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狗屁不通

正月還沒有過完,要過得三天才到二月,鄭智與童貫也纔剛到河間府兩天。

大早而起,衆人齊聚大帳之中議事,也是軍中每日慣例。

一隊騎士從雄州飛奔而來,直入大帳,口中上氣不接下氣,跪拜在地,大聲疾呼:“報!!!”

剛纔還在左右閒談的童貫與鄭智立馬站起,鄭智已然有些預感,連忙問道:“快說!”

“稟告蔡太師、鄭相公,遼國傳來消息,金國大軍兵臨遼中京大定府!”

鄭智聞言有些疑惑,忙開口又道:“女真何以在大雪之時進攻大定府?”

“回相公,聽聞是遼國前線大將耶律餘睹率部投降,金人才得意這麼快到得中京。”

鄭智看了看童貫,開口說道:“恩相,耶律餘睹何許人也?聽這姓氏,必然也是契丹皇族之人,何以會率領大軍投降金人?”

童貫皺眉想得片刻,開口道:“耶律餘睹也是遼國重臣,其妻更是遼國皇帝文妃之妹,可算是外戚。他會投降,唯有一個原因,便是權利傾軋之失。遼人國內局勢不穩,先前遼皇親征女真,京中就發生過反叛之事,所以七十萬大軍才如此潰敗。今日只怕又是權柄之爭,逼得耶律餘睹投降女真。如此正好,我等也該進軍北上了。”

童貫果然聰明,也是童貫去過遼國,對於遼國政局有幾分瞭解,遼國皇室內部一直有頻繁的權利鬥爭,反叛之事不知幾何。

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正月。遼國前線大將耶律餘睹投降,投降原因就是因爲遼皇元妃之子秦王與文妃之子晉王的儲君之爭,耶律餘睹因此事被人構陷。遼國樞密使蕭奉先構陷耶律餘睹準備兵變擁立晉王上位,把耶律延禧變成太上皇。

沒想到耶律延禧還真相信了,嚇得耶律餘睹臨陣倒戈,投降了女真人。可見遼國朝堂之腐敗,大敵當前,竟然因爲一己私利構陷領兵大將。從此耶律餘睹成了金國的先鋒,攻陷州府,屢立戰功。

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更是從耶律餘睹口中知道了遼國中京兵力空虛,哪裡還會錯過好機會,即便大雪瀰漫,金國還不到五萬的大軍已然集結南下。

金國大軍之中,一萬多真正的生女真,一萬多熟女真,幾千渤海人,幾千奚人,幾千遼人,還有幾千北地漢人。就是這樣的軍隊,在生女真的帶領之下,所向披靡。

鄭智聽得童貫話語,也不多想,又問面前奏報軍情的軍漢道:“中京開戰了沒有?”

“回稟相公,只聞金人兵臨遼中京,開戰與否並不知曉。過得幾日再有情報,方纔得知。”

鄭智聞言說道:“好,你速速回雄州去,待得有新消息立馬來報,另外一併帶信與雄州知府和詵,就說大軍不日即到,讓他早作準備,平整軍營。”

“遵命!”軍漢回得一句,起身出帳。

鄭智轉頭又與童貫說道:“恩相,以金人之勢,中京只怕不久也會陷落,我等該速速出兵開戰。”

童貫聞言點了點頭道:“立馬傳令輜重後勤,快速裝載糧草,不日開拔。”

在一旁坐了許久的蔡攸終於開口說話了:“童太師,兩國交戰,是不是先報到東京去,讓陛下定奪一下,頒佈聖旨,再行開戰,如此纔算合乎禮節。”

童貫聞言,心知蔡攸說得有道理,卻是也不放在心上,開口只道:“嗯,便請蔡學士代勞。”

蔡攸聞言,面色一喜,心中只覺得自己辦了一件大事一般,喚來紙筆便開始寫奏摺。

童貫只是眼神示意一下鄭智。鄭智便立刻出得大帳。

十幾萬大軍開拔,要準備的事情實在太多,糧草便是首當其衝,十幾萬人吃馬嚼的食物,就不知要多少大車來裝。還有一應事情的安排,沒有通訊工具的年代,所有事情只能口口相傳,如此龐大的軍隊,便是一個簡單的軍令,要想傳遍全軍,也是一件耗費人力的事情。

滄州還有重要的東西還在路上,鄭智也要派人去催。滄州到河間府的路上,二十多門大炮,二十多門小炮。一百多匹健馬與車架,幾百號操炮的士卒,正在風雪之中慢慢前進。

蔡攸寫罷奏摺,軍漢快馬往東京而去。

奏摺纔剛剛發出第三天,軍中已起大鼓,無數軍將士卒齊聚,已然開拔。

蔡攸好像被矇在鼓裡一般,直到看到大軍集結出發了,才知道今日就要開拔,連忙趕到童貫身側,開口急問:“童太師,爲何今日就開拔,官家的聖旨還沒有到,不得聖旨,豈敢擅自開國家大戰?”

童貫聞言只道:“蔡學士多心了,大軍只是先去雄州,開赴拒馬河岸,並非開戰。”

童貫似乎在這些事情上真有幾分膽量,上一次在西北,聖旨都敢不遵。這一次也不在意這些繁文禮節,直接起兵而去。拒馬河就是宋遼界河,拒馬河的名字也是這個意思,也是出海口泥沽河的上游。

蔡攸聞言,心中有些疑惑,卻是又說不出什麼,童貫的解釋也無可挑剔。

再看童貫,已然起身上得車架,車架之中,鄭凱已然等候多時。

雄州自古便是戰地,遼宋之時更是百戰所在,前線多在於此。往西還有一處交戰之地,便是雁門關。雄州還有一處於後世出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白洋澱,小兵張嘎的故事所在地。

大軍北去,鄭智卻是頻頻回頭,心中還惦記着自己的寶貝,又一次派人快馬往回,催促着大炮加快速度,到雄州匯合。

東京城內,垂拱殿上。

趙佶今日早朝,竟然不等下面這些官員說話,自己先開了口:“昨日河間來奏,金人兵臨遼中京,河間大軍也該北上伐遼,檄文可寫好了?”

蔡京上前稟道:“啓奏陛下,檄文已經按照陛下的意思寫就。”

趙佶點了點頭,開口道:“讀來聽聽!”

蔡京展開手中一張寫滿了字跡的布帛,朗聲讀道:“幽燕一方本爲吾境,一旦陷沒幾二百年。彼者漢蕃離心,內外變亂。哀此良民重罹塗炭,當司遵奉睿旨,統率重兵,巳次近邊。

奉辭問罪,務在救民,不專殺戮,爾等各宜奮身早圖歸計。有官者復還舊次、有田者復業如初。若能身率豪傑別立功效,即當優與官職,厚賜金帛;如能以一州一縣來歸者、即以其州縣任之;如有豪傑以燕京來獻,不拘軍兵百姓,雖未命官便與節度使、給錢十萬貫、大宅一區。惟在勉力,同心背虜,歸漢永保安榮之樂,契丹諸蕃歸順亦與漢人一等。

已戒將士不得殺戮一夫,儻或昏迷不恭,當議別有措置。應契丹自來一切橫斂悉皆除去。雖大兵入界,凡所須糧草及車牛腳價並不令燕人出備,仍免二年稅賦。”

趙佶聽得連連點頭,開口道:“如此甚好,深合朕意。燕雲之民,聽得王師北來,必然簞食壺漿以迎,檄文傳到,燕雲舊民,更知朕之心胸,也知大宋仁義,以不戰而勝,善莫大焉。”

檄文之意,一說起兵伐遼的原因,說燕雲本是故土,陷落遼人之手快二百年,遼國人漢人與契丹人離心離德,遼國內外又有動亂,爲了拯救百姓於水火,所以起兵北上。

二說大宋起兵,只在問罪,不是爲了打仗,只要投降的人,當官的還當官,有財產的也不掠奪。有功的上次,有人能把燕京獻給大宋,就算不是當官的,也封爲節度使,還給十萬貫與豪宅一座。契丹人投降的,待遇也跟漢人一樣。

三是命令大宋軍隊不會殺害一個人,連糧草都自己準備,不會讓燕雲百姓負擔,還免除百姓兩年的稅賦。

就是歷史中這一份檄文,讓童貫束手束腳。宋軍北伐之初,被遼人用箭矢射殺許多,竟然都不還手。只因爲趙佶這一封檄文規定,不殺一人。

可見趙佶與蔡京等人之幼稚,竟然真以爲大軍一到,燕雲之民就會立刻打開城門跪地投降。若是童貫在京,定然不會讓趙佶發出這麼一封幼稚檄文。兩國開戰,竟然指望別人投降。

河北大軍已然兵臨拒馬河,只等一切都準備好。

拒馬河其實並非大河,水淺處,能蹚水而過。兩岸邊民也能互相走動,行商與通婚也是正常。雄州榷場未關閉之時,這條河上人潮不息,皆是商人來往。而今榷場被童貫下令關閉之後,河道之上冷清了不少。

鄭智與童貫站在河邊。

童貫面色有些興奮,此戰已開,封王指日可待。開口與鄭智說道:“過得此河,我這一生也就別無所求了。”

鄭智看着冬日淺顯的河灘,忽然回得一句:“恩相不可過於大意,遼人雖然與女真屢戰屢敗,但是剩餘之卒,皆是百戰餘兵。俗話說,哀兵必勝,遼人正值悲憤之際,已到破釜沉舟之時,上陣必然胸懷赴死之心。過河之後,必是苦戰。”

童貫聞言似乎有些不以爲然,回道:“遼人大軍皆在北方防備女真,南方皆是戰陣潰敗之兵,想來人數也不多,我等十幾萬大軍而來,遼人首尾難顧,必不可守。”

童貫終究還是大意了,歷史上此戰之敗,原因衆多。皇帝趙佶與東京諸公的幼稚,童貫的大意,河朔士卒的百年懈怠,皆是原因。這些原因組合到一塊,就是失敗的原因。

鄭智自然不允許再有這種事情發生,連忙又道:“恩相不可小看遼人,對面領兵之人叫做耶律大石,乃有勇有謀之人。麾下兵將雖然不會很多,卻都是與女真人多番廝殺敗陣之人,見慣了廝殺慘烈與死傷。我軍雖然有十幾萬之多,卻多是未上過戰陣之人。其中勝負,還有變數,大意禦敵,實乃大忌。”

童貫疑惑問道:“耶律大石?我去遼國之時都未曾聽說過此人,想來也是籍籍無名之輩。不過你說的話語也有道理,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倒是不可大意。”

童貫顯然沒有聽說過耶律大石是何許人也。耶律大石並非武將出身,相反還是遼國的科舉進士,但是這個進士又極爲擅長騎射之道,真正的能文能武。史書中對於耶律大石還有一個稱呼,便是大石林牙,林牙者,遼國翰林也。

此時的耶律大石也不過三十出頭,童貫去遼國的時候,他纔剛中進士不久,只是一個小小的翰林承旨。

鄭智聽得童貫的回覆,心中稍稍安定,獅子搏兔,必然要出全力。此戰也必然慘烈,遼人真不是泥捏的,只因爲碰到了這麼一個女真。女真人可以說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最爲傳奇的遊牧漁獵民族。

就算成吉思汗鐵木真,其實也差了點。鐵木真反抗金國之時,已經是統一了鬆散的草原,前期一直跪拜臣服於金國。

女真反抗遼國的時候,只有三千人,三千人的女真就敢與擁有幾十上百萬大軍的遼國開戰,面對遼國所謂七十萬大軍的時候,女真人的部隊也不滿兩萬。

從這個角度而言,完顏阿骨打的勇氣,鐵木真都比不上。

此時蔡攸忽然從遠處直奔河邊而來,手中握着一卷金黃的卷軸,到得近前,開口道:“蔡太師,東京的聖旨到了,命我等把聖旨做成榜文,派人送到燕雲各地。”

蔡京聞言,接過聖旨,看得片刻之後,面色大變。又看了看蔡攸,一臉的猶豫與爲難。

鄭智接過榜文又看了看,面色之上滿是怒意,開口問道:“官家何以出得這麼一道旨意,不得殺戮一夫,那還打什麼仗。”

蔡攸聞言,開口道:“鄭經略可不得大言不慚,陛下仁德,豈敢胡亂評說。”

鄭智怒從中來,口中只道:“狗屁不通,仁德在何處?莫不是讓麾下將士上前引頸待戮?任由遼人砍殺?如此纔是仁德?”

鄭智說話,越來越不收斂。卻是話語也說得中了一些事情,歷史上童貫北伐之初,士卒於河岸,遼人箭雨攢射,死傷無數,就是不能還手。軍心因此喪失大半。

蔡攸聞言大怒,開口呵斥:“鄭智,豈敢如此大膽,今日所言,本使一定奏到御前治罪於你。”

童貫心中猶豫非常,蔡攸在側,雖然童貫是監軍,反不如說蔡攸纔是真正的監軍。河北不比西北,信使快馬去東京,幾日就到。蔡攸背後就是蔡京,若是被蔡攸拿到把柄,此時在雄州的童貫必然百口莫辯。

只聽童貫說道:“此事且從長計議,鄭智,你也不要再多說胡話。”

鄭智面中怒色更甚,要是不戰,也就罷了,但是終歸是要戰的,幼稚終究敵不過現實。敵人也不可能真的來投降。鄭智更不可能捱打不還手,鄭智甚至想先下手爲強。這封聖旨必然是不可能遵守的。

“恩相,時不我待,待得後日一切妥當,便可出兵過河,先攻歸義(新城)爲橋頭堡,與耶律大石在涿州決戰,若是耶律大石不出,便可兵臨燕京,攻城決勝。”鄭智知道事情不能拖。

歷史上遼宋真正開戰,就是拖到四月纔開始。耶律大石在河對岸連戰連捷。

童貫心中當真有些猶豫,想要封王,豈敢在趙佶眼皮子地下抗旨不尊。已然束手束腳。只道:“先回大帳再議。”

童貫說完轉身就走,蔡攸看得鄭智幾眼,眼神中有些許興奮,似乎已然拿到了鄭智的把柄。

第二章 三拳打死鎮關西?第二百七十六章 這廝就是孫立!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豈能有二君第一百七十八章 不能讓西軍斷了香火第八章 你便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第五十七章 定要與他分個勝負第四百四十九章 小子,倒黴之人來了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豈能有二君第一百零七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第六章 遇見哥哥真是上輩子走了運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人都是猙獰第四百九十六章 此事以後不準多說第三百五十八章 秦檜的悲催第五百二十五章 把你斬了祭旗第二百三十五章 灑家給你打頭陣第二百七十九章 無毒不丈夫第二百八十八章 武二薄禮,不成敬意.第四百一十七章 寶光如來,幸會幸會第三百五十三章 明日就走第六百七十八章 成熟小劉,女真果斷第二百七十章 鄭相公威武!第三章 提轄且聽我說第二百零五章 相公,柴進去了鄆州第八十六章 牢城邢州孫勝超第四百五十五章 秦中丞必有重賞第六百一十二章一畝三分地太少第二十一章 哪裡賊人敢在渭洲行兇?第二十章 陸謙老狗,你不得好死第四百九十八章 殿下不必掛懷第五章 一夜醉夢前後事第六百六十二章 十萬火急,大同大同第二百一十一章 米真務,該你了第二百六十三章 那便陪鄭相公捨命第六百二十一章 莫非有何不妥?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人更厲害第四百七十章 是那宋狗鄭智第一百四十二章 禽獸不如鄭智第三百四十三章 上岸便讓宋江開開眼界第八十四章 五十萬貫回渭州第四百二十七章 當了官便不成人樣第五百三十章 事已就緒第四百一十九章大膽,豈敢如此與朕說話?第六百五十八章 年輕劉正彥,知命遼天子第二百六十二章 快救王英兄弟第六百二十三章 月色如水,人心不古第二百四十四章 獨龍崗上祝家大莊推一本大作《天道遊戲降臨》第六百九十章 殺,殺鄭智,快殺!第一百七十五章 再見又是戰陣第四百三十章 此事是否是有誤會第二百七十章 鄭相公威武!祝大家新春佳節大吉大利!第三十五章 那便辛苦官人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相公,此事誤會啊!第三百四十九章 米氏與米擒第六十二章白丁之輩,口出狂言.第六十七章 北去華陰縣第五百七十六章 某便無所畏懼第二百七十三章 孫立,孫立...孫立第五百九十四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三百五十九章 你到大殿等候第二百三十六章 如今還打殺不得第十九章 官人真是...高明第二百一十二章 來世也是兄弟第六百六十章 破局!破局?第五百七十一章李卿快快出城宣旨 四千第三百六十八章 你是趁了誰的勢頭第三百四十三章 上岸便讓宋江開開眼界第十八章 都頭威武第一章 狀元橋下鄭屠戶第四百九十二章 小種相公稍待片刻第二百九十二章 吳用入了滄州第三百八十章 軍令一出,唯有百死第二百零四章 狗東西,好大的狗膽第五百二十一章 遼人蠶食迫戰第一百六十五章自當照拂第一百一十章 魯達,你說殺還是不殺?第六百五十七章 戰之勝,兵之爭第二十章 陸謙老狗,你不得好死第二十章 陸謙老狗,你不得好死第四百三十九章 臣有一計第六百七十七章 心有反覆,想留青山第二百五十三章 官人可小心些第四百二十一章 家國大幸,社稷有福第五百七十二章拜見燕王殿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官人可小心些第五百五十五章當真是隆重非常啊!第七十九章 鄭智新計劃第五百零四章多謝樑中書慷慨第三百一十四章 太尉,你可別被鄭智騙了第四百三十五章甲兵上萬,容之不得第五百六十三章 以直報怨第九章 官人,我有眼不識泰山第一百四十章 童貫,你且等待着!第二百六十章 梁山反賊時遷第五百四十七章 陛下,鄭智謀反了!第六百九十六章 後事難盡,一一道來第一百二十章 誰的屠刀更鋒利第二百九十三章 文人提刀鋒第九十八章 似有不平事
第二章 三拳打死鎮關西?第二百七十六章 這廝就是孫立!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豈能有二君第一百七十八章 不能讓西軍斷了香火第八章 你便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第五十七章 定要與他分個勝負第四百四十九章 小子,倒黴之人來了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豈能有二君第一百零七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第六章 遇見哥哥真是上輩子走了運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人都是猙獰第四百九十六章 此事以後不準多說第三百五十八章 秦檜的悲催第五百二十五章 把你斬了祭旗第二百三十五章 灑家給你打頭陣第二百七十九章 無毒不丈夫第二百八十八章 武二薄禮,不成敬意.第四百一十七章 寶光如來,幸會幸會第三百五十三章 明日就走第六百七十八章 成熟小劉,女真果斷第二百七十章 鄭相公威武!第三章 提轄且聽我說第二百零五章 相公,柴進去了鄆州第八十六章 牢城邢州孫勝超第四百五十五章 秦中丞必有重賞第六百一十二章一畝三分地太少第二十一章 哪裡賊人敢在渭洲行兇?第二十章 陸謙老狗,你不得好死第四百九十八章 殿下不必掛懷第五章 一夜醉夢前後事第六百六十二章 十萬火急,大同大同第二百一十一章 米真務,該你了第二百六十三章 那便陪鄭相公捨命第六百二十一章 莫非有何不妥?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人更厲害第四百七十章 是那宋狗鄭智第一百四十二章 禽獸不如鄭智第三百四十三章 上岸便讓宋江開開眼界第八十四章 五十萬貫回渭州第四百二十七章 當了官便不成人樣第五百三十章 事已就緒第四百一十九章大膽,豈敢如此與朕說話?第六百五十八章 年輕劉正彥,知命遼天子第二百六十二章 快救王英兄弟第六百二十三章 月色如水,人心不古第二百四十四章 獨龍崗上祝家大莊推一本大作《天道遊戲降臨》第六百九十章 殺,殺鄭智,快殺!第一百七十五章 再見又是戰陣第四百三十章 此事是否是有誤會第二百七十章 鄭相公威武!祝大家新春佳節大吉大利!第三十五章 那便辛苦官人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相公,此事誤會啊!第三百四十九章 米氏與米擒第六十二章白丁之輩,口出狂言.第六十七章 北去華陰縣第五百七十六章 某便無所畏懼第二百七十三章 孫立,孫立...孫立第五百九十四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三百五十九章 你到大殿等候第二百三十六章 如今還打殺不得第十九章 官人真是...高明第二百一十二章 來世也是兄弟第六百六十章 破局!破局?第五百七十一章李卿快快出城宣旨 四千第三百六十八章 你是趁了誰的勢頭第三百四十三章 上岸便讓宋江開開眼界第十八章 都頭威武第一章 狀元橋下鄭屠戶第四百九十二章 小種相公稍待片刻第二百九十二章 吳用入了滄州第三百八十章 軍令一出,唯有百死第二百零四章 狗東西,好大的狗膽第五百二十一章 遼人蠶食迫戰第一百六十五章自當照拂第一百一十章 魯達,你說殺還是不殺?第六百五十七章 戰之勝,兵之爭第二十章 陸謙老狗,你不得好死第二十章 陸謙老狗,你不得好死第四百三十九章 臣有一計第六百七十七章 心有反覆,想留青山第二百五十三章 官人可小心些第四百二十一章 家國大幸,社稷有福第五百七十二章拜見燕王殿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官人可小心些第五百五十五章當真是隆重非常啊!第七十九章 鄭智新計劃第五百零四章多謝樑中書慷慨第三百一十四章 太尉,你可別被鄭智騙了第四百三十五章甲兵上萬,容之不得第五百六十三章 以直報怨第九章 官人,我有眼不識泰山第一百四十章 童貫,你且等待着!第二百六十章 梁山反賊時遷第五百四十七章 陛下,鄭智謀反了!第六百九十六章 後事難盡,一一道來第一百二十章 誰的屠刀更鋒利第二百九十三章 文人提刀鋒第九十八章 似有不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