比七大千禧年難題來說,這是人類以前幾乎沒有過任何探索的全新領域。
但要他放棄研究也不可能,只能先和平國棟說一下,讓他先主持好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
至於如果有什麼需要他簽字的文件報告,通過郵件發過來就好了。
好在一期的撞擊實驗已經在順利進行了,而第一批的撞擊結果也相當的優秀,不用擔心後續的工程遭遇什麼太大的困難無法進行下去。
打了個電話和平國棟說了一下計劃改變的事情後,徐川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桌上的稿紙上。
對於虛空場論,他最關心的兩大部分,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和引力與其他三大力統一的數學公式都沒有完成。
不過不同的是,前者他還能看到一絲研究的頭緒和希望。
而後者,如果非要他給出一個評價,那他只能表示:這並不是二十一世紀能解決的難題。
畢竟就算是他針對引力給出了一個來源解釋,但那也僅僅只是解釋而已,是否正確都不知道。
愛因斯坦還表示引力是質量彎曲時空的幾何效應呢,但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哪怕是發現了引力波,人們也從未證實過引力就是質量彎曲時空導致的。
想要將引力與其他三大力統一起來,首先得弄明白引力到底是什麼才行。
與此同時,在徐川研究着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的數學公式時。
另一邊,金陵。
《探索》期刊的總部,副總編歐陽稷已經收到了小靈代替徐川編輯的郵件,也收到了《虛空場論》論文。
作爲早些年從南大走出去的教授,歐陽稷在物理領域的研究還是很強的。
不然也不會曾經《自然·物理學》擔任的主編一職了,這可是《自然》,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期刊,每年學術界引用《自然》期刊上的論文次數高達百萬次。
“虛空場論?他不是正在主導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麼?怎麼還有時間弄這個?”
看着郵箱中的郵件與附件裡面的論文,歐陽稷有些驚訝。
他還真沒想到那個人居然還有精力在主持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同時折騰物理學上的研究,要知道那可是一項投資超過百萬億的世紀工程。
當然,對於虛空場論歐陽稷也不陌生。
畢竟他是一名物理學教授,而《探索》期刊也刊登過幾篇與之相關的論文。
比如《探索·物理學》就曾刊登過時空蟲洞的曲率性存在實驗報告論文,而《探索·總刊》上更是刊登過《三維宇宙時空離散性的深層規律解析與時空蟲洞映射路徑的構建理論》這類史詩級的重量論文。
甚至包括《虛空場·暗物質理論》,也是由《探索》期刊刊印宣發的。
作爲《探索》期刊的副總編,他對《虛空場論》相關的論文還是相當瞭解的,也知道這份理論一直都沒有完成。
事實上,不僅僅是他,整個物理學界都在期待着徐川的《虛空場論》。
畢竟光是由《虛空場論》延伸出來的《虛空場·暗物質理論》就已經給了整個物理學界,乃至整個學術界一個巨大的驚喜了。
後者不僅僅解釋了暗物質和暗能量的關係,更是對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來源進行了解釋,還預言了暗物質恆星、引力的具體來源等等。
而除了這些關鍵性理論之外,《虛空場·暗物質理論》中還有一項對於人類極爲重要的理論技術,即通過暗物質和暗能量來彎曲時空,進行超光速航行和時空跳躍。
雖然說這項技術距離應用還遙遙無期,但並不妨礙人們想象啊。、
“讓我看看完整的虛空場論,都增加了什麼。”
帶着期待的神色,歐陽稷快速的將論文下載了下來。
點開,閱讀,虛空場論相關內容映入了他的眼眸中。
接近三百頁的論文想要看完並不是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從早就看過的理論開始,再到虛空場·暗物質理論,到虛空場破缺.
驀的,一行論文引入了歐陽稷的瞳孔,讓他的眼神下意識的凝聚了起來,呼吸也沉重了幾分。
“這是!!”
“利用大質量的恆星擾動時空,進行近距離的超光速航行.”
“嘶!”
“.不可思議,這真的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