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劍指吐蕃

除此之外,陳浩的這個建議的弦外之音,是要堵住令狐綯等人的口,也是安定了天子李渼的心。試想能夠提出這項建議,將南詔劃分爲朝廷的管轄之地,就足以表明自己沒有佔據南詔自立爲王的野心。

因爲陳浩心裡很明白,李渼與其父宣宗一樣,是一個疑心很重的帝王,如今他不但攻佔了安南又破了南詔。如此勢如破竹的勢頭,要說李渼心裡沒有一些想法是不可能的。即便李渼沒有這種想法,那以令狐綯爲首的一衆大臣也會時刻的提醒着李渼。

也正如當初令狐綯所言,如今陳浩是要地盤有地盤,要大軍也有十萬,若是突生不臣之心的話,試問整個天下還有何人能夠阻擋。所以當初在陳浩提出征討南詔之時,本可以將李忶大軍調回固守京城,而由山南西道大軍跟隨陳浩征討。但是李渼卻沒有這麼安排,而是依舊讓李忶率領京畿道大軍跟隨陳浩,此舉可謂是用意深遠……

陳浩當初就已經看出李渼對他還是不放心的,李忶乃是皇室宗親又是李渼的皇叔,這種可信度自然要比他可靠了許多。讓李忶麾下的京畿道大軍跟隨征討,即便他想自立爲王,李忶麾下的大軍恐怕也不會聽命於他。若是他一片忠心得勝還朝,有了李忶參與征討南詔,這其中的戰功就不會讓他陳浩一人獨攬……

陳浩每每想到李渼埋下的這些伏筆,有時候都覺得很是無奈,不過他也知道這是身爲帝王的權術。若是他坐上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恐怕也會如此的玩弄帝王權術。雖然陳浩對這種不信任很是反感,但是能夠將權術玩弄的如此火候,對於身爲皇帝的李渼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起碼於國於民而言是個好皇帝……

雖然鄭、段兩大勢力被徹底瓦解,而且於珪此次入駐南詔也帶了不少兵馬,但是陳浩唯恐南詔有失,於是又留下四萬人馬協助於珪管理南詔。隨後待安排妥當一切事物,陳浩這才便率領六萬大軍急速揮兵西北,兵鋒直指吐蕃疆域。

大軍的行軍速度很快,因爲陳浩已經接到河西張淮深的信函,近一個月來吐蕃已經壓上重兵猛攻河西諸城。雖然這一年裡朝廷所募之兵皆是開赴河西,但是戰爭的殘酷已經使得唐軍死傷無數,如今西州、伊州、鄯州,河州、甘州相繼淪陷,此刻守城之兵如今也只剩下十萬。

而且據探子得到消息,吐蕃此次在本國又徵調十萬大軍壓往河西。雖然這徵調的十萬大軍,並不是吐蕃的精銳,但是陳浩知道這一次若是不及時阻止,張淮深與屠狼就真的扛不住了。到那時他可就是千古罪人,因爲這件事與他有着很大關係。

當初他與二人早已商定,只要二人能夠抵擋住吐蕃的鐵騎兵鋒一年,他就有能力在一年之內攻破南詔,隨後便會從南詔揮兵吐蕃。屆時雙面夾擊便可將吐蕃一舉拿下。維鬆自然也看到了這一步,所以這一個多月可謂是瘋狂的攻城。所以這個時候陳浩要做的,就是儘快將大軍開赴前線,從南詔向吐蕃發出致命的一擊,以此便可解了河西之危。

……

朝陽初升,雲蒸霞蔚。衛藏的天空顯得格外湛藍,伸出手去似乎可以觸摸到天上的雲彩。這一日陳浩率領的六萬大軍,便來到了南詔與吐蕃的邊境。他早已從軍探子的口中得到消息,衛藏之地吐蕃已經陳兵十五萬,其意圖就是阻止他揮兵進入吐蕃腹地。

鎮守邊境的主帥乃是吐蕃的公倫(宰相)尚思羅,其先鋒主將乃是論恐熱。對於這二人陳浩雖然不甚瞭解,但是也是略知一二。尚思羅雖爲公倫卻深有謀略,而先鋒論恐熱乃是吐蕃少有的悍將。這等陣容的安排倒是讓陳浩不禁一笑,心道這維松果然是看得起他……

陳浩勒住戰馬,向遠處吐蕃軍陣向望去。而身後則緊隨着李忶、石雄、石忠三位將領。石忠自從上次特意讓其領一路兵馬攻打南詔後,已經磨練的越發成熟了許多。

一場大戰終於要開始了!

太陽從遙遠的山後升起,雲濤霧海中露出燦爛通赤的紅日,紅日又編織出紫色的薄紗,架起一座長長的五色彩橋,飄渺於細弱遊絲的晨藹之上。陳浩凝望着眼前的美景,佇立良久竟然不由得癡了。陳浩不由在想,如此美好的大自然景色,接下來若是被鮮血所污濁,豈不是大煞風景?

漸漸地雲開霧散,陽光撒在交戰雙方所有人的身上,勾勒出無法言述的赤紅輪廊。幾乎與此同時,大唐軍營裡的金鼓發出了滾雷般的轟鳴。而對面的吐蕃軍陣也不落其後,渾厚的金鼓之聲驟然響起,更使得十五萬吐蕃大軍聲勢如虹……

“你三人各自歸陣,且注意本帥號令!”陳浩語氣平靜地說,凝望遠處的吐蕃大軍:“本帥先去瞧瞧賊軍前鋒!”

“大帥不可!”

三人同時臉色變色,急忙出言勸阻。要知道戰場之上,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冷箭。因爲許多名帥戰將一生沒有酣戰而死,反而是命喪於冷箭。若是大帥此去前陣出了意外,那他們整個大軍就會處於羣龍無首的地步。

陳浩理也不理,策馬揚聲喝道:“擂鼓三通!儀仗隨我來!”

八十面牛皮大鼓一起轟響,急促的鼓點震撼了六萬唐軍將士的耳膜。由長風鐵騎組成的黑色儀仗穿過重重人牆,在唐軍將士的吶喊聲中出現在兩軍中間。

在交戰雙方几十萬將士灼熱目光的注視下,陳浩一身黑甲白袍,雖經歷風霜顯得有些疲憊,但是仍舊英姿勃發目光如炬。胯下赤練駿馬,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烈火一般。旌旗儀仗並無唐軍本有的彩旗飄揚,而是皆換成紅邊黑布旗子。如此一來雖然少了幾分威勢與高貴,但是卻處處透露着莊重與殺意,長風鐵騎猶如黑雲一般簇擁在陳浩左右,當真是神威凜凜氣勢磅礴。

這時陳浩舉起右手示意,頓時唐軍吶喊之聲靜息,金鼓之聲頓止。

第104 無人可破第106章 我有異議第93章 揚長而去第65章 敲門磚第537章 同仇敵愾第21章 引至山中第41章 姓老名跌第90章 閨房驚變第96章 原來你是奸細第44章 朝堂三問第66章 欲擒故縱第46章 品帝王之茗第89章 笛聲悠揚第34章 紅袖添香第89章 卿鳳齋第551章 早有安排第16章 入得沙州第18章 六指縣令第36章 何爲天下第105 比武射箭第73章 葉白衣第49章 欣欣向榮第80章 喝退慕容盛第24章 種高粱第37章 柳公權第51章 所謂何意第73章 葉白衣第29章 一起到白頭第29章 道士遇到僧第29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39章 可爲絕品第35章 雲霧初開第16章 此路是我開第86章 圍困鎮州第44章 風起之時第558章 猛龍過江第542章 塘邊垂釣第56章 烏紗成夜壺第71章 衆人皆服第18章 抓錯地方了第41章 甕中之鱉第7章 義結金蘭第92章 醉芳園第73章 葉白衣第30章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20章 雍王病重第74章 秋雨綿綿第91章 坐而論兵第80章 深情一吻第10章 跳樑小醜第14章 案情緣由第97章 追根溯源第78章 好好招待第69章 科舉已定第31章 妙心聖手第50章 還會懼誰第18章 替本官掌嘴第47章 滿朝文武皆賭徒第80章 深情一吻第32章 滿庭芳第77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29章 一起到白頭第71章 誓死不嫁第7章 有客登門第37章 柳公權第48章 何爲君子第31章 誰是誰非第77章 千面郎君第23章 你是何人第573章 沒有理由第54章 養虎爲患第98章 全是啞雷第41章 你承受得起嗎第49章 秋意甚濃第15章 小人何時告退第77章 傾城清淚第69章 杜府喋血第70章 虛實難辨第93章 美女苦追易成天第79章 未勞何得第571章 邏些城下第83章 救治秘方第39章 今夜有陰雨第32章 血腥與腐臭第30章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31章 情形危急第29章 方形月光第61章 中醫不把脈第71章 誓死不嫁第73章 今日毀車來日毀國第37章 東宮招拒第86章 一劍之痛第54 上山打獵第103章 一卷經書第103章 一卷經書第57章 誰是畜生第39章 公費旅遊第18章 六指縣令第11章 血雨梅花第59章 觀壁石下
第104 無人可破第106章 我有異議第93章 揚長而去第65章 敲門磚第537章 同仇敵愾第21章 引至山中第41章 姓老名跌第90章 閨房驚變第96章 原來你是奸細第44章 朝堂三問第66章 欲擒故縱第46章 品帝王之茗第89章 笛聲悠揚第34章 紅袖添香第89章 卿鳳齋第551章 早有安排第16章 入得沙州第18章 六指縣令第36章 何爲天下第105 比武射箭第73章 葉白衣第49章 欣欣向榮第80章 喝退慕容盛第24章 種高粱第37章 柳公權第51章 所謂何意第73章 葉白衣第29章 一起到白頭第29章 道士遇到僧第29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39章 可爲絕品第35章 雲霧初開第16章 此路是我開第86章 圍困鎮州第44章 風起之時第558章 猛龍過江第542章 塘邊垂釣第56章 烏紗成夜壺第71章 衆人皆服第18章 抓錯地方了第41章 甕中之鱉第7章 義結金蘭第92章 醉芳園第73章 葉白衣第30章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20章 雍王病重第74章 秋雨綿綿第91章 坐而論兵第80章 深情一吻第10章 跳樑小醜第14章 案情緣由第97章 追根溯源第78章 好好招待第69章 科舉已定第31章 妙心聖手第50章 還會懼誰第18章 替本官掌嘴第47章 滿朝文武皆賭徒第80章 深情一吻第32章 滿庭芳第77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29章 一起到白頭第71章 誓死不嫁第7章 有客登門第37章 柳公權第48章 何爲君子第31章 誰是誰非第77章 千面郎君第23章 你是何人第573章 沒有理由第54章 養虎爲患第98章 全是啞雷第41章 你承受得起嗎第49章 秋意甚濃第15章 小人何時告退第77章 傾城清淚第69章 杜府喋血第70章 虛實難辨第93章 美女苦追易成天第79章 未勞何得第571章 邏些城下第83章 救治秘方第39章 今夜有陰雨第32章 血腥與腐臭第30章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31章 情形危急第29章 方形月光第61章 中醫不把脈第71章 誓死不嫁第73章 今日毀車來日毀國第37章 東宮招拒第86章 一劍之痛第54 上山打獵第103章 一卷經書第103章 一卷經書第57章 誰是畜生第39章 公費旅遊第18章 六指縣令第11章 血雨梅花第59章 觀壁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