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獨樹一幟

受技術不足影響,德軍在發展轟炸機的時候,採取了跟蹤戰略,即根據中國轟炸機的性能來確定新式轟炸機的性能指標。

顯然,採取跟蹤發展戰略的不僅僅是轟炸機。

事實上,在冷戰期間,德軍在大部分軍備項目上採取的都是跟蹤戰略,即便是戰術航空兵的戰鬥機也不例外。

要知道,在噴氣式戰鬥機發展到第四代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中國相比的差距就顯得非常明顯了。關鍵就是,在採取跟蹤戰略的時候,德軍不可能掌握技術主動權,也就無法爲新式武器裝備確定技術標準,只能夠進行鍼對性的發展,從而在以新技術爲根本的競爭中難以超越中國。

當然,這並不表示德軍在所有裝備的研製工作中都採用了跟蹤戰略。

事實上,在某些領域,德軍就算沒有領先優勢,也具有鮮明的個性與特點,並沒有跟隨中國的步伐前進。

只是,德軍在大部分裝備項目上採用的都是跟蹤戰略。

當然,這兩種發展方式在帝國海軍中表現得最爲明顯。

相對而言,在冷戰期間,中德軍事力量中,實力對比最爲懸殊的就是海軍。

問題是,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是典型的大陸型國家,而且處於被中國包圍的尷尬境地之中,德軍也需要一支海軍,至少是一支能夠在大洋上給中國軍隊製造麻煩,最好是能夠與中國海軍抗衡的強大海軍。

當然。帝國海軍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帝國的國力無法支持所有軍兵種全面發展。

說白了,帝國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來控制歐洲大陸,需要一支強大的空軍在未來戰爭中支持陸軍作戰、以及對中國構成戰略威脅,而帝國的國力並沒有強大到在支持建立起強大的陸軍與空軍之後,還能夠打造出一支能夠與中國海軍匹敵的強大海軍,因此帝國就必須在國防建設上有所取捨。

大戰結束之後。受現實局面影響,特別是英國加入了以中國爲首的同盟集團,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暫時放棄海軍。

當然。關鍵還是,在進行戰後重建的同時,帝國無力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

整個五零年代。帝國海軍一直在吃老本,即以維繫在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艦隊,並且保證艦隊正常運作爲主。

在這十年間,帝國海軍唯一的投資就是發展核潛艇。

有趣的是,這也與中國海軍有關。

這就是,中國海軍在戰後率先建造了核潛艇,而且立即認識到了核潛艇的價值,隨後開始大力發展核潛艇。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帝國海軍認識到了核潛艇的重大價值。

當然,對帝國海軍來說。核潛艇不僅僅是一種更加有效的破交武器,也是一種可靠的戰略威脅力量。

這就是,戰略核潛艇在國家核戰略中擁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要知道,在冷戰結束之前,戰略核潛艇在中德雙放的三位一體核戰略中所佔的比重都超過了百分之四十。

憑藉強大的生存能力。戰略核潛艇獲得了雙方的高度重視。

當然,帝國海軍也有發展潛艇的傳統。

別忘了,大戰期間,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是作戰最爲勇猛的部隊,而且爲擊敗敵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在潛艇領域走上了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

因爲同時起步。而且中國當時擁有的潛艇並不算先進,在與潛艇有關的技術上也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好多少,所以在這場競賽中,德意志第二帝國反而擁有先發優勢,只是這個優勢沒有能夠保持下去。

事實上,憑藉較爲雄厚的優勢,帝國海軍在發展潛艇的時候走上了一條與中國海軍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這就是,帝國海軍的潛艇更注重生存能力。

顯然,這種發展方式與帝國海軍潛艇部隊在大戰期間的慘重損失有很大關係。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帝國海軍潛艇兵是大戰期間作戰損失最大的兵種,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潛艇兵在戰爭中陣亡。與之相比,其他部隊的傷亡比根本就算不了什麼,比如轟炸機部隊的陣亡率只有百分之十二,裝甲部隊爲百分之十七,水面艦隊爲百分之十四,即便是以高風險著稱的空降兵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七。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在戰後才格外重視潛艇的生存能力。

爲此,帝國海軍率先建造了雙層殼體潛艇,而且一直維持到冷戰結束,而帝國潛艇的儲備浮力也因此高達百分之三十。與之相比,中國海軍建造的潛艇以單殼體結構爲主,大部分潛艇的儲備浮力都在百分之十五以內。

除了重視生存能力,帝國海軍的潛艇還更加重視攻擊能力。

這一點,在武器系統所佔比重中就看得出來。

帝國海軍在冷戰時期建造的最後一級攻擊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爲一萬一千六百噸,能夠攜帶四十二條魚雷,而中國海軍在冷戰期間建造的最後一級攻擊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爲九千四百噸,卻只配備了二十八條魚雷。前者武器系統所佔的比重爲百分之一十一,而後者僅有百分之八。

當然,最極端的表現是德軍建造了巡航導彈核潛艇。

冷戰期間,德軍總共建造了五級、四十八艘巡航導彈核潛艇,最後一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高達二萬一千噸,主要武器是二十枚射程高達六百公里的重型反艦導彈,此外還能攜帶三十六條魚雷。

當然,德軍建造巡航導彈核潛艇,主要是爲了對付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

說白了,這些配備重達數十噸的反艦導彈的核潛艇,其存在的價值就是用反艦導彈去打擊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

顯然,中國海軍沒有這樣的作戰需求,也就沒有建造巡航導彈核潛艇。

此外,受國土面積狹小影響,德軍的戰略核潛艇在其戰略打擊系統中擁有極高的地位。

冷戰期間,德軍總共建造了七級、一百二十二艘戰略核潛艇。即便在冷戰結束時,德軍都擁有四個級別的六十四艘戰略核潛艇,總共配備了近千枚潛射彈道導彈,擁有差不多三千枚核彈頭。

要知道,在冷戰結束的時候,中國海軍只有兩個級別的三十八艘戰略核潛艇,潛射彈道導彈的數量不到七百枚。當然,得益於更加先進的潛射彈道導彈,中國海軍戰略核潛艇攜帶的核彈頭多達五千枚。

可以說,在帝國海軍中,真正出彩的就是潛艇。

從某種意義上講,潛艇是帝國海軍在冷戰期間的絕對主力。

爲了獲得最前進的潛艇,帝國海軍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一點,在綽號“槍烏賊”的核潛艇上體現得極爲明顯。

這是世界上唯一用鈦合金製造耐壓殼體的攻擊核潛艇,也是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的攻擊核潛艇。該級首艇在一九七六年建成之後,創造了很多紀錄,而且幾項紀錄直到冷戰結束都沒有被打破,比如五十二節的潛航速度、一千二百米的潛深紀錄、一千公里閉合航線的潛航速度紀錄等等。

在短短五年之內,帝國海軍總共建造了六艘這樣的潛艇。

只是,因爲大量使用鈦合金,“槍烏賊”級潛艇的造價高得離譜,甚至相當於同時期等重黃金的市場價。更重要的是,爲了達到匪夷所思的性能,德軍在“槍烏賊”級潛艇上採用了很多當時根本就沒有成熟的技術,比如液態金屬反應堆。結果就是,“槍烏賊”級潛艇在服役之後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六艘潛艇的平均服役時間還不到十五年,最後一艘在一九九四年退役。

帝國海軍以潛艇爲重的發展戰略,既有技術上的原因,也有經濟與政治上的原因。

主要就是,在與海軍有關的技術中,帝國海軍在潛艇技術上的優勢較爲明顯,而且與中國的差距最小。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支潛艇部隊的花費最小,僅相當於建造水面艦隊的十分之一。在政治上,則關係到了帝國在冷戰時期的基本戰略,即以全面覈報復爲核心的國家生存戰略。

事實上,在戰後的二十多年內,帝國海軍壓根就沒有發展過水麪艦隊。

說白了,在全面核戰爭的威脅下,讓很多人都認爲水面戰艦失去了存在價值,在戰爭中將成爲敵國核武器的理想打擊對象,而在覈戰爭中能夠生存下來、並且發揮價值的只有更加隱蔽的潛艇。

要知道,這種思潮在中國海軍中也出現過,而且差點成爲中國海軍的主流思想。

顯然,對於無法跟中國進行造艦比賽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戰艦無用論”的出現迎合了其基本國情。

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自廢武功,在二十多年裡沒有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當帝國海軍猛然認識到,核戰爭根本打不起來,而以代言人爲主的常規戰爭成爲主流,海軍在常規戰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時,已經喪失了追上中國海軍的機會。

與潛艇相比,帝國海軍的水面戰艦根本就不值一提。(未完待續。。)

第50章 歐戰風雲第505章 代價第261章 堅強後盾第160章 餘熱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34章 厲害關係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108章 手段與目的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137章 受夠了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14章 戰鬥力第581章 印象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146章 按兵不動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576章 聲東擊西第522章 精確轟炸第8章 人間地獄第321章 迷霧第170章 報道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122章 投降第87章 生於憂患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416章 解脫第486章 預警機第128章 走向戰爭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214章 革命第66章 主考官第42章 航母保鏢第25章 死有其所第139章 坐以待斃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37章 後遺症第139章 轉折點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63章 火藥桶第72章 相識恨晚第189章 蘿蔔與坑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214章 臨機應變第165章 炮擊臘包爾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534章 功敗垂成第459章 強攻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111章 突防第387章 預備隊第98章 伏擊圈第155章 農民軍第209章 排兵佈陣第153章 錯失良機第51章 中立第60章 盡力而爲第357章 過分要求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246章 核裁軍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67章 血誓第9章 奇蹟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535章 等待時機第190章 狂熱時代第208章 石油危機第83章 神勇戰艦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23章 士氣歸零第309章 致命一擊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159章 反擊第254章 下一步第199章 改造第159章 主動權第565章 遭遇戰第283章 離經叛道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52章 足跡第140章 迎頭痛擊第320章 前出偵察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113章 高瞻遠矚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531章 關鍵所在第241章 奮起直追第398章 偷襲
第50章 歐戰風雲第505章 代價第261章 堅強後盾第160章 餘熱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34章 厲害關係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108章 手段與目的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137章 受夠了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14章 戰鬥力第581章 印象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146章 按兵不動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576章 聲東擊西第522章 精確轟炸第8章 人間地獄第321章 迷霧第170章 報道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122章 投降第87章 生於憂患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416章 解脫第486章 預警機第128章 走向戰爭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214章 革命第66章 主考官第42章 航母保鏢第25章 死有其所第139章 坐以待斃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37章 後遺症第139章 轉折點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63章 火藥桶第72章 相識恨晚第189章 蘿蔔與坑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214章 臨機應變第165章 炮擊臘包爾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534章 功敗垂成第459章 強攻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111章 突防第387章 預備隊第98章 伏擊圈第155章 農民軍第209章 排兵佈陣第153章 錯失良機第51章 中立第60章 盡力而爲第357章 過分要求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246章 核裁軍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67章 血誓第9章 奇蹟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535章 等待時機第190章 狂熱時代第208章 石油危機第83章 神勇戰艦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23章 士氣歸零第309章 致命一擊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159章 反擊第254章 下一步第199章 改造第159章 主動權第565章 遭遇戰第283章 離經叛道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52章 足跡第140章 迎頭痛擊第320章 前出偵察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113章 高瞻遠矚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531章 關鍵所在第241章 奮起直追第398章 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