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全面轟炸

在帝國海軍艦隊取得了最後勝利的時候,海軍的承諾也正在逐步兌現。

從28年下半年開始,帝國海軍就將重點放到了後勤保障上來,當時幾乎所有大型戰艦的建造項目都被取消,或者是終止。同時,軍購項目也做了重大調整,而在海軍的發展中,建造商船排在第一位,隨後是彈藥,戰機,後勤保障船隻,基地維持與擴大,人員培訓。這些都屬於後勤保障的範圍。也就是說,從28年下半年開始,帝國海軍就不再擴大艦隊規模,而是爲其他的軍種,或者是兵種服務。

當時帝國在商船方面也採用了標準化的建造模式,其建造方式與美國的“自由輪”,“勝利輪”比較類似,即大量採用標準零件,標準技術,以及標準工藝提高建造效率,承擔商船建造工作的船廠的工人也是輪番作業。在25年,也就是戰爭最緊張,最需要擴大運輸能力的時候,一艘運載能力近萬噸的商船的船臺建造週期不到三個月,到26年,這個時間縮短到了一個半月,其中在26年底下水的“乙1127”號萬噸輪只花了38天的時間就完成了船臺建造工作,隨後進行了6天的棲裝,就正式投入了航運。

在整個戰爭期間,帝國一共有十多家造船廠,數十個船臺在日夜不停的建造着萬噸輪,帝國的海運實力也是翻着筋斗增長。戰爭爆發前,帝國海軍只有126艘軍用貨輪,另外還有2148艘商船,登記總載重噸爲2164萬噸。到24年。帝國海軍已經擁有了1231艘貨輪,商船達到了3741艘,登記總載重噸爲4317萬噸。到27年底,帝國海軍擁有2142艘貨輪,商船4572艘,登記總載重噸爲6412萬噸。到了28年6月底,登記的總載重噸已經超過了7000萬噸!

表面上,這個數字相當的龐大。可是實際上,從27年開始,也就是隨着帝國將戰線向前推進的時候,商船的損失數量開始增加,同時需要承擔地海上運輸工作也急劇增加。按照當時帝國統計的結果,到27年底的時候,至少需要12000萬載重噸的運輸能力才能夠滿足所有的海運要求,可實際上,當時只有不到7000萬載重噸的運輸能力。而隨着進攻美洲大陸的戰鬥開始,特別是在展開對美戰略轟炸之後。需要的總載重噸將達到15000萬噸。如果考慮到今後進攻美國本土,在美國打一場地面戰爭的話,那麼需要的總載重噸將超過20000萬噸。而到28年6月底。海運能力甚至不到需要的一半!

爲了緩解海運的壓力,除了繼續建造更多的運輸船之外,其他的辦法也是不可少的。比如,當時帝國就與德國,波斯達成了物資交換協議。即帝國向這兩個國家提供物資援助,然後將交換獲得的物資運送到前線去,這樣就縮短了後勤保障線路的長度,大大降低了對海運的要求。

當時唐帝國與波斯帝國達成了好幾項長期以貨易貨地貿易協定,即唐帝國向波斯帝國出售地所有武器裝備,以及其他的物資都不需要波斯帝國用硬通貨支付。而只是需要用等價的物資支付。主要地物資就是石油,以及精煉後的汽油,柴油,重油等。這些物資都直接在波斯帝國的港口裝船,走地中海一大西洋航線,將物資直接送到前線去。可以說,在28年的時候,不管是艦隊,還是航空兵。以及地面的坦克車輛,燒的燃料幾乎都是直接從波斯帝國運來的,而不是從帝國本土運來的。而從亞歷山大港,或者是貝魯特港到聖地亞哥的航線長度只有從帝國本土到巴拿馬城的航線長度地三分之一,僅此一項,就至少減少了上千萬載重噸的海運需求。

同樣的,帝國與德國也有類似的協議。當時德國欠下了鉅額的戰爭債務,而帝國就是德國的最大債權國。雖然大部分的債務都屬於長期債務,但是德國總得償還欠債。爲了緩解前線的壓力,帝國通過削減部分債務,讓德國接受了易貨抵債的償還方式。即直接向帝國提供物資來償還欠債,而這些物資都是直接運送到了美洲前線地。從28年初到28年6月底,德國就提供了大概55萬噸的彈藥,20萬噸的食品,5萬噸的藥品以及生活用品。這些物資都是直接走大西洋航線運到美洲戰場的,這至少減少了數百萬載重噸的海運需求。

通過這些辦法,海軍的海運能力暫時還能夠滿足前線的基本需求,可是要達到最大需求,那還得建造更多的運輸船,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就成爲了帝國海軍28年6月之後,直到戰爭結束時最爲重要的工作。當時,聶人鳳定下的28年下半年造船計劃中,光是萬噸輪就需要建造至少750艘,而且還得做好在29年上半年建造1500艘的準備工作。雖然商用船隻的建造難度要比戰艦低得多,可是要在一年內建造2250艘萬噸輪,恐怕當時還真沒有人敢相信這會最終實現。

除了海運之外,其他的後勤保障工作也成爲了海軍在戰爭末期的重要任務。比如彈藥生產。

當時,陸軍的彈藥生產是無法滿足戰爭需要的,而且一直以來,就是海軍負責戰略部隊的彈藥生產任務,而隨着戰略轟炸全面展開,對彈藥的需求量肯定會翻倍提高。當初在對日戰略轟炸的時候,海軍就多次嚐到了彈藥不夠的苦滋味,這次自然是早早就開始做準備了。

27年下半年開始,爲海軍提供彈藥的幾家大型兵工廠都開始擴大生產規模,其中以青島兵工廠最爲積極,在27年就增加了三條生產線,其中兩條是燃燒彈生產線。同時還在英國建造了一條新的燃燒彈生產線。28年的時候,還將生產線建到了美洲,可以說是緊跟軍隊的步伐,向最近的軍隊提供彈藥支援。

其他的幾家兵工廠也相當積極,在青島兵工廠開始向海外擴張之後,這幾家兵工廠也都採用“就近原則”,在前線戰區建立彈藥生產線,爲軍隊直接提供彈藥。從而降低了海運壓力。比如,當時在聖地亞哥的燃燒彈生產線所需要的原料幾乎都沒有從帝國本土運送,汽油是來自波斯,鋼鐵來自歐洲與巴西,硫磺與硝石是本地產的,其他需要的一些特種原料都是從附近的同盟國採購的。

爲了給彈藥生產線提供原料,還在前線建立了大量的工廠。比如,用於生產硫酸與硝酸地化工廠,還有生產炸藥的工廠,製造炸彈彈體的工廠等等。這些工廠後來都被轉交給了所在國。這實際上就是幫這些國家打下了工業基礎。其中很多工廠到現在還在繼續運作。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工廠是當年唐帝國爲了擊敗最後一個敵人而建立的,就連建造這些工廠的唐帝國工人。以及在這裡工作過的工人都難以想到,數十年後,當初用來毀滅敵人的工廠竟然成爲了當地發展的經濟動力與工業基礎,這也許是戰爭帶來的一點好處吧。

基地的建設在當時沒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可是卻對戰後地世界格局產生了最重大的影響。比如,在唐帝國將巴拿馬劃爲了海軍基地之後,巴拿馬運河就掌握在了唐帝國的控制之中。在金斯敦與聖地亞哥成爲了海軍基地之後,牙買加與古巴就成爲了唐帝國地附庸國,而且使唐帝國控制了整個加勒比海地區。戰後,大部分的軍事基地都被拆毀。或者是遺棄,或者是轉交給了當地政府改爲民用,保留下來的都是大型軍事基地,特別是海軍基地。而且唐帝國在戰後還先後與這些軍事基地的所在國簽訂了租借條約。比如戰爭結束後不久,新成立的古巴政府就以每年一元的象徵性價格將當時用來臨時關押戰俘的關塔那摩軍事基地無限期的租借給了唐帝國,而聖地亞哥的租期也長達20年。當時古巴政府向唐帝國出租軍事基地的主要目地是要利用唐帝國的駐軍來穩定國內局勢,同時保證國家的安全,另外數萬駐軍給當地帶來的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畢竟軍人都要吃飯。穿衣,而且這些基本上都在本地採購。

其他很多國家在戰後爲了保證國內的穩定,並且保證國家的安全,都採取了相同的辦法。比如牙買加就將金斯敦租借給唐帝國50年,每年的租金也不過就10萬元而已。而駐紮在金斯敦唐帝國軍人每年能夠給當地帶來2000萬到數十億不等的經濟收入,再加上後來軍屬隨軍的政策出臺後,金斯敦簡直就成爲了帝國軍人的頭號海外旅遊與度假勝地。

通過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網絡化的軍事基地,這也成爲了帝國全球擴張的基本保證。可以說,建立海外軍事基地是唐帝國與軍事基地所在國共同利益的表現,可是誰也不會想到,正是唐帝國的再次全球擴張,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數百個軍事基地,最終導致唐帝國在戰後連續捲入了數次大規模局部戰爭,從而使唐帝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後勤保障中,還有很重要的一件工作,那就是人員培訓,特別是航空部隊的人員培訓,既包括飛行員,又包括地勤人員。

在羅雲衝組建北美洲戰區司令部的時候,帝國航空兵中的轟炸機飛行員的數量是相當緊缺的。按照規定,完成了50次作戰任務的轟炸機飛行員都可以選擇退役,並且領取退役補償金。當時,有至少一半的飛行員選擇了退役,結果導致在羅雲衝需要擴大戰略轟炸機部隊的規模時,卻找不到足夠數量的飛行員!

無奈之下,帝國海陸兩軍都只能用高薪反聘已經退役的飛行員重新服役,而治本的方式還是擴大飛行員的訓練機構,培養更多的飛行員。當時主要的培訓工作是由陸航負責的,可是戰略打擊部隊仍然在海軍的編制之內,而且該部隊肯定會參加對美戰略轟炸,所以海軍的人員壓力也不小,特別是在羅雲衝去陸航的時候帶走了大批的飛行員之後,海軍更需要抓緊時間培訓飛行員。

因爲航空兵遲早要獨立成爲空軍,當時陸軍與海軍達成了協議,共同推進人員培訓,而不是由哪方單獨承擔人員培訓的壓力,畢竟這是吃苦不討好的事情,卻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按照聶人鳳與嚴定宇達成的口頭協議,陸軍負責六成五的人員培訓工作,海軍負責另外三成五。相對而言,海軍出的力不算最多,可是也相當重要。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都已經將羅雲衝頂到了最前面去。特別是在首相基本上明確不在美國打地面戰爭之後,陸軍與海軍統一了方向,統一了口徑,而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的,就只有羅雲衝的戰略轟炸!

從十一月初到十二月底,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羅雲衝可以說是當時最忙碌的一個人了。十一月,戰略轟炸逐步走上了正規,特別是隨着巴哈馬羣島上的機場陸續投入使用之後,戰略轟炸的範圍逐步擴大。同期,羅雲衝手裡的戰略轟炸機羣規模也在穩步擴大。到十二月上旬的時候,羅雲衝已經掌握一支可以將美國東南部所有城市都炸成廢墟的強大打擊力量。

當時,部署在前線的“鵬”式轟炸機達到了600架,其中一大半是新補充的。“狼鳩”式轟炸機超過了1200架,幾乎全是新制造的,或者是送回工廠進行過翻修的。另外,護航戰鬥機的改造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至少有12箇中隊的“遊隼”進行了改造,另外還有超過500架的“遊隼”正在接受改造。而按照哈飛方案進行改造的“遊隼”也將在十二月底之前投入實戰。

準備工作陸續到位,十二月十日,也就是在談仁皓收到回國命令的時候,羅雲衝正式下達了“全面轟炸”的命令,對美戰略大轟炸全面開始了!

第48節 多手準備第21節 海軍先鋒第5節 另類航母第10節 戰爭因素第10節 歐洲上空的鷹第16節 國內壓力第37節 空中先鋒戰第36節 山口的撒手鐗第49節 決戰之機第12節 圍追堵截第29節 遲到的艦隊第5節 佔領軍第52節 匆匆告別第58節 接踵而至第58節 旗開得勝第12節 萬事俱備第30節 胸懷第41節 政治扳機第25節 回天乏術第49節 病癒的校長第48節 撲朔迷離第13節 登陸日本第50節 驅逐艦突擊第16節 安全艦隊第17節 陽奉陰違第80節 倒黴的編號第67節 繃緊的神經第7節 各爲其主第29節 哥們義氣(上)第30節 春季軍演(下)第22節 艦隊出發第17節 最後通牒第27節 伏擊第26節 冒險與賭博第15節 大意的代價(上)第39節 夜間搶位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上)第53節 勝利的曙光第46節 力所不逮第21節 反其道而行之第43節 明修棧道第79節 趁你病要你命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下)第25節 傾國之力第22節 戰爭機器第4節 海軍改組(上)第32節 臨時改變第34節 雙豐收(上)第8節 斷氣的北極熊第54節 果斷追擊第60節 全面轟炸第38節 司令官妹夫第31節 搶時間第51節 催化劑第48節 決勝因素第11節 彈雨中的艦隊(上)第20節 前進第70節 選擇目標第18節 戰略走向(下)第36節 參謀長歸隊第56節 再戰第32節 司令官大會第25節 抓鬮第1節 中斷的行程(下)第52節 飛蛾撲火第45節 沉沒的“大和”第49節 兩頭爲難第1節 載譽而歸第2節 潛規則(上)第69節 後知後覺第13節 死裡逃生(下)第8節 帝國恩怨(上)第16節 陸上旋風第24節 衝鋒的號角第56節 毫不遜色的反應第30節 尖刀第39節 將信將疑第22節 艦隊東進第44節 戰役轉折點第4節 第五艦隊(上)第31節 秘密任務第27節 關鍵點第19節 擦肩而過第6節 經濟枷鎖第13節 磨刀不誤砍柴功第24節 兄弟聚會第65節 戰略空運第34節 巔峰對決第14節 兩強相爭第44節 圍獵第41節 佈局第10節 澳洲捷報第21節 後悔已晚第23節 將軍的責任第35節 逃生第36節 主角登場第1節 載譽而歸第27節 父母親情第63節 撲朔迷離第45節 船隊進港
第48節 多手準備第21節 海軍先鋒第5節 另類航母第10節 戰爭因素第10節 歐洲上空的鷹第16節 國內壓力第37節 空中先鋒戰第36節 山口的撒手鐗第49節 決戰之機第12節 圍追堵截第29節 遲到的艦隊第5節 佔領軍第52節 匆匆告別第58節 接踵而至第58節 旗開得勝第12節 萬事俱備第30節 胸懷第41節 政治扳機第25節 回天乏術第49節 病癒的校長第48節 撲朔迷離第13節 登陸日本第50節 驅逐艦突擊第16節 安全艦隊第17節 陽奉陰違第80節 倒黴的編號第67節 繃緊的神經第7節 各爲其主第29節 哥們義氣(上)第30節 春季軍演(下)第22節 艦隊出發第17節 最後通牒第27節 伏擊第26節 冒險與賭博第15節 大意的代價(上)第39節 夜間搶位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上)第53節 勝利的曙光第46節 力所不逮第21節 反其道而行之第43節 明修棧道第79節 趁你病要你命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下)第25節 傾國之力第22節 戰爭機器第4節 海軍改組(上)第32節 臨時改變第34節 雙豐收(上)第8節 斷氣的北極熊第54節 果斷追擊第60節 全面轟炸第38節 司令官妹夫第31節 搶時間第51節 催化劑第48節 決勝因素第11節 彈雨中的艦隊(上)第20節 前進第70節 選擇目標第18節 戰略走向(下)第36節 參謀長歸隊第56節 再戰第32節 司令官大會第25節 抓鬮第1節 中斷的行程(下)第52節 飛蛾撲火第45節 沉沒的“大和”第49節 兩頭爲難第1節 載譽而歸第2節 潛規則(上)第69節 後知後覺第13節 死裡逃生(下)第8節 帝國恩怨(上)第16節 陸上旋風第24節 衝鋒的號角第56節 毫不遜色的反應第30節 尖刀第39節 將信將疑第22節 艦隊東進第44節 戰役轉折點第4節 第五艦隊(上)第31節 秘密任務第27節 關鍵點第19節 擦肩而過第6節 經濟枷鎖第13節 磨刀不誤砍柴功第24節 兄弟聚會第65節 戰略空運第34節 巔峰對決第14節 兩強相爭第44節 圍獵第41節 佈局第10節 澳洲捷報第21節 後悔已晚第23節 將軍的責任第35節 逃生第36節 主角登場第1節 載譽而歸第27節 父母親情第63節 撲朔迷離第45節 船隊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