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簡單粗暴

帝國風雲sodu

戰後,很多人都認爲,中國在英國取得的成功決定了戰後的國際秩序。

當然,這種說法更多的是爲了證明中國在大戰結束之前,就已經對戰後的國際秩序做了全面規劃。

片面的講,這種說法也沒錯。

原因很簡單,中國確實在大戰期間對戰後的國際秩序做了規劃,在所能查到的資料中對戰後規劃的最初起始點是一九四四年,即英國戰敗之前。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規劃,中國在大戰後期就無法退出完整全面的對外政策,更不可能在重要地區的爭奪中全面勝出,獲得一個十分有利的開局。

當然,這種觀點也極大的擡高了英國的地位。

嚴格說來,這種觀點有點偏頗,即英國只是中國對戰後世界格局全面佈局中的一顆重要棋子,而不是全部。

不可否認,英國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

只是,英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之上,即撮破德意志第二帝國統一歐洲的野心,爲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地區樹立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使德意志第二帝國必須付出足夠大的代價來維護歐洲的秩序。當然,這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無法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競爭。

只是,這不是達到目的的唯一手段。

原因很簡單,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會在稱霸歐洲之後纔會挑戰中國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會同時進行。

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試圖稱霸歐洲的同時,也會在其他地區與中國對抗。

顯然,英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其他地區的擴張沒有任何制約力。

這也說明,英國是中國全球戰略佈局中的重要棋子,但是不是唯一的,而且在戰略價值上也不是最高的。

事實上。在戰略層面上,誰都能想到,美國纔是最重要的一環。

在大戰行將結束的時候,意大利外長曾經在同盟國外長會議上說過一句話:誰控制了美國,誰就控制了世界。

也許,這句話有片面性,但是足以說明美國的重要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德在美國的鬥爭,是整個中德矛盾的縮影。更是中德矛盾在現實中的直接體現。

前面已經提到,在對待美國的問題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儘量削弱。

說得直接一些,就是戰後的美國必須足夠弱小,無法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西方世界的霸權地位構成威脅。

顯然,這一點與英國極爲相似。

從根本上講,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成爲世界性的大國。具備與中國進行全面抗衡的基礎與實力,就必須分三步走,首先是成爲歐洲的霸權國家,擁有控制、甚至是統治整個歐洲的能力,其次是稱霸西方世界,讓西方國家圍繞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身邊,成爲德意志第二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幫手,最後纔是挑戰中國。

從這個角度,也就能夠看出英國與美國的重要性了。

顯然,中國要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得設立三條防線。一是設法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歐洲,至少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能團結到所有歐洲國家,也就從根本上削弱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威望。在這個環節中,英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西方世界的野心,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是西方世界唯一的強國。顯然,具備這個能力的只有美國。最後,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壓縮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勢力範圍,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無法成爲真正的世界強國。

由此也看得出來。在中國的全球戰略中,美國擁有比英國更高的價值。

問題是,美國不是歐洲國家。

結果就是。在對待美國的立場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極爲強硬。而且不需要顧慮肢解美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堅持肢解美國,而且是徹底的肢解。

這個時候,回過頭來看,就不難發現,爲什麼中國軍方一直堅持單獨攻打美國,不讓德軍在美國獲得立足點了。

說白了,如果德軍成爲攻打美國的主力,那麼美國的命運就將極爲悲慘。

問題是,即便如此,中國也不可能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國干預戰後的美國事務,因爲中國軍隊是以同盟國集團的名義攻打美國。事實上,在整個大戰期間,同盟國集團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行動都是以集團的名義進行的,並沒有單方面的軍事行動,不然同盟國集團早就分崩離析了。

也就是說,在戰爭結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有權參與處置美國的工作。

顯然,美國遭到肢解是不可避免的。

當然,中國也要求肢解美國,只是不能過於偏激,即被肢解後的美國不能過於弱小,必須擁有成爲地區性大國的基礎。

在大戰行將結束的幾個月裡,中德間關於處置美國的談判一直在進行。

只是,這次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中國手裡。

說白了,攻打與佔領美國本土的是中國軍隊,德軍遠在萬里之外,因此根本沒有資格與中國叫板。

如果不是出於維護同盟國集團,中國完全沒有必要跟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談判。

當然,在一方佔就絕對主動權的情況下,談判本身沒有多大的意義。

當時,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要把美國肢解成幾個國家。

從始至終,中國都只堅持最多隻能肢解成三個國家,而且綜合實力最強大的一個,必須在戰後擁有相對獨立的地位與權利,成爲中德在西半球的戰略緩衝區,避免中德在西半球發生直接利益衝突。

當然,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認同這種分割方式。

在談判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了十幾套方案,但是全部被中國方面否決了。

事實上,德意志第二帝國做出的努力,根本就沒有意義。這就是,在談判的時候,中國已經開始着手分割美國。

到最後,美國被分割成了三個國家,分別是位於舊美國東北地區聯邦美國、位於舊美國東南地區的邦聯美國、以及位於舊美國西部地區的民主美國。原則上,聯邦美國與邦聯美國沿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密蘇里州與堪薩斯州分界,即這四個州、及其北部地區屬於聯邦美國,而其南部地區屬於邦聯美國。民主美國則以蒙大拿州、懷俄明州、科羅拉多州與新墨西哥州與另外兩個美國分界,即這四個州、及其西部地區屬於民主美國,而往東則屬於另外兩個美國。

只是,這並非固定的分界線。

當時,有三個州非常特殊。一是佛羅里達州,即該州在地理位置上屬於邦聯美國,但是被劃分給了聯邦美國。二是得克薩斯州,該州在地理位置上也理應屬於邦聯美國,結果同樣被劃分給了聯邦美國。三是俄克拉何馬州,該州只在行政上屬於邦聯美國,但是擁有除外交權之外的所有自治權,甚至擁有一支獨立的國民警衛隊,因此成爲了三個美國的緩衝區,也是唯一的自由貿易州。

劃分下來的結果就是,聯邦美國隔在了民主美國與邦聯美國之間。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讓聯邦美國成爲中德戰略緩衝區的必要措施,即必須把實力相對較弱,而且分別由中德控制的民主美國與邦聯美國隔開。

問題是,這卻造成了很多隱患。

關鍵就在這三個州上,特別是得克薩斯州。

要知道,得克薩斯州是美國面積第二大的州,也是人口第二多的州,更是美國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州。得克薩斯州被劃歸給了聯邦美國,而不是邦聯美國,顯然大幅度增強了聯邦美國的實力,削弱了邦聯美國。要命的是,得克薩斯州遠離聯邦美國的核心地區,離邦聯美國的核心地區又非常近。此外,得克薩斯州的地理位置,等於從西面包圍了邦聯美國,使邦聯美國在戰略上完全處於被動境地。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會接受這樣的劃分方式。

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發言權。

在美國投降前的一個月,中國當局把劃分美國的方案交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而且明確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必須接受這個方案,不然中國就只能選擇一種對雙方都不太有利的分割方案,即把聯邦美國與邦聯美國合併到一起,只把美國分割成兩個國家,且其中的一個在戰後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

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中國提出的三分方案。

要知道,如果選擇二分方案,就算中國的利益會受到一些損失,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失去所有。

不管怎麼說,三分方案最終還是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了一些好處,總比失去一切好。

顯然,中國處理美國的方式非常簡單直接,甚至可以說粗暴。只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原因就是,處置美國的方式,直接決定了戰後的國際秩序,而中國絕對不會在這個問題上開玩笑。

第146章 主動權易手第245章 駕駛員第588章 核技術第607章 放權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93章 各有千秋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53章 犧牲第137章 受夠了第51章 正面交戰第97章 秘密潛入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188章 復出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100章 堅持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31章 外交家第597章 鼎立之勢第12章 危機浮現第561章 更多選擇第623章 核試驗第77章 胸有成竹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82章 拷問訓練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165章 炮擊臘包爾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83章 受捉弄第65章 攻擊開始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628章 戰略力量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551章 萬事俱備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506章 進軍古巴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338章 進軍威克島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11章 最高效益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535章 等待時機第524章 能源第155章 走投無路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104章 撤退第439章 木已成舟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75章 創造機會第163章 聲東擊西第160章 覺悟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176章 生或死第35章 逼談第608章 一錘定音第286章 異想天開第14章 戰鬥力第162章 機會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454章 南下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34章 集體決定第98章 伏擊圈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124章 轟炸機的剋星第4章 風起雲涌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283章 離經叛道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109章 充分準備第83章 受捉弄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221章 新賽場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111章 行動結束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40章 擴軍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216章 根源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369章 禍起蕭牆第29章 驟起波瀾第277章 迫不得已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143章 農場
第146章 主動權易手第245章 駕駛員第588章 核技術第607章 放權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93章 各有千秋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53章 犧牲第137章 受夠了第51章 正面交戰第97章 秘密潛入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188章 復出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100章 堅持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31章 外交家第597章 鼎立之勢第12章 危機浮現第561章 更多選擇第623章 核試驗第77章 胸有成竹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82章 拷問訓練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165章 炮擊臘包爾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83章 受捉弄第65章 攻擊開始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628章 戰略力量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551章 萬事俱備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506章 進軍古巴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338章 進軍威克島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11章 最高效益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535章 等待時機第524章 能源第155章 走投無路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104章 撤退第439章 木已成舟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75章 創造機會第163章 聲東擊西第160章 覺悟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176章 生或死第35章 逼談第608章 一錘定音第286章 異想天開第14章 戰鬥力第162章 機會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454章 南下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34章 集體決定第98章 伏擊圈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124章 轟炸機的剋星第4章 風起雲涌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283章 離經叛道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109章 充分準備第83章 受捉弄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221章 新賽場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111章 行動結束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40章 擴軍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216章 根源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369章 禍起蕭牆第29章 驟起波瀾第277章 迫不得已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143章 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