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越權

安定城發生了一下餓死四百多口百姓之事後,這韓良仍不想着補救,而是想着如何隱瞞,紙總歸包不住火,此事被二個趨夜逃出安定的百姓給捅了出來。錦衣衛得知此事後,駐長安府的統領不顧一切的出手鎖拿下韓良之後,尹默才得知此事。

此事由錦衣衛直接報至了御史臺。這纔有許慈在大殿上彈劾尹默任人爲親,失查屬下,至四百三十九人餓死之事。我對事情本身並不奇怪,蜀中大小官員千名以上,這千名官員中總是良萎不齊,有好有壞。我奇怪的是爲什麼這麼大的事,錦衣衛沒有直接把密報送到我這,而是送到了御史臺。

只不過在這大殿之上,我是不好問安公公的。對於尹默,我倒是不認爲其有大錯,必競在這個信息落後的時代,要想讓一個州刺史,對下屬所有地方的一舉一動都能瞭若指掌,還是難度太大了。說其來這尹默也就是一失查之責。下旨訓斥一下也就罷了。

倒是這韓良一錯再錯,出了這麼大的事後,不想着去補救,反而想着隱瞞,倒是罪在不赦。想到這我說道:“吏部尚書楊洪何在?”楊洪出班答道:“臣在。”我問道:“這韓良任安定城守之職,你吏部可知?”

楊洪答道:“這韓良任安定城守一職乃雍州刺史尹默大人一力舉薦,按吏制此人既有尹默大人這樣的重臣一力舉薦,我吏部只需登記造冊就可,而無需過於考察。”

wWW●т tκa n●¢ ○

聽了楊洪的回答,我是一陣無語,這個時代如此任用官員,難怪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說。我對楊洪說道:“一城之城守,乃一城百姓之父母,這一城百姓之生死全握於此人之手。如此人不良,如韓良之輩,則全城百姓俱會遭殃,不可不慎。

自今日起,城守以上官員不得隨意任命,無論何人舉薦,哪怕是朕親自舉薦,都必須由吏部考評後,試用一年,一年中無重大過錯者,方可正式任用,此事朕會下旨至吏部。此次蜀國大災,你吏部須與御史臺合做,對蜀國城守以上官員,俱要考覈一遍,政績突出者,或升或賞;政績合格者留用,政績很差者,或罰或貶。至於有如韓良者,一律拘押進京,交由大理寺與吏部、御史臺三家會審。”

我話說完後,楊洪躬身答道:“臣遵旨。”而許慈也同時躬身領旨。這件事也讓我對這個時代官員的任用,開始有了些想法,我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儘早的實行科舉制度,雖然科舉制度仍會有弊病,但總是歷史的進步,會比如今這樣舉薦制度要好上不少。

退朝後,我在御書房中,第一時間就開始詢問安公公錦衣衛之事。安公公聽我的詢問後,也是又氣又急,對我說道:“陛下,老奴亦不知底下之人,怎會如此辦事,待老奴這就去這查問一番。"我點頭同意後,安公公匆忙的離開了御書房。

快一個時辰之後,安公公纔回到了御書房,同他一同進來的還有一個身穿錦衣衛服飾之人。二人進來後就一起跪在了地上,安公公也跪下了,這倒是讓我吃了一驚,我說道:“先起來吧,怎麼回事?”安公公並沒有起來,而是答道:“陛下,老奴御下無方,請陛下責罰。”

我說道:“責不責罰先放在一邊,先跟朕說清楚是怎麼回事。”安公公對旁邊的那個錦衣衛喊道:“還不向陛下從實招來。”那錦衣衛緊張的跪在那,開始一五一實的說了起來。

原來錦衣衛長安統領本是安公公的心腹之人,名叫劉桂。我在成立錦衣衛之時,就怕錦衣衛的權力過大,象以後明朝後期那樣尾大不調,因此規定錦衣衛只有監察、舉報之職,而無抓捕之權。這劉桂在長安城中與尹默並不合拍,尹默也對其很是厭煩。

韓良之事是錦衣衛先得知的,報至劉桂處後,劉桂得知這韓良是尹默的門生,就怕尹默庇護此人,因此就沒有告之尹默,而是私自調動人手鎖拿了韓良。錦衣衛私自調動人手鎖拿一城城守,既是越權之舉,又是會犯衆怒之舉。而鎖拿之人又是雍州刺史尹默的門生。

尹默不只是雍州刺史,更是二朝老臣,還做過帝師之人。劉桂深怕自己此舉會牽累安公公,而讓安公公受到尹默的指責,因此鎖拿了韓良之後,就直接告之了御史臺,並且韓良也被錦衣衛押解至成都府,交給了御史臺的人。

聽完了經過,我先讓二人起來,想了一下對安公公說道:“這韓良應該被抓,不過不應該由錦衣衛來抓,此事劉桂就算來不及通報你和朕,也應告之尹默大人,必競尹默還是朕親命的雍州刺史。如尹默真敢庇護韓良,則劉桂可上報於朕,朕查實後定會處罰於尹默。

而劉桂如此做法,的確是越權之舉。這樣吧,此劉桂有錯當罰,但念其忠心一片,朕就從輕處罰,免去其長安府統領一職,轉往南蠻處任分查使一職吧。尹默處我自會去信,向他爲劉桂求情。安公公,你看如何?”

我如此做法,已是考慮倒劉桂是安公公親信之人,安公公的面子還是要給的。對此安公公亦是心知肚明,當下又跪下說道:“老奴謝陛下恩典,老奴這就調劉桂回成都府。”

我又說道:“安公公,你要告戒錦衣衛們,他們的職責是什麼,再也不可幹出如此越權之事。在地方上要協助主官辦差,萬不可以朕身邊人自居而與地方上主官做對,如再有下次朕可就沒這麼輕饒之事了。”

安公公立刻表示自己會嚴肅錦衣衛們,決不敢再有如此之事發生,如手下再敢如此大膽,不用我發話,他就會要了他們的腦袋。對安公公如此表態,我還是滿意的。

第二日的朝會上,大災後的第一個好消息傳了過來,就是南蠻王孟獲,在得知我蜀國受到旱災後,從南方之地購得稻米五十萬斤,命手下的洞主金環節押送至成都府,交給了戶部使用。

第二十二章 張苞第一百六十四章 自立第五十八章 出征第二十八章 春天第二十五章 遊街[一]第九十三章 進攻第九十二章 江陵第一百四十一章 旱災第二十五章 遊街[一]第十三章 收徒第四十七章 孟節第一百三十章 升遷第一百七十二章 用計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一百七十四章 水寨第一百四十六章 死戰第十六章 讚許第六十七章 名聲第一百一十九章 活字第八十一章 賢才第三十五章 調解第三十九章 試刀第三十七章 鍊鋼第九十三章 進攻第十五章 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章 山越[上]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一百四十章 晉陽第五十五章 新幣第十三章 收徒第一百五十五章 防守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一百章 平靜第二十九章 朝會第一百五十九章 財路第六十三章 奇襲第九十一章 羌王第六十五章 長安第一百五十一章 結案第五十七章 準備第一百二十一章 作坊第一百一十七章 變革第一百三十八章 攻魏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九十七章 李勝第五十六章 樂園第一百二十七章 商人第一百零二章 馬鈞[上]第一百零二章 馬鈞[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變革第一百二十章 書本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七十二章 敗仗第一百三十章 升遷第五十一章 朋友第十六章 讚許第四十二章 豐收第三十九章 試刀第八十九章 劉巴第十八章 教師第一百一十三章 桂陽第六十章 太子第一章 穿越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郡第一百六十五章 來犯第三十四章 械鬥第二十四章 店鋪第一百三十一章 公主第九十八章 吳使第一百二十五章 遊園第一百四十三章 越權第九十章 船廠第一百四十八章 黎陽第五十三章 過年[一]第六十六章 救濟第七十三章 援軍第四十六章 李恢六十二章 大捷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六十五章 長安第二十六章 遊街[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教育[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桂陽第二十五章 遊街[一]第二十三章 後宮第一百零八章 決戰[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用計第二章 丞相第一百三十二章 迎娶第六十六章 救濟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郡第十八章 教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死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復奪第八章 出宮<下>第九十四章 許昌第六十八章 鬥將第二十二章 張苞第八十八章 結果
第二十二章 張苞第一百六十四章 自立第五十八章 出征第二十八章 春天第二十五章 遊街[一]第九十三章 進攻第九十二章 江陵第一百四十一章 旱災第二十五章 遊街[一]第十三章 收徒第四十七章 孟節第一百三十章 升遷第一百七十二章 用計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一百七十四章 水寨第一百四十六章 死戰第十六章 讚許第六十七章 名聲第一百一十九章 活字第八十一章 賢才第三十五章 調解第三十九章 試刀第三十七章 鍊鋼第九十三章 進攻第十五章 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章 山越[上]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一百四十章 晉陽第五十五章 新幣第十三章 收徒第一百五十五章 防守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一百章 平靜第二十九章 朝會第一百五十九章 財路第六十三章 奇襲第九十一章 羌王第六十五章 長安第一百五十一章 結案第五十七章 準備第一百二十一章 作坊第一百一十七章 變革第一百三十八章 攻魏第八十六章 商隊第九十七章 李勝第五十六章 樂園第一百二十七章 商人第一百零二章 馬鈞[上]第一百零二章 馬鈞[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變革第一百二十章 書本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七十二章 敗仗第一百三十章 升遷第五十一章 朋友第十六章 讚許第四十二章 豐收第三十九章 試刀第八十九章 劉巴第十八章 教師第一百一十三章 桂陽第六十章 太子第一章 穿越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郡第一百六十五章 來犯第三十四章 械鬥第二十四章 店鋪第一百三十一章 公主第九十八章 吳使第一百二十五章 遊園第一百四十三章 越權第九十章 船廠第一百四十八章 黎陽第五十三章 過年[一]第六十六章 救濟第七十三章 援軍第四十六章 李恢六十二章 大捷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六十五章 長安第二十六章 遊街[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教育[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桂陽第二十五章 遊街[一]第二十三章 後宮第一百零八章 決戰[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用計第二章 丞相第一百三十二章 迎娶第六十六章 救濟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郡第十八章 教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死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復奪第八章 出宮<下>第九十四章 許昌第六十八章 鬥將第二十二章 張苞第八十八章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