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5章大漢風

太興六年已經即將走到了末尾。

雖然說斐潛和曹操依舊在對峙,但是兩個人不約而同的其實都將目標轉向了舊有的那些勢力。

或許是一種巧合,或許也是一種必然。

有時候斐潛會在想,爲什麼三國在後世會是一個持久吸引了許多人的時間段,或許是因爲這個時間段裡面的人物,或許是因爲在其中發生的故事,但是更多的,依舊是在這一段混亂之中碰撞出來的那些人性的光華。

不僅僅是有光明的,也有黑暗的。

有卑劣的出賣,也有璀璨的忠義。

每個人,從皇帝到士族,然後再到普通的百姓,都在這樣的混亂碰撞之中,迷茫,尋找,掙扎。皇帝不知道大漢怎麼了,士族知道怎麼但是不知道要怎麼去做,百姓最能體會到了其中的慘痛和苦楚,但是說不出來。

亂世的掙扎,纔是三國。

將一個碩大的大漢王朝摔碎了給人看……

零散,破碎,不成型。

每一片都是大漢,每一片也都不是大漢。

有人想要重新建一個,有人想要將其補完整。

而現在,曹操朝着荊棘邁開了腿,舉起了刀。

但是有人認爲曹操這樣做沒意思……

或許是因爲這些人覺得社會的變革,時代的變遷,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一個新的時代和舊的時代的碰撞,文化的演變,能讓他們多吃一碗粉麼?就像是潁川傳來了變化和消息的時候,還有一些人根本不在意,只是在研究着自己究竟能不能在青龍寺裡面佔據一席之地,亦或是新來的女官甄宓那套裙裝真漂亮,身材真窈窕,若是能那啥,便是那啥啥……

『大漢之風,又是有些變得輕些了……』

堂內,坐着的都是大儒。

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被認可的學者。

除了龐統荀攸等大員之外,還有鄭玄,司馬徽,黃承彥,龐山民,令狐邵,崔林,譙並,董永,張裔,王衝等等……

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的人比較有名,但是有一部分的人只是在部分區域內有些名頭,但是不管怎樣,今日坐在堂內,都代表了一個相同的身份,就是三色旗幟之下的帶鹽人。

大漢需要帶鹽人。

若是大學者不做聲,難不成天天去聽小學徒咋呼麼?更何況小學徒也未必能發聲。

這就是斐潛應對之法。

嗯,其中的一環。

在青龍寺當下,有了越來越多的話題被挖掘出來的時候,斐潛覺得,有必要將這些學者都召集起來,相互通個氣,以免在某些環節的時候出現誤傷,亦或是不小心導致了整體思想上的偏差,至少不能被潁川的風給吹歪了。

這個氣,就是風氣。

大漢風氣。

有時候這個話題會顯得比較空泛。

可對於當下的這些人來說,這個話題剛好。

因爲斐潛就是要讓這些人在青龍寺裡面去帶領,去轉變。或許就像是曹操一樣,去面對荊棘,去舉刀砍伐。又比如管寧的『薄葬』理論。這個切入點其實很好,但是當下撬動的也僅僅是其中一點,而斐潛需要帶動整個的面。

當斐潛說『大漢風氣』的時候,衆人就相互看了看,或是沉思,或是振奮。

因爲,文人其實比較喜歡『風氣』這個詞的,有時候動不動感慨,亦或是指點江山的時候,就喜歡用上這個詞語。

斐潛所言,自然也不是隨口亂說。在整個大漢,從西漢到東漢期間,風氣確實略有變化。有時候說『風氣』此詞太空,但是又是大漢上上下下在社會生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或者說是一種社會羣體心理和羣體意志的外在表現,也是大漢文化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現之一。

『漢初,偏急,偏輕,銳氣有餘,而沉穩不足。』斐潛緩緩的說道,『時有楊子云有曰,當取重去輕,取四重,去四輕,以重言、重行、重貌、重好爲佳。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故以輕求重,乃漢初之風,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子亦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也,其意乃相合也。』

斐潛說到了楊子云,川蜀幾名學子的腰桿明顯挺直了一些,神采也略有飛揚狀。畢竟這個曾經的川中翹楚,也算是給川蜀好好的漲了一波臉。

在兩漢的時代風雲變化之中,從漢初最開始的『輕狂』到了後期求其『穩重』,這也是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事情,幾乎在每一個朝代開始的時候,都會走這樣的一個過程,但是因爲前秦太短,而漢代算是第一個長期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體,自然更有些別樣的意味。

鄭玄點了點頭說道:『漢初多狂放急切,君臣無禮而立,以至有飲酒爭功,妄呼以醉者,更有甚者當庭拔劍恐嚇擊柱之輩,皆因無禮而起,狷狂太盛之故。』

斐潛微微點頭。

基本上來說,每一個王朝在草創期,都會遇到的『一百五』定律。一百五十人以下,管理者甚至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規章制度,以人格或是魅力就可以直接進行有效的領導,而一旦突破一百五十這個人數,各種各樣的問題就體現出來了……

這個定律或許有些偏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說明了組織架構管理上面的問題。就像是當下,斐潛的政治集團逐漸的擴大,最底層的官吏和斐潛的距離在被不斷的增大,除了在斐潛身邊的這一羣人會比較容易的接觸到斐潛,並且受到了斐潛的影響之外,那些中層,或是底層的官吏在長期外放的過程當中,會不會出現一些問題?

水鏡先生司馬徽也說道:『漢初叔孫通依世諧俗,制定朝儀,以定規矩,乃分輕重,此爲長治久安之要也……』

對於在廳堂之內大多數參會者來說,都覺得自己能夠參加此次的會議,是代表了一定意義上的創舉,甚至可以說將見證,或是奠定了將來大漢治國理政的基礎和標準,每個人都十分的興奮,在鄭玄和司馬徽開頭之後,便是這邊一言那邊一語的議論了起來。

儒家麼,似乎先天對於這種『禮儀規範』就很有興趣。

斐潛一邊聽,一邊讓王昶和諸葛瑾在一旁記錄。

整個執政的風氣,是從上至下的。

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爲下面的風都是散亂的,若是要以下面的爲準,那麼上面的自然就是昏頭昏腦,毫無頭緒。

所以只有在政治層面上的風氣統一了,纔會對於整個大漢社會層面造成影響。

就像是西漢初期,因爲上層政治層面的原因,導致很多時候爲了解決問題,就是急躁的推出各種法律法規,而這些法律法規又因爲相互之間沒有很好的系統化,最終導致相互違背,甚至衝突。

西漢當中就有記載說當時的『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說明大漢當時即便是專門的法律工作者,也無法適應這種混亂且無序的律法,更談不上利用律法來有效的解決糾紛,調理社會衝突了。

以至變成了,『人輕犯法,吏易殺人』!

動不動就出臺一個什麼新法規,根本不講究什麼相互關聯,也不管什麼後續影響,顧頭不顧腚的法律法規,使得在漢武帝之時酷吏橫行。這些酷吏或許有個別人是忠心爲國,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藉着雞毛當令箭,以各種拗口混亂的法律法規謀取個人私慾,『剛暴強人』,害人不淺。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吃過了苦頭的大漢上層建築開始轉變了風向,開始求謹求厚。

東漢光武帝中興之時,光武帝自己就非常嚴謹,持重避輕,不浮誇不奢靡,『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有這樣一個皇帝在前,大臣們自然也必須保持一致。

嗯,至少在開會的時候保持一致。

另外一個方面,因爲劉秀約束自己,所以他也對大臣,尤其是功臣較爲寬厚。他常告誡功臣『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

這無疑是比較成功的,在光武帝時期的功臣,多數能夠善終。不像西漢開國將帥彼此間常常怒目相向,甚至刀兵相見,爭功爭賞,人腦子打出狗腦花出來……

而當下斐潛召開這樣的一個會議,就很自然的被衆人認爲是類似於光武帝這樣的舉措,是爲了提前安排和告誡羣臣,要約束自身,要兢兢業業。

這無疑是一件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

一方面說明了斐潛並非想要完全摒棄經文,驅逐儒家,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斐潛是一個成熟的政治領導者,能夠未雨綢繆,勝過亡羊補牢。

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領導者是亡羊還不補牢的……

『如今天下輕悍好鬥,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人皆輕心,動則攻剽椎埋,亦有劫人作奸者不知凡幾……』

『當盪滌煩苛之法,每事務於寬厚是也……』

『正是,若以敢悍精敏,巧附文理,風行霜烈,擎譽喧赫之輩爲上,恐事不安民不寧,社稷難以穩固,天下亦不得安生啊!』

『驃騎大將軍如今以進賢良,摒絕貪腐,退棄酷苛,正是仁厚之政,天下之福也!』

『雖說如此,然律不可盡免。所謂掘冢鑄幣,任俠併兼,借交報仇,篡逐幽隱,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鷲者,當嚴懲不怠!』

『……』

討論相當的激烈。

東漢人崇尚道德,社會上盛行謙讓之風。

嗯,至少是表面上的。

在東漢初期,在生活中上上下下身體力行,謙讓之態蔚然成風。並且這種謙讓的範圍是十分廣泛,凡對他人的忍讓、恭順和對名利的推讓都可以被稱爲『謙讓』。

此類事蹟在《後漢書》中十分常見,但是隨之而來的,便是沽名釣譽。就像是後世有人排隊,相互謙讓,然後發現有人不排隊,結果還佔據了好位置,這尼瑪還讓個屁?

因此對於『插隊者』的懲罰的力度和速度,也就決定了是否能夠保持秩序的穩定。

一方面要認識到『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另外一方面也要建立一套對於『利』的標準,否則定然會有人『不避刀鋸之誅』,瘋狂的追逐利益。

這就是斐潛給這些學者大小儒者規劃出來的一個框架。

大漢,風氣。

在後世裡面,斐潛見過太多的沽名釣譽的行徑,但是並非所有的具備『沽名釣譽』性質的行爲都是壞的,比如某些名人給災區捐款捐物,只要真的是在捐,而不是藉着捐的名義搞事情,亦或是出口轉內銷謀取利益,那麼這樣的『沽名釣譽』也並非完全不可。

儒家,原本就承載着教育的責任,這是儒家的創始者孔子一開始就擔負在肩上的豐碑,所以沽名也罷釣譽也好,重點是要做了什麼事,而不是唱得什麼歌。只要搞清楚這一點,就不會在後世動不動要列隊看拉丁舞,尬笑聽謝謝你了。

斐潛看着衆人議論紛紛,和龐統荀攸交換了一下目光。

龐統微笑着,點了點頭,迴應了一下斐潛的目光,而荀攸則是若有所思。

荀攸跟隨着斐潛也有一段時間了,可是他依舊有時候會覺得斐潛一次又一次的超出自己的想象範圍。

在荀攸感覺之中,斐潛就像是一個高居在天下棋盤之上的棋手,輕易的搬動着棋盤上的棋子,而身處於棋盤上的棋子,卻看不清迷霧之外的天地,只能是看見自己前進的方向……

作爲棋盤的基石,是啞巴,是聾子,是瞎子。

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能發出聲音的,是棋子。

可是棋子也不能脫離自身的位置,當其脫離的時候,就是死亡的降臨。

而在棋子之上,那些指揮着棋子的手,是否願意聽,願意看,亦或是思索未來,那就是可能決定了棋盤勝負的關鍵。

荀攸微微擡頭看了看斐潛,又看了看堂中正在激烈的討論的衆人。

這些人都是棋子,包括荀攸自己。

是的,這些棋子都在發聲,似乎都在爲了自己的未來在發出聲音,可是明晰未來的,卻只有一個……

斐潛倒是沒有關注到荀攸的心理活動,他更多的是注意到了現場的那些言論。

民衆需要一個聲調,需要一個風氣。

捂着民衆的嘴,蒙上民衆的眼鏡,刺破民衆的耳朵,並不是什麼好主意,因爲民衆會痛的,痛得越深,便是記得越深刻。

還不如給民衆一個發聲的渠道,一個表達的途徑。

這個民,自然也包括四民之一的『士』。

就像是斐潛給這些士子,這些學者,這些儒家子弟規劃出來的這個渠道。

青龍寺大論。

兩次青龍寺大論,目的都很明確。

第一次的時候比較倉促,但是因爲之前有蔡氏藏書,有守山學宮,有熹平石經,有蔡邕龐德公等大儒的背書,所以第一屆青龍寺大論的『正經』,還是相對來說比較成功的。在第一次青龍寺大論之中,表面上是針對經文,而實際上是在對人。

有了對於經文的『求真求正』,後面對於官吏的去貪去腐,纔有了不可動搖的理論根基。斐潛在制裁那些官吏的時候,所引發出來的副作用才被壓制到了較低的程度上。

因爲,有真就有假,有正就有邪。

斐潛在清理貪腐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是一種類似於『求真求正』的過程。並且在降低了聖人化的孔子地位的同時,也就拉低了儒家這個『士』的層級,使得天下『四民』,有了能夠再一次愉快玩耍的機會……

而這一次的青龍寺大論,也是一樣。表面上是求『正解』,實際上是在『正經』之下的引導民衆的正確行爲,是經書的延伸,社會的風氣。

這些話斐潛雖然沒有明講,但是對於在場的衆人而言,或多或少的都感覺到了其中的重要性,並且在之前大閱兵之中那種尚武的氣息,也刺激了這些學者迫切的想要拔高自己,來對抗,或是來保住自己的地位。

因爲有前車之鑑啊,在前秦和漢初,那種戰亂環境之下,軍事上面的重要性導致了重武輕文,甚至漢代開國皇帝和軍功勳爵更是公然調戲儒生取樂。大漢當下也是面臨着混亂的環境,若是不能做出一些什麼事情來,說不得又是淪落到了『武夫』之下,飽受欺凌。

時代在變化,技術在變化,精神層面上的這些,同樣也需要變化。

如果人的思想趕不上這些變化,是一件很可怕,也很可悲的事情……

所以,斐潛必須要讓這些習慣發出聲音,並且能夠比較系統的發聲的這些人動起來。

不可否認的是,在大漢當下的這個階段,儒生,儒家,以及相關的經文等等,會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的重要文化傳承的途徑。儒生儒家在轉變社會風氣中具有難以估量的作用,社會輿論的力量也可以促進民衆朝着更爲健康和有序的方向去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只要控制好這個度。

讓正面的道德觀念,滲透到大漢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以一種無形的氛圍影響民衆的潛意識,牽引着大漢民衆的思維模式和行爲方式,形成強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動整個華夏文明滾滾向前。

這一切,『士』當中的這種教育作用,不可或缺。

這是一場文化上的戰鬥。

既然曹操以『言』相誘,那麼斐潛就應『言』而破之。

畢竟這也是華夏文明之劍上面的刀刃,用得好,自然無往不利,用得不好,便是自能割傷自己……

第1023章 信物第2170章蝦仁豬心第2492章抽梯策第五六五章 工藝當中的瓶頸第2620章南中,究竟是什麼中第九零八章 亂長安(三)第3023章 遭遇之戰和遭遇知戰第3208章異第1666章 韋端的箭第2194章何爲刁民第2815章兵卒百姓有分別,人生大腸包小腸第1610章 追求和對手第1378章 人心第六七七章 最簡單但是最嚴重第2757章 父慈子孝滿堂大孝第2892章將令,軍在外不受第3366章 走樣和變形,稻草的威力第1629章 多選(加更)第1205章 正確的選擇未必有正確的結果第2669章忠孝兩全第2565章閱讀理解小技巧第2817章二分三分皆謀劃,孫周兩人小商議第3018章成長終究都是相互的第3176章 人多戰術也有終結之時第1853章 包圍和反包圍第3413章 似曾相識第七三九章 窮山惡水出胡人第2246章混亂的根源,生死的瘋狂第1844章 有策不可用第三九五章 吃獨食第3437章 門下武夫第3450章 優勢劣勢第2453章加封的風波第2127章花落葉紛飛第2658章齊齊整整第1147章 吃或是不吃第1088章 送走的和留下的第3327章 你是誰第八七八章 不速之客(三)第3273章 明白還是不明白第九五七章 戰場上的飛熊第2441章差異的多少第3175章 循規蹈矩也有千變萬化第三八一章 出征前第五四十章 那一片脫離樹梢的殘葉第八四七章 另一個戰場(六)第1591章 一柄中興劍第1639章 陽光之下第2845章掙扎第2928章歲暮遠爲客,邊隅還用兵第六六六章 會喊666的鹹魚第1854章 攻擊和反攻擊第1525章 接戰(加更,感謝一直支持的各位)第2129章臨事方知難第1025章 影響第四十七章 喝了這一碗還有兩碗第三三一章 馬氏後人第1600章 四方烽火人第二四三章 問心無愧第九零九章 亂長安(四)第1245章 平陽城下三通鼓第2766章 揚長避短第1997章幽北紛亂,大戲開場第1502章 誰咳誰的丹第2662章文章明面第3079章 根第3254章 價值第2691章東西合審孔文舉第2126章稱兄與道弟第2273章老問題遇上了老手段第2473章正經和正解第1897章含笑半步,似癲非癲第二二八章 三方會談第1600章 四方烽火人第1046章 商隊帶來的新情報第1964章枕間營業,體外風聲第1553章 進退爲難第2642章體面之中變化第1600章 四方烽火人第1044章 殺人不過頭點地第2427章你想我想大家都在想第1407章 風雲動第九六五章 在臆想中的局勢第1233章 箭於弦上第3076章 雍涼之中說悲歡第四二一章 條件和憑證第2317章打臉的文章,歷史的車轍第2693章新人舊人過來人第2208章這個感覺第1578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第2069章來日方長,子承父業第三二七章 徵調第2504章退一步第五八七章 裝醉和裝傻第五五八章 絕世的黃忠箭術第1462章 鬧局第1762章 下沉第2634章周氏價值第1553章 進退爲難第九一五章 亂長安(十)
第1023章 信物第2170章蝦仁豬心第2492章抽梯策第五六五章 工藝當中的瓶頸第2620章南中,究竟是什麼中第九零八章 亂長安(三)第3023章 遭遇之戰和遭遇知戰第3208章異第1666章 韋端的箭第2194章何爲刁民第2815章兵卒百姓有分別,人生大腸包小腸第1610章 追求和對手第1378章 人心第六七七章 最簡單但是最嚴重第2757章 父慈子孝滿堂大孝第2892章將令,軍在外不受第3366章 走樣和變形,稻草的威力第1629章 多選(加更)第1205章 正確的選擇未必有正確的結果第2669章忠孝兩全第2565章閱讀理解小技巧第2817章二分三分皆謀劃,孫周兩人小商議第3018章成長終究都是相互的第3176章 人多戰術也有終結之時第1853章 包圍和反包圍第3413章 似曾相識第七三九章 窮山惡水出胡人第2246章混亂的根源,生死的瘋狂第1844章 有策不可用第三九五章 吃獨食第3437章 門下武夫第3450章 優勢劣勢第2453章加封的風波第2127章花落葉紛飛第2658章齊齊整整第1147章 吃或是不吃第1088章 送走的和留下的第3327章 你是誰第八七八章 不速之客(三)第3273章 明白還是不明白第九五七章 戰場上的飛熊第2441章差異的多少第3175章 循規蹈矩也有千變萬化第三八一章 出征前第五四十章 那一片脫離樹梢的殘葉第八四七章 另一個戰場(六)第1591章 一柄中興劍第1639章 陽光之下第2845章掙扎第2928章歲暮遠爲客,邊隅還用兵第六六六章 會喊666的鹹魚第1854章 攻擊和反攻擊第1525章 接戰(加更,感謝一直支持的各位)第2129章臨事方知難第1025章 影響第四十七章 喝了這一碗還有兩碗第三三一章 馬氏後人第1600章 四方烽火人第二四三章 問心無愧第九零九章 亂長安(四)第1245章 平陽城下三通鼓第2766章 揚長避短第1997章幽北紛亂,大戲開場第1502章 誰咳誰的丹第2662章文章明面第3079章 根第3254章 價值第2691章東西合審孔文舉第2126章稱兄與道弟第2273章老問題遇上了老手段第2473章正經和正解第1897章含笑半步,似癲非癲第二二八章 三方會談第1600章 四方烽火人第1046章 商隊帶來的新情報第1964章枕間營業,體外風聲第1553章 進退爲難第2642章體面之中變化第1600章 四方烽火人第1044章 殺人不過頭點地第2427章你想我想大家都在想第1407章 風雲動第九六五章 在臆想中的局勢第1233章 箭於弦上第3076章 雍涼之中說悲歡第四二一章 條件和憑證第2317章打臉的文章,歷史的車轍第2693章新人舊人過來人第2208章這個感覺第1578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第2069章來日方長,子承父業第三二七章 徵調第2504章退一步第五八七章 裝醉和裝傻第五五八章 絕世的黃忠箭術第1462章 鬧局第1762章 下沉第2634章周氏價值第1553章 進退爲難第九一五章 亂長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