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特立獨行

一九三十年,英國啓動了“倫敦…級大型巡洋艦的建造工作。爲了追求高於德艦的防護水準,該艦上的三座三聯裝十二英寸主炮炮塔全部置於艦橋前方,與“納爾遜”級戰列艦非常相似。

甚至可以說“倫敦”級就是“納爾遜”級的縮小版。

問題是,即便縮小了一大圈“倫敦”級的造價依然過於高昂,英國皇家海軍最後只訂購了兩艘,即“倫敦”號與“曼切斯特”號。

到一九四零年,英國皇家海軍啓動了“朴茨茅斯”號的建造計劃。

這種戰艦隻配備了三座雙聯裝十二英寸主炮炮塔,而且採用前二後一的典型配置,由此把標準排水量降低到了一萬八千噸,造價僅爲“倫敦”級的百分之七十,基本上能夠爲皇家海軍接受。

因爲英美關係較爲良好,而且爲了對抗德意志第二帝國,英國早就放下架子,開始向美國靠攏,所以英國皇家海軍大力建造大型巡洋艦,沒有對美國海軍造成影響,美國海軍也沒有跟風。

可以說,在一九三八年,美國是最“淡定”的國家。

在大西洋這邊,英德沒有放棄宿怨,因此英國成了美國的前沿陣地。在太平洋這邊,中日已是冤家路窄,〖日〗本心甘情願的充當了美國打手。也就是說,在兩個最主要的戰略方向上都沒有足夠明顯的威脅。

也正是如此,美國海軍才能按部就班的建造新式戰艦。

此時,在主力艦上,世界各國海軍都形成了統一認識,即集火力、

防護與速度於一身的快速戰列艦將取代所有主力艦。

對此美國海軍的認識最爲深刻。

早在一九三零,也就是各國主力艦的最高速度還在二十二節與二十四節之間時,美國海軍就秘密啓動了“北卡羅來納”級的設計工作,而這種戰列艦的設計航速爲二十七節,後來還提高到了二十八節。

從設計時間上看“北卡羅來納”級是世界上第一種快速戰列艦。

可惜的是,受“華盛頓條約“限制,兩艘“北卡羅來納”級到一九子八年纔開工。

只是,這並沒有對美國海軍的後繼發展計劃產生太大的影響。

僅僅一年之後,美國海軍就動工建造了四艘最高航速爲二十八節的“南達科他”級快速戰列艦,並且批准了“依阿華”級的建造工作,並且在一九四零年就爲前四艘“依阿華”級爭取到了撥款。

也就是說僅僅三年,美國就開工了十艘快速戰列艦。

這個規模絕對是世界第一。

要知道,在這三年裡,德意志第二帝國只開工了兩艘快速戰列艦、

英國皇家海軍也只開工了四艘快速戰列艦〖日〗本僅有兩艘,〖中〗國海軍則沒有建造主力艦,即便把法國與意大利算上,其他國家的總和也僅與美國相當。

美國海軍如此大手筆,顯然與美國無與倫比的工業實力有關。

只是美國把重點放在快速戰列艦上,而沒有急於建造大型巡洋艦,也與其軍事需求有直接關係。

美國在後條約時期建造的主力艦,都有一個極爲突出的特點,即續航力驚人。

“北卡羅來納”級在十五節航速時的續航力爲一萬七千五百海里“南達科他”級爲一萬五千海里,而設計中的“依阿華”級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兩萬海里差不多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了。

美國海軍主力艦需要如此大的續航力,與其地理位置有極大的關係。

到一九三八年,美英同盟與美日同盟已見雛形,美國儼然成爲了西方傳統列強集團中的老大是歐洲導亞洲盟友的大後方。在軍事上,給美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

對美國海軍來說,其首要任務不是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或者是〖中〗國海軍決戰。

別忘了,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各有英國與〖日〗本在前面衝鋒陷陣呢。

美國海軍的主要使命,實際上馳援這兩個國家。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戰爭爆發,英國與〖日〗本肯定會首當其衝,美國海軍不會在第一時間參戰,但是需要儘快爲盟友提供支持,也就需要儘快趕到戰爭。如此一來,美國海軍自然需要速度快、續航力大的主力艦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美國海軍重視快速戰列艦的主要原因。

一九三八年,美國海軍制訂了一份戰術計劃書,其中明確提到,大西洋艦隊必須具備在一週之內橫跨北大西洋、太平洋艦隊得在半個月內到達東京。從諾福克海軍基地到朴茨茅斯的航線大概爲六千五百海里,而從舊金山到東京的航線大概爲一萬海里。如此一來,就要求美國海軍的戰艦得擁有二十四節以上的航速。

更重要的是,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美國並沒有太多的基地,也就不大可能讓戰艦在航行途中頻繁補充燃油,因此需要戰艦具有足夠大的續航力。

這份戰術計劃…書,還對美國海軍的基地建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衆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一直把德意志第二帝國視爲最大威脅,而且英國皇家海軍沒有恢復元氣,加上中日戰爭對〖日〗本外交政策的影響,所以美國海軍一直側重於大西洋。在一九三八年,美國海軍百分之六十的戰艦、以及百分之六十五的主力艦,都部署在大西洋。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一個極爲嚴重的問題。

在更加廣袤的太平洋上,美國海軍沒有足夠多的戰艦,而〖日〗本海軍後繼乏力,〖中〗國海軍卻後勢強勁。

要用有限的戰艦發揮出足夠大的戰鬥力,就得建立更多的海軍基地。

原有的基地體系,顯然無法滿足新時代的戰略需求。

別的不說,不管美國艦隊從舊金山、還是靠近墨西哥的聖迭戈出發,前往〖日〗本與菲律賓都過於遙遠,中途沒有一座基礎設施完善的海軍基地。如此一來,等到美國艦隊跨越了太平洋,到達戰區的時候,恐怕也沒有多少戰鬥力了。別忘了,日俄戰爭期間,俄國的第二太平洋艦隊就是這麼覆滅的。

一九三九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立法,把原本屬於自治領的夏威夷羣島升級爲美國的第四十九個州(阿拉斯加在二戰後才升級爲州)。隨後,美國海軍就宣佈將把珍珠港建設成爲太平洋艦隊的母港。

隨後幾年,藉助大搞基礎建設的浪潮,珍珠港的基礎設施迅速完善,

到大戰爆發前,已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

美固太平洋艦隊轉移到珍珠港,等於把前往西太平洋的航程縮短了數千海里。

當然,從珍珠港到東京、與到馬尼拉的距離,都超過了從諾福克到朴茨茅斯的距離,美國海軍依然需要高航速、大續航力的戰艦。

如此一來,美國海軍的主力艦就不可能早得太小。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海軍發展大型巡洋艦,要在航速與續航力上達到要求,噸位就不會小到哪裡去。由此就會產生一個極爲明顯的結果,即大型巡洋艦的造價難以降低,還不如建造快速戰列艦。

這個問題,在“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上表現得極爲突出。

當美國海軍準備建造大型巡洋艦的時候,這種標準排水窶爲三萬噸、滿載排水量超過三萬四千噸,配備了九門十二英寸主炮的大型巡洋艦的造價,幾乎是“依阿華”級快速戰列艦的百分之八十。

這是個什麼概念?

“依阿華”級的排水量超過了四萬噸,而且擁有九門十六英寸主炮,裝甲防護更是遠超過大型巡洋艦。

從作戰效能上講“阿拉斯加”級還不到“依阿華”級的一半。

正是如此“阿拉斯加、,級最終只建造了三艘。美國海軍在取消了後三艘的訂單後,增購了兩艘“依阿華”級。

顯然,美國海軍根本看不起大型巡洋艦。

有趣的是,〖日〗本海軍最初也看不起大型巡洋艦。

雖然這與〖日〗本的財政有很大關係,即兩艘堪稱空前絕後的“大和”級戰列艦幾乎掏空了〖日〗本政府的腰包,加上持續五年的戰爭賠款,〖日〗本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來建造價格並不算低的大型巡洋艦,但是這也與〖日〗本海軍的觀念有很大的關係,即〖日〗本海軍認爲重巡洋艦就能勝任大型巡洋艦所承擔的任務。

事實上,〖日〗本海軍根本沒有認清大型巡洋艦爲何物。

要知道,從一開始,馮承乾就給了大型巡洋艦極爲明確的戰術定位,即這只是一種高效率的防空作戰平臺,其主要使命就是爲防空火力薄弱的艦隊航母提供防空掩護,而不是去與主力艦決戰。

可惜的是,〖日〗本海軍把大型巡洋艦看成了“主力艦”或者說是高於重巡洋艦的“次主力艦”。

從這個觀點看,〖日〗本海軍的認識也沒錯。

不管怎麼說,大型巡洋艦肯定不是主力艦的對手,在對付重巡洋艦的時候也佔不到多大的便宜,自然沒有理由耗費寶貴的資源。

正是如此,在大戰爆發前,〖日〗本沒有建造大型巡洋艦。

等〖日〗本海軍認清楚大型巡洋艦的戰術價值時,〖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建造大型巡洋艦了。!。

第80章 多此一舉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108章 備戰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75章 創造機會第497章 苦戰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103章 餘波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148章 警報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104章 撤退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491章 得不償失第103章 大獲全勝第333章 結局已定第9章 被妞泡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473章 全體出動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161章 交代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571章 措手不及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30章 開打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40章 迎頭痛擊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03章 大獲全勝第240章 下坡路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98章 游擊隊員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294章 有想法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136章 守財奴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51章 中立第41章 載譽而歸第161章 超級戰巡第2章 重新開始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229章 中心海洋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45章 搜尋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158章 野心家第83章 前仆後繼第128章 走向戰爭第340章 偵察干將第618章 短暫的繁榮第63章 火藥桶第50章 歐戰風雲第202章 最後之戰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216章 根源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533章 陷阱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160章 餘熱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501章 不堪用第130章 開打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209章 排兵佈陣第81章 內訌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97章 血戰蔚山第45章 厚積薄發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82章 親自上陣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16章 目的地第197章 利器第193章 時代奇蹟第26章 只進不退第56章 利令智昏第585章 威脅第127章 全新的開始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98章 軍人的眼光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148章 劇變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167章 前奏第128章 走向戰爭
第80章 多此一舉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108章 備戰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75章 創造機會第497章 苦戰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103章 餘波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148章 警報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104章 撤退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491章 得不償失第103章 大獲全勝第333章 結局已定第9章 被妞泡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473章 全體出動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161章 交代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571章 措手不及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30章 開打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40章 迎頭痛擊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03章 大獲全勝第240章 下坡路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98章 游擊隊員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294章 有想法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136章 守財奴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51章 中立第41章 載譽而歸第161章 超級戰巡第2章 重新開始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229章 中心海洋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45章 搜尋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158章 野心家第83章 前仆後繼第128章 走向戰爭第340章 偵察干將第618章 短暫的繁榮第63章 火藥桶第50章 歐戰風雲第202章 最後之戰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216章 根源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533章 陷阱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160章 餘熱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501章 不堪用第130章 開打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209章 排兵佈陣第81章 內訌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97章 血戰蔚山第45章 厚積薄發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82章 親自上陣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16章 目的地第197章 利器第193章 時代奇蹟第26章 只進不退第56章 利令智昏第585章 威脅第127章 全新的開始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98章 軍人的眼光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148章 劇變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167章 前奏第128章 走向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