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0章 不要無情

很快,除了兩個年級太小無需來學習功課的兒子之外,皇上已經考較了太子和四位封王的兒子的功課,總體來看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雖然他的兒子們表現出了不同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但是基本上還是開始向學了,即使是最不愛讀書的皇子趙虎,至少也表現出了從軍的強烈志氣,沒有那種拖沓紈絝的氣息,這一點已經很讓皇上欣慰了——他不期待自己的每個皇子都能夠成爲人中龍鳳,但是他無法容忍庸碌不堪、只想着享受榮華富貴的兒子,他能夠給兒子們一生的富貴,但至少希望他們能夠憑着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考較完功課,讓諸位皇子們離開了書房之後,太子被單獨留了下來。

“覺得你這些弟弟們怎麼樣,太子?”他們纔剛剛離開,皇上就笑着問太子。

“弟弟們各有志向,而且生龍活虎,兒臣……兒臣十分高興。”太子連忙回答,“只要弟弟們都能成材,長大了和兒臣一起撐持我家的社稷,大漢的江山一定會猶如鐵打銅鑄、不可動搖!”

“那就好,那就好……”皇上笑了笑,然後突然嘆了口氣,“不要嫌忌你的兄弟們啊,兒子,他們都是你的臂助!”

“父皇……”太子對父親突如其來的話攪得有些不明所以,然後好像明白了什麼,“父皇不用擔心,兒臣……兒臣絕不會對兄弟們有任何嫌忌,一定會以赤誠之心對待他們!”

他明白父皇這番話的用意——父皇是擔心他因爲弟弟們個個有才能而嫌忌他們。

有感於前明的一系列教訓,皇上在新朝建立之後,重新創制了一套新的宗藩體制,以鼓勵宗室們奮發向上。

在前明,最初太祖朱元璋是實行分封的,他將自己的兒子們一一封到了要害之地,以便作爲屏藩來拱衛中央。在朱元璋的時代,藩王們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而且很多還是統兵大將,也正是因爲如此,朱棣纔有機會在領兵打仗的過程當中積累自己的軍事經驗和威望,並且發動靖難之役,奪下了皇太孫建文帝的皇。

自從成祖以後,因爲吸收了成祖靖難導致坐江山的換了一支支脈的教訓,歷代明朝皇帝對非繼承人的皇子們的教育是十分粗疏的,而且對宗室藩王十分防範,別說領兵打仗了,就連和朝臣的往來都十分嫌忌,一到了年紀,基本上就會被分封到外省的封地裡面去,從此再也難以回到京城。

而且,在朝廷的高壓之下,各地分封的宗室們輕易不能離開封地,而且稍微有什麼圖謀不軌的舉動就會被嚴厲懲處——至於欺男霸女、擾亂地方、橫徵暴斂之類的事情,朝廷反而不怎麼管,反而讓他們能夠世世代代地世襲自己的爵位和財產。而且,藩王們都是世襲罔替的,甚至每一代藩王生下的非繼承王位的兒子們可以成爲郡王,繼續多領一份俸祿。

世世代代的繁衍當中,大明的每一個王府都繁衍出了極大量的人口,這些人裡面一大部分擁有高級的爵位,他們的俸祿的消耗就是一筆鉅額數字,成爲本就入不敷出的大明朝廷的沉重負擔,客觀上也加重了大明朝廷對萬民的盤剝,激化了社會的矛盾。

也正是在這種宗室政策的影響下,前明的藩王宗室們大多數都不事生產,也不務正業,拿着世代相傳的爵祿飽食終日,有的還橫行地方,做下了很多不法之事,惹得各地都是民怨沸騰。

在起家的過程當中,徐州勢力也沒少和這些藩王勢力起了衝突,也在這些衝突當中看清了大明朝這些宗藩的貪婪殘暴和色厲內荏,因此皇上對這些宗藩心裡極爲不屑,連帶得也完全看不上這種親藩體制。

在制定親藩政策的時候,皇上首先就廢除了前明的“所有藩王世襲罔替”的規定,他說每一代皇帝的兒子都可以成爲藩王,如果這些藩王個個都世襲罔替的話,那到了幾百年後,天下究竟該有多少藩王?他們又該拿走天下人多少財富?

所以,本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原則,皇上參考前漢等朝代的制度,制定了每代藩王爵位遞,直到數代之後取消爵位的規定。當然,爲了鼓勵藩王們爲國出力,他還特意規定,如果藩王們當中有誰爲國立下殊勳的話,可以被立爲世襲罔替的親王——也就是成爲宗室們當中的特例,每一代的嫡長子都可以繼承親王爵位。

齊王趙虎這麼想要從軍爲國征戰,除了少年人特有的那種英雄崇拜之外,不得不說也有想要爲國立下大功然後掙下世襲親王殊榮的理想在。

齊王的心思太子並不是特別瞭解,但是對這位一母同生的胞弟,他是非常喜歡的。這位弟弟雖然不喜歡讀書,但是心思很直,對哥哥也很有幾分尊敬,因此他對弟弟也從來沒有過什麼想法,如今被皇上這麼一說,老實說太子心裡還有些委屈。

“我也不是要你委屈自己,什麼事情都讓着弟弟們,”皇上搖了搖頭,“你是太子,也是他們的長兄,他們理所當然應該聽命於你,只要你能夠秉着公心、一片赤誠對待他們就好了。”

“兒臣……兒臣明白。”太子雖然有些不明所以,但是還是垂首答應,“兒臣一定會善待弟弟們的。”

“我已經考完他們了,你的學業也考得差不多了,現在我考考你別的東西吧。”皇上突然換了個話題,“你雖然現在已經開始瞭解日本的事了,乾脆趁着今天我來問你幾個問題,看你瞭解得怎麼樣。”

這話題的突然轉換,讓太子一時反應不過來。“嗯?呃……請父皇示下。”

雖然父親之前沒有說過要考這方面的問題,以至於太子沒有準備,但是父親是皇帝,那自然他說了算,就算感到突然感到委屈,也只能無可奈何。

“現在你自然知道日本是幕府治國,朝廷作爲傀儡的吧?那我問你,幕府的創建者是誰,現在的執政者又是誰?”皇上的第一個問題,中規中矩,並沒有出乎太子的預料。

“兒臣之前看了不少有關於幕府的介紹,現在兒臣知道了,江戶幕府的叫德川家康,他是之前日本的一個軍閥,是在百多年的混戰當中崛起並且一統日本的。”太子恢復了自己的鎮定,然後侃侃而談,“現任的幕府將軍是德川家光,他是德川家康的嫡長孫子,也就是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嫡長子,德川秀忠在十幾年前將將軍之位傳給了他,自己當太上將軍,和德川家光共享大權。現在,德川秀忠已經去世,所以日本就是德川家光獨享大權……其人傲慢狂妄,行事果決狠辣,所以壓制得日本朝廷上下苦不堪言……”

“好了,看來你也多少知道點了,可以泛泛而談。”皇上點了點頭,好像認可了他的回話,“那好,我再問你,除了這幾個德川將軍之外,德川家你還知道什麼人?”

這個問題出乎於太子的意料之外,所以太子又是一怔,最後只能悻悻然低下了頭來,“父皇恕罪,兒臣……兒臣還沒有了解到那個地步。”

“打仗最重知己知彼,要是隻知道個大概,那可不行。”皇上責備了一句,但是說得並不嚴厲,“不過,你才這個年紀,又纔剛剛接觸到這件事,所以不甚了了也是情有可原。罷了,我現在跟你說說吧,德川家康和德川秀忠都是子息甚多,德川家康有十一個兒子,不過要麼有些早夭,要麼有些過繼到了別的家族,所以他傳位給了第三個兒子德川秀忠;而德川秀忠有四個兒子,不過因爲長子早夭,所以第二個兒子德川家康繼承了他的將軍之位。”

“兒臣知道了。”

“我還沒說完呢,別急啊。”父親只是笑了一笑,“德川秀忠本來是不太想立德川家光作爲繼承人的,他和他的夫人都喜歡第三個兒子德川忠長。是德川家康在世的時候逼着秀忠以立長的原則將家光作爲繼承人。所以家光和弟弟是有過心結的……在秀忠作爲太上將軍的時候,家光這個將軍就已經和弟弟忠長翻了臉,幾次找了藉口嚴厲懲處忠長,現在秀忠死了,家光立即迫不及待地處置這個弟弟,只怕是要以逼死他爲快啊。”

爭儲位,兄弟相殘……太子的心裡一下子變得緊張了起來,父親一邊談到他和弟弟,一邊突然又跳到了德川兄弟身上,難道是在隱射什麼嗎?

一瞬間他覺得有些委屈——他在心裡對弟弟們何曾有過一點加害之心?

“幕府內部不穩,兒臣認爲這是好事,德川家光越是迫害德川忠長,我們就越是可以利用幕府的內部矛盾。德川忠長肯定不甘心就此被哥哥逼死,一定會想辦法反擊,有可能……有可能就會向我方求援。”太子有意避開了自己最害怕的方面,從另一個方面回答。“我方如果能夠將忠長握入手中,勢必可以讓幕府更加焦頭爛額。或許……或許戰後可以將忠長作爲幕府的傀儡……?”

第195章 還要趕路第353章 晝伏夜出第1465章 大漢的文武第1111章 旅順港口第754章 夜行第28章 大家都在進步第589章 此處該有守備第353章 晝伏夜出第927章 做個總兵都不差第1211章 疾行而來的船隊第1337章 第二十一天第642章 崩潰第236章 走後如何第990章 這一路也是心切第394章 人總是要變的第1441章 此方和彼方第723章 趙天王辦事第1440章 大炮開兮轟他X第742章 山東路上第1051章 崔文升的到訪第1320章 徐州造靠得住第425章 方寸地的惡戰第1147章 未雨綢繆第304章 關門 關門第639章 男兒閒時第173章 種子第1616章 輪迴終有報第620章 這是個開始第1135章 不能坐以待斃第719章 回程第950章 馬隊先逃第1517章 小國寡民身不由己第1630章 攻城第1681章 向奈良的壓迫第1048章 各處的巡丁團第469章 給我衝上去第792章 瀋陽之後是遼陽第929章 星火處處第482章 早就預備好的退路第893章 廣義的巡丁第55章 光陰似箭(1)第1198章 賊在向前第1110章 從山東到遼東第331章 形勢變化非定規第1020章 殘渣而已第1010章 西去徐州第1679章 和幕府的血仇第424章 官軍和綠林巨寇第1595章 暗議謀劃第166章 駱馬湖上第1523章 商館第1562章 焦躁不安的幕府第44章 這就是樂園第1344章 感慨萬千第962章 臨戰爭論第1353章 金州第770章 門前街上第788章 誰能捨得第1274章 撕咬粉碎第1062章 遼東百姓第452章 官對官第252章 鋒刃所向第311章 城外紮營第1238章 給一個大教訓第104章 小心提防第1552章 -1553章 外交內政第776章 大一號的土豪第469章 給我衝上去第552章 操切和徐徐圖之第449章 查禁私鹽第1639章 焦土和三光第301章 甕城有兩道門第986章 篩查過網大漢太祖趙進研究1二百三十四章 孟家兄妹第1142章 呂家莊第1330章 我不走了第394章 人總是要變的第1327章 終究是寡不敵衆第381章 恃強凌弱強更強第1221章 招安還是議和第909章 外患隱憂第1312章 備份不能給第862章 招撫的人第839章 蔡舉人家的武人第794章 他和他的兒子們第1604章 虛與委蛇第62章 風華生事端第1301章 志氣激昂第179章 佔住第595章 女兒第1296章 不講規矩第122章 練家丁第1439章 第一輪火炮齊射第1602章 只能應對第879章 周王府的也來了第426章 值得不值得第842章 這是大功第364章 初始第1630章 漢軍和漢協軍
第195章 還要趕路第353章 晝伏夜出第1465章 大漢的文武第1111章 旅順港口第754章 夜行第28章 大家都在進步第589章 此處該有守備第353章 晝伏夜出第927章 做個總兵都不差第1211章 疾行而來的船隊第1337章 第二十一天第642章 崩潰第236章 走後如何第990章 這一路也是心切第394章 人總是要變的第1441章 此方和彼方第723章 趙天王辦事第1440章 大炮開兮轟他X第742章 山東路上第1051章 崔文升的到訪第1320章 徐州造靠得住第425章 方寸地的惡戰第1147章 未雨綢繆第304章 關門 關門第639章 男兒閒時第173章 種子第1616章 輪迴終有報第620章 這是個開始第1135章 不能坐以待斃第719章 回程第950章 馬隊先逃第1517章 小國寡民身不由己第1630章 攻城第1681章 向奈良的壓迫第1048章 各處的巡丁團第469章 給我衝上去第792章 瀋陽之後是遼陽第929章 星火處處第482章 早就預備好的退路第893章 廣義的巡丁第55章 光陰似箭(1)第1198章 賊在向前第1110章 從山東到遼東第331章 形勢變化非定規第1020章 殘渣而已第1010章 西去徐州第1679章 和幕府的血仇第424章 官軍和綠林巨寇第1595章 暗議謀劃第166章 駱馬湖上第1523章 商館第1562章 焦躁不安的幕府第44章 這就是樂園第1344章 感慨萬千第962章 臨戰爭論第1353章 金州第770章 門前街上第788章 誰能捨得第1274章 撕咬粉碎第1062章 遼東百姓第452章 官對官第252章 鋒刃所向第311章 城外紮營第1238章 給一個大教訓第104章 小心提防第1552章 -1553章 外交內政第776章 大一號的土豪第469章 給我衝上去第552章 操切和徐徐圖之第449章 查禁私鹽第1639章 焦土和三光第301章 甕城有兩道門第986章 篩查過網大漢太祖趙進研究1二百三十四章 孟家兄妹第1142章 呂家莊第1330章 我不走了第394章 人總是要變的第1327章 終究是寡不敵衆第381章 恃強凌弱強更強第1221章 招安還是議和第909章 外患隱憂第1312章 備份不能給第862章 招撫的人第839章 蔡舉人家的武人第794章 他和他的兒子們第1604章 虛與委蛇第62章 風華生事端第1301章 志氣激昂第179章 佔住第595章 女兒第1296章 不講規矩第122章 練家丁第1439章 第一輪火炮齊射第1602章 只能應對第879章 周王府的也來了第426章 值得不值得第842章 這是大功第364章 初始第1630章 漢軍和漢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