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最後的難題

詩續數介小月的戰略打擊。加上由數千萬美軍引發的暴‘亂’。愕竹在美國本土迅速恢復正常秩序變成一種奢望。

根據實際情況。在躬年舊月3!日之前,即美國正式簽署投降書之前。共和國說服了包括歐州在內的所有盟友。在戰後繼續對美國實施軍事管制,直到美國有能力生產出足以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生活與生產物資爲止。因爲歐洲的關係,規定在戰爭結束兩年之後,即傷年 0月引日之前對美國的基本情況做一次全面調查。以確定是否有必要繼續進行軍事管制。

當然,權力與責任掛鉤。

雖然明知道這是共和國爲了控制美國故意採取的行動。但是歐洲的實力不足以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甚至沒有能力保證數億美國人能夠填飽肚皮。所以歐洲只能在這個問題上做出讓步。爲了避免共和國利用美國沒有造血能力來長期控制美國,歐洲留了一手,即在兩年之後。如果美國的戰後重建仍然沒有起‘色’。大部分美國人都無法過上正常生活。或者沒有讓美國人過上正常生活的基礎條件,歐洲將參與美國的戰後重建,並且不受限制的在美國全境展開工作。

顯然,這是歐州爲自己爭取到的兩年時間

在某些人看來,這也是歐洲給共和國出的難題,讓共和國陷入新的困境。

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早在大戰爆發之前,共和國當局就爲戰後的‘混’‘亂’局面做好了準備,比如以提前訂購的方式讓印度的糧食生產企業提前購置生產設備。擴大產能。以便應付戰後的糧荒。可以說。這個舉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要知道。大戰爆發前。西約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與出口集團,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墨西哥都世界上的主要糧食生產國,其中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還是排名世界前五位的糧食出口國,僅這三個國家生產的糧食就養活了全球近三成的人口。設想一下。如果這三個國家的糧食生產受戰爭影響,哪怕只有一季糧食減產,也會產生嚴重糧荒,甚至是全球‘性’的糧食恐慌。戰後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澳大利亞遭到戰略打擊之後,從鴕年開始。糧食產量就急劇下滑。即便在躬年與有所恢復,也沒能達到戰前規模。直到力田年才基本上達到戰前水平,並且在傷年恢復正常。而因此減少的糧食產量更是高達數億噸。因爲澳大利亞的主要產量區與主要的人口聚居區並不重合。所以戰略打擊對澳大利亞糧食產區的破壞還不算嚴重。相對而言,美國與加拿大的糧食產區與人口聚居區基本重合。加上嚴重的動‘亂’。所以兩國糧食生產受到的影響更加嚴重。根據戰後公佈的數據。直到溺年,美國與加拿大的主要農業基礎設施纔得到全面恢復。而到毖年兩國的糧食產量才恢復到相當於戰前蹦的水平因爲在大戰期間,兩國均損失了大量人員,加上不需要出口。所以相當於戰前賬的水平基本是和能夠滿足兩國民衆的基本生活需求。恢復到戰前水平,已經是聊3年之後了。由此可見,大戰結束之後,僅僅保證引乙美國人與 億多加拿大人的生活,共和國就得費不少的‘精’力。要知道。這7億人每年至少需要引乙噸糧食,而在覽年之前,兩國的糧食缺口高達引乙噸。暫且不說如何生產出這麼多的糧食。僅僅是將引乙噸糧食飄洋過海的運過去,再分發到民衆手裡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事實上,對戰後重建來說。糧食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問題。不管怎麼說。運送6億噸糧食也就是謎口艘次萬噸級散裝貨輪的事,而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共和國就擁有的必艘

相對而言,真正的難題在於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

戰後重建主要關係到兩個問題。一是物資,二是人力。

雖然大戰爆發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之一,不但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還擁有豐厚的工業資源,以及雄厚的工業技術,但是在大戰結束的時候,不但戰略打擊摧毀了美國絕大部分工業設施,美國軍隊的暴動也毀滅了僅存的工業基礎。在美國當局簽署投降協議的時候,別說工業體系,美國本土甚至沒有一家能夠生產鐵釘的工廠,幾乎所有工業產品都需要從國外了進。更要命的是,因爲在大規四口如趴。8。酬泡書凹不懂的體驗!慌獅備打擊中。共和國當局爲了以最快的速度瓦解美國的戰悸…”不但重點打擊了美國的工廠,還將矛頭對準了美國的工人,特別是技術工人。結果就是。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不但沒有工廠與工業設備,還沒有足夠多的熟練技術工人二換句話說,就算共和國能夠爲美國提供足夠多的工業設備。特別是機‘牀’等基礎工業設備,美國也很難在短期內恢復造血能力。如此一來。就得由共和國直接爲美國提供用於重建的物資,特別是鋼鐵、水泥、合成塑料、工程設備等等戰略物資與基礎設備。並且幫助美國培養一批產業工人與建築工人。

相對而言,這還是個比較簡單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早就不是低端工業生產國了,大部分基礎物資的生產工作早已轉移到國外,特別是周邊地區,比如早在田年,印度就成爲了世界上最大的初級工業產品與工業原料出口國,不但生產出了足以滿足共和國市場需求的基礎產品,還將各種低端工業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印度這樣的國家大都是集約集團成員國。而且這些國家都與共和國簽了條約,即用基礎工業產品‘交’換共和國的高端技術,從而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毫無疑問,這是雙贏的買賣,共和國輸出了技術得到了產品,印度賣出產品獲得了技術。也就是說,共和國不需要出錢、至少不需要‘花’很多錢來購買美國戰後重建所需的基礎物資。需要拿出來的只是一些先進技術。準確的說是即將過時的先進技術。而在整個產業鏈條中,隨着美國恢復造血能力。曾經站在世界頂端的美國將跌落到谷底,最終取代印度等新興國家,成爲新的低端工業國。事實上。共和國也是這麼做的。即用衆多在戰前看起來非常先進的技術跟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甚至想日本、菲律賓這些在戰爭初期戰敗或者在戰爭期間開始復甦的國家‘交’換了大批基礎資源,再用這些資源幫助美國重建,最終用在美國建立起來的工廠、已經復甦的美國市場來獲取利益。因爲參與美國重建的主力是共和國企業,所以共和國企業也就順理成章的霸佔了美國的市場,特別是高端市場。最終從中獲取了鉅額利潤。

事實上,這也是衆多集約集團成員國爭先恐後的參與美國戰後重建。甚至不惜以無償援助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的根本原因。要知道。算上加拿大,還是墨西哥,傳統的北美市場擁有人口,而且從地域範圍、資源數量、教育水平、傳統文化等等方面來看,北美市場的發展潛力郗超過了人口是其鈣倍的南亞市場僅從人口數量來看,擁有大約巫億人口的南亞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用戰後幾年流行話來說。誰佔領了美國市場,誰就擁有了未來。

相對而言,真正的問題還是人力資源。

雖然從根本上講,共和國並不缺乏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的人力資源。要知道。戰後重建畢竟是美國的事情,而且戰爭結束之後,至少有勾。萬美國軍人與軍事人員需要遣返回鄉,而這些人都需要通過勞動獲的生活來源,加上因爲戰略打擊而失去勞動崗位的數億美國人。美國本身也不缺乏勞動力。對共和國來說,需要付出的人力資源只是幫助與監督美國戰後重建的人力。事實上。因爲共和國也有上千萬軍人要遣返準確數字是 力0餘萬。而這些人也需要勞動崗位,加上共和國國內大幅度削減軍事產能。社會上可以提供的勞動崗位並不多,所以共和國當局要徵召勞動力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有一點與提供重建物資有着本質上的區別。即共和國當局不能拿技術去給退役軍人發工資。也就是說,要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重建隊伍,哪怕這些隊伍是爲美國的戰後重建工作負責。最終也的由接受重建幫助的美國來買單。可是在此之前。共和國當局必須爲這些人支付薪水,而且還是技照共和國的勞動標準支付薪水。

毫無疑問,這是一筆不的開支!????可以說,爲了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共和國付出了極爲巨大的代價。

這也是歐州在戰後重建的問題上爲共和國製造難題的根本原因。問題是,比起獨霸北美大陸帶來的好處。特別是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的重大影響,這點代價就算不了什麼了。所以從一開始,共和國當局就沒有想過要讓歐洲介入美國的重建工作。並且在大戰結束之前就對美國的重建工作做了規劃。

這其中,第一點就是按照種族來管理戰爭難民。

事實上,共和國在美國與加拿大設置戰爭難民營的初衷就是方便戰後管理。並且繞過強制移民這道坎。要知道,按照國際法,即便共和國是戰勝國,美國是戰敗國,共和國當局也無權錄奪美國平民的基本權利,並且辦領美國期間,爲美國平民提供最基本的人諮主義保障冬一甩給予美國平民最基本的人權。也就是說。只要結束戰爭狀態,即法理上的戰時管制狀態,共和國當局就再也無權干預美國平民在法律框架範圍內的自由活動,更無權強制美國人移民,或者是搬遷。當然,在戰時體制下。共和國當局可以用方便作戰行動,確保當事人基本安全等等理由。強制接受戰時保護,即進入戰爭難民營的美國人接受居住等方面的強制

置。

歐州在給共和國製造難題的時候,也給共和國留下了兩年的時間。

當然,這是大國博弈的直接結果。根據後來陸續公佈的一些資料。在與歐洲進行的談判中,共和國在接受以2年爲期的要求之前,就提出了在這2年間繼續維持戰時管制,不然共和國不會對美國的戰後重建工作、以及美國的社會秩序做任何承諾。

因爲歐洲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堅持。所以共和國還順帶提出了,在戰爭結束後力年,由所有美國人來決定美國的未來,即以全民公決的方式決定到底是維持一個完整統一的美國。還是將美國分解成多個國家。

刀年能夠改變絕大部分美國人的憐值觀與世界觀,那麼2年就能改變絕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地點。

根據戰後披‘露’的一些數據,在毖年舊月引日之前,至少有引乙美國人接受了共和國的強制安置。要知道。大戰結束後,美國人口已經降低到了6億,即相當於一半的美國人接受了安置。顯然,這足以改變整個美國的人口分佈情況,也就爲接下來從根本上分裂美國創造了條件。比如在戰後重建工作上,以白人爲主的新英格蘭地區始終只得到了最爲基本的援助,即只保證絕大部分人不會餓死,至於其他的就得看造化了。而在以亞裔、特別是華裔爲妾的美國西北部地區,戰後重建的級別最高,不但在2年之內完成了大部分基礎設施的重建工作一些大型項目只是開工,還沒完成。還恢復了基礎工業,成爲了美國本土率井,恢復造血能力的地區。

對於共和國的這種安排,歐洲也只能千着急。

不管怎麼說,佔領美國的是以共和國爲首的集約集團,而歐洲不是集約集團成員。更重要的是,即便是集約集團的成員國,也在爲實現自身的利益而努力,並沒有把維護美國的完整統一當成己任。

爲了確定在美國的利益,在力月引日之前,集約集團召開了次擴大會議。

站次會議的焦點話題只有一個,即如何劃分佔領區與分配佔領職責。雖然共和國已經在此之前發出了邀請,歡迎所有集團成員國派遣軍隊,參與佔領美國的行動。並且承諾出兵的成員國都能獲得一塊佔領區,但是在最重要的問題,即要不要按照佔領區來劃分軍事管制區域。或者是按照美國的行政區劃來劃分佔領區,共和國當局從來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甚至沒有就這個問題做出任何說明。毫無疑問。如果不能搞清楚這個問題,那麼對於集約集團成員國來說,佔領美國就只是一句空話,或者說只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也就沒有幾個國家願意吃這個虧。問題是,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不但會得罪共和國,還很有可能錯過戰後的高速發展機會。綜合這些因素,集團各成員國是左右爲難,即不願意放棄,又不想讓共和國獨自決定一切。

事實上,這也是共和國當局在舊月份最關注的事情。

經過輪高強度的首腦級磋商。直到舊月岔日,即美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的前兩天,集約集團各主要成員國纔在最關鍵的問題上與共和國取的一致,即佔領區將根據面積、人口等等因素,成爲各國在戰後美國市場上所佔份額的主要依據,並且與其他因素相結合,來確定各國的戰後利益。也就是說,不由佔領區來決定管制區域與管制方法,而是按照共和國的要求統一管理佔領區。

次日,該決議就在集約集團擴大會議上獲得通過。

也直到這個時候,作爲勝利方的集約集團才解決了戰爭結束前最後一個關鍵問題,而且這也是關係着戰爭是否會結束的關鍵問題。

經過將近6年的‘激’烈戰鬥,以數億人的生命爲代價,第三次世界大戰終於走到了尾聲。

嚴格說來,舊月3 日纔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紀念日。直到這一天的上午,當美國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以及由共和國爲代表的勝利國在同樣的協議書上簽字。戰爭纔算正式結束!

替《‘亂’世英雄》肯求各位兄弟。月的保底月票,以及口月的月票。讓我們在口月一起爲新書戰鬥吧!

第139章 致命打擊第27章 權宜之計第2章 新老組合第138章 高興得太早第79章 硝煙再起第34章 裡應外合第53章 快速調整第3章 風聲漸緊第21章 雄獅之心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61章 圍城戰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90章 天羅地網第25章 輸掉的戰爭第53章 不宣而戰第35章 意外收穫第131章 風捲殘雲第2章 野心家第63章 大胃口第18章 失控的戰艦第37章 鋌而走險第20章 唱高調第34章 民族資本家第12章 憤怒的總統第35章 一鼓作氣第23章 何去何從第42章 幫倒忙第59章 戰場求生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55章 心照不宣第74章 開盤第3章 惡鄰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49章 大蕭條第83章 圍殲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60章 軍事變革第62章 驚弓之鳥第29章 野心家第60章 戰役穿插第78章 主力艦第31章 暗算第2章 臭味相投第112章 行刑第46章 備用計劃第29章 穩定因素第63章 轉變思想第92章 私下媾和第27章 戰略圍剿第91章 全線反擊第2章 職責使然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34章 借刀殺人第94章 喘口氣第123章 全面考慮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23章 問題累積序十東方醒獅第35章 祖國第27章 生死一線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9章 針對性第151章 最後一線希望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2章 赤子之心第50章 籠中的惡魔序十二全體動員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47章 範本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2章 赤子之心第116章 危險重重第89章 戰爭影響第40章 殺雞用牛刀第30章 眼界高低第33章 各有所需序十四鷹擊長空第83章 造勢第25章 無價的道義第81章 壁壘第3章 換屆選舉第60章 造勢第71章 全面爆發第84章 渺茫的希望第14章 兩手準備第78章 燒烤元首第5章 線索第34章 民族資本家第19章 請求援助第101章 爛攤子第15章 鬼把戲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37章 變策第78章 主力艦第71章 吝嗇鬼第42章 兩難處境第19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82章 新境第3章 惡鄰第64章 穩重見長
第139章 致命打擊第27章 權宜之計第2章 新老組合第138章 高興得太早第79章 硝煙再起第34章 裡應外合第53章 快速調整第3章 風聲漸緊第21章 雄獅之心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61章 圍城戰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90章 天羅地網第25章 輸掉的戰爭第53章 不宣而戰第35章 意外收穫第131章 風捲殘雲第2章 野心家第63章 大胃口第18章 失控的戰艦第37章 鋌而走險第20章 唱高調第34章 民族資本家第12章 憤怒的總統第35章 一鼓作氣第23章 何去何從第42章 幫倒忙第59章 戰場求生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55章 心照不宣第74章 開盤第3章 惡鄰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49章 大蕭條第83章 圍殲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60章 軍事變革第62章 驚弓之鳥第29章 野心家第60章 戰役穿插第78章 主力艦第31章 暗算第2章 臭味相投第112章 行刑第46章 備用計劃第29章 穩定因素第63章 轉變思想第92章 私下媾和第27章 戰略圍剿第91章 全線反擊第2章 職責使然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34章 借刀殺人第94章 喘口氣第123章 全面考慮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23章 問題累積序十東方醒獅第35章 祖國第27章 生死一線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9章 針對性第151章 最後一線希望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2章 赤子之心第50章 籠中的惡魔序十二全體動員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47章 範本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2章 赤子之心第116章 危險重重第89章 戰爭影響第40章 殺雞用牛刀第30章 眼界高低第33章 各有所需序十四鷹擊長空第83章 造勢第25章 無價的道義第81章 壁壘第3章 換屆選舉第60章 造勢第71章 全面爆發第84章 渺茫的希望第14章 兩手準備第78章 燒烤元首第5章 線索第34章 民族資本家第19章 請求援助第101章 爛攤子第15章 鬼把戲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37章 變策第78章 主力艦第71章 吝嗇鬼第42章 兩難處境第19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82章 新境第3章 惡鄰第64章 穩重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