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河南漳德府,城西南有一鄉:桃花溝。此鄉遍地丘嶺、溝壑縱橫,乃太行餘脈。嶺坡上長滿野生酸棗權木,荊棘叢生,村莊稀少,零星散落在坡度較緩的丘嶺上。
鄉民開墾梯田,辛苦耕耘。丘嶺地帶乾旱缺水,常年靠天吃飯。自古民風樸素,熱情好客,勤勞善良。窮鄉僻壤生活艱難,難免有那爲數不多的漂亮村姑嚮往外面舒適安逸的生活,想方設法嫁給城裡居民。
缺少文化修養的美貌村姑天生性恪開朗風流,不知禮義、羞恥,無論嫁到那裡,婆家如何寵愛,也不能安分守己勤儉持家過日子,總會惹出些婚外情事、或家族中亂些人倫,讓婆家人顏面丟盡。遇到那家風嚴謹,丈夫作風正派、性恪耿直、自尊愛面子的,定會狠狠心將其攆逐出家門,清退回孃家。
貧瘠之地鄉村中也有少數好吃懶做的青年後生,下田幹活嫌累,外出打工嫌受罪,諸事不順其心意。沒錢時就厚着臉皮伸手向家中父母要。平日裡抽菸、喝酒、玩牌,找女人,沒有一點積極向上陽光正派的品行。
村裡更有那極個別貪財好色的二流子潑皮,生性刁蠻、兇殘狡詐,不知恬恥,以做奸犯科爲榮。
那些在婆家做盡醜事被丈夫清退回孃家的女子,憑着幾分姿色,專尋那捨得爲美色散財之好色男子,拋媚弄眼,竭力勾搭引誘,使出百般媚態,令那腰裡有銀子且喜歡沾花惹草的貪色男子,恨不得把銀子掏幹,供養起這嬌滴滴的女歡歡。一旦勾搭到手,把其錢財淘涸,立馬拍拍屁股走人,另尋主顧,樂此不疲。男女之事,隨隨便便,毫無情義可言,沒有任何羞恥之心。
明朝武宗正德年間,盛夏,天干地燥,荒野丘嶺雜草叢中時有野獸出沒。有隻紅狐常年在二郎廟外聽道士誦經,天長日久有了靈性。這雌性狐狸,渾身通紅,毛髮油亮,極爲美麗。有了靈氣的紅狐爲修煉成仙體脫離獸界,遠離雄狐潔身不配,積蓄起多年騷性。
這日下午,桃花溝鄉杏樹村名儒賈春德正在莊外的二郎廟與道士閒聊。從南走來一相貌奇異的僧人,這僧人瘦高健壯。僧人走進廟裡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法師,貧僧來此地閒遊,暫宿一晚,望法師恩准。”
道士回禮道:“無量天尊,貧廟有幸接納高僧,十分榮幸,此處簡陋,照顧不周,還望海涵。”隨引領僧人進廟堂側室安排臥榻之處。道士道:“高僧勿嫌,今晚就在此將就一宿,請先休息會。”
僧人道:“阿彌陀佛,謝法師!”接着,僧人問:“法師,廟堂前大槐樹下坐着的那位施主氣度不凡,那施主是?”
道士答:“無量天尊,本鄉大儒賈春德,貧道至交好友。”
僧人道:“久聞賈大儒之名,早有心相識,只是無緣相見。今日遇見,十分榮幸,煩法師引見。”遂同道士來到廟堂前大槐樹下蔭涼處。經道士介紹與名儒賈春德相互致禮。
僧人道:“阿彌陀佛,有幸結識施主,倍感榮幸!”
賈春德道:“高僧相貌不俗,非平常之人。”接着問:“高僧爲何來此窮鄉僻壤閒遊?明日要到那裡去?”
僧人答:“阿彌陀佛。貧僧夜觀天相,察覺此處有異常,恐有妖魔在此修煉,故此來驅滅,以免後患無窮,生出禍端,殃及後人。”
道士聞聽僧人之言,知其爲紅狐修練而來,對僧人道:“高僧何苦爲只小狐狸費心勞神!實不相瞞,此紅狐在廟後盤踞多年,每日在廟外虔聽貧道誦經,已具靈通之性,尚未修成仙體。它從未做危害村民之事,容它修成正果,脫離獸界,也是一大善事。高僧爲何悖善而行?別管它,容它去吧。”
僧人道:“如容它修煉成仙,永居仙界,不倫入人間,也算正果。它要是貪慕人間歡樂駕着仙體轉入人世,以雌狐天生騷性,它會以美色禍亂人間。修煉成仙後一旦進入凡塵,那騷狐本性難改,帶給人間的一定是亂人倫、壞法理,禍害一方。”接着又道:“法師,驅滅了它吧,斷了後患,免給後人製造災難,埋下隱患。”
道士反詰道:“佛以寬容、慈善爲本,高僧何必置它於死地?如它將來禍亂凡塵再懲處不晚。"道士,僧人話不投機,頗覺尷尬。
賈春德道:“兩位都是得道高人,容窮儒相勸,毋爲一雌狐去留相爭,容它去吧,自生自滅。人間自有法理,不容紅狐亂來。咱們今生有緣相見,乃是前世的約定。”三人席地而坐,以茶代酒,談天說地,暢談起五百年後的凡塵俗事,越說越高興,越說越投緣。
賈春德道:“五百年後,這紅狐在仙界必然貪慕凡塵男歡女愛,定會偷偷逃離仙界,投入人間。紅狐騷性難改,也只是給人間增些豔添點情,尋歡作樂,亂點人倫,不會危及社會,無妨。順其自然,任其發展,讓它自作自受吧,也是順承天意。”
道士道:“無量天尊,天意不可違。生生死死,苦樂同在,上天自有安排。”
僧人道:“阿彌陀佛,大儒所言極是,此紅狐成仙后定會偷窺人間歡樂,把持不住,逃離仙界轉入人世,以美豔誘惑男人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亂人倫。阿彌陀佛,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福禍自在人爲。”
儒、道、僧三位異人預測,五百年後,紅狐將轉入人間,以豔情混世,雖壞人倫,並無大惡。
1975年,農曆七月七,桃花溝鄉杏樹村呂家婦人呂氏懷有十月身孕,夜夢一紅狐來家中躲藏,似有仙界天兵追趕。忽然夢醒,臨產,一女嬰哇哇落地。因排行第五,父母便喚作五梅。幼小聰慧伶俐的五梅招人憐愛,父母視作掌上明珠。
幼年的五梅隨母親進城買過年的衣服、年貨,來到城區繁華地帶便駐足不前。母女倆人不識城裡的路,不敢閒逛,害怕迷路。臨近中午,五梅娘花一毛錢給五梅買個燒餅,這便是五梅的午飯。買完過年衣服、年貨,狠狠心花四塊二毛五分錢買了五斤豬肉。五梅娘騎着自行車,讓五梅坐在車樑上,騎行一小時回到鄉下家中。
第一次進城的五梅,看到城裡人那麼多,路那麼寬,樓那麼高,到處有商店、好多沒見過的花花綠綠、五彩斑斕的商品……城裡的生活在五梅心裡那麼神秘……
春節,父母、哥哥姐姐帶着五梅一起去城西郊外某單位家屬院看望姑姑。老姑姑比父親年長十多歲。老姑姑看到凍的發抖的五梅進屋,趕忙抱起五梅,攬入懷中,靠近蜂窩煤取暖爐,給五梅曖身子……姑姑的親情曖在五梅心裡。五梅感到這世上父母之外,姑姑就是最親的人。
五梅自小眉清目秀,俊俏出衆,眉宇間似有靈氣,十多歲便出落的婷婷玉立,楚楚動人,成爲村中一枝花。因天生媚相,年紀稍大,逐漸露出媚態,不經意間那誘人的粉臉、那妙曼的身段,自然招來蜂、引來蝶。
花蕾似的五梅言語嗲嗲溫柔,慢聲細語,惹人愛憐。村中的青年後生紛紛攘攘獻着殷勤,幫襯着乾點農活,擔擔水,套套近乎,怦怦心動圍着五梅轉,企盼着將來能討上五梅作媳婦。
五梅在村辦小學上到二年級時,全校唯一的老師時常曠課不來給學生上課,好在這張老師也是杏樹村人,全班二十多個學生只好一起去張老師家找他。這張老師有時去地裡幹農活,有時在家裡加工冒牌假冰棒。學生們來叫張老師去上課,這張老師往往安排學生們幫他幹活:往塑料袋裡灌水,然後放入冰櫃。冷凍後拿到城裡在學校門口一毛錢一袋向放學的學生、路上行人售賣假冒冰棒。
那時的偏僻鄉下村辦小學,全校只有一個班,也不分年級,上夠五年就去鄉鎮中學或城裡上中學。全校也就一個民辦教師,全職:語文、數學、體育、圖畫等一人全擔。農忙時,放農假,回家幹活,平時,到校給學生上課,教會學生識字、算術就是盡到教師職責。
民辦教師,一個月工資二、三十元。這教師編須有初中以上文化,還得與鄉村領導有關係,否則、門都沒有。
父母爲讓五梅受到更好的都育,其父老呂送五梅到城裡一個朋友家裡借住,並聯繫了城裡小學,五梅住到了父親朋友家裡。上學、吃飯、休息全由那位李叔叔照顧。這李叔叔家有一女兒,名叫李東萍,比五梅年長二歲,沒有公主命,卻有公主脾氣,衣服時常髒兮兮的,身上寄生着跳騷、頭髮里長有蝨子。這城裡的李東萍小姐姐看不起鄉下來的五梅,天天欺負五梅,嫌五梅在她家吃飯。其實,五梅的父親老呂給五梅交了生活費的。
在這李叔叔家備受李東萍欺負、歧視的五梅只上了一學期便轉學到大姐婆家施苟村上學,晚上住在大姐家,直到小學畢業。
小學畢業後,爲接受正規的、更好的教育,只能去城裡上中學。學校離家二十里。天未亮,起牀洗漱,略吃些早飯,騎上家中老舊加重自行車,獨自離開村莊,默默走在泥濘不堪的土路上,向着城裡學校走去。四周露水霧霾濛濛,別無行人,提心吊膽,一路戰戰兢兢。
中午放學,沒有時間回家吃飯,只好不吃午飯或吃一個從家裡帶來的饅頭。中午學校要清校,五梅只好到學校大門外。爲避太陽暴曬,躲在護城河堤上大樹下站着,等着下午上學。
忍受飢渴,熬着時間,看着同學們各自回家吃飯,休息,下午不慌不忙到校上課。五梅低頭思忖:爲上中學,孤身一人來到城裡,舉目無親,無處安身,忍飢挨餓,連口熱水都喝不上。唉!感覺自己投錯了胎,生在了貧苦的地方。
鄉下人的衣着遭同學輕視,那份內心的酸醋,那種來自農村的自卑無人理解。農村學生的卑微與城裡學生的傲慢有如一堵牆,互不交往,這種距離,自然沒有要好的同學。
無社會閱歷,涉世不深的五梅,感覺城裡的生活是那麼神秘、幸福,水是甜的,飯是香的,衣服是漂亮的,那空氣都帶着誘人的氣息。
五梅羨慕城裡人的生活,嚮往城裡人的衣着,渴望也能象同學一樣做個城裡人,也象同學那樣過好日子。
做個城裡人過上好日子成了五梅的夢想。此時的五梅,父母是農民,無權,無勢,無錢,又無權貴相助,有如苦海里的一葉小舟,隨波逐流,順風漂盪,苦苦掙扎生存。
初中二年級時,秋天,傍晚放學回家的路上遇見鄰村無賴黑驢。這黑驢,矮胖粗壯,黑臉橫肉,渾身匪氣,附近三裡五村人人皆知的無賴,年過三十仍娶不到媳婦,至今光棍一條。見了五梅俊俏模樣,心中騷動發癢,獸性大發,緊盯着五梅,尾隨在五梅身後搭訕。
五梅心慌害怕,一言不發,不予理採,腳下使勁猛蹬自行車,要儘快逃離這黑驢。
黑驢見狀緊跑幾步,追上五梅,攔腰抱住把五梅放翻在鄉間土路上,自行車倒在小路邊土溝裡。黑驢將五梅拖進一人高的玉米叢中,強吻硬親。一陣粗暴,愣是把五梅衣褲扒開,恫嚇道:“喊一聲就弄死你。"五梅害怕,不敢反抗,任其發泄。
遭受欺辱的五梅回到家後羞於告訴父母,更怕鄰居們知道後說閒話,看笑話,爲保全名節,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欲知後事發展,請看第二回《上學夢碎混社會姑姪結伴成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