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變革

第二天的宣政殿內,文武百官齊至。文官以諸葛孔明爲首,武將以趙雲爲首,在我的龍椅下又設了一座位,坐在上面的是不常出面的樑王劉理。至於爲何會來這麼多的朝臣,連樑王劉理都來了,孔明等幾位重臣心知肚明,可其餘的官員就不明所以了,只是身在大殿之上,不能隨便開口議論。

朝會開始後,有幾名官員出班啓奏了一些小事,我當場給處理了。處理完這些小事後,我見無人再出班奏事,便開口說道:“衆位愛卿,朕今日在此有一事讓衆卿一議,就是朕欲變革朝中目前之官制。”我說完後,示意安公公上前宣讀已經寫好的新官制方案。

安公公上前幾步,開始宣讀方案,底下衆臣靜靜的聽着,整個宣政殿中除了安公公那尖銳的聲音外,再沒有一點聲音。安公公讀了好一會,才把這個方案全部讀完,隨着安公公的宣讀完畢,整個大殿中如同滾油中倒入了一勾冷水,一下沸騰起來。

議論聲持繼了許久才漸漸小了下來,此時孔明出班走到了大殿中央。在孔明出班的瞬間,所有大臣的目光都彙集在孔明身上,大殿中也瞬間安靜了下來。孔明出班後大聲說道:“陛下此次變革官制,實對我蜀國政事有百利而無一害也,若我蜀國實行此官制,則各部職、權分明,無推委之處。何事出錯也自有問錯之人,臣以爲可行之。"

孔明的話剛說完,鄧芝、董允、費諱、楊洪等重臣先後出班說道:“丞相所言極是,臣等附議。”這時的大臣中,心思聰敏之人,巳知此變革我早已得到了這些重臣的支持,今日在大殿上當衆讀出,只是一個過程而已,當下也出班表示了贊成,而有幾個想反對的,卻是人微言輕,見大家都表示了贊同,反對的話自然也無法說出口來。

這時孔明又說道:“陛下,朝中既已決定實行新的官制,老臣之丞相府自當裁撤,老臣請陛下下旨裁撤丞相府。”這事昨天在御書房中也已定下,所以在此我也不再勸說,說道:“朕準相父所請,自今日起裁撤丞相府,丞相府中之人朝中另有任用。”

我和孔明之間的對話,在朝臣中又引起了一陣議論聲。我輕咳了一聲,待大殿上安靜下來後,我說道:“既然官制變革之事衆愛卿已經認可,那各部主官之人,朕今日也一同提出,衆卿也議上一議。”說完我仍示意安公公上前宣讀。安公公再次上前幾步,拿出仼用名單開始宣讀。這次大殿中更加安靜,除了幾名重臣之外,所有的大臣都注意的聽着自已的職位。

安公公讀道:“蜀國官員設:丞相:諸葛亮,爲百官之首,加太傅,加武侯,領益州牧,知內外事;尚書令:鄧芝,加都亭侯;尚書右僕射:蔣琬,加安陽亭侯;尚書左僕射:費諱,加成亭侯;六部主官,吏部尚書:楊洪;兵部尚書:李嚴,加都鄉侯,另加掌軍都護;戶部尚書:杜微;刑部尚書:郤正;禮部尚書:杜瓊;工部尚書:董允;御史大夫:許慈;御史中丞:譙周;國子監祭酒:李撰;少府監令:王樑;匠作監令:毛義;軍器監令:馬釣;都水監令:宗預;太常寺常侍:安洪;大理寺卿:張裔;鴻臚寺卿:陳震;鹽鐵轉運使:王連;京兆尹:來敏;中書舍人:秦宓。

安公公宣讀完畢,我又說道:“今日各部主官人選,衆卿可有異議?”過了一會我見無人應答接着說道:“那就依此而定,各部屬下人選由各部主官推舉,報由吏部和御史臺審覈,審覈之後報吏部備案。軍職暫且不變,如有變動,朕亦會與衆卿商議。安公公你去擬旨,明日頒發。退朝。”說完我帶頭離開了宣政殿。

第二天聖旨頒下後,對於不在成都府的李嚴、蔣琬等人,都派了快馬前去傳旨,並讓其回成都府上任。這次的官制變革,無疑引發了蜀國官場上的一次地震。半個月的時間裡,我和孔明、鄧芝等人都在忙於處理以前留下的一些牽扯到多方的事情。直到半個月後,各部門開始發揮起各部門的職能,我和孔明等人才算鬆了口氣。

孔明見朝中大事已定,就辭別了我,再次回到許昌城。此時,李嚴也奉旨回到了成都府,我見李嚴回來後,特意召見了他。召見李嚴時,我對李嚴說道:“李卿,我蜀國如今正在與魏吳二國同時交兵,雖在日後一段時日內與吳國以和爲主,但仍需準備吳國隨時來犯,此時朕設立兵部,其重要性則不言而喻,李卿當用心做事,不負朕之厚望。”

李嚴本對把自已安排在成都府之外,就對孔明有所不滿,而如今我一下把他放在兵部尚書這個重要的位子上,除了大喜過望外,就是對我感激萬分。聽了我的話後,答道:“陛下放心,臣定當盡全力爲之,以報陛下之信仼也。”李嚴離開後就以百分的熱情投入了兵部的建立中。

其實李嚴還是很有本事的一個人,《三國演義》中爲了突出孔明,而刻意淡化了這個人。他所犯下的錯誤,也多是不得志時所爲,如今有了發揮的地方,很快李嚴就建好了兵部的一套班子,正常的運作起來。送往各處的補給物資並沒有因爲這次的官場變革而受到什麼影響。

不僅如此,在兵部建立後幾天時,李嚴就上了一本奏摺,請求准許兵部在蜀國內徵兵十萬人。李嚴在奏摺中寫到:“我蜀國現已坐擁四州之地,人口也增至數百萬人,然全囯軍士只有六十餘萬人。而我蜀國如今糧足、錢豐,卻可能面對魏國、吳國之合力來攻,一但如此,則我蜀國力有未逮也。是故我蜀國應再徵兵十萬人,以應不時之需也。”

李嚴的奏摺上所說,正是我有些擔心之處。蜀國的內部,除了幾萬御林軍外,就只有趙雲所率的二萬軍士,其餘各州府都是沒有什麼戰力的府兵和屯田兵,實在空虛了一些。我召來戶部尚書杜微問過了如今國力完全可支持再徵兵十萬人後,便同意了李嚴所奏,並把徵兵一事交給兵部去辦。

第一百一十二章 山越[下]第六十三章 奇襲第二十二章 張苞第一百一十三章 桂陽第一百零六章 水戰第八十七章 比試第九十六章 新艦第一百六十六章 反擊第一百六十三章 福利第一百二十八章 商號第一百六十一章 債券第二十六章 遊街[二]第一百零九章 決勝第十六章 讚許第一百二十三章 精品第一百六十七章 兵鋒第九十八章 吳使第七十六章 立志第一百七十六章 魯王第一百六十三章 福利第十章 見官[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爭鋒第九十四章 許昌第一百一十八章 教育[上]第九十四章 許昌第八十章 練兵[下]第三十一章 軍校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五十一章 朋友第一百二十三章 精品第三十七章 鍊鋼第六十八章 鬥將第二十七章 遊街[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降蜀第一百二十章 書本第一百三十七章 陵園第八十二章 江州第九章 見官[上]第六十四章 圍困第四十一章 婚約第四十九章 定計第六十六章 救濟第七十九章 練兵(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自立第一百三十章 升遷第一百六十五章 來犯第五十八章 出征第六十七章 名聲第六十六章 救濟第一百四十三章 越權第六十七章 名聲第一百七十七章 降蜀第四十三章 趙廣第一百三十三章 麗兒第一百七十二章 用計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一百五十四章 破城第七十五章 整軍第四十二章 豐收第一百四十八章 黎陽第四十六章 李恢第七十章 反攻第一百二十一章 作坊第一百六十二章 砂糖第一百七十六章 魯王第一百四十五章 援助第十章 見官[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結案第一百五十七章 香水第一百五十八章 進獻第十一章 條例第七十五章 整軍第九十七章 李勝第一百三十章 升遷第一百一十一章 山越[上]第一百零五章 奪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敵第三十七章 鍊鋼第五十三章 過年[一]第五十一章 朋友第一百三十四章 請戰第七十章 反攻第一百六十七章 兵鋒第七十一章 新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反擊第七十三章 援軍第八十章 練兵[下]第六十四章 圍困第五十八章 出征第一百一十六章 官制第七十九章 練兵(上)第五十三章 過年[一]第四十八章 夜談第一百四十八章 黎陽第三十二章 馬超第一百一十五章 取城第八十二章 江州第六十九章 攻城第五十二章 封官
第一百一十二章 山越[下]第六十三章 奇襲第二十二章 張苞第一百一十三章 桂陽第一百零六章 水戰第八十七章 比試第九十六章 新艦第一百六十六章 反擊第一百六十三章 福利第一百二十八章 商號第一百六十一章 債券第二十六章 遊街[二]第一百零九章 決勝第十六章 讚許第一百二十三章 精品第一百六十七章 兵鋒第九十八章 吳使第七十六章 立志第一百七十六章 魯王第一百六十三章 福利第十章 見官[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爭鋒第九十四章 許昌第一百一十八章 教育[上]第九十四章 許昌第八十章 練兵[下]第三十一章 軍校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五十一章 朋友第一百二十三章 精品第三十七章 鍊鋼第六十八章 鬥將第二十七章 遊街[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降蜀第一百二十章 書本第一百三十七章 陵園第八十二章 江州第九章 見官[上]第六十四章 圍困第四十一章 婚約第四十九章 定計第六十六章 救濟第七十九章 練兵(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自立第一百三十章 升遷第一百六十五章 來犯第五十八章 出征第六十七章 名聲第六十六章 救濟第一百四十三章 越權第六十七章 名聲第一百七十七章 降蜀第四十三章 趙廣第一百三十三章 麗兒第一百七十二章 用計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一百五十四章 破城第七十五章 整軍第四十二章 豐收第一百四十八章 黎陽第四十六章 李恢第七十章 反攻第一百二十一章 作坊第一百六十二章 砂糖第一百七十六章 魯王第一百四十五章 援助第十章 見官[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結案第一百五十七章 香水第一百五十八章 進獻第十一章 條例第七十五章 整軍第九十七章 李勝第一百三十章 升遷第一百一十一章 山越[上]第一百零五章 奪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敵第三十七章 鍊鋼第五十三章 過年[一]第五十一章 朋友第一百三十四章 請戰第七十章 反攻第一百六十七章 兵鋒第七十一章 新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反擊第七十三章 援軍第八十章 練兵[下]第六十四章 圍困第五十八章 出征第一百一十六章 官制第七十九章 練兵(上)第五十三章 過年[一]第四十八章 夜談第一百四十八章 黎陽第三十二章 馬超第一百一十五章 取城第八十二章 江州第六十九章 攻城第五十二章 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