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高中頭名(四)

劉錫命等人來到二府街的時候,縣衙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士子,昨日他和盧嘉鴻的一番大鬧讓不少人都認出了他,是以一見他過來,大家紛紛拱手示意。

縣衙禮房的吏員黃濤也記得劉錫命這個今科縣試第一名,朝他揮揮手示意他站在前排領頭。

等到人數到的差不多了,黃濤拿出榜文一一覈對一遍,讓所有人按照長案的順序排好,依次帶着衆人入堂拜見。

劉錫命身着一襲湖藍色錦袍,頭戴四方平定巾,走起路來衣裾飄飄、風姿颯爽,更兼他心中有底,昂首闊步之下也讓許多原本暗自不服的人心生讚歎。

“乙亥科縣試案首劉錫命攜衆士子拜謝老父母提名之恩!”

“拜謝老父母提攜之恩!”

在劉錫命領頭下,五十名中試學子齊刷刷地跪地下拜。

章高軒今天心情顯然不錯,他身着官服端坐在正堂文案之後,捋須笑道:“免禮,諸學子得中此科,一賴陛下恩威,二靠父母供養,三憑自身才學,本官不過恰逢其會而已,還望諸生常思陛下之德,念及雙親之恩,矢志報國。”

章高軒這番話說的冠冕堂皇,劉錫命趕緊再次領頭拜謝。

“今日難得一見,諸生便先一一介紹吧。”

開始的環節是自我介紹,大家好不容易在知縣面前露個臉,當然要自報家門好加深印象。

對於劉錫命這個柳建侯親自要求定爲案首的人選,章高軒要說不好奇那是不可能的,雖然之前已經在考場見過,但是今天他獨立人羣之首,看上去更是別有一番風姿。

章高軒笑了笑考較道:“劉案首器宇軒昂,更兼文采斐然,其文曾言欲至天下太平,必行大同之道,但不知這大同之道可有何說法?”

劉錫命心中一喜,這倒是個宣揚自己理念的好機會,如今自己已經算是半隻腳邁入了士人行列,說話做事也不用像以往那樣畏首畏尾了。

“老父母,諸位同年,請容在下詳稟,大同者,聖人之所期也,然數千年來,未有人講明如何至大同。在下愚鈍,不敢與聖賢比肩,不過自書中得出一些淺見。”

“所謂大同,一曰德至,二曰物至。德至者,聖人之教遍及天下,變風化雨敦厚民風。物至者,衣食用取之物多不勝數,百姓無勞累之苦便可生活富足。欲至此二者,必先削平階級,精研格物之道,以使人盡其力,物盡其用……”

今時不同往日,有竇玉泉和周良纔等人的多方參詳,劉錫命關於大同之論已然有了全方位的考量和完善,在現代哲學的基礎之上,參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唯物主義辯證方法和認知論,現在已然可以獨立一門了。

當然,既然是託古言事,劉錫命也不敢跳出以德爲先的窠臼,只好換了個說法,將其替換爲“建國君民,教學爲先”這類的理念。

而且鑑於還不知道章高軒的政治主張,未免起了衝突到時候雙方下不來臺,劉錫命這次宣講已經儘量將階級鬥爭、發展生產力等方面的內容隱去許多,專講只有做到人人平等,才能真正消弭人禍。

但是就這些內容也已經屬於驚世駭俗了,縣衙裡一干人等誰能想到一個還不是秀才的學子能講出這些東西,更兼劉錫命將公羊派的三世論改變爲治亂世、小康世、昇平世、大同世這四世論,題目之新,內容之廣,讓一干人等聽得瞠目結舌。

臨到末尾,劉錫命長換一口氣結尾道:“想我中國曆五千年之盛景,也不過在治亂世與小康世之間來回往復,其所因者,便是源自這人人不同,人人不等之根,欲至太平,必先斬斷此根,而後乃可臻至大同。”

章高軒從剛纔便已經聽得面色潮紅、情緒激動,忍不住起身走下大堂,拊掌大讚:“妙哉,妙哉,我輩士人常思保民安民,然歷數各朝,無有不變之國運者,倘若行君之道,或可使天下長安。”

說到激動處,章高軒竟然拱手朝劉錫命行禮道:“不想本縣之中,竟然有龍鳳之士,章某與有榮焉。”

那是因爲你不知道什麼纔是真正的階級鬥爭,劉錫命心中浪笑,後世老馬的思想剛剛開始傳播時,也是如同真理一般被全世界共同追求,只是後來老毛子這些把經唱歪了,加上又碰到鷹醬這樣的超級對手,才逐漸失了陣腳。

但是在這個時代顯然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因爲追求公平正義是人類整個羣體的共同願望,加上大同主義對物質世界的分析有理有據,對於沒有經過鷹醬洗腦的人來說是很難抵擋的。

不過這會兒顯然不是傲嬌的時候,劉錫命趕忙長躬回禮:“不敢蒙縣尊如此誇讚,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晚生不過是僥倖而已。”

杜良驥等人滿臉羨慕地看着劉錫命在人前裝逼,有章高軒這番話作保,劉錫命可謂是今天拜訪最大的受益者,等到他們兩人這番話傳出去,劉錫命必定名聲大振,也就算是在士林裡站住腳了。

盧嘉鴻、李奇範和黃睿言等人卻是滿臉複雜地看向堂前的那道身影,眼中映射出來的全都是深深的不甘和憤怒,那模樣像極了自己碗裡的吃食被別人搶走了一樣,但是有章高軒在場,他們也不敢胡亂放肆。

確實如他們所想的,有劉錫命這樣的珠玉在前,其他還有何人能夠讓章高軒高看一眼呢,雖然章高軒已經盡力掩飾,但是不少人還是看出了他對其他士子的敷衍之色,除了如杜良驥、趙向陽這等熟識之人,不少人也有些心生怨恨,只是不敢當場發泄罷了。

待衆人拜別章高軒走出縣衙,杜良驥長舒一口氣衝劉錫命道:“劉兄才識高卓,杜某人心服口服,往後還望不吝賜教。”

“還望劉年兄不吝賜教!”

剩下的四十多人中也有二十幾人跟着齊聲行禮,弄得盧嘉鴻等人尷尬的很,真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哈哈哈”,劉錫命放聲一笑躬身回禮,“我等既是同年,又是同鄉,往後自當互相扶持,諸位年兄,還記得太白樓之約否,大家請吧。”

劉錫命現在正是裝大的時候,話裡話外隻字不提盧嘉鴻的事,不然豈不是顯得他胸無大量。

既然立志要做帶頭大哥,些許銀錢算得了什麼,大不了今天自己掏錢請大家吃喝一頓。

說着說着,杜良驥面色轉而爲笑,“不過這位劉賢弟所說大同之論,我倒是十分有興趣,想我輩士人,所求者不過是天下太平、百姓安生,若他之主張確如其人所說,有治世救民之效,便是蠅附驥尾又有何妨?”

“哈哈哈,你倒真是看得開,今天一定要多同你喝上幾盅。”

第三十一章 貴客來訪第四百七十七章 四處擴張(三)第四十五章 軍事理念第四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漢中風雲(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購買軍械第二百二十四章 龍驤升格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略安南(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明丞相(五)第四十六章 長槍突擊第七十一章 建窯燒磚第五百四十二章 救疫河南(四)第七百二十二章 征服蒙古(六)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二百八十章 府城角力(二)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一百六十五章 永凱當官(六)第五百一十一章 爭奪海權(三)第五百五十四章 救疫河南(十七)第三百七十四章 拯救皇陵(四)第六百六十五章 呂宋漢王(六)第二百六十六章 準備院試(二)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明覆滅(七)第四百四十五章 香港海戰(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怒不興師第一百六十章 永凱當官(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街頭械鬥第四百一十四章 俘獲闖王(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事情始末第六十五章 立功受賞 二第三百零四章 獻忠兵至(十)第四百二十九章 謀劃佈局(二)第十七章 張家大戶第一百九十四章 怒髮衝冠第三百零八章 名振府縣(三)第六百六十五章 呂宋漢王(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耶穌會士第四百五十二章 攻略安南(四)第三十六章 求學鄉里第三百三十章 尋路藍田第三百七十章 馳援鳳陽第一百八十八章 本色盡顯第三十一章 貴客來訪第二百五十九章 逃亡之人第二百六十三章 浙江宗羲(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新房落成第六百九十八章 驅逐韃虜(十)第三百五十六章 逆案中人第四百九十七章 勾結流寇第九十章 整頓村莊第一百五十五章 制度建設第六百四十三章 大明丞相(三)第四百二十二章 彈劾天官(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怒不興師第四百零六章 大獲全勝(二)第三百八十三章 京城盤桓(三)第五百二十五章 佔領臺灣(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呂宋漢王(十六)第三百五十五章 復社衆人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中日常(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傳檄京師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漢中風雲(五)第七百二十四章 朝鮮安南(二)第二百九十五章 獻忠兵至(一)第七十七章 登堂入室第一百零九章 整備禦敵第七百二十二章 征服蒙古(六)第六百零九章 督師中原(十)第七百章 驅逐韃虜(十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救時司徒(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巡按御史第五百一十七章 爭奪海權(九)第三百九十九章 建立船廠(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朱仙之敗(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臨機應對第六百零五章 督師中原(六)第六百三十三章 大明覆滅(八)第一百七十六章 有客到訪第五百零三章 賑濟京城(五)第六百一十八章 督師中原(十九)第三百零九章 名振府縣(四)第六百七十九章 稱王建國第五百九十二章 圖謀宗室(九)第一百九十六章 守株待兔(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城內暴動第三百二十七章 西安之行第三百七十章 馳援鳳陽第九十一章 編練曲兵第六百六十七章 呂宋漢王(八)第五百二十四章 佔領臺灣(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耶穌會士第七百二十五章 朝鮮安南(三)第六百五十五章 清軍南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天下大亂(二)第一百零六章 紡織工坊 一第五百八十三章 救時司徒(六)第六百二十一章 吏治改革(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董家小宛(一)
第三十一章 貴客來訪第四百七十七章 四處擴張(三)第四十五章 軍事理念第四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漢中風雲(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購買軍械第二百二十四章 龍驤升格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略安南(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明丞相(五)第四十六章 長槍突擊第七十一章 建窯燒磚第五百四十二章 救疫河南(四)第七百二十二章 征服蒙古(六)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二百八十章 府城角力(二)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一百六十五章 永凱當官(六)第五百一十一章 爭奪海權(三)第五百五十四章 救疫河南(十七)第三百七十四章 拯救皇陵(四)第六百六十五章 呂宋漢王(六)第二百六十六章 準備院試(二)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明覆滅(七)第四百四十五章 香港海戰(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怒不興師第一百六十章 永凱當官(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街頭械鬥第四百一十四章 俘獲闖王(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事情始末第六十五章 立功受賞 二第三百零四章 獻忠兵至(十)第四百二十九章 謀劃佈局(二)第十七章 張家大戶第一百九十四章 怒髮衝冠第三百零八章 名振府縣(三)第六百六十五章 呂宋漢王(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耶穌會士第四百五十二章 攻略安南(四)第三十六章 求學鄉里第三百三十章 尋路藍田第三百七十章 馳援鳳陽第一百八十八章 本色盡顯第三十一章 貴客來訪第二百五十九章 逃亡之人第二百六十三章 浙江宗羲(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新房落成第六百九十八章 驅逐韃虜(十)第三百五十六章 逆案中人第四百九十七章 勾結流寇第九十章 整頓村莊第一百五十五章 制度建設第六百四十三章 大明丞相(三)第四百二十二章 彈劾天官(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怒不興師第四百零六章 大獲全勝(二)第三百八十三章 京城盤桓(三)第五百二十五章 佔領臺灣(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呂宋漢王(十六)第三百五十五章 復社衆人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中日常(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傳檄京師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漢中風雲(五)第七百二十四章 朝鮮安南(二)第二百九十五章 獻忠兵至(一)第七十七章 登堂入室第一百零九章 整備禦敵第七百二十二章 征服蒙古(六)第六百零九章 督師中原(十)第七百章 驅逐韃虜(十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救時司徒(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巡按御史第五百一十七章 爭奪海權(九)第三百九十九章 建立船廠(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朱仙之敗(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臨機應對第六百零五章 督師中原(六)第六百三十三章 大明覆滅(八)第一百七十六章 有客到訪第五百零三章 賑濟京城(五)第六百一十八章 督師中原(十九)第三百零九章 名振府縣(四)第六百七十九章 稱王建國第五百九十二章 圖謀宗室(九)第一百九十六章 守株待兔(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城內暴動第三百二十七章 西安之行第三百七十章 馳援鳳陽第九十一章 編練曲兵第六百六十七章 呂宋漢王(八)第五百二十四章 佔領臺灣(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耶穌會士第七百二十五章 朝鮮安南(三)第六百五十五章 清軍南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天下大亂(二)第一百零六章 紡織工坊 一第五百八十三章 救時司徒(六)第六百二十一章 吏治改革(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董家小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