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厚積薄發

帝國風雲sodu

顧祝同在一九八四年發起軍備革命,並且以空軍爲主,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即在載人登月工程與“星際大戰”中得到了資助的大批軍事科研項目到了結果的時候,爲軍備革命打下了技術基礎。

依然拿空軍來說。

J-80的研製啓動時間是一九六四年,也就是載人登月工程開始的那一年,而J-78的項目啓動時間是一九六六年,比J-80晚了年年。結果卻是,J-78在一九七八年正式定型,反而比J-80早了兩年。關鍵就是,爲J-80配套研製的第三代噴氣式發動機到一九八一年才正式定型。

這種被命名爲WS-100的大推力小函道比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就與載人登月項目有關。準確的說,WS-100能夠研製出來,其半數以上的技術難題都是由載人登月工程解決的,比如製造高壓渦輪葉片的材料就來自載人登月工程,而研製這種異向單晶結構的耐高溫材料總共花掉了十多億華元。如果單獨爲軍用發動機研製的話,肯定難以在國民議會獲得撥款,並且會導致WS-100的研製費用嚴重超標,而放在載人登月工程裡面,就沒有這麼多的麻煩了。

受此影響,J-80的首飛才拖到了一九八零年,而且首飛時用的是J-66的發動機。

相比之下,J-78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第一批J-78,即J-78A全部採用的是由J-66的發動機,也就是WP-77型渦輪噴氣發動機改進而來WP-97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雖然J-78B計劃換上WS-100,但是爲了優先滿足……依然使用的是WP-97。直到J-78C才換上了……也就是說,J-78用落後的發動機飛行了五年之久。

憑藉……擁有當時其他戰鬥機都無法比擬的先進性能,比如其空戰推重比達到了一點一二,而J-66只有零點九五,Me-440爲零點九,Bf-300也只是接近一,其他性能同樣如此。

事實上,在J-78C服役之前,J-80A是格鬥性能最爲優秀的戰鬥機。

用中國空軍的話來說,J-80A的空戰性能至少比德軍的Me-440領先了二十年。而且在十年之內肯定不會被超越。

當然,這是在說大話。

在一九八四年,隨着J-78C批量服役,加上海軍開始爲J-78A與J-78B更換髮動機。空軍的塑造的J-80A不可戰勝的神話就破滅了。J-78C在多次模擬空戰中都毫無懸念的擊敗了J-80A。

只是,這也不是在吹牛。

這就是,直到一九九二年。都沒有任何一種由其他國家研製的戰鬥機在性能上超越、甚至是接近J-80A。

也就是說,J-80A的性能優勢確實保持了十年之久。

當然,到一九九二年的時候,J-80C已經批量服役,連專門以對地打擊爲主的J-80G都已經加入中國空軍的戰鬥序列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J-80是一個象徵。即中國在航空領域技術大爆發的象徵。

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努力之後,中國通過在基礎技術上的巨大投資。終於在軍用航空領域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喪失了技術優勢,還被甩下了足足十年。

要知道,這僅僅是一代戰鬥機而已。

雖然在此之前,德軍擁有性能足夠先進的戰鬥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中國空軍的戰鬥機,但是在中國的航空技術大爆發面前,德軍的技術優勢蕩然無存,而且當德軍猛然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出現了難以在短期內追上的差距。

別的不說,隨着WS-100在J-80上大規模使用,中德兩國在軍用打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上的差距就拉開了十多年。要到九零年代,德意志第二帝國才製造出在性能上與WS-100相當,但是在可靠性與使用壽命上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相關的基礎技術,特別是材料技術上的初期投入過於薄弱,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突破。

當然,通過WS-100,中國也迅速確立了在渦輪風扇發動機,特別是軍用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領域的霸主地位。

要知道,在WS-100誕生三十年之後,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外,依然沒有第三個國家能夠研製出性能與WS-100相當的發動機。其他國家要麼從中國進口,要麼就只能從德意志第二帝國購買相關產品與技術。

此外,WS-100也不僅僅是軍用發動機,其核心機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比如用來製造高函道比的軍用運輸機發動機,成爲民航客機的主要動力,甚至以此爲基礎研製出了大功率燃氣輪機。

當然,J-80的先進之處,並不僅僅是在航空發動機上。

依靠性能先進的發動機,J-80除了沒有在氣動佈局上取巧之外,對重量的限制也相當寬鬆。結果機是,J-80成爲了一架正常起飛重量高達二十四噸的重型戰鬥機,而且留下了足夠大的改進餘地。

得益與較大的機體與起飛重量,J-80使用了當時最爲先進的電子設備。

此外,寬裕的改進餘地,也爲J-80在後期通過改進提高戰鬥力打下了基礎。

有趣的是,鑑於J-66在制空作戰中的糟糕表現,中國空軍要求J-80是一種典型的制空戰鬥機,即一切以增強制空能力爲主,而承擔研製工作的成都飛機制造公司也宣稱J-80上沒有一公斤的重量是爲了制空之外的任務而存在的。可事實上,J-80是一種典型的多用途戰鬥機,而不是純粹的制空戰鬥機。這一點,在其氣動佈局的取捨上就看得出來,即J-80的氣動佈局並不適合執行高速截擊任務,而中國空軍在取消了截擊機之後,截擊成爲了制空戰鬥機的必備能力。相反,原本做爲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研製的J-78,則是一種在氣動佈局上較爲重視高空高速性能的戰鬥機,其截擊能力反而強於J-80,特別是在高空的遠程攔截能力明顯強得多。此外,J-80的初期型號就具備極強的載彈能力,外掛點的總掛載量高達八噸,比J-66高得多。只是爲了強調製空作戰能力,J-80並沒有對地攻擊的火控系統,也沒有針對低空飛行加強機體結構。

說白了,J-80的初期型號,實際上都是性能簡化版。

到J-80C的時候,其制空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強,而且可靠性得到提高,可以看成是針對制空作戰的性能強化版。

真正把J-80推上巔峰的是J-80G,即J-80的多用途型。

這種以對地攻擊爲主的重型戰鬥機不但針對低空飛行加強了機體結構,安裝了對地攻擊所必須的火控系統,並且選擇了縱列雙座佈局,還把載彈能力提高到了十一噸,並且通過增加保型油箱,在不影響彈藥掛載能力的情況下,把燃油總量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使其能在不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達到一千二百公里的最大作戰半徑,而掛上三具副油箱時的作戰半徑則增加到了一千五百公里以上。

可見,J-80取得的成功,正是得益於優秀的基礎設計,而這又來自中國在七零年代所完成的基礎技術積累。

同樣的,與J-80同時代的戰鬥機,不管是做爲空軍低端戰鬥機的J-84,還是海軍高低搭配的J-78與J-88,在當時都是極爲優秀的戰鬥機,而其成功的基礎都與中國厚積薄發的航空技術有關。

這一切,又與中國搞的幾個大型政府項目有關。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在載人登月工程、以及類似政府工程上的投入,顯然並不是在白白使用納稅人的錢。

顯然,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中國在第四代戰鬥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迎頭追上。否則的話,中國在航空領域取得的優勢就足夠瓦解德軍的制空權了。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隨後的十年裡,德意志第二帝國用在兩種第四代戰鬥機上的研製經費高達三百二十億帝國馬克。雖然從總量上看,德軍的投入不算多,J-80的研製費用就高達二百四十億華元,相當於四百億帝國馬克,但是相對於德軍的軍費,這筆花費就算得上龐大了。要知道,中國研製四鍾第四代戰鬥機的費用還不到研製期間總軍費的百分之一,而德軍研製兩種第四代戰鬥機的費用就佔到了十年軍費開支的百分之二點二,形成的負擔幾乎是中國的三倍。

事實上,常規軍備競賽正是通過聚少成多形成規模效應,最終對國民經濟產生影響。

當然,對中國空軍而言,戰術航空兵永遠不是重點。

在大戰期間,中國空軍就確立了以戰略航空兵爲核心的發展戰略。RQ

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188章 選擇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161章 交代第48章 獵人與獵物第506章 進軍古巴第601章 威脅第51章 攻守同盟第565章 遭遇戰第481章 討價還價第284章 高標準第565章 遭遇戰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30章 偷襲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40章 多明戈少校第214章 臨機應變第21章 撲空第261章 堅強後盾第14章 營救第152章 足跡第82章 親自上陣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137章 綱領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2章 笑談天下第435章 亂中出錯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2章 大國角力第16章 慢半拍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294章 有想法第84章 核心之爭第97章 將錯就錯第525章 轟炸難題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60章 精氣神第66章 走向戰爭第462章 換位進攻第45章 特立獨行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70章 圈套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41章 開天闢地第159章 復仇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31章 一舉定乾坤第49章 戰略儲備第134章 首敗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9章 奇蹟第162章 巔峰對決第458章 激戰第102章 覆滅第10章 利益同盟第147章 最後機會第212章 出動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330章 戰略冒險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222章 最後的攻擊第197章 利器第333章 結局已定第130章 開打第146章 大使第489章 截擊機第169章 輕敵的後果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1章 職業士兵第214章 革命第566章 報廢的港口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430章 守株待兔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131章 美國參戰第366章 雞肋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476章 致命錯誤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92章 等待機會第630章 霸權第119章 躲藏第191章 大工程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300章 艦隊出發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290章 嚴重誤判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72章 相識恨晚
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188章 選擇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161章 交代第48章 獵人與獵物第506章 進軍古巴第601章 威脅第51章 攻守同盟第565章 遭遇戰第481章 討價還價第284章 高標準第565章 遭遇戰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30章 偷襲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40章 多明戈少校第214章 臨機應變第21章 撲空第261章 堅強後盾第14章 營救第152章 足跡第82章 親自上陣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137章 綱領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2章 笑談天下第435章 亂中出錯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2章 大國角力第16章 慢半拍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294章 有想法第84章 核心之爭第97章 將錯就錯第525章 轟炸難題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60章 精氣神第66章 走向戰爭第462章 換位進攻第45章 特立獨行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70章 圈套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41章 開天闢地第159章 復仇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31章 一舉定乾坤第49章 戰略儲備第134章 首敗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9章 奇蹟第162章 巔峰對決第458章 激戰第102章 覆滅第10章 利益同盟第147章 最後機會第212章 出動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330章 戰略冒險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222章 最後的攻擊第197章 利器第333章 結局已定第130章 開打第146章 大使第489章 截擊機第169章 輕敵的後果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1章 職業士兵第214章 革命第566章 報廢的港口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430章 守株待兔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131章 美國參戰第366章 雞肋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476章 致命錯誤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92章 等待機會第630章 霸權第119章 躲藏第191章 大工程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300章 艦隊出發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290章 嚴重誤判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72章 相識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