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節 馬拉松式大唐全面會議

又是一天過去了。

說起來,這個效率卻也不算低。

畢竟都不是些小事。

“今天要講的事情,本王希望當天就可以拿出意見來!”李元興開場白與昨天完全不同了,提到了三件事情,結果三件事情全部需要再討論細節。這讓李元興多少有些無奈,可也算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先說測量田地的事情,測還是不測?”李元興又問道。

王及善作爲天英閣閣主,他倒是明白,大事上可以先放一放,有些事情多少也要有個效率,否則就有怠工瀆職的罵名了,畢竟百姓們也在等着結果。這已經是第三天了,總要有些什麼事情真正在百姓面前公佈出來的。

所以,王及善與幾位副閣主商量之後,由王及善來回答李元興的問題。

“殿下,天英閣提議。增設三千六百六十六名官員,這些官員主要的職責就是司農,計劃在三年內配置完畢,必須是經過皇家學院考覈過的真正懂農的官員。戶部計算過了,州一級爲正五品至正六品,縣一級爲從六品至從七品。按照殿下的興農令所言,增加這些官員,有效的增加了糧食的收成,那麼遠比他們的俸祿高出十倍,甚至是百倍。”

李元興聽懂了。

這些官員說白了,就是後世的農科技術員。

王及善又說道:“測量田地總是要有負責的,州縣的主官負責。但也要具體專職辦事的,糧食是國之大事。”

“我要結果!”李元興直接就要繞開這個過程。

王及善原本還想說,上州配幾人,下州配幾人的具體安排呢,大唐現在才三百多個州,一千五六百個縣,肯定上州是要配三人的,下縣很可能兩個縣,甚至三個縣才配一人。

既然秦王殿下要結果,那就投票吧。

“就增加司農官員一事。參會者投票。同意的舉手。”

李元興饒有興趣的看着小吏在數舉手的人數,心中卻在想着,大唐什麼時候開始變的民主起來了,這個投票的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執行的呢。

是受到了自己的影響。還是因爲人多沒辦法統一意見。自然產生的。

正在李元興思考的時候。記票的結果已經出來。

“殿下,九成同意,正副五位閣主有一人不在。四人都沒有反對。如果聖上與殿下沒有使用一票反對的話,那新增設司農官員一案,就算通過了。”

李元興點點頭:“本王不反對。”

“那麼接下來,是否應該挑選人員,在農學院學習兩個月,然後冬天赴任,明年開春這些就就可大用。”王及善又一次問道。

李元興卻反問:“是不是需要訂下一個指標?”

“指標?”王及善不太理解這個詞。

指標是現代詞,李元興解釋了之後,又說道:“每個縣都應該有任務,田產多少,人口多少。達到標準的自然有獎勵,達不到的自然要處罰。只是官場之上,久了就會有人作假,原本的好事也變成粉飾之事!”

量化管理?

武曌熟悉這個詞,可大唐的官員卻是未必。

人治,以德行治天下,這是儒家思想。法治,這是法家的思想,用規矩來治天下。

“老臣反對!”

李元興都不用看,心中已經明瞭,這是姚思廉,他鐵定是反對把人放在條款之中去管理的,作爲儒家思想,首先想到的爲官者的道德,硬是要給下一個標準,這一點他接受不了。

起身之後,姚思廉說道:“殿下在官員沒有赴任的時候,就在懷疑官員的能力。這會讓百官寒心。”

“胡扯,軍中下令,一日行多少裡,多少天攻下目標。這是計劃,不是不相信。難道說,下軍令之時,還要說一句,讓帶兵的將軍看着辦嗎?”

“軍隊是軍隊,政務是政務!”

“老傢伙,別以爲你讀的書多,就牙尖嘴利……”這位將軍正準備來一番長篇大集結。一位諫院的五品官也站了出來:“將軍莫急,君子動口不動手,某與姚公一辯!”

怎麼有個事情就要辯論呢?

李元興有些無奈,將自己的所有計劃往王及善那裡一堆:“王公,本王還有些公務要處理,這些事情行或者是不行,你們給拿個意見出來,有什麼不行的,也給的理由,就算是行的,也要討論一些細節才行。”

“還有!”李二也開口了。

“請聖上吩咐!”王及善起身回答。

“各位上都督政務亦忙,挑重點的詢問了各人的意見。以及各道的想法與要求之後,不要耽誤太多的時間。”李二也說,這些上都督可不能都困在長安城了,各道還有無數的政務需要處理的。

武曌也不想留在這裡了。

李二與李元興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上都督都是按照以前的想法,光是路上就要花上十多天,再加上回去,然後等着召見等,所以至少給自己安排的時間就有三個月,大半的上都督安排下的時間都是過了新年再回去。

他們既然來了,肯定有許多的事情要討個結果了。

僅稅賦、教育、府兵、技術分配與工坊投入這五項,他們就一定要爭出一個高低來。

李二與李元興,帶着武曌剛剛離開會場,隴西道與河東道兩位上都督就離座,面對面的站着,眼睛沒有絲毫迴避的看着對方。

幾乎是同時,兩人開口:“豐州屬於隴西(河東道)”

對視一眼之後,兩人又把視線轉回到了蕭瑀身上,他可以說十二道加上京兆最特殊的一位。威望極高。

可沒等他們開口找蕭瑀評理,河北道上都督就找上蕭瑀了:“建安最初是劃到我河北道的,現在就算歸還你遼東道,但新城瀋陽卻是我河北道的財力物力人力堆起來的,此事必有一個說法。”

“秦王殿下心中其實已經訂下,第一個水壩的位置卻是在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三道交界處,你河北道佔的最少……”

成!幾位上都督竟然盤腿坐在地上,拿起地圖開始爭論了起來。

當然,也有友好的。

李神通坐在馮盎旁邊的椅子上,小聲說道:“馮公安好!”“李公安好!”

兩人相互一禮之後。李神通又把江南道上都督叫了過來。然後說道:“某在淮南道,已經命令所有珍珠的定級、標價。我們三道都有珍珠產出,如果商人們相互壓價亂了生意,咱們三道的稅收都會收到影響。濟州島、半島的珍珠。至少也要在一年之後纔會有。某已經漢王、荊王、還有老程家商量過了,只要不出格,他們按我們的這邊商量好的標準走。所以總是要有一個合適的標準!”

“此事大善!”馮盎表示支持。

“江南道也支持,泉州的珍珠估計明年開春就會有第一批了,先訂下一個標準,確實是一件好事。當然,我江南道的意見是,整修運河之事,也是爲嶺南、淮南得利,所以不能讓我江南道來撐。”

馮盎是將軍出身,各種事情最直接,最痛快。

“某不擅長搞這些事情,不過某帶了幾個幹吏。珍珠定級的事情某手上一名幹吏已經準備了文書,原本是打算上報秦王府的,既然兩位有心,應該詳細計劃一下。關於那運河之事,某是支持的,但細節方向,某不懂!某隻是知道,嶽州、衡州、潭州、郴州、昭州再到我廣州城這一條,是要的!”

兩位上都督一聽這路線,就知道馮盎把兩個州說反了。

不過不要緊,這一條水路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然後再往上,嶽州再到江州,順長江到杭州,內運河的運輸能力會增加上百倍,這遠比用人擡車拉強多了。

“那某先說說!”江南道上都督也找來一份地圖,開始商量。

李元興與李二坐在書房之中,正準備鬆一口氣,等着吃午餐。高公公帶着人進來,卻沒有擡午餐來,而是一箱紙。

“聖上,殿下,這是早上的會議紀要,全是重要的部分。”

“一早上,就這麼多?”李二有些意外。李元興倒是笑着說道:“本王卻是知道,大唐的官員都挺節約紙的,寫了這麼多他們倒是大大的浪費了一次呀。”

李元興說錯了。

大唐的官員還真的是非常節約紙,這些內容他有一半都需要認真思考才能理解,另一半直接就不用理解了,需要找人翻譯了。

關於馮盎與李神通等人的珍珠定級建議,那麼複雜的內容,竟然只有十八個字。李二是看懂了,這些人把重要的部分都寫在這十八個字裡了。李元興沒看懂,只知道珍珠定級之事,他們三個人都認爲好。

李二除了李元興看懂的部分,還知道,定級分爲海、湖兩大類,以顏色、大小、形狀再分數個小類,然後再根據每個品種細分,這就又有光澤、圓潤等考慮了。

比如說,這十八字中,光滑亮,在李元興看來,就是一個詞。

在李二看來,這就是光澤,圓潤,美觀程度的三層意思了。

武曌給了李元興一個鄙視的眼神之後,催着高公公趕緊去準備午餐,因爲她餓了。

ps:河蟹現。這幾天壓力不小,從開篇開始檢查,就怕有什麼吸引神獸河蟹的詞句。

總之,更新不會少,再累再辛苦,寫手就是吃這碗飯的。兩更不會少,累死也不會少,更不要說斷更這種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了。

大夥安心看。

第82節 壓力下的瘋狂第278節 秦王的生活第607節 賠錢的買賣第594節 櫃爺也不是全能的第254節 玄奘你忍心走嗎?第307節 全是良匠第591節 回長安第418節 小道消息第271節 李元興作媒!第699節 嶺南致富論第784節 大唐沒有殖民地第847節 苦與樂自知第779節 大唐第一島鏈第182節 六十四本表章第444節 長安八水八惠兩池第624節 壓歲錢第585節 春風滿面伊吾王第331節 面子、裡子第100節 大唐vs突厥的第一場血戰第890節 斷碎的傳承(三)第333節 軍神要出征第559節 新一輪斂財大計第215節 重罰武曌第473節 人生需要節奏感第312節 一等大匠師(中)第573節 史上最龐大的地下會議第589節 捨得與捨不得第788節 老秦人第263節 大婚第445節 高句麗求使第797節 租界第219節 秦王微服商會街(下)第860節 定策第824節 秦王無親情第128節 大唐醫道第187節 李元興‘碩士’一第230節 這一都是真的第285節 大史記第271節 李元興作媒!第581節 農田北移第205節 用人之道第828節 神兵天降(二)第324節 唐之輝煌不僅僅盛世第47節 掙他一個億(上)第626節 唐式養生功第426節 國事家事天下事第305節 民族第665號親王級野人求月票第582節 誤差十公里第756節 喜事要來第645節 意志VS意志第716節 封賞?第467節 大唐錢幣(下)第680節 倭島的佔領計劃第789節 唐人第452節 點石成金術(三)第19節 暴露的危險第336節 宣戰吧第692節 門第破冰第638節 天火天兵第872節 李元興回來了!第694節 意外的計劃第743節 獻禮第465節 抗令第417節 長安城的新小吃第5節 櫃爺是牛人第512節 高句麗貴族(一)第287節 大唐初雪第482節 金融改革(二)第770節 有多少天的糧倉第449節 加糧稅第717節 和和氣氣第668節 慾望第189節 李元興‘碩士’三第4節 又穿越了?第835節 整軍備戰第289節 除夕夜宴第879節 摩洛哥的財富第176節 秦王罰俸第302節 詩、書、禮、樂!第68節 大唐戰略計劃(二)第465節 抗令第452節 點石成金術(三)第580節 羊毛之路第492節 初現軍民情(三)第176節 秦王罰俸第293節 大閱兵(下)第748節 用技術玩陰謀第71節 天策上將第719節 獨木橋第4節 又穿越了?第684節 拼死攀親!第877節 女人,女人第441節 秦王的殘忍第211節 秦王府的家臣儀式第218節 秦王微服商會街(上)第624節 壓歲錢第631節 賜名一條輝第402節 鐵血軍旅第211節 秦王府的家臣儀式
第82節 壓力下的瘋狂第278節 秦王的生活第607節 賠錢的買賣第594節 櫃爺也不是全能的第254節 玄奘你忍心走嗎?第307節 全是良匠第591節 回長安第418節 小道消息第271節 李元興作媒!第699節 嶺南致富論第784節 大唐沒有殖民地第847節 苦與樂自知第779節 大唐第一島鏈第182節 六十四本表章第444節 長安八水八惠兩池第624節 壓歲錢第585節 春風滿面伊吾王第331節 面子、裡子第100節 大唐vs突厥的第一場血戰第890節 斷碎的傳承(三)第333節 軍神要出征第559節 新一輪斂財大計第215節 重罰武曌第473節 人生需要節奏感第312節 一等大匠師(中)第573節 史上最龐大的地下會議第589節 捨得與捨不得第788節 老秦人第263節 大婚第445節 高句麗求使第797節 租界第219節 秦王微服商會街(下)第860節 定策第824節 秦王無親情第128節 大唐醫道第187節 李元興‘碩士’一第230節 這一都是真的第285節 大史記第271節 李元興作媒!第581節 農田北移第205節 用人之道第828節 神兵天降(二)第324節 唐之輝煌不僅僅盛世第47節 掙他一個億(上)第626節 唐式養生功第426節 國事家事天下事第305節 民族第665號親王級野人求月票第582節 誤差十公里第756節 喜事要來第645節 意志VS意志第716節 封賞?第467節 大唐錢幣(下)第680節 倭島的佔領計劃第789節 唐人第452節 點石成金術(三)第19節 暴露的危險第336節 宣戰吧第692節 門第破冰第638節 天火天兵第872節 李元興回來了!第694節 意外的計劃第743節 獻禮第465節 抗令第417節 長安城的新小吃第5節 櫃爺是牛人第512節 高句麗貴族(一)第287節 大唐初雪第482節 金融改革(二)第770節 有多少天的糧倉第449節 加糧稅第717節 和和氣氣第668節 慾望第189節 李元興‘碩士’三第4節 又穿越了?第835節 整軍備戰第289節 除夕夜宴第879節 摩洛哥的財富第176節 秦王罰俸第302節 詩、書、禮、樂!第68節 大唐戰略計劃(二)第465節 抗令第452節 點石成金術(三)第580節 羊毛之路第492節 初現軍民情(三)第176節 秦王罰俸第293節 大閱兵(下)第748節 用技術玩陰謀第71節 天策上將第719節 獨木橋第4節 又穿越了?第684節 拼死攀親!第877節 女人,女人第441節 秦王的殘忍第211節 秦王府的家臣儀式第218節 秦王微服商會街(上)第624節 壓歲錢第631節 賜名一條輝第402節 鐵血軍旅第211節 秦王府的家臣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