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攻擊之前

薛世雄非常果斷,第二天便召集諸衛府將軍商議攻擊之策。

薛世雄建議,各軍於四月中或四月底橫渡遼水展開攻擊,於五月底或六月初攻佔高句麗中部重鎮烏骨城,接着強渡鴨綠水和薩水,於七月前後殺到平壤城下,然後會同從海路殺來的帝國水師,向平壤城發動致命一擊。

這一攻擊策略帝國遠征軍已經實施了兩次,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第二次無功而返,帝國遠征軍因此元氣大傷,士氣低迷,不過高句麗人也因此遭到了沉重打擊,他們打贏了仗,卻付出了國力不堪重負幾近崩潰的慘重代價,只要中土人再發動一次攻擊,高句麗必敗無疑。這一事實,高句麗人心知肚明,帝國遠征軍的將軍們也一清二楚,而帝國肯定要發動第三次攻擊,因爲第一次敗得太慘了,近三十萬帝國將士戰死沙場,這一血海深仇如果不報,帝國還拿什麼威臨四海?又如何去威懾北虜,維護中土的統一和穩定?

薛世雄的建議得到了衛府將軍們的一致贊同,不過,這一攻擊策略能否得到皇帝和中樞的同意,能否得到帝國政治和經濟上的全力配合,卻是一個未知數,由此也給第三次遠征蒙上了一層陰霾。

衛府將軍們均出自高門大族,有着靈通的消息渠道,對楊玄感兵變后帝國形勢的變化,尤其是政治派系之間的血腥廝殺以及中央和以各貴族集團爲主的地方勢力之間的激烈抗衡,有着清晰的認知,很顯然,當前帝國形勢,並不適合發動第三次東征,但皇帝和被改革勢力所操控的中樞硬是強行通過了遠征決策,可以預見,這種情況下,第三次遠征過程中,國內外的局勢都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變數。所以,皇帝和行宮留在了北平,以便兼顧國內外兩個“戰場”。

既然如此。皇帝和中樞的第三次東征策略,必然有所調整,考慮到第三次東征的真正目的是爲了贏得國內政治上的勝利,由此不難預測到。皇帝和中樞可能只要求征服高句麗,換句話說,只要高句麗宣佈投降,皇帝和中樞就算達到了目的,至於佔據其領土。奴役其子民,屠殺其貴族和軍隊,把高句麗王國徹底抹殺,從而達到威懾外虜和蠻邦小國的軍事和政治目的,則被選擇性地放棄了。

一旦皇帝和中樞“知難而退”,迫於無奈下只求得最低最少的戰爭成果,那對帝國遠征軍的將士們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一次遠甚於薩水慘敗的沉重打擊。帝國耗盡國力發動三次遠征。結果僅僅就是爲了求得一張名義上的投降書。這太荒謬了,荒謬到了極致。難道在發動東征之前,高句麗人沒有向帝國臣服納貢?或者,他們已經崛起於遼東,威脅到了帝國,並打算擺脫藩屬國的地位。要與帝國正面抗衡了?

所以,薛世雄的這次軍議進行得非常及時。遼東前線的衛府將軍們對第三次東征的攻擊策略和戰役目標有了統一認識,雖然大家各有立場和利益。但都同意儘快渡過遼水,儘快殺進平壤,竭盡全力在戰場上爲帝國和皇帝贏得最大的主動權。可以設想一下,一旦遠征軍在戰場上陷入被動,必然會讓皇帝和中樞在政治上陷入被動,最終會把這場戰爭推向一個讓帝國蒙羞、讓皇帝恥辱、讓帝國將士們痛悔終生、死不瞑目的絕望結局。

薛世雄以帝國遠征軍前線最高統帥和東北道大本營的名義,向皇帝和中樞上奏攻擊之策,懇請皇帝和中樞允許遠征軍於四月底之前渡過遼水,向高句麗發動第三次攻擊。

爲此,薛世雄需要更多的軍隊,需要燕北道大使、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火速趕赴遼東戰場,需要左候衛大將軍、檢校涿郡郡丞趙才火速趕赴遼東戰場,但是,薛世雄不想要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驍果軍進入遼東戰場,因爲宇文述一旦進入遼東戰場,他這個前線最高統帥即便不讓位,也要受到極大的鉗制和掣肘。爲此薛世雄找了個理由,認爲趙才和李景進入遼東戰場後,幽燕兵力空虛,若北虜乘機擾邊,則必然威脅到皇帝和行宮的安全,所以宇文述和驍果軍都要留在北平,以確保皇帝和行宮的安全。

皇帝和中樞正擔心遠征軍將士士氣低迷,缺乏攻擊慾望,假如他們就像山東各地的官府和鷹揚府一樣對皇帝和行宮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蓄意拖延、推諉,那就麻煩了,不但無法對高句麗形成巨大威脅,皇帝和行宮也將陷入更大的政治危機。薛世雄的奏章讓皇帝和中樞大員們大爲興奮,當即下旨,同意薛世雄所奏,授予其臨機處置之大權,並命令趙才、李景火速率軍趕赴遼東戰場。又詔令黎陽、洛口、太原諸倉,全力以赴向涿郡運送糧草武器等戰爭物資,同時詔令徵發所有遼東前線和幽燕諸郡民夫,日夜不停地從涿郡的臨朔宮、北平的臨渝宮和柳城的望海頓等宮城倉儲,向遼東戰場運送物資。

皇帝又詔令東萊水師統帥來護兒、周法尚,命令他們儘快渡海作戰,全力配合薛世雄。爲避免重蹈第一次東征因爲配合不利導致水師孤軍深入之覆轍,皇帝命令來護兒和周法尚率水師主力選擇最近的路線登陸高句麗,先打畢奢城,先與薛世雄的陸路大軍會師於烏骨城,然後一起橫渡鴨綠水、薩水,直殺平壤。

第一次東征,來護兒率水師直接攻打平壤,這條路線中海上路程較遠,危險性很大,而最讓人失望的是,來護兒到了平壤,竟然發現從陸路進攻的遠征軍主力還未到。考慮到糧草不足,來護兒只能獨自攻擊,結果孤軍深入,掉進了高句麗人的陷阱,三萬多將士因此戰死。

這次皇帝和中樞汲取了血的教訓,放棄了水陸夾攻平壤之策,讓來護兒和周法尚率軍從海路進入高句麗的畢奢城,以最快速度加入遠征戰場,這樣一來,水師就能得到充足的糧草補充,而遠征軍的總兵力也多了,更重要的是,到了平壤城下後,水師還是可以配合陸路主力作戰,同時遠征軍還能利用水師龐大的戰船船隊運輸糧草武器,可謂一舉多得。

皇帝聖旨送達懷遠鎮之後,遼東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遠征軍全力備戰,隨時準備渡河。

伽藍主動找到楊恭仁和崔遜,懇請他們與自己一起聯名向統帥部請命,以龍衛軍爲遠征選鋒,第一個渡河作戰。

伽藍年輕,有壯志,其建功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而龍衛軍新建,左龍衛府的西北籍軍官們對皇帝感恩戴德,願意爲皇帝效命,爲帝國戰鬥,至於右龍衛府的河北籍將士,至此已經知道了帝國曆時兩年東征的真相,當年葬身薩水河畔的帝國將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河北人,那都是自家的血脈親人,此仇不報枉爲燕趙兒郎,於是義憤填膺,捨生忘死也要殺過遼水。龍衛軍的士氣高昂,兵強馬壯,又是皇帝親手所建,帝國禁軍編制,以這支軍隊爲遠征先鋒,的確能夠起到振奮軍心的作用,假如建下戰功,甚至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發揮出決定戰局勝負的關鍵作用,那麼不但可以爲皇帝增光,爲禁軍添加榮耀,也能爲皇帝和中樞所發動的這場戰爭增加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是,楊恭仁必須考慮到統帥部的整體策略和顧及到遼東大本營的整體利益,他不能單純地爲了皇帝、伽藍和龍衛軍的個人和小團體利益,而給統帥部施加壓力,畢竟第三次東征的結局是可以預見到的,即便中途可能會遇到一些意外和阻力,但絕對不會出現像薩水慘敗那等驟然顛覆了整個戰局的匪夷所思的意外了,所以想在第三次東征中撈取利益的人太多了。

崔遜的想法也是一樣,做爲世家豪門子弟,他和楊恭仁一樣清楚,此刻中土所有的貴族勢力都在想方設法利用第三次東征攫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比如選鋒軍一事,薛世雄、李景、趙才和楊恭仁都做不了主,誰也休想獨自吃下這塊“肥肉”,最終人選還是由皇帝和中樞來決定。

楊恭仁和崔遜無論如何也不願意陪着伽藍做這個“出頭鳥”,所以毫不客氣地潑了伽藍一頭冷水。伽藍大爲忿然,戰機稍縱即逝,如果就連選鋒軍一事都在皇帝、中樞和東征統帥部之間爭吵不休,大軍何時才能渡河作戰?

伽藍飛馬趕到大行轅拜見薛世雄。他本來信心十足,給楊恭仁和崔遜這麼一“打擊”,頗感忐忑,於是先找到了武牙郎將王辯。

王辯倒是鼓勵他去爭一爭,因爲龍衛軍的背後畢竟是皇帝那座大山,一般人都很忌憚,輕易不敢正面“交鋒”,不過王辯提醒了他一句,贏得薛世雄的同意非常關鍵,而若想說服薛世雄,就必須讓薛世完全掌控選鋒軍。

“觀國公也罷,黃臺公也罷,都是當朝大權貴,統帥部中誰能震懾他們?讓他們俯首聽命?”

王辯一句話便點醒了伽藍。伽藍心領神會,當即拜謝了王辯,尋到薛氏兩兄弟,走了個“後門”,於深夜時分見到了百忙之中的薛世雄。

第270章 孤軍深入第322章 鵝毛口激戰第166章 老友重逢第263章 計在潛龍第67章 黑鷲第320章 八月二十二第212章 時機第197章 過溫城第306章 積極防禦第346章 結束了第307章 皇帝決策第255章 爲盜者藉沒其家第266章 被羅藝輕侮了第58章 蘇合香第279章 一夜之後第8章 血雨腥風第52章 要戰,便戰!第207章 小舅第333章 劇變前夜第321章 鵝毛口第224章 破陵對峙第74章 師父第165章 李密的目的第41章 答案第324章 八月二十(五)第324章 八月二十(五)第222章 優勢盡失第86章 三個旅第72章 魔鬼城第262章 龍衛軍的複雜局面第4章 天馬河第170章 一擊斃命第119章 河北二劉第129章 俺是河北人第310章 七月下的北疆第172章 蘇姓三家第36章 大葉護第52章 要戰,便戰!第288章 一擊第257章 搶人?第191章 司馬同憲第192章 溫城司馬氏第300章 長城內外第114章 儘管放馬過來第248章 匪夷所思的陣亡第12章 大般涅磐經第49章 午時決戰第19章 打劫了第48章 馬頭要落日第346章 結束了第139章 事不宜遲第47章 明日午時第166章 老友重逢第175章 堅固的黎陽倉第285章 乙支文德第238章 最龐大的鷹揚府第176章 兵分兩路第32章 瓦崗第65章 我的人頭不值錢第133章 就食黎陽倉第341章 瞬息萬變第116章 痛下殺手第102章 治書侍御史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295章 龍衛軍的危機第113章 金狼頭搶了皇帝的女人第289章 誰攻下了平壤?第177章 借你人頭一用第70章 十年之約第278章 觀國公的決斷210章 北邙山第190章 師兄第160章 一切盡在不言中第55章 送你一個人情第8章 血雨腥風第243章 初見李淵第314章 決戰背後的迷霧第339章 九月十五第63章 燃燒的菩提寺第134章 癡兒,癡兒……第186章 近鄉情更怯第25章 伽藍,堅持住第217章 秘潛東都第145章 元寶藏第41章 答案第21章 老狼府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88章 薛二哥第17章 高雞泊、豆子崗第64章 黑鬍子第137章 初見竇建德第315章 進雁門之前第193章 拒絕第107章 只有一個選擇第114章 儘管放馬過來第31章 白馬第218章 豎子敢爾第53章 誰是獵人,誰是獵物?第166章 老友重逢第120章 歃血結義
第270章 孤軍深入第322章 鵝毛口激戰第166章 老友重逢第263章 計在潛龍第67章 黑鷲第320章 八月二十二第212章 時機第197章 過溫城第306章 積極防禦第346章 結束了第307章 皇帝決策第255章 爲盜者藉沒其家第266章 被羅藝輕侮了第58章 蘇合香第279章 一夜之後第8章 血雨腥風第52章 要戰,便戰!第207章 小舅第333章 劇變前夜第321章 鵝毛口第224章 破陵對峙第74章 師父第165章 李密的目的第41章 答案第324章 八月二十(五)第324章 八月二十(五)第222章 優勢盡失第86章 三個旅第72章 魔鬼城第262章 龍衛軍的複雜局面第4章 天馬河第170章 一擊斃命第119章 河北二劉第129章 俺是河北人第310章 七月下的北疆第172章 蘇姓三家第36章 大葉護第52章 要戰,便戰!第288章 一擊第257章 搶人?第191章 司馬同憲第192章 溫城司馬氏第300章 長城內外第114章 儘管放馬過來第248章 匪夷所思的陣亡第12章 大般涅磐經第49章 午時決戰第19章 打劫了第48章 馬頭要落日第346章 結束了第139章 事不宜遲第47章 明日午時第166章 老友重逢第175章 堅固的黎陽倉第285章 乙支文德第238章 最龐大的鷹揚府第176章 兵分兩路第32章 瓦崗第65章 我的人頭不值錢第133章 就食黎陽倉第341章 瞬息萬變第116章 痛下殺手第102章 治書侍御史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295章 龍衛軍的危機第113章 金狼頭搶了皇帝的女人第289章 誰攻下了平壤?第177章 借你人頭一用第70章 十年之約第278章 觀國公的決斷210章 北邙山第190章 師兄第160章 一切盡在不言中第55章 送你一個人情第8章 血雨腥風第243章 初見李淵第314章 決戰背後的迷霧第339章 九月十五第63章 燃燒的菩提寺第134章 癡兒,癡兒……第186章 近鄉情更怯第25章 伽藍,堅持住第217章 秘潛東都第145章 元寶藏第41章 答案第21章 老狼府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88章 薛二哥第17章 高雞泊、豆子崗第64章 黑鬍子第137章 初見竇建德第315章 進雁門之前第193章 拒絕第107章 只有一個選擇第114章 儘管放馬過來第31章 白馬第218章 豎子敢爾第53章 誰是獵人,誰是獵物?第166章 老友重逢第120章 歃血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