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戰報是兩份,一份送去北京,一份送到皇帝手裡。

真臘人口在四百萬左右,土人可能有二百萬上下,被清理掉三百七萬。

二十萬北軍,清理了250萬左右,起碼他們交上來的耳朵是這些。

這是要算戰功的。

十五萬雜牌軍,清理120萬。

戰鬥力高下立判,若非只有七天時間,戰果還會擴大。

戰報送上來的時候,紫電軍已經開路,移人過去了,新益州可能會成爲前線,暫時不設督撫,爲軍管,于謙過去會管的。

朱祁鈺也驚歎北軍的戰鬥力。

京營建立之初,也是抽調精銳邊軍入京拱衛,從景泰十年開始,爲防止軍中腐化,實行輪換制。

抽調精銳入京拱衛一到兩年,再調換輪值,去邊疆打仗,而調令掌握在軍機處手裡,皇帝可隨時調換兵將。

並不是天下兵卒都調動,衛所兵不動,動的是精銳,精銳調動,來回調動。

在京師期間,皇帝也能趁機施恩,讓他們心中只有皇帝。

朱祁鈺又詳細劃分騎兵、步兵、火槍兵、火槍騎兵、盾兵、弩兵等等兵種,劃分平原戰爭、山地戰爭、叢林戰爭等等。

又讓兵部和勳貴一起,設計戰術。

又重新規劃五軍都督府的劃分地區,南北分治,這個南北不是地域劃分,北軍主要是騎戰、平原戰等,南軍是山地戰、叢林戰等,兵員也是天南海北的招,看看兵卒適合什麼,就分配走。

不按地域,而是看兵員的類型,身高臂長的是騎兵苗子,矮壯精悍的是山地戰苗子,人盡其用,按照自身優勢調配各軍。

對各軍也做出戰術劃分,建立攻城軍、騎戰軍、火器軍等等,注重地形戰術,而不是像正統朝那樣,發生戰爭就天南海北調兵,不考慮兵卒適不適合,打就完了,最後一敗塗地。

讓騎兵去打山地戰,這不是送死嗎?

大明一直在犯這種錯誤,精兵四處調,全國打,最後在戰場上去消耗掉,這樣建立起來的強兵,只是一時的。

所以,朱祁鈺想建立多支王牌軍隊,讓他們在自己的戰場上發光發熱,打山地戰的就永遠去打山地戰,騎戰不讓他們上,攻城的就鑽研如何攻城。

並注重軍中軍吏的培養,保持軍隊的長期穩定戰鬥力。

朱祁鈺離京時,留守京師的只有十萬大軍,這一年多從邊軍中抽調,再實行精銳輪換,讓精銳適當休整,適當上戰場磨練。

精銳在京中期間,則是遴選立功將士去講武堂旁聽,同時勳貴府中派教習去軍中教人認識,並講解戰術,讓他們對戰爭有更深刻的認識。

這才興辦武學,因爲底子已經打好了,水到渠成。

不是一拍腦子就要辦武學,那樣最後還是辦得稀碎,朱祁鈺早就吸取教訓了。

動員二十萬人,幾乎把南直隸、山西、陝西、山東、河南駐軍都給掏空了。

聞聽二百多人戰損,朱祁鈺吸冷氣的心疼。

這些人是他積攢的家底子。

可以這麼說,這些人放在各軍,都是軍官,所以合起來,強得恐怖,以他們爲基本,能拉出來一支百萬人的大軍,戰鬥力還強。

“柬埔寨還有二百多萬人?”朱祁鈺凝眉。

“皇爺,都是土人,算不得人,等森林被砍伐殆盡後,他們就無處可逃了。”馮孝看了軍報。

“去把老太傅和葉卿請來。”

馬上就是雨季了,他擔心沒時間掃除後患,必須儘快把人移進去,再從這些人中拉出一支軍隊,訓練成民團,保衛一方平安。

二百萬土人,鑽在山裡,根本沒法抓出來。

交趾大肆砍伐樹木,才把這些土人逼出來。

胡濙和葉盛聯袂而來,行禮後,正在看奏疏,幽幽一嘆:“若非諸國形成聯軍,我大明也不會這般被動。”

“三百多萬人啊,可惜了,若都變成奴隸,新益州的治理會容易不少。”葉盛跟着說。

佔領柬埔寨後,並沒想過屠城。

而是想把人貶成奴隸,讓他們爲大明發光發熱。

“說這些已經沒用了,事都幹了。”

朱祁鈺無奈:“這該死的雨季,耽擱建設新益州的時間!”

“明年年底,朕不管戰爭到哪了,新益州必須建設完成!”

這幾年,大明發展夠快的了,皇帝卻還不滿足。

他仍覺得太慢、太慢。

胡濙竟沒反對:“留給新益州的時間不多了,必須先讓百姓安頓下來。”

“朱英不是說工具不夠用嗎?斧子、鋸子什麼的,讓各地鐵廠趕製出來,多多的造,趁着雨季之前,送到新益州去。”

“再給他們送去一批糧食,從滿刺加、渤泥等國購買的糧食,全都運去交益,給百姓發下去,應對雨季。”

“還有,新益州地裡的糧食,要注意收割,全都保存好了,這是救命糧。”

朱祁鈺道:“還是用糧食換樹木,伐得越多賞得越多,不止賞糧食,鋪面、城裡的宅子都可以賞下去,只要把森林給朕砍伐殆盡,吏員都可以封!”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想安置這麼多人口,就得讓森林急速消失。

管理新益州的官員已經到達交趾了,隨時準備進入新益州。

“糧食不夠,就從江南運去一點……”

話沒說完,胡濙就斷然拒絕:“欽天監預測,今年怕是有災情,大明還是緊着北方吧。”

熱河、甘肅尚且不能自給自足,熱河、吉林得朝廷養着,還有一個伸手要錢的朝鮮,版圖還在擴張呢。

糧食肯定是不夠吃的。

今年氣候熱的晚,欽天監預測是災年,上疏給內閣,請求注意防範。

不管是真是假,肯定得先防着。

“要是不打一場國戰該多好。”葉盛牙疼。

這不是大明要打,而是人家打過來的。

“也是人口增長太快了。”

胡濙苦笑:“景泰八年時,人口才五千萬,四年過去,人口已經高達1.1億人了,近兩年新生兒還沒統計呢,估計新生兒更多,人口可能逼近1.3億人。”

這個數字,把朱祁鈺嚇了一跳。

人口過億,那是隱戶清理出來了,並不稀奇,可那三千萬是哪來的?

這麼多人口,絕不是什麼盛世,而是極爲可怕的壓力,隨時能把大明壓垮的壓力,是大禍啊。

本來指着百越之地的糧食,結果戰爭一起,誰都指不上了。

各地都在建設,男人幹活消耗的糧食是平時的三倍,這兩年年景不錯,民間糧價不漲。

但今年不行啊,馬上就要打一場國戰,還有新擴之地要安置,處處都是用糧食的地方。

“咋這麼多人呢?”朱祁鈺嚇到了。

“陛下,這還是老臣保守的數字呢。”

胡濙苦笑:“您這兩年雖然移民,搞得怨聲載道,好在死得人不多,又大面積蠲免稅賦,百姓安定了,自然要多生孩子。”

“若日子繼續好過下去,最遲景泰十三年,人口就會突破兩億。”

“景泰二十年,人口可能突破五億以上。”

這不是開玩笑的。

多子多福,不用管民間多能生,看看滿朝文武,誰家孩子少了?

葉盛倒吸口冷氣,十分恐懼:“那等景泰三十年,人口恐怕要超過二十億!”

沒錯,人口是暴增。

因爲這一代孩子多,他們結婚後,就會瘋狂生育,只要糧食夠吃,人口就會暴增。

不是翻倍似的增長,而是次方似的暴增。

“所以要擴張,不停擴張!”朱祁鈺臉色發黑。

若人口這麼漲下去,大明永遠不會富,永遠在原地踏步,別說什麼工業化了,吃飯都吃不上。

“陛下,人越多擴張越窮,大明早晚死在擴張上。”葉盛苦笑。

“那怎麼遏制人口增長?”

這是生產力低下的傳統農業社會啊,民衆承擔能力十分脆弱,一旦鬧上天災,鬧個三年,大明就穩沒了。

而大災是很正常的,幾年就一個輪迴,躲不掉的。

王朝更替,本質就是人口太多了,現有的生產力養不起這麼多人,所以崩潰了。

“最好把人口分封出去。”

葉盛道:“咱們打下來一些地盤,自己不要,把人口轉移出去。”

這種轉移矛盾,治標不治本。

朱祁鈺倒是想說,實行計.劃.生.育怎麼樣?

這年代,要是皇帝敢實行計.劃.生.育,大明瞬間就會沒,殺頭沒事,別擋人家生孩子就行。

“陛下,那是以後的事,以後再解決吧。”胡濙也頭大。

“當務之急,是這場國戰。”

“邢國公已經帶着人動身南下了,他會在雨季之前,抵達交趾。”

胡濙道:“當務之急,是先把兵卒調進去。”

朱祁鈺嘆了口氣,也不想了,越想越恐怖,道:“交趾氣候跟內地不一樣,各地兵卒去了,容易病故。”

“就說北軍那般精銳,到了交趾,還有一千多人病倒了被運回來了呢。”

“先在廣西集訓即可,適應廣西氣候。”

“何況,交趾要負擔新益州佔領時期的軍糧呢,沒有糧食供給的,從內地調糧食過去,成本太高了。”

“新益州有十五萬人,又有郭登等三將,還有紫電軍協同,出不了亂子的。”

“這些人在廣西吃飯,內地能支應着。”

朱祁鈺道:“于謙也不要去交趾,他身體不好,先在廣西養着,順便練兵,等雨季過去,他再揮軍南下。”

胡濙轉念一想,覺得也可以。

雨季不是就對大明的,而是氣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大明這般強兵都在雨季施展不開,何況他們了?

調大軍守住西邊和暹羅交界地帶即可,老撾則交給交趾來守。

安心搞建設,適應雨季即可。

封刀後,各軍也抓了些奴隸,這些人會給大明辦事的。

“在廣西再建一處軍械廠,規模比瓊州府要小,負擔徵夷大軍軍械即可。”

新益州太遠了,若什麼都從北京調,未打先敗。

朱祁鈺向來放權,也不擔心會做大了誰,反正做大了,就削權唄,權柄在他手裡攥着呢。

收基層軍官入講武堂,就是掌握基層軍官的心,保證即便大軍遠離大明,也不會隨着主將叛逃。

“陛下,萬一鬧了糧荒,徵二百萬青年之事,怕是要擱置了。”胡濙苦笑。

這不是錢的事了,而是糧食問題。

朱祁鈺沉吟:“今年種下玉米,北方能不能自給自足?”

“難啊,兀良哈是一定要打的,開支不小,而吉林的建設也不能停下,都需要糧食啊。”

“您移民二百萬去吉林,又得養着二百萬人。”

“老臣覺得怕是擠不出糧食了。”

胡濙很悲觀。

朱祁鈺卻靈機一動:“海魚怎麼樣?”

“啊?”

胡濙微微一愣,轉瞬明白過來:“陛下,海魚難吃呀,曬成魚乾也不好吃。”

“不好吃總能頂飽吧?而海里的魚有多是,派人去打撈就行。”

朱祁鈺一拍手:“鼓勵沿海漁民下海打魚,曬成魚乾後,中樞來收,朕掏錢收,等賑災的時候就用魚乾賑災。”

其實,他高估了這年頭的打魚能力。

胡濙並不反對,儲存一批魚乾也是好的,起碼可用來賞賜軍中,關鍵海魚便宜,花不多少錢。

至於森林裡的野物就別想了,這年頭人難吃葷腥,早被人打牙祭了,根本捨不得晾曬後儲存,損失太大。

“陛下,頂餓的未必是糧食。”

葉盛忽然道:“像窮苦百姓,肚子裡沒半點油腥,每個人都特別能吃,怎麼吃也夠不到底兒。”

“而油吃多了,人不止壯實,反而不像無底洞那樣,吃一些就能吃飽,還有力氣。”

胡濙一翻白眼:“油料比飯還少呢,誰家能天天喝油?那些小地主家,都得省着吃呢。”

油料的來源是動物油和植物油,動物油就是動物身上的肥肉,熬製成葷油,這可是好東西。

而植物油,就是麻油、豆油、芝麻油、蘿蔔籽油這些。

想普及大豆種植,那就得減少糧食種植,畢竟大明耕地有限,大明又是全球最頂尖的種地高手,沒人比他們更會種地。

這一點就不用操心了,能種大豆,肯定是會種的。

朱祁鈺卻想到了:“國內可有橄欖樹?”

“陛下,橄欖樹乃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大明多有種植。”

葉盛不解:“但這是觀賞樹木呀,您提它有何用?”

“橄欖樹的果實能榨出油啊!你們不知道嗎?”

朱祁鈺一拍腦門,他說尚食局怎麼沒有橄欖油呢,他還認爲大明有呢,因爲他在古籍上看到過橄欖樹記載。

“那東西能出油?”胡濙吃了一驚。

“老太傅,您沒看西夷翻譯過來的書籍嗎?他們都在吃橄欖油啊!”

胡濙老臉一紅,他真沒瞧得起西夷的書籍,他幾乎不怎麼看。

看了眼葉盛,發現葉盛也滿臉懵。

很顯然,這位也沒瞧上。

“如果那樹能出油,咱們可有多是地方能種樹啊!”

胡濙掩飾尷尬:“寶州府、瓊州府、交趾、劍南都能種植啊,反正咱們把原來的樹木給伐了。”

“雲南、福建、廣西、貴州也能種植啊。”

“朱英上疏想種植茶葉,乾脆,在交益種植上甘蔗、椰子樹、橄欖樹,這回這些地方可就富了。”

尤其是甘蔗,熬製甘蔗取糖,已經傳入上流社會,權貴家都喜歡蔗糖,不喜歡甜菜糖。

“回頭朕下一道聖旨,勒令中樞官員,皆要讀一讀西夷書籍,看看哪些東西是益國益民的,統統提出來,別什麼事都指望着朕。”

這話把朱祁鈺和葉盛臊得。

兩個人發誓回去就讀書,他們自問學識獨步天下,怎麼能被皇帝比下去呢?

“陛下,橄欖樹能出油料,卻解決不了面前的問題呀。”葉盛道。

國內縱然有很多地方種植橄欖樹,但無法供應整個大明的油料市場。

“魚油!”

胡濙卻道:“蝦夷國進貢之品,就是燃燒照明的魚油,其實可以取魚油做油料。”

“如今蝦夷國已經併入大明,咱們可令其多多打魚,熬煉魚油,大明來收。”

多腥啊。

但人都快餓肚子了,能吃就不錯了。

“看來咱們的目光,得多多放在海上啊。”朱祁鈺笑眯眯道。

胡濙老臉一紅,開海後,的確很多東西都來自海洋。

“先派人去查詢書籍,製作橄欖油,再去捕撈魚類,取魚油儲存,以及動物油,爭取讓民間能吃上油。”

朱祁鈺道:“百姓吃上油了,肚子也就不是無底洞了,倒是能省一些糧食。”

“若再有一些肉,生活條件也就上去了。”

一聽說肉,胡濙翻個白眼:“陛下,此事不宜干涉過甚。”

百姓不能餵飽。

“多養些雞鴨鵝豬羊,吃些肉食,肚子有了油水,災年也好管啊。”

朱祁鈺不置可否:“尤其是孩子,營養充足,才能長得高長得壯。”

民間不是不想養,自己都吃不飽呢,養什麼牲口啊?

等玉米推廣種植就好了,用棒子麪喂牲口,就能吃得起肉了。

又聊了一些。

馮孝站在一旁,有點着急。

“有事?”朱祁鈺問他。

“皇爺,閔節的座鐘做好了,在宮門外停着呢。”馮孝回稟。

提起閔節,朱祁鈺就想想笑。

江南移民,有一技之長的人留下。

所以,那些不想走的,就挖空心思討皇帝歡心,就開始鑽研奇淫巧技,比如這個閔節,就根據古書和西夷的書籍,研究鐘錶。

這一年多,江南各種發明井噴。

沒辦法,逼的。

皇帝也說話算話,對這些有能力的人,全家都可以留在江南,不予移民,並且家產還予以歸還部分,有的還徵召爲官,有的則賞賜兒子入國子監讀書。

是以,江南士紳挖空心思搞研究,有的發表文章,有的寫詩,有的研究西學,有的搞發明,甚至有的去幹木匠活,就爲了展現一技之長。

甚至被移走的,也不停往南京進獻東西,只要能證明有一技之長,哪怕是被移走的,也額外賜生員的身份,成爲秀才公。

這才一年多時間,壓井從木製的變成了鐵製的、開採石油的機器也出現了鐵製機器、高爐也被他們研究進步、還有精研的火藥、望遠鏡等等等,實在太多了。

江南發明井噴,詩歌井噴、小說井噴、工匠井噴、農業人才井噴,什麼都在井噴。

爲了不被移走,江南有才學的人爆發出恐怖的能力。

3200萬人,被移走了1700萬,剩下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

也催生出各行各業,連化學、物理行業都被迫催生出來了,大明的快速發展,跟他們脫不開聯繫。

人才都是被逼出來的。

閔節就是,他好好的一個讀書人,被迫鑽研奇淫巧技,爲大明製造出第一口座鐘。

皇帝和胡濙一起,出去瞧個新鮮兒。

巨大的馬車拉進宮中,車板上裝着一個用布蒙着的龐然大物,裡面還發出咔咔的響聲。

閔節先行禮,東西太大了,幾十個太監一起搬下馬車,累得氣喘吁吁。

“陛下,草民仿製北宋的水運儀象臺,製作出這樣一口座鐘。”

民間打開紅布,露出一個龐然大物。

按理說,鐘錶應該是華夏最先出現的。

因爲北宋,就製造出最原始的鐘表了,結果華夏並沒有按照這個思路去發展,最後被西方趕超。

“以秤錘做動力,每一個時辰鳴響一次。”

正講解着呢,到了時辰,這口座鐘發出秤砣的撞擊聲,聲音不好聽,卻是大明第一座鐘表,比西方晚了一百年。

這聲音把胡濙嚇了一跳,他走下臺階,圍着這個龐然大物轉了一圈:“是什麼維持動力的?”

閔節講解原理。

反正朱祁鈺聽不懂,他只問:“誤差多少?”閔節露出苦笑:“回陛下,誤差在半個小時之內。”

雖然現在啓用小時制,卻一時半會改不過來。

誤差有點大。

“繼續縮小誤差。”

朱祁鈺臉上看不出喜怒:“敲鐘的聲音太小了,加大聲音,等你製作好之後,朕會放在鼓樓之上,讓整個南京城都能聽到鐘響。”

“你閔節做得不錯,伱家不用移走了,你兒子入宮侍奉。”

“等改良完畢,朕賜你一枚銀符,允你註冊專利,全國各城,都可以建造一座鐘樓。”

“以後就不用更夫報時了,用鍾就行了。”

閔節沒想到,皇帝這麼大方。

雖然沒賞他,卻給他兒子閔珪安排了出路。

看看從皇帝宮中出來的侍衛,哪個不是本朝新貴?而自己兒子閔珪,生而知知,出將入相的人物。

皇帝自然也是看中了的。

他第一次進獻座鐘,帶着兒子來的,皇帝和他聊了幾句,顯然是看中了。

“朕要設一個鐘錶局,你來當主官。”

朱祁鈺話鋒一轉:“但也要戒驕戒躁,這座鐘不是天下獨一份。”

說着,從懷裡拿出一塊懷錶。

金燦燦的懷錶,啪的一聲彈開,上面的指針在動。

這叫紐倫堡蛋。

羅馬產的。

“陛下這是何物啊?”葉盛瞪大眼睛,上面好像有刻度。

“葉卿,這是羅馬進獻給朕的,剛送過來,瞧瞧吧。”朱祁鈺遞給葉盛。

不是進貢的,而是買的。

葉盛看完懷錶,再看看座鐘,頓時覺得座鐘不香了。

閔節以爲自己這座鐘,是天下第一呢,結果西夷進貢的懷錶,這麼小,皇帝是故意的,竟有種吃屎的感覺。

“所以說你戒驕戒躁。”

朱祁鈺幽幽道:“把這東西拿回去,研製一番,然後再送進宮來給朕看,明年,朕要看到大明也有這樣的懷錶。”

“這座鐘,誤差要很小很小,然後推廣天下。”

葉盛看了一會,就被胡濙搶走了。

胡濙猜測,今年年會,就會發放懷錶,不過這東西,真的很神奇。

“草民一定能做到!”

閔節敢不做嗎?江南太捲了,就說研製座鐘的,就不是他一家,只是他搶了先而已。

他必須在皇帝離開南京之前做出來。

朱祁鈺並不興奮,因爲天天都有人進獻寶物,他都習慣了。

揮退了閔節。

返回幹清宮。

“陛下,這西夷科技竟這般先進?”

胡濙嚇到了,大明費勁巴力才做出這麼大的座鐘,人家的表這麼小巧,誤差竟比座鐘還小,氣人不?

“老太傅,您真該好好看看西夷的書籍了。”

“朕爲何花費重金,去買這些書回來?”

朱祁鈺道:“因爲咱們落後了,不要再抱守殘缺了,把西夷好的東西吸收進來,不能永遠揚着高傲的頭顱呀,該認清自己了。”

“朕打算提高四夷館的地位……再建立一寺吧,就建立太府寺。”

“太府寺掌天下教化,四夷館放入太府寺之中,負責文化、翻譯、推廣,編纂等等。”

太府寺在明初被裁撤掉了,以前也不是管教化的,只是借用個名字而已。

大明就不是五寺了,變成了六寺。

內閣七部六寺,外加布政司、都察院、監察司、軍吏司,形成景泰朝的官制。

“不止要翻譯出來,還要編纂、汲取,把有用的東西都拿出來推廣,讓民間去學,不要總盯着古代自己的歷史了!”

“咱們該向前看,向世界看,向天下看!”

“未來,不在歷史裡面,而是在創造上面!”

Wшw_ ttκá n_ Сo

朱祁鈺的話如洪鐘大呂。

很顯然,他對朝堂重臣不看西夷之書,十分不滿,朝堂上都不看,民間有幾個看的?

中國人本就有沉浸歷史的傳統,可能是文明太燦爛,導致都喜歡鑽研古人的東西,不肯把眼光看向世界。

“還有,大明的詞彙量還是不夠多。”

“從西夷書籍中翻譯過來大量詞彙,舶來歸化,變成自己的詞彙。”

“西夷的詩歌也要學,總結出一批成語來,推廣下去。”

朱祁鈺真是操碎了心。

關鍵是他不指明道路,沒人幹,大明嚴重缺乏效率,沒人抽着打着,不殺到自己頭上,沒人考慮推動社會發展,都是得過且過,貪圖享受。

大明很早就做過這種事,從漢朝就開始用舶來詞,佛教傳來後,更是舶來了很多梵文詞彙。

這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學習才能進步,這是好事。

“老臣回家便開始研讀西學。”胡濙被罵得面紅耳赤。

葉盛也磕頭表示要學。

朱祁鈺臉色稍好:“朕已經令市舶司,和西夷交涉,讓西夷派有才能的人來大明爲官。”

“光看書,未必能看懂看透,讓人來教纔好。”

“但這不是西化,而是學習他們的精華,融入大明文化之中,明白嗎?”

朱祁鈺早就盤算好了。

醫者、畫師、學者、繪圖專家、機械專家、化學專家、勘探專家等等,他都想要。

這是取精去粗,而不是全盤西化,是在漢文化中添磚加瓦。

“必須儘快打通路上絲綢之路。”

“朕要儘快和西夷接壤,朕想看看,究竟是大明強,還是他們厲害!”

胡濙翻個白眼,他是看不到那天了。

起碼兩三年內,沒法打東察合臺汗國了,主要是缺糧缺錢,打通西域,也得需要個五年時間。

和西夷接壤,起碼要十五年到二十年後了。

“陛下,不如先打通去印度的道路。”葉盛覺得這個比較現實。

“印度連自己的文化都不要了,跟他們交流能交流出個什麼?朕詔來他們,估計來的都是些苦行僧,朕要苦行僧幹什麼?”

朱祁鈺不屑。

真別說,大明真的有印度苦行僧,還很多!

南京的很多寺廟,都有來自印度的苦行僧。

這些苦行僧,除了佛經外,其他什麼都不懂,甚至去印度的路他們都不知道。

陳嘉猷出使前問過他們,結果無人能帶路回去,把陳嘉猷氣個半死。

而在中樞。

俞士悅已經審出來了,倭靈王是揚州鹽商供着,也是鹽商進獻伶伎給倭靈王,又聯絡周王進獻仙丹。

內閣也在討論預測天災之事。

“若發生天災,兩面戰爭,必須停一頭。”姚夔覺得兀良哈可以再等等。

“兀良哈也等不了,大明無限擴張,讓兀良哈十分恐懼,已經在聯絡車臣部、察哈爾部等欲造反大明。”

李賢搖搖頭:“草原各族,必須煊赫武力逼迫他們臣服,一年不打,他們就不消停,就會滋生野心。”

“柳溥上的奏疏,今年草原上嚴寒,凍死了很多牲畜,車臣部、察哈爾部、科爾沁部搖搖欲墜,若不供應糧食給他們,他們必然跟着兀良哈造反。”

“這一仗必須要打,打得要狠,不然難以震懾草原諸部!”

“現在我擔心的是,寧夏也得打。”

“金帳汗國在內亂,西遷的瓦剌可能隨時返回草原,屆時咱們必須和東察合臺汗國交好,甚至借兵東察合臺汗國。”

李賢是一個非常合格的首輔,他把所有情況都考慮進去了。

草原日子不好過,西面的日子也不好過。

瓦剌三部極有可能返回東部,和大明繼續牽扯。

如此一來,寧夏壓力陡增。

北方壓力大,南方就沒法安心打仗。

“真是多事之秋啊。”

王復苦笑:“東南夷在這個時候討伐大明,真是該死!”

“若大明精力不被他們牽制,是咱們統一東北的最好時機。”

“拿下兀良哈,用兀良哈震懾草原諸部,強逼他們漢化,若不同意就再打,此消彼長,草原諸部漢化,漢州也就平定了。”

“就算瓦剌回來,也是孤冢枯骨。”

“說不定咱們還能打通東察合臺汗國呢!”

“奈何啊,咱們被東南夷死死牽制住了。”

王復嘆息。

這是本來的計劃,南方先不動,先打北方,過幾年再打南方。

馬文升略微猶豫,道:“今年十月底,東南打不起來。”

“打不起來也得準備呀,不準備,幾十萬出征,那不是送死嗎?”王復說的沒錯,古代戰爭,要籌備很久的。

尤其是朱祁鈺,愛兵如子,他不喜歡打無準備的仗,也不想損失太重。

“小仗可以打,北軍已經回來了。”

“調入寧夏、熱河即可。”

馬文升道:“糧食倒也能供應得上,畢竟有玉米支撐着呢。”

說到玉米,朝臣都鬆了口氣。

幸好皇帝提前佈局,不惜一切代價去購買種子,如今熱河、寧夏、遼寧都種上了玉米。

玉米談不上多高產,卻耐寒,能填飽肚子。

唯一的缺點就是吸肥、吸水,水源不充沛的地方,也種不了這個東西。

幸好有土豆和地瓜做補充。

奈何這兩種作物種子稀少,暫時還在培育階段,沒法量產。

大明最怕的就是出現天災,若無天災,各地打仗、建設是能支撐過去的,出現天災就玩完。

停下就得死人,死了人人心就不齊了,再想恢復景泰十一年的盛況,不知道要幾年了。

“先不管南方,就管北方的戰爭。”

李賢認爲,今年要多徵一些糧食,儲存起來,準備災害。

“軍器局上疏請求多多招募工匠,還想在城外劃出一片地方來,城裡的地方太小了。”

軍器局不斷擴大,佔了很多民房了。

而且天天叮咣的聲音也擾民,還不安全。

“通州已經建城了,路也通了,陛下的意思是通州要納入京師來,乾脆就挪那邊去。”

李賢覺得也該擴大化,不然軍械生產無法支應大規模戰爭。

朝臣沒意見,這項提議也通過了。

從皇帝離開後,就變成投票制,閣部官員都有一票,大事投票決議後,送入司禮監批紅。

小事則是內閣輔臣自己投票決定,不用勞煩各部主官。

而財部的新任尚書李秉,一言不發,他在看。

屬於他的那把火還沒燒起來呢,現在他說話也屬於人微言輕。

而在交趾。

交趾往西,層巒疊嶂的山峰中,點綴着星星點點的人影。

斧劈鋸拉的聲音不絕於耳。

中樞把伐木工具給供足了,這些工具以後都是家底子,中樞不會收回去的,伐樹最多的人,還會額外贈送一套農具。

站在山峰上往東看,光禿禿一片,一座座中式城池建造起來,土地阡陌,人影攢動。

在整個新佔領區,所有被移民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分到土地的,就有繳納一棵樹稅賦的任務。

像那些養尊處優的人,自己不願意去山上伐木,就掏錢買一棵樹。

而那些肯吃苦的,靠伐木也能賺一筆不菲的收入。

一座座山巒,都被砍禿了。

這些木材,有的運回了內地,有的做成了傢俱各地售賣,有的則鋪路、架橋、搞灌溉設施用。

在山上伐木也很危險,雖有軍隊隨行,身上也帶着弩箭,但還是可能遭到野獸、土人的襲擊。

而隨着熱帶雨林在交趾急速減少,土人無處可逃,有些被殺死,有些則被抓走當了奴隸。

一棵棵原始古樹砸倒在地上,拖拽出山林。

再把堅如磐石的樹根給挖出來。

上千萬百姓一起努力,交趾出現大面積生地,養個一年就能種植了。

今年把森林伐了,等雨季過去就開始鋪路,把路鋪滿交趾。

朱英管轄的交趾,包括劃給雲南的部分,中樞還未挑出人選來擔任知府,所以歸朱英代管。

這是皇帝照顧朱英,不想讓人分朱英的權,讓他一門心思搞建設。

所以朱英格外賣力。

今年人口大爆炸,算上奴隸,人口已經超過1600萬。

人口多,建設自然快。

砍伐的森林越多,抓到的奴隸就越多,別看土人窮,土人巢穴裡可有不少金銀珠寶。

這些金銀財寶,也是誰得到算誰的。

但要繳納一筆財產稅,是所得的10%。

朱英估算着,奴隸約莫有二百多萬了,女奴隸則進了宅門,伺候大家閨秀,或者給人做妾去了。

男奴隸則是鋪橋修路、砍伐拖拽樹木,累死的不計其數。

預計雨季來臨之前,交趾該砍伐的樹木也就砍完了,明年就可以搞茶樹、橄欖樹、椰子樹、甘蔗的種植了。

新益州傳來平定消息後,本該移入新益州的百姓則打點行裝,乘船入益。

他們往新益州走,卻和離開新益州的北軍相向而行。

看見浩浩蕩蕩的船隊,從海港揚帆起航,回到內地。

這些百姓眺望船隊。

看見很多船支沒有載人,似乎是裝着東西,用布蓋着,看不到什麼東西。

而船上的人穿着軍裝,坐在甲板上有說有笑的。

百姓立刻知道了,這是搞屠城的北軍,頓時心生豔羨,那些空船裝的都是戰利品,有心人在數,海船幾萬條,有一半裝着財貨,孃的,都發財了!我們啥時候有這待遇?

北軍回京,並不着急,各船都有足夠的肉食,沿途港口給補給。

肉食,來自森林裡的動物。

百姓大規模砍伐森林,自然得打獵動物,而這些動物肉,是有廠子收的。

收來製成風乾肉,或者肉罐頭,賣給軍中,軍中則發給有功戰士。

北軍上下一個個高興非常,沒人有什麼心裡牴觸,別說屠外人,屠大明人他們都沒心理負擔,除了本村人,別人都是外人,往小了說除了同族,其他都是外人。

在他們眼裡,這些人都是財貨,哪有什麼心理負擔。

而且他們南下,就是賺錢來的。

如今賺得盆滿鉢滿,還有功勞立,讓人羨慕死了。

回去也是他們吹噓的談資,看看各軍,能來南邊賺錢的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別人皇帝還不給他們機會呢。

一個個興高采烈。

移民過來的百姓也歡天喜地,看着江面上的一棵棵樹,這些都是錢,朝廷是收的,用錢換口糧、銀子、店鋪。

還可以隨便抓捕奴隸,殺死土人也不犯法。

他們都是佃戶出身,在江南世代爲奴,如今能夠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成爲小地主,能不拼命嗎?

也有偷奸耍滑的,到了地方,鞭子會教他們做人的。

朱英做的移民方式,是先沿海地區,交趾和新益州接壤地區,一點點往中間推進。

得等雨季過去,才能徹底安置完畢了。

郭登三將,各分五萬兵,奴隸十幾萬人,已經開始砍樹了,至於和暹羅接壤的地區,開始建造防禦工事。

“他孃的,這天也太熱了!”

歐信都受不了這邊的太陽,這才三月份,已經有兵卒中暑了,只能驅使奴隸砍伐樹木。

搭建房屋,再收割地裡的糧食。

隨時準備接收人口。

“大人,有兵卒昏倒了。”

歐信一看,又是朝鮮兵。

朝鮮兵是打仗打仗不行,幹活幹活不行,就吃飯搶上。

看看人家北軍的戰利品,上萬條船裝回去的。

再看看他們,他手下的廣西軍、貴州軍都不丟臉,唯獨這朝鮮軍,別提了,被殺的最多,搶的最少。

最出彩的是那些倭國小矮子,那些小矮子搞屠殺是真專業,他們殺人是最多的,搶的雖不多,但他們都十分知足,比在倭國打仗賺錢多了。

充入軍寄營的娘們,都是那些小矮子搶的。

這給歐信打開了一扇新大門,以後搞屠殺,就讓這些小矮子頂上去,他們殺完男的,還能把娘們搶回來,高手。

所以說,別看北軍殺得狠、戰利品多,俘虜卻少得可憐,他們的俘虜多,尤其是娘們多。

看看這些軟腳蝦就知道,快被吸乾了。

兵卒砍樹,奴隸負責拉樹。

砍樹並不累,累的是把樹拉下山,每天都有奴隸累吐血。

歐信不吝惜奴隸,幹了二十幾天,奴隸就死了七八萬,他開墾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已經打通了和交趾的要道。

郭登、李震也在快速砍伐,第一批移民,已經到了,暫時住原有的房子,並在高地建房,暫時先住着,等雨季過去再說。

第234章 陛下談判談得很好,但下次別談了第432章 朕就是蘇大強!朱見漭變成了朱見淇第82章 那東西留着沒用了,切了就切了,送去第286章 王越南下,星夜破城!銀行的誕生第217章 出手就千萬兩銀子,這纔是藏富於民第72章 跪下,做朕的狗!嘎哈通,你配做朕的第397章 建立紫光閣,宋國篇:島嶼上的平頭第350章 皇帝和太子,天然矛盾體第121章 請衍聖公移居四平之城!請耿寺卿喝第278章 王竑第二劍,劍斬士紳!(135萬大章第264章 安南版奪門之變,登基第一劍,血洗第413章 引水 填海 加高三大工程,氣溫升高第484章 【番外二:談允賢錯亂時空,今夕何第431章 以萬物爲芻狗,權鬥不看蒼生第417章 景貴文案,觸目驚心,整肅朝堂遇阻第133章 朕賞你的,你得接着,朕不給你,你第392章 魏國篇,用水挾制諸侯國的霸主國第341章 建文疑雲,胡濙病故,地中海縱火犯第271章 南直隸第一劍,喋血奉天殿!第62章 陳循站在第三層上!該死的商賈,敢欺第335章 迴鑾,日新月異的大明!中學爲本,第91章 先拿隆福寺開刀,管你和尚 道士,殺第377章 醫藥 釋奴 科舉,扶持藩國國策不容第425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第59章 以監生爲刀,請陛下修奸臣錄!朕獨愛第217章 出手就千萬兩銀子,這纔是藏富於民第432章 朕就是蘇大強!朱見漭變成了朱見淇第469章 大戰終:大明撈個寂寞(四)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474章 戰後復甦:皇族的親情,由校和由檢第61章 戲水!陛下,你的手……朕最後一枚銅第31章 開太廟,殺祁鎮!(求收藏!求追讀!第60章 修撰奸臣錄不如修撰昏君錄!敬妃娘娘第459章 大戰起,用戰爭解決政治難題(一)第212章 歐信殺官,供給大軍的糧食去哪了?第2章 你們逼朕做暴君!第370章 屎一樣的波面,奧斯曼發狂,歐羅巴第277章 年富破敵,蓋世功成,大治可期,皇第99章第251章 腿絆兒加砍刀腳,撂倒應天府尹!第447章 盤點景泰朝,文臣武將排名(上)第323章 這是朕的大明第106章 陛下待朝臣,如慈父般溫暖!第195章 親王爵不輕授,殺人不過頭點地!(第215章 遇伏,誰敢殺我歐信?第412章 收復倭國,大明最後一塊拼圖集齊,第337章 十三件大事第396章 改革本質,大明能統治世界的真實原第23章 朕是傀儡皇帝!來,朕把皇位讓給你!第247章 龍擡頭運動會,真假銀案!第473章 戰後復甦:可樂的壟斷(四)第449章 大限將至:大明版圖第256章 打土豪分家產,自發鴿命也是利益驅第82章 那東西留着沒用了,切了就切了,送去第368章 中華江開通,鐵路開建,保守的大楚第128章 先別說話,剖了你的心尚且不死,咱第73章 愛妃,請正經點!把腦袋捧起來,輪流第295章 平黔,剿撫一體,政治大於軍事第113章 搶!邊將可開關搶掠漠北!束腳陋習第97章 拿回皇權的第一把火!朕發財了!第1章 奪門前夜第119章 支棱起來,勵志做竇憲的于謙!先殺第193章 爹,求求您,愛女兒一次!第481章 【番外一:朱祁鈺的模擬器(1)】第49章 給皇太后送去!第295章 平黔,剿撫一體,政治大於軍事第428章 老皇帝隱藏得最深的一面:終極僞裝第303章 鯨吞安南之戰第186章 一天推平一個土司!第389章 皇帝正在奪走孩子們的童年,歷史最第172章 朕不殺人,心裡難受,去把和張瑾有第272章 請天子劍殺官!請胡家主動認罪,莫第362章 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第312章 我明人豈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第92章 這光頭,摸着上癮!血濺奉天殿,先殺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鮮第一彈!大炮打蚊子第412章 收復倭國,大明最後一塊拼圖集齊,第14章 請皇太后站到高處,朕要和叛軍談判(第473章 戰後復甦:可樂的壟斷(四)第256章 打土豪分家產,自發鴿命也是利益驅第18章 朕,回來了(三千字,求追讀!)第58章 清算開始!先剁手指頭!再挖錦衣衛叛第113章 搶!邊將可開關搶掠漠北!束腳陋習第423章 德法荷英:人口空心化和勇士們第423章 德法荷英:人口空心化和勇士們第422章 瀾滄篇 東歐風雲 朱佑榶的政治智慧第307章 明中六大奇案,漢宗案第91章 先拿隆福寺開刀,管你和尚 道士,殺第262章 楊府尹,收一收你的屎尿屁,味兒太第189章 朱祁鈺發瘋,血洗京師!第382章 文娛大聯動,辦傳統文化樂園第309章 明中六大奇案,妖書案(15萬)第392章 魏國篇,用水挾制諸侯國的霸主國第120章 把京營踢出京城!胡漢之分,打劫西第417章 景貴文案,觸目驚心,整肅朝堂遇阻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第196章 排隊伺候王妃!(月票加更)第110章 叫朕天朝大皇帝!你的頭,不配朕收第237章 人不能對好,狗不能餵飽!喋血除夕
第234章 陛下談判談得很好,但下次別談了第432章 朕就是蘇大強!朱見漭變成了朱見淇第82章 那東西留着沒用了,切了就切了,送去第286章 王越南下,星夜破城!銀行的誕生第217章 出手就千萬兩銀子,這纔是藏富於民第72章 跪下,做朕的狗!嘎哈通,你配做朕的第397章 建立紫光閣,宋國篇:島嶼上的平頭第350章 皇帝和太子,天然矛盾體第121章 請衍聖公移居四平之城!請耿寺卿喝第278章 王竑第二劍,劍斬士紳!(135萬大章第264章 安南版奪門之變,登基第一劍,血洗第413章 引水 填海 加高三大工程,氣溫升高第484章 【番外二:談允賢錯亂時空,今夕何第431章 以萬物爲芻狗,權鬥不看蒼生第417章 景貴文案,觸目驚心,整肅朝堂遇阻第133章 朕賞你的,你得接着,朕不給你,你第392章 魏國篇,用水挾制諸侯國的霸主國第341章 建文疑雲,胡濙病故,地中海縱火犯第271章 南直隸第一劍,喋血奉天殿!第62章 陳循站在第三層上!該死的商賈,敢欺第335章 迴鑾,日新月異的大明!中學爲本,第91章 先拿隆福寺開刀,管你和尚 道士,殺第377章 醫藥 釋奴 科舉,扶持藩國國策不容第425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第59章 以監生爲刀,請陛下修奸臣錄!朕獨愛第217章 出手就千萬兩銀子,這纔是藏富於民第432章 朕就是蘇大強!朱見漭變成了朱見淇第469章 大戰終:大明撈個寂寞(四)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474章 戰後復甦:皇族的親情,由校和由檢第61章 戲水!陛下,你的手……朕最後一枚銅第31章 開太廟,殺祁鎮!(求收藏!求追讀!第60章 修撰奸臣錄不如修撰昏君錄!敬妃娘娘第459章 大戰起,用戰爭解決政治難題(一)第212章 歐信殺官,供給大軍的糧食去哪了?第2章 你們逼朕做暴君!第370章 屎一樣的波面,奧斯曼發狂,歐羅巴第277章 年富破敵,蓋世功成,大治可期,皇第99章第251章 腿絆兒加砍刀腳,撂倒應天府尹!第447章 盤點景泰朝,文臣武將排名(上)第323章 這是朕的大明第106章 陛下待朝臣,如慈父般溫暖!第195章 親王爵不輕授,殺人不過頭點地!(第215章 遇伏,誰敢殺我歐信?第412章 收復倭國,大明最後一塊拼圖集齊,第337章 十三件大事第396章 改革本質,大明能統治世界的真實原第23章 朕是傀儡皇帝!來,朕把皇位讓給你!第247章 龍擡頭運動會,真假銀案!第473章 戰後復甦:可樂的壟斷(四)第449章 大限將至:大明版圖第256章 打土豪分家產,自發鴿命也是利益驅第82章 那東西留着沒用了,切了就切了,送去第368章 中華江開通,鐵路開建,保守的大楚第128章 先別說話,剖了你的心尚且不死,咱第73章 愛妃,請正經點!把腦袋捧起來,輪流第295章 平黔,剿撫一體,政治大於軍事第113章 搶!邊將可開關搶掠漠北!束腳陋習第97章 拿回皇權的第一把火!朕發財了!第1章 奪門前夜第119章 支棱起來,勵志做竇憲的于謙!先殺第193章 爹,求求您,愛女兒一次!第481章 【番外一:朱祁鈺的模擬器(1)】第49章 給皇太后送去!第295章 平黔,剿撫一體,政治大於軍事第428章 老皇帝隱藏得最深的一面:終極僞裝第303章 鯨吞安南之戰第186章 一天推平一個土司!第389章 皇帝正在奪走孩子們的童年,歷史最第172章 朕不殺人,心裡難受,去把和張瑾有第272章 請天子劍殺官!請胡家主動認罪,莫第362章 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第312章 我明人豈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第92章 這光頭,摸着上癮!血濺奉天殿,先殺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鮮第一彈!大炮打蚊子第412章 收復倭國,大明最後一塊拼圖集齊,第14章 請皇太后站到高處,朕要和叛軍談判(第473章 戰後復甦:可樂的壟斷(四)第256章 打土豪分家產,自發鴿命也是利益驅第18章 朕,回來了(三千字,求追讀!)第58章 清算開始!先剁手指頭!再挖錦衣衛叛第113章 搶!邊將可開關搶掠漠北!束腳陋習第423章 德法荷英:人口空心化和勇士們第423章 德法荷英:人口空心化和勇士們第422章 瀾滄篇 東歐風雲 朱佑榶的政治智慧第307章 明中六大奇案,漢宗案第91章 先拿隆福寺開刀,管你和尚 道士,殺第262章 楊府尹,收一收你的屎尿屁,味兒太第189章 朱祁鈺發瘋,血洗京師!第382章 文娛大聯動,辦傳統文化樂園第309章 明中六大奇案,妖書案(15萬)第392章 魏國篇,用水挾制諸侯國的霸主國第120章 把京營踢出京城!胡漢之分,打劫西第417章 景貴文案,觸目驚心,整肅朝堂遇阻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第196章 排隊伺候王妃!(月票加更)第110章 叫朕天朝大皇帝!你的頭,不配朕收第237章 人不能對好,狗不能餵飽!喋血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