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鋼鐵雄心

規模還是野心,陸軍的裝備更新計劃均超過海軍

與複合蓄電池首先在汽車上得到應用一樣,“龍翔電池”問世後首先被陸軍“相中”。早在2013,陸軍就製造了第一輛電動坦克。結果可想而知,這輛用Z99改進而來的全電動坦克的造價高達億元,差點讓陸軍後勤裝備部“破產”。

高昂的造價讓陸軍選擇了與海軍一樣的方法:先進行試驗。

被名爲“雷虎”的全電動坦克沒有裝備作戰部隊,也沒有裝備總參謀部下屬的試驗部隊,而是提供給了陸軍後勤裝備部。

隨後幾年間,“雷虎”數次“變身”。

完成電動坦克的基礎性能試驗之後,工程師將“雷虎”大卸八塊,在僅保留底盤與動力推進系統的情況下,改造出了“雷豹”全電動步兵戰車。完成相關測試後,由將其改造成“雷象”全電動自行榴彈炮與“雷犀”全電動自行火箭炮。

通過長達年的測試,陸軍對全電動裝備做了總結。

在後勤裝備部提交的總結報告中,最先提到的不是全電動裝備的優越性能,而是全電動裝備對陸軍後勤保障系統全新要求。

與空軍、海軍不同,陸軍裝備對後勤保障的要求更高。

空軍戰機與海軍戰艦的主要動力來源仍然是使用礦物燃料的內燃機與外燃機(渦輪發動機),即便是“劍魚”號潛艇,也不用考慮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補充電能。即便是配備了電動渦輪加速器地戰機,也能在完成作戰任務後回到基地補充電能。陸軍地情況完全不一樣,不管是坦克、還是步兵戰車、自行火炮,都不能在完成作戰任務後丟下陣地,返回後方營地補充電能。

陸軍要想全面換裝全電動裝備。首先就得解決戰地“充電”問題。

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小型聚變反應堆。

與海軍相比。陸軍對聚變反應堆小型化地要求更高。至少能用運載機動式戰略彈道導彈地重型卡車運輸。最好做到能用Y-14類地戰術運輸機空運。也就是說。聚變反應堆地總重量必須控制在70以下。最好控制在50以下。

爲什麼不考慮其他辦法?

用內燃機或者外燃機發電。必須解決燃油運輸問題。使電動裝備地意義蕩然無存;向前線部署裂變反應堆地風險太大。如果戰損。相當於在自己後方扔了一枚原子彈;只有聚變反應堆地能量密度與安全性才能達到作戰要求。

聚變反應堆地小型化並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

到20177年初,連用於航母地聚變反應堆都沒研製成功,更何況裝到載重卡車上的聚變反應堆?

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陸軍就沒有必要全面推廣電動裝備。

彭茂邦壓下了全面發展電動裝備的計劃,將更多的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之中。與海軍聯合開發小型聚變反應堆,與空軍聯合開發高性能軍用計算機,爲物理實驗中心提供數百億研究經費,全面參與“國家戰略防禦計劃”地相關工作。

總參謀長並沒放棄全面推廣電動武器,只是採取了“曲線救國”政策。

在彭茂邦的親自推動下,陸軍在新概念武器研究上走得最快,也走得最遠。

早在2014年,“雷虎”變身爲“雷豹”之後,紀佑國還沒批准第二階段研究項目地時候,彭茂邦就親自撰寫了一份名爲《展望未來陸軍》的發展報告。嚴格說,這份報告是由總參謀部專門搞技術的高級參謀撰寫的,只是署名時把彭茂邦的名字放到了最前面。

在這份報告中,未來陸軍與現代陸軍完全不同。

主戰坦克的重量將從50到70降低到20噸以內,配備強勁地電力驅動設備,採用高強度合金裝甲與電磁炮,具備主動與被動防禦能力,是未來軍事網絡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關鍵結點。

該報告面世地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將裡面提到的“未來武器”當作“科幻作品”。

僅僅過了3,很多“未來武器”所必須地新技術與新材料就陸續面世。

高強度合金能使未來坦克具有無與倫比的防禦能力,電磁炮將賦予未來坦克強大地毀傷能力,軍事網絡化將使未來坦克成爲了理想的作戰平臺。

除掉供電系統之外,關鍵還是一個:複合蓄電池的價格。

與海空軍相比,陸軍更重視“價格”。

紀佑國上臺之後,軍費一直向海軍與空軍傾斜,陸軍所佔比例年年降低。到2015年時,陸軍在國防預算分到的份額僅僅只有,雖然仍是三軍“老大”,但是除去人員津貼與裝備維護費用之後,能夠用於採購新裝備的費用卻是三軍中最少的。

與海空軍相比,陸軍的裝備規模又是最大的。

2015年底,

20166年軍費的時候,陸軍提交了一份報告。

按照軍事改革的長遠規劃,未來中國陸軍至少需要2500主戰坦克、3700步兵戰車、2700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輪式裝甲車與2100C輛中小型軍車。

如果每輛主戰坦克配備1200千克“龍翔電池”、步兵戰車950千克、自行火炮與火箭炮11C0千克、輪式裝甲車700千克、中小型軍車550千克,總共需要25515“龍翔電池”。

2015年,“龍翔電池”的總產量爲780~:。即便不在其他地方使用“龍翔電池”,也需要33年才能讓陸軍完成換裝計劃!以實際情況計算,即便在某些次要裝備上使用6級、甚至複合蓄電池,陸軍也需要近30年的時間才能換掉所有老式裝備。

30年之後,陸軍已經開始第二次更新換代了。

以實際情況,別說爲陸軍全面換裝,就算“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優先照顧陸軍航空兵,“龍翔電池”地產量也無法滿足實際需要。

當時,“飛鷹”是陸軍航空兵唯一地全電動直升機。

雖然在試驗部隊的訓練對對抗演練中,“飛鷹”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作戰能力,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飛鷹”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正式,但是在20166年,彭茂邦只批准了一項全電動裝備研製計劃,即“飛鷹”的升級改進計劃。

改進也是針對航電系統,而不是針對動力系統。

直到20166年底,彭茂邦才批准代號“風火輪”的新概念全電動坦克與代號“筋斗雲”的新概念全電動步兵戰車的研製計劃。

與“雷虎”、“雷豹”相比,“風火輪”與“筋斗雲”增添了對新材料的應用研究。

因爲相關計劃還在審批之中,所以潘雲生提供給紀佑國的文件中只做了非常簡單地介紹。

“風火輪”的試驗目標是將戰鬥重量控制在25以內,用高強度合金做裝甲,採用由12級複合蓄電池供電的軌道電磁炮,最大公路速度超過00千米/小時、最大越野速度超過50千米/小時,一次充滿電最大公路行程750千米、最大越野行程300千米。

非常高的指標,比所有在役與國外在研地主戰坦克都要先進。

“筋斗雲”是“風火輪”的“搭檔”,機動性能相差不大,只是換裝了威力小得多地電磁炮(電熱炮爲備選主戰武器)、增添了重型反坦克導彈,要求搭載至少8全副武裝的步兵,並且具備爲步兵提供彈藥保障的能力。

看完相關報告,紀佑國都在懷疑陸軍的研製計劃能否取得成功。

作爲陸軍的獨立兵種,陸軍航空兵也在20166年提出了新概念電動裝備的研製計劃。

重點不是武裝直升機,而是重型運輸直升機。

相對而言,重型運輸直升機地意義比武裝直升機還要重大。

在紀佑國提出的軍事改革中,未來陸軍地主要作戰任務不是打大規模會戰,而是應對各種突發性武裝衝突與局部戰爭。隨着三軍聯合作戰初具規模,陸軍對自身火力、防護的要求正在降低,對機動性地要求急劇上升。

戰略機動性需要與空軍、海軍合作。陸軍能夠做的就是提高部隊地戰術機動性。

快速突擊能力是陸軍戰術機動性的主要體現,而快速突擊就得依靠以運直升機爲主的戰術空運能力。

一支具備強大快速反應能力的陸軍肯定擁有數量龐大的運輸直升機。

美軍的運輸直升機超過2300,俄羅斯擁有1700運輸直升機,法國擁有,英國擁有,連日本都擁有500多架運輸直升機,而第四次印巴戰爭結束時,共和國的運輸直升機不到。比起龐大的總兵力相比,陸軍航空兵明顯偏弱。

發展陸軍航空兵的關鍵仍然是複合蓄電池的產能與價格。

陸軍航空兵的發展報告提到,如果要建立空中突擊旅,至少需要採購400運輸直升機,加上其他部隊,陸軍航空兵總共需要採購2100架運輸直升機。如果全部爲全電動運直升機,至少需要15000~:“龍翔電池”。

由此可見,複合蓄電池的產量與價格成爲了國防建設的瓶頸。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也對共和國正在推進的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看完三軍報告,紀佑國不得不承認,幾項新技術給共和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共和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繼續求月票,差第三票了,兄弟們努力!

第44章 改寫命運的情報第27章 統一步調第158章 高昂的賭注第14章 收復失地第39章 鬥法第96章 斷臂自救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14章 驟然緊張第20章 關鍵所在第62章 膽大包天第142章 合縱連橫第52章 重大收穫序十三雄鷹展翅第93章 鐵腕首相第141章 最高級別警告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3章 日印結盟第35章 有備而來第63章 外交鬥爭第81章 早死晚死第38章 多兵種聯合行動第4章 新星第53章 新式戰爭第78章 以假亂真第74章 軍控協議第187章 政治化戰爭第98章 並不重要的真相第57章 挑戰與機遇第31章 軍售案第1章 聯合國風雲第82章 堅持路線第20章 重大消息第12章 合二爲一第30章 布控第9章 以退爲進序四深海之狼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32章 大殺器第29章 幕後推手第17章 殊途同歸第3章 餘熱第14章 苗頭第37章 戰術規劃第60章 軍事變革序十一秘密轉運第56章 準軍事力量第77章 三方角逐第119章 二次革命第12章 誘惑第11章 大國的面子工程第70章 針鋒相對第154章 全面挑戰第107章 脫胎換骨第142章 合縱連橫第34章 偷襲得手序十東方醒獅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15章 關鍵因素第2章 政治鬥爭第42章 幫倒忙第41章 光復第121章 天軍登場第40章 關鍵裝備第124章 將帥之別第31章 出國作戰第21章 思想工作第5章 權衡利弊第46章 由守轉攻序十八神秘物質第95章 前程第47章 厲害關係第45章 部署第86章 最後的孤島第92章 裝甲比拼第123章 覆滅第138章 高興得太早第75章 戰爭爆發第60章 戰役穿插第4章 有與沒有第8章 隨敗猶榮第140章 猛虎下山第100章 杯弓蛇影第33章 揮灑自如第95章 搶先攻擊第8章 複雜化第123章 覆滅第115章 面對誘惑第7章 實戰演練第93章 局勢預判第115章 附帶影響第66章 多種可能第113章 戰爭的延續第8章 聯合經營第19章 請求援助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17章 大戰在即第46章 航母風波第61章 未來陸軍第11章 先下手爲強
第44章 改寫命運的情報第27章 統一步調第158章 高昂的賭注第14章 收復失地第39章 鬥法第96章 斷臂自救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14章 驟然緊張第20章 關鍵所在第62章 膽大包天第142章 合縱連橫第52章 重大收穫序十三雄鷹展翅第93章 鐵腕首相第141章 最高級別警告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3章 日印結盟第35章 有備而來第63章 外交鬥爭第81章 早死晚死第38章 多兵種聯合行動第4章 新星第53章 新式戰爭第78章 以假亂真第74章 軍控協議第187章 政治化戰爭第98章 並不重要的真相第57章 挑戰與機遇第31章 軍售案第1章 聯合國風雲第82章 堅持路線第20章 重大消息第12章 合二爲一第30章 布控第9章 以退爲進序四深海之狼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32章 大殺器第29章 幕後推手第17章 殊途同歸第3章 餘熱第14章 苗頭第37章 戰術規劃第60章 軍事變革序十一秘密轉運第56章 準軍事力量第77章 三方角逐第119章 二次革命第12章 誘惑第11章 大國的面子工程第70章 針鋒相對第154章 全面挑戰第107章 脫胎換骨第142章 合縱連橫第34章 偷襲得手序十東方醒獅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15章 關鍵因素第2章 政治鬥爭第42章 幫倒忙第41章 光復第121章 天軍登場第40章 關鍵裝備第124章 將帥之別第31章 出國作戰第21章 思想工作第5章 權衡利弊第46章 由守轉攻序十八神秘物質第95章 前程第47章 厲害關係第45章 部署第86章 最後的孤島第92章 裝甲比拼第123章 覆滅第138章 高興得太早第75章 戰爭爆發第60章 戰役穿插第4章 有與沒有第8章 隨敗猶榮第140章 猛虎下山第100章 杯弓蛇影第33章 揮灑自如第95章 搶先攻擊第8章 複雜化第123章 覆滅第115章 面對誘惑第7章 實戰演練第93章 局勢預判第115章 附帶影響第66章 多種可能第113章 戰爭的延續第8章 聯合經營第19章 請求援助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17章 大戰在即第46章 航母風波第61章 未來陸軍第11章 先下手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