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

江寧府城西凊涼寺方丈禪室中,設有一榻一幾,矮几上置有筆墨紙硯,幾邊坐有一老僧,清癯慈和的臉上眉發灰白,正是主持方丈文益大師,望向跪坐在面前蒲團上的明無僧人,言道:“明無意欲何往?”

原來明無那天與楚南風分別後,便來到清涼寺聽文益大師講法。在寺中停留兩天後,便向文益辭行,當聽得文益問話,合什答道:“小僧心有所欲,想入世參悟。”

“善哉,善哉。一切無爲法觀自有爲行……”文益大師點了點頭,“岀家人明六根之因,辨六塵之惡,斷六識之果是爲持戒所成。你有入世見悟之心,想是已去抑入忘,善中見惡了。”

明無道:“望請大師指點。”

“可記得那日山神廟中老衲之言?那僧人避而不見出家前的母親,是爲以抑斷緣,而非明心忘塵……如那老人家所言,即能行善他人粥食,何惡於父母一面?”

望着默然不語的明無,文益又道:“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處處見法,不忘則思,思則見心;心起意生,意欲則見性;仕人之於功名,商賈之於金銀,是爲本性否?”

明無一年前尚可爲了“血靈芝”去投身軍伍,但換此時卻是萬萬不能,聽得楚南風,文益之言後,悟得武學之道所障,心境自也通徹,當下答道:“若雨中傘,雪中裘。”

文益微微一笑:“求有所行,行有所果;行爲枝根,可生諸果;諸果諸應,諸應諸果;明無可知果在何處?”

明無若有所悟:“果非果,行即果。”

文益點了點頭,沉思片刻道:“行則有應,應期難料,國以律法抑惡,亦如佛法勸善。然有佛家弟子曲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置國法爲下,藏惡於佛門,或有些佛宗爲求香火旺盛,收納無緣佛法之人,擴田佔地,反失卻佛家真意,使我佛遭劫蒙難……”

明無一時迷惑,低頭合什道:“罪過,罪過,南無阿彌陀佛。”

“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間,北周武帝建德年間,大唐武帝會昌年間,我佛門已歷三次法難,然……”文益望着明無一眼,略一停頓,轉了話題道:“明無你有入塵見障破疑之心,倒是與老衲所修之法有緣,老衲欲傳你“天眼通”之法,你可否願意修習?”

明無略顯一怔,復是一喜,忙俯首便拜:“弟子明無參見師父。”他本跪坐在文益身前的蒲團上,納頭叩拜,雙手已及文益盤腳之前。

文益伸手一託,輕笑一聲:“明無不必如此稱呼,若說武學修爲,你倒高出老衲甚多。”

明無忙合什道:“弟子不敢。”

他武功雖高,若論佛法見地卻是不如文益,心知“天眼通”之法並非是武學傳承那般簡單。

“武學修爲到了金身境之時,自會生成了“神境通”,而“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則是有經文書籍所載,但所成者寥寥無己,自是與修習者的道心有關,明無你心中處處求佛,眼中自也處處見佛,甚與“天眼通”大法有緣……入緣受法,亦是有行應業果,若受其法,當護其道,亦得其應。”

“弟子願意。”明無自也知大法有道,若失道心,必遭反噬之應。

文益見他神色堅定,點頭嘉許道:“善哉,善哉,你可聽過“漏盡通”神通大法?”

明無道:“弟子聽說過,若悟得此法,有窺遮天機之能。”

文益微微一笑,“若說窺得天機之能,也不盡然。北魏太武法難之時,此法方爲世人所知,是一位天竺而來的僧人,身兼“宿命通”、“神境通”、“漏盡通”三大神通……你可知這僧人來中土之意?”

明無自是不知,便搖了搖頭。

“阿彌陀佛,佛門弟子無有善中見惡之能,曲解佛法真諦,行塵俗爭名逐利之舉,虛妄香火願念之力,使因果業報緣法失真,引來了怨道,致佛門蒙難遭劫,而這修有“漏盡通”之人,想是能窺探滅佛氣運變化,卻是消劫之人自居……”

“消劫之人?”明無疑惑道。

“佛門因劫難而使諸多大法真經受毀失傳,若無真經傳世,我佛豈能見真,故而這懷有‘漏盡通’的佛門高僧便想入世消難去劫。”

“然這佛難之應,是應在帝王之人身上,便也應劫而生出了護道之人……這護道人並非是護那怨道,而是護帝王之人的龍氣運道。”

“那天竺僧人以“漏盡通”大法,從天象窺出我佛有劫難之時,便在尋找龍脈,想破去這太武帝的氣運,卻因此發現了護道人的存在。”

“但知太武帝的氣運有護道人加持,天竺僧人便是想先除去這護道之人,卻是花費了四年時間,才找到了護道人,二人鬥智鬥勇,終是玉石俱焚,當這護道人死後,太武帝氣運也自衰退,一年後自也被人刺殺而亡。”

“那僧人習有“宿命通”、“漏盡通”,何以花了四年時間,才找到太武帝氣運的護道之人?”明無大爲不解。

“此中原因卻是不知,這也是老衲剛剛所言“漏盡通”未必能窺盡天機之處,想必這護道人亦有神通能遮掩自己身上護道之氣吧……”文益搖了搖頭,頓了一下,又道:“但這劫數卻未因護道人死去而消,北周建德、大唐會昌又有兩次法難入世。”

明無身在佛門,對於法難自也有耳聞,只道是帝王之人個人喜好所爲,但聽文益所言卻是大有隱情,心中大爲吃驚,“這是爲何?難道又是佛門弟子……”

他本想說是佛門之人修行不善又招惹而生劫難,但想不妥便停口不言。

“按說消劫之人此舉並無不妥,除去護道人,斷開帝王氣運的加持之力,使滅佛之舉的帝王氣衰而亡,佛難自也因此而消……殊不知這怨道猶如一潭之水,雖是泄去了部分,仍舊有餘水積潭,時日一到,又自重生入世,是爲怨道不消,在劫難逃……”

“怨道不消,在劫難逃?”明無一時困惑,疑道:“那如何才能消去?”

文益搖了搖頭,沉吟片刻道:“運道自有定數……這怨道乃人心怨念所致,天意使之入世,自有它消去之時,並非是強行而消便可。”

“而護道之人雖說是護帝王氣運,其實卻是護天意之道,他若非自然消亡,便是怨道未消,待有帝王五行與之契合,又會重生,而重生之時自也帶着滅佛之劫而來……若使佛難不復重生,以老衲所見,應是順應天意,讓之自然消去……”

“那佛門真經……”明無慾言又止。

“天意使然,非人力可阻。”文益但顯苦笑,“當時太平真君法難之時,若非消劫人阻止,想那怨道氣數一盡,自會消去,斷不會有日後的兩次法難,而使寺廟的藏經數次受毀流失……若讓它再重生幾次,我佛大法真經恐是要蕩然無存,屆時佛家弟子將是無以修真了,縱使有了信徒,功德卻是難積……日子一久,佛門自也不復存在了。”

明無若有所思之中,又聽文益接言道:“於佛門之中,能窺岀滅佛之氣之人,除了身懷“漏盡通”,還有就是“天眼通”神通之人。”

明無但想文益此下傳“天眼通”功法與自己,必是與佛難有關,不由得心頭一震。

“去年老衲曾夜觀天象,發現天降祥氣於中原之地,其氣中亦有滅佛之氣……那時老衲便趕去祥氣所應之地,豈知以“天眼通”之神通,竟也尋它不得,想是懷有“漏盡通”之人用神通大法遮蓋了龍氣。”

明無略一猶豫:“爲何不是朝堂司天監之人?或是道家……”

“阿彌陀佛,大象即成,“天眼通”之法雖不能盡窺其真,卻也是能窺探一絲跡像,除非“漏盡通”無缺不補之能,方可將其遮掩,至於道家……佛難數度發生,從未有道家之人插手此事,想必這次也不例外。”

明無聞言但覺有理,便是點了點頭。

文益微微一笑:“老衲傳你“天眼通”,是要你去找那護道人……”

“啊?”明無便是一驚。

“保護這護道人,不爲消劫人所害,讓怨道自然消亡,使這滅佛之劫不復重生。”

“這……弟子恐難勝任,師父何以不親自出手?”明無惶恐道。

文益聞言嘆了一聲,道:“那消劫之人武學已是金身境修爲,豈是老衲所能阻擋,再說老衲未必會等到那一天……”

“師父……”明無大驚。

文益笑道:“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是爲我佛門弟子所修之道,明無你何以會放不下?”

明無驚色一斂,肅然道:“善哉,善哉,阿彌陀佛。”

“這滅佛之氣伏在祥氣之中,又與地脈龍氣相應,這龍脈初顯……想是應在某個新帝身上,而那護道人,待這帝王登基之時,其身上之氣方能顯現,若非有別的神通遮掩自也能尋到……”

“若此時這護道人就是眼前,以師父的“天眼通”可是識得?”

文益搖了搖頭,卻也不作答,閉目思索一會,突睜兩眼望着明無道:“你且凝神靜氣……”

明無一愣,但見文益神色肅然,忙盤腳入定,只覺文益一指按住自己天關,心頭一震,“神境通”應覺而生,氣機護住周身,自也彈開了文益手指,但聽文益喊道:“靜心入定。”

明無自非信不過文益,只是天關仍開閉諸脈經穴要處,自我保護意識之下,自也震開了文益手指,但聽文益喊聲,心中苦笑之下便是凝神入定。

但覺文益手指覆按在天關上,有一絲氣機緩緩而入,走任督二脈,行陰、陽蹺脈,十數息後,待文益手指離開,明無睜眼一看,但覺眼前一片潦黑,不由得失聲驚道:“這是爲何?”言岀之後,似覺失態,忙口誦佛號,閉目合什。

文益輕笑道:“以你的修爲自應知道老衲封了你的任、督、陰蹺,陽蹺之經脈,你若要衝開倒也不難。”

明無心知這必然與修習“天眼通”有關,低首合什:“弟子愚鈍,望師父指點。”

“這六個月內,你就在本寺藏經閣閉關,修習期間不可見到日月之光,以老衲所傳之法打開所封經脈,到時即便閉目亦能視物,纔算是入了“天眼通”門檻。”

接着將修習“天眼通”功法口訣授與明無,待明無將口訣記下,便引着明無到了藏經閣,入了閣中地窖,吩咐兩個僧人替明無守關護法。

一一一一一一一

秦淮河中一艘長有兩丈的畫舫上,洛逍遙與蕭慕雲、古橫山三人正坐在艙中,面前的矮几上放着一些蒸蟹、河魚等酒菜,透過隨風輕蕩的珠簾欣賞着兩岸的燈火通明的風景。

原來洛逍遙三人來到江寧府已近戌時,想着此時不便去清涼寺尋訪明無的下落,便到了通寶閣分閣,而分閣長老受武望博調遣去了幽州,三人便在原長老所住的別院落腳。

洛、蕭二人從未到過江寧府,雖是天色已晚,但見街上人來人往,燈火輝煌,卻與中原之地不同,二人少年心性,自也想上街逛逛,欣賞江南繁華夜景,而領略江寧府的夜景莫過於秦淮河畔,分閣主事便讓箭衛找了一艘畫舫,帶三人到秦淮河畔一遊。

此時已是下弦月,月亮尚未岀來,秦準河上的畫舫燈火更顯眼花撩亂,船舫往來穿行,絲竹曲聲中,夾雜着文人酒客的喧笑,一片繁華承平之色。

蕭慕雲望着兩岸的景色,笑道:“聽聞江南富庶繁華,今日一見誠然如此。古長老,我見這河上船舫來來往往不下兩三百艘,每艘舫中皆有人飲酒聽曲,難道是天天如此?”

“南唐皇帝喜歡作詞吟詩,許多文人便紛擁而至,又盛產鹽、茶、絲綢,行商坐賈更是不缺銀兩,附庸風雅之下自與文人雅士一起吟詩弄月,而這秦淮兩岸行院……”古橫山似覺不妥,便止口不言。

這秦淮十里,胭脂長街聚集着諸多青樓行院,即使是冬天亦是有人呼朋喚友在船舫上飲酒作樂,而大的行院爲迎合官貴的需求,多配有自己行院的畫舫在河上。

更有許多不願受行院鴇母壓榨的青樓女子,付金贖身自立門戶,購買畫舫在河上賣笑營生,而這些事情古橫山自也不便對蕭慕雲言談。

蕭慕雲聽他語氣,似有所覺,淺淺一笑,也不再追問,伸手剝開面前的湖蟹,挑起蟹黃沾上薑汁,輕嚐起來,但覺膏若凝脂,脣齒留香,直呼味美,倒上花雕招呼洛、古二人品蟹飲酒。

她是契丹女子,習俗與漢人不同,自也學會喝酒,喝上三五斤花雕卻是在她酒量之內,洛逍遙、古橫山但見她開心,便也與她推杯換盞,飲將起來。

伴隨着河上飄蕩的一簇簇荷花燈,畫舫漸漸遠離喧鬧的地段。只見前面近十餘丈處,緩緩行駛着一艘倘大的畫舫,艙頂有一涼亭,垂着水晶珠簾,透出的燈光,依稀可見亭中有人正推杯換盞,嘗菜飲酒,前面三面環欄的敞臺,亦見有幾位手持宮燈的侍女跪坐欄邊。

三人所乘的畫舫靠近那大舫之時,便聽敞臺上傳來一陣琴聲,如珠玉入水,清靈蕩心,恍置身幽谷洞潭中,復如百鳥爭鳴,卻是此消彼揚,絲絲入扣,縷縷怡神;若水曲踠流淌,似鳳漫舞九天,聲揚處如高山飛瀑,鳳鳴雲霄,弦蕩音飄,渺渺而消,意境令人流連難捨。

這琴曲是爲巜遊春》、巜淥水》,仍蔡邕所創五弄中的曲調,撫彈者將這二曲連奏,雖同屬宮聲,但能行雲流水般的暢連,聞之如同一曲,已是不易,更將琴音絲縷盡意,令人身臨其境,琴技當屬天下一流。

蕭慕雲精通音律,心中不由大爲讚歎,望着身側的畫舫道:“想不到竟有人能將巜遊春》、巜淥水》彈得如此引人入勝。”

洛逍遙、古橫山二人但聽琴音扣人心絃,自也是心生讚歎,聽了蕭慕雲言語,古橫山對着站在艙口的箭衛言道:“去吩咐舟子慢點行船,與隔壁畫舫同行,或能再聽一兩弄好曲,哈哈……”

此時但聽隔壁畫舫上一片叫好聲,緊接着聽到有位男子言道:“好、好、水仙姑娘的琴技果然不凡,琴聲悠悠令本公子連流忘返,來呀,給水仙姑娘倒酒,本公子要敬水仙姑娘一杯,哈哈……”

甫一會兒,便聽一位女子言道:“小女子多謝劉公子了。”

想是已將酒敬完,但聽那劉公子又道:“水仙姑娘不僅琴藝過人,容顏更是令人一見傾心,來、來陪本公子坐坐……”

便聞那水仙道:“小女子略通音律,卻是不勝酒力,不能陪劉公子飲酒,望劉公子見諒,小女子……啊……”

接着又是一聲驚叫,又聞水仙道:“劉公子請自重……”

“自重?諸位,聽到沒有,哈哈……一位青樓女子叫本公子自重,水仙姑娘,你是不是以爲你還是花魁?有人護你捧你,哈哈……本公子今晚不但要你陪着喝酒,還要與水仙姑娘同牀共枕,哈哈……”

便聽一陣鬨笑之聲響起,洛逍遙聞言眉頭微皺,卻見蕭慕雲已起身步出艙外,又聞那水仙一聲驚叫:“放開我、放開……”

只見艙外的蕭慕雲身影一閃,已然向那畫舫的頂上的敞臺掠去,洛逍遙一愣,忙與古橫山起身趕岀艙外,但聽那敞臺上傳來蕭慕雲的嬌叱聲,在幾位侍女的驚呼之中,一團黑影從敞臺飛出,“撲通”落入水中,水花四濺,藉着舫廊燈火望去,一個漢子掙扎着浮出水面,又聽一慘叫聲響起,卻是那劉公子的聲音。

洛逍遙與古橫山心恐蕭慕雲有失,皆縱身向那船舫的敞臺掠去,身影落定,便見蕭慕雲伸手扶起身邊一白衫女子,那女子年約二十,清麗的容顏帶着淚花,使人心生憐憫,想必她就是劉公子口中的水仙姑娘。

亭柱前的敞臺木板上,正趴着一位身着綢袍、年有二十餘歲的富家公子,應是那劉姓公子無疑。只見他嘴角淌血,身前臺板上有兩顆帶血斷牙,想是被蕭慕雲一掌拍落,亭內的圓桌邊,坐着三位目瞪口呆書生打扮之人。

但聽一陣腳步聲,亭中的樓梯門奔出三位勁裝漢子,望見臺板上趴着的劉公子,頓時一臉驚狀,其中一人口喊“公子”奔前相扶,另倆人卻是抽刀奔向洛逍遙,一左一右砍來。

古橫山冷哼一聲,閃身向前,右手一拳擊出,左手反腕一抓,右邊的漢子刀未砍下,便覺胸口一痛,不由得連退數步,撞向亭中圓桌,“咣噹”數響,碟杯紛飛,在那幾位文人驚叫聲中,圓桌翻倒而落。

而左邊的漢子,但覺手臂一麻,佩刀自也握之不住,身子一輕,眼前人影晃動,天旋地轉,竟被古橫山掄起丟落河中。

那扶着劉公子而起的漢子大驚失色,對着古橫山喊道:“你……你可知我家公子是誰,膽敢……”話音未落,卻便欺身而至的古橫山捏住脖頸,身子騰空,亦被扔在河中,一時間敞臺上鴉雀無聲。

蕭慕雲望着臉帶淚珠的水仙笑道:“水姑娘莫怕,待將這惡徒扔入河中餵魚,爲姑娘出氣……”

那劉公子身靠亭柱,捂着已經紅腫的左頰,驚恐着支吾道:“你敢……你們可知道本公子仍……”但見古橫山雙眼一瞪,卻也嚇了不敢再說。

蕭慕雲心想這劉公子應是南唐官宦子弟,略一思索,拉起水仙的玉手道:“水姑娘琴藝高超,資容清麗,何必委身在這污塵之中。”

靠近水仙俯耳輕言:“姑娘家在何處,不若先隨我離開此地?”自是心恐自己三人離開後,水仙會遭這劉公子報復。

卻見水仙搖頭道:“小女子仍犯官之後,入了樂藉,只是不願曲意奉迎……遭人報復遣入“環春閣”中,尚有一個妹妹淪落教坊之中。”言下之意自是怕連累妹妹。

這名喚水仙的姑娘,正是不久前李弘冀款待蕭雁北之時所邀請彈奏琴曲之人,她本是官家小姐,其父得罪朝中權貴,被抄家入的樂藉,淪爲官妓;又因性情剛烈不願屈身侍人,便被遣入青樓行院‘環春閣’之中,卻亦是賣唱不賣身。

蕭慕雲岀身官貴之家,自也明白其中厲害干係,聞言之下望了那劉公子一眼,向古橫山使了一個眼色,古橫山心知她的意思,便盯着劉公子道:“報出你的家世……”

那劉公子但聽古橫山相問,以爲洛逍遙等人也是欺軟怕硬之輩,定了定驚魂,擦拭一下嘴角的血跡,硬氣道:“家父仍我大唐龍虎軍左廂指揮使……”

古橫山未等他將話講完,身形一動,冷哼一聲,便將他脖子捏住,冷眼掃向亭中幾個發抖的文人,但見那三個文人點頭,心知這劉公子所言不虛,便將手一緊,沉聲道:“若是這水仙姑娘日後少了一根汗毛,我便去你宅中將你閹了,明白嗎?”

這劉公子本以爲古橫山等人會忌憚他的家世,未料古橫山等他報出家門之後,反倒惡狠狠警告,心中大驚,脖子被掐之中只得‘唔唔’着點頭,表示聽明白古橫山之言。

蕭慕雲拍了拍水仙的玉手,“水仙姑娘放心,這惡徒若是再欺負與你,我便殺了他……”

望着一直含笑不語的洛逍遙,嘴角微揚,輕笑一聲,“這花雕酒勁恰好,嘻嘻。”腳下一點,縱身掠向自己所乘的船舫,洛、古二人相視一笑,點了點頭,也自向那畫舫縱身躍去。

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七二章   出海(下)第七十三章 渡口驚變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一三三章 誅殺卓青蓮(二)第一八二章   大愛無情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第一六九章 一世錢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八十章 詠竹第一零九章 趙杜氏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一七八章   報仇雪恨(四)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八十章 詠竹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一四三章 太易心經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一零八章 雙龍池第七十六 白髮哀情出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一零八章 雙龍池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七十一章 負情蠱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九章 破敵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五章冷刀第三章 送親第七章 刺殺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一一八章 清風驛刺殺(三)第一八五章   兵變(下)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一零二章 高平之戰(四)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二十章 舌戰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七十八章 策馬論俠義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八十六章 破境第三十三章 獻寶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零四章 降龍掌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四十三章 龍衛營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六章 敵襲第十章 百蟲毒經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十二章 救人第三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一零七章 解散通寶閣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一四七章 涼州行(四)
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七二章   出海(下)第七十三章 渡口驚變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一三三章 誅殺卓青蓮(二)第一八二章   大愛無情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第一六九章 一世錢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八十章 詠竹第一零九章 趙杜氏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一七八章   報仇雪恨(四)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八十章 詠竹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一四三章 太易心經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一零八章 雙龍池第七十六 白髮哀情出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一零八章 雙龍池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七十一章 負情蠱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九章 破敵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五章冷刀第三章 送親第七章 刺殺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一一八章 清風驛刺殺(三)第一八五章   兵變(下)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一零二章 高平之戰(四)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二十章 舌戰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七十八章 策馬論俠義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八十六章 破境第三十三章 獻寶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零四章 降龍掌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四十三章 龍衛營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六章 敵襲第十章 百蟲毒經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十二章 救人第三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一零七章 解散通寶閣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一四七章 涼州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