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俞次輔被迫竊取了勝利果實

和餘儼一樣,反應到如今交鋒的真實雙方的,自然不少。

於是,無數或明或暗的目光,都落在了最前端的工部尚書陳循身上。

面對着這神色各異的注視,陳循倒是老神在在的,並無絲毫異樣。

他既然敢做,自然不怕被人看出來。

在衆臣的眼中,陳循是一個飽讀詩書,穩重謙遜的大臣。

但是事實上,只有真正和這位老大人確確實實共事過的人,纔會明白,陳循其實是一個謹慎中透着一股闖勁兒的人。

當初內閣新晉成立,他爲了舉薦閣臣的權力,和王翺發生衝突,甚至敢在經筵之上,給這個新任的首輔難堪。

其後,在內閣的狀況並不明朗的情況下,又敢毅然脫離內閣,轉任排名不那麼靠前的工部尚書。

剛一到工部當中,在並不熟悉實務的情況下,敢於接下修築大渠這樣重大的工程。

該激進的時候,陳老大人從不猶豫。

但是,激進歸激進,他只是敢於冒險,並不是魯莽。

不錯,朱鑑昨天晚上的確來找過他,或者更準確的說,在更早之前,太上皇從宣府起行準備回京的時候,朱鑑就在信件當中,跟陳循提過這件事情。

他當然知道,這件事情的背後,隱約有着太上皇的影子。

但是,他還是願意在朝堂上幫助朱鑑,和之前的所有事情一樣,今天的局面,陳循也自然有屬於自己的考量。

要知道,正常情況下,東宮出閣備府,是一體的流程,這個流程無論對於朝廷來說,還是對於朝堂來說,都是一件大事。

從朝廷或者社稷的層面上來講,東宮出閣意味着儲本已經安定下來,從政治意義上講,太子會頻繁的出現在朝局當中,即便如今的太子,只是一個三歲的娃娃,也不例外。

而從朝堂的角度來說,太子出閣,意味着清流科道的狂歡。

從龍之功,可遇不可求。

人的認知往往來自於經驗,雖然歷史上皇位鬥爭血腥頻繁,但是實在的說一句,大明開國至今,還沒有出現過更易太子的情況。

所以,哪怕如今天家局面微妙,但是儲本穩固,還是如今朝堂上的共識。

何況,當初天子繼位,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其中之一的交換條件,就是百年之後,讓皇位重回太上皇一脈。

更不要說,那份真正奠定的東宮牢固地位的手詔,如今還在慈寧宮當中放着,這份手詔,當初陳循可是親眼見過的。

當然,如果說單純從私心上來說,任何一個人登上帝位,肯定都想傳位自己的子嗣。

但是,一來本身禮法在上,二來如今的東宮身份又和普通的東宮不同,三來……

隨着近一年多的磨合,朝堂上的衆多大臣,也開始漸漸摸清楚了這位新天子的脈搏。

這位陛下雖然不能說是無暇聖君,但是大德無缺,事事以社稷國家爲重。

像是更易東宮這樣會動搖社稷之事,若僅出於私心,是斷斷不會爲之的。

當然,也不排除會有意外發生。

說不定天子在其他事情上都能大局爲重,偏在這件事情上被私心所困,不顧一切想要易儲,但是,那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多數朝臣還是傾向於認爲,當今天子不會這麼做的。

當然,再小的概率,也有可能發生。

但是,這世上之事,哪有不冒風險的?

還是那句話,從龍之功,可遇不可求。

太子一旦長成,便是一帆風順的康莊大道,君不見當初煊赫一時的三楊,皆是仁宗皇帝潛邸舊臣?

身在仕宦,誰不想像三楊一樣,君臣相得,盡攬大權,最後功成身退,還能留下身後美名,這簡直是天下讀書人能想到的,最完美的一生。

當然,以陳循的身份地位,即便備置東宮屬官,也不可能叫他去。

六部七卿,權重事忙,最多擔個虛銜。

真正進入東宮的,是大批的年輕官員,翰林清流。

這對於陳循來說,纔是最緊要的。

要知道,整個六部當中,唯有陳循一個人,是沒有地方經歷,直接由清流詞臣調任到六部的。

這就導致,陳循在六部的底子很薄。

其他的六部大臣,有過地方經歷,在至少也都曾在六部當中的兩到三個衙門中供過事,無論是人脈還是處理庶務的能力都很強。

但是,陳循沒有。

他的人脈,基本上都在清流科道,當初吏部大京察,諸多翰林出身被外放到部院的官員,都遭到了黜落,使得陳循在部院當中,幾乎已經見不到熟悉的面孔了。

可那個時候,他不能攔!

因爲這些人,都是太上皇提拔起來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不僅是他陳循的故舊,更是太上皇的親信。

所以,他只能保持沉默,那個時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帶話給杜寧,讓他保護好還在翰林院,沒有牽涉朝局的人。

但是,即便如此,商輅,彭時等人,還是牽扯了進去,甚至到最後,就連高谷,也不得不被迫離京。

待他回到京師之後,清流一脈,除了杜寧之外,竟已經沒了拿得出手的人。

所以,在回京之後,哪怕知道天子不喜歡徐有貞,陳循還是明裡暗裡幫他爭取了好幾次,雖然最後都沒有成功,但也總算是盡力了。

說回這次的東宮出閣之事,對於陳循來說,這是一個好機會。

如今蕭鎡雖然執掌了翰林院,但是還沒來得及主持會試,沒有新晉的庶吉士可用,這個時候,如果東宮出閣,勢必要啓用仍在翰林當中的詞臣。

這對他們來說,是最後的機會了。

一旦明歲會試舉行,蕭鎡手中有人可用,打壓他們就毫無壓力了。

而對於陳循來說,他不像其他的尚書一樣,有紮紮實實的政績傍身,他身上只有一個大渠的功勞。

但是,修築大渠對於普通的官員來說,是大功勞,但是對於六部尚書來說,只能算是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勉強能夠站穩腳跟而已。

想要在朝堂之上有進一步的發展,他必須要有自己的人脈。

當然,還是那句話,敢拼敢闖不是魯莽,如果前頭是死路,那陳老大人絕不會去撞這個南牆的。

他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爲天子!

雖然這半年多沒有在京城裡頭,但是,對於朝廷局勢的關注,陳循絲毫都沒有放鬆。

哪怕沒有親身經歷,可陳循依然能夠感覺到,天子對於朝堂的把控力,越來越強了。

在剛剛登基的時候,天子往往還需要用各種手段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天子越發變得心意難測,一舉一動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就拿這次的東宮出閣之事來說,哪怕今天,餘儼站了出來,持如此激烈的態度反對。

陳循依然不覺得天子在刻意阻撓太子出閣!

這不僅僅是所謂的直覺,更是當初,還是陛下登基前後的那段時間,陳循幾經觀察之後,得出的結論。

事實上,早在天子寫下那份手詔的時候,陳循就曾有疑惑,天子怎麼會如此爽快?

到後來發生的種種事件,陳循對天子越來越瞭解,心中也就隱隱約約有了結論。

或許,當時天子說的是實話,如若太子沒有失德之舉,他老人家,真的不會動搖東宮!

或者再直接的說,天子是真正的心懷天下,對於皇位最終的歸屬,並不囿於自身血脈,所以,他敢於坦坦蕩蕩的寫下那份手詔。

這不同於朝上不能定論的猜測,而是陳循心中依舊確定的看法。

雖然這段時間,隨着太上皇的歸朝,朝中涌起了種種言論,但是陳循始終覺得,自己的判斷沒有錯。

天子沒有限制東宮的意思,他老人家之所以不爲東宮備府,或許,正是爲了東宮着想。

畢竟,從道理上來講,餘儼說的纔是對的,過早的接觸政務,對東宮的成長其實反而是不利的。

當然,這有利於東宮地位的穩固,因爲隨着屬官的備齊,哪怕太子尚幼,東宮勢力也會漸成雛形,。

如果這個判斷成立的話,那麼繼續推演下去,天子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應當是無可無不可的。

天子不會刻意的限制東宮,但是,也不會過分的將東宮護持在羽翼之下。

如果朝議上,真的要爲東宮備府,他老人家大概率也不會阻攔。

因此種種,陳循才決定冒一次險。

以他現在的身份地位,還是有試錯的機會的。

將一切擺到檯面上,反而是最好的辦法。

而且……

隱約當中,陳循心頭還有一個猜測。

於是,在衆目睽睽當中,他索性不再遮掩,移步上前,開口道。

“陛下,東宮出閣乃是大事,備置屬官亦是重中之重,先太宗皇帝設內閣,領東宮講讀事,今內閣諸事繁重,恐難有精力,輔導太子課業,然東宮儲本,不可輕忽。”

“又今內閣之中,雖有首輔,次輔之分,首輔獨掌票擬,有分票之權,次輔卻惟有其名,與諸輔臣並無權異,此乃名不副實也,故臣斗膽進言,東宮方立,當有重臣輔之,內閣既有此職事,不妨令次輔兼理詹事府,以輔太子。”

這話一出,羣臣不由掀起一陣議論。

不明真相者,覺得這位陳尚書的膽子也太大了,天子都還沒開口,說要不要設詹事府呢,他這就直接舉薦人選了。

但是,真正洞悉朝中局勢的人,如王翺,胡濙,陳鎰等人,立刻便將這段時間發生的種種,像串線一樣連了起來。

與此同時,作爲被舉薦的人選,俞次輔倒是有些發懵。

太子府屬下,設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經局三個衙門。

其中詹事府最爲重要,統管府,坊,局之政事。

詹事府的主官,最重要的一個職責,就是“以朝廷所處分軍國重事及撫諭諸蕃恩義,陳說於太子”。

如果說,左,右春坊教導的是太子的經義課業,那麼詹事府培養的就是太子的政治能力。

正因於此,太子府詹事,往往是太子最最信任,也最最倚重的人。

也即是在太子登基之後,俗稱的“帝師”!

正常情況下來說,太子府詹事要從六部侍郎當中來選拔,既要能力強,又要有才學,除了有出色的政治能力之外,還有一條重要的標準,就是年齡不能太大。

畢竟,詹事府除了教導太子以外,更重要的是,成爲太子未來朝堂上的中流砥柱。

要是太子還沒登基,詹事府就死的死亡的亡,那太子登基了用誰去?

平心而論,俞士悅的年齡其實不算大,今年剛過六十,跟某個已經七十五歲高齡的大宗伯相比,妥妥的年富力強。

但是,架不住他身邊,都是一羣更年輕的人。

就算不提于謙,單是部院裡面,項文曜,李實,還有鄒乾等人,都是四十多歲的年紀。

若是要選太子府詹事,從年齡上講,這些人的優勢大得多。

所以,俞次輔壓根就沒往這上頭想。

但是,被陳循這麼一提,他竟然莫名其妙的覺得……

好像有戲?

想起這段時間,天子對他的‘不公平’對待,再想起那天晚上,于謙信誓旦旦的說‘天子不會虧待真正爲朝局盡心盡力之人’。

於是,俞士悅的心開始“砰砰”的跳起來。

他忽然明白過來,如果沒有這段時間,他的忍氣吞聲,那麼朝中瀰漫着的,朱鑑有功不賞的輿論氛圍,會一直持續下去。

天子放任朱鑑囂張,其實反過來,也是俞士悅的機會。

如於謙所說,他只要持正身,立正言,行正事,走正途,那麼朝野上下,包括天子在內,會看到他爲大局做的犧牲。

明明是堂堂的次輔,被一個普通閣臣欺到頭上,還能夠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的以大局爲重。

這種德行,難道不比空有功勞,但是肆意掀起黨爭的某朱姓閣老,更有資格輔導太子嗎?

雖然說,如今太子府詹事這個職位,顯得不那麼好坐。

但是,如果天子真的沒有反對的意思的話,那……可是未來的‘帝師’之位啊!

心頭砰砰的跳,俞士悅卻始終低着頭,壓抑着自己此刻的情緒。

平常心,平常心。

一切,還是要看天子的意思。

如果天子在備府這件事情上持反對態度的話,那麼一切都是空談,或者說,如果天子真的不願意備府的話,那麼,哪怕是‘帝師’的誘惑,俞次輔也不願接下這個位置。

然而……

滿朝喧囂之中,在旁主持早朝的糾儀御史一聲鞭響,朝堂頓時安靜下來。

接着,在羣臣的矚目當中,天子綸音降下,道。

“陳尚書所說甚是合理,準了。”

“自即日起,太子府詹事一職,由內閣次輔兼任!”

第1169章 張弛之道第1182章 陽謀第一百七十七章:勳戚第一人第一百九十八章:事情好像變大了第十七章:回憶(下)第一百四十三章:也先的野望第七百八十四章:文武交鋒第954章 磕頭賠罪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舊事新說第1225章 太上皇含怒討說法第二百四十三章:最後一塊拼圖第1192章 朝中有人第六十九章:後宮交鋒第六百七十四章:終於是忽悠瘸了第1008章 栽贓陷害第一千零六十五章:所以別鬧了第943章 強硬態度第四百九十四章:知錯,能改否?第三十六章:大勢已成第八百四十九章:轉機第六十章:廷擊第一百二十二章:孫鏜第二百七十三章:乾綱獨斷不容易第一百三十六章:瓦剌來使第979章 八面玲瓏岷王爺第七百八十二章:真是費勁第992章 拉扯第一百一十八章:要打!第六百五十五章:該死的人第二百四十七章:相互吹捧第1000章 反客爲主第1017章 要講理第1173章 收網第915章 決斷第三百六十三章:魚和熊掌,朕必兼得之!第939章 楊傑的野心第1269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一)第1208章 老謀深算陳工部第七百四十三章:老師不好當第一千零六十三章:君明方能臣賢第1182章 陽謀第三百八十章:妥善解決第八百七十章:一貫錢第四百六十八章:太簡薄了第七百零七章:“艱難’的抉擇第四百二十一章: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第六百九十一章:小公爺想不通第1189章 朱儀出場第六百五十三章:壓力來到了金尚書這邊第一百零一章:深刻領會精神第一百二十五章:告假第二百二十七章:攤牌第七百六十五章:萬貞兒的未來第1216章 卑鄙手段第十六章:回憶(上)第七百零九章:鐵骨錚錚朱小公爺第六百二十一章:攤牌了又沒全攤第一百一十九章:兩條路第五百六十五章:舒公公的光輝事蹟第七十三章:李總管的無奈第一千零四十九章:人要多思考第一百五十九章:攻陽和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內閣情勢第三百五十七章:婆媳矛盾第1210章 好謀算第1159章 質詢第八百零二章:這相似的場景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聽朕給你上價值第二百九十四章:先頭部隊第七百三十六章:抽絲剝繭第五百九十五章:沒骨氣的大冢宰第1215章 闖宮第968章 陷阱?第五百六十三章:投機客的左那個啥和右那個啥第904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宴宗室第八百五十七章:緣由第八十八章:巡邊大臣四百五十八章:不算閒話的閒話第五百六十四章:要人第九十七章:消息送達第八百六十七章:朱·白蓮花·大預言家·祁鈺第887章 舒良的嘴第八百五十七章:緣由第十一章:吳賢妃第二百八十八章:滿朝譁然第七百零四章:天官大人蓄力中第五十七章:老狐狸第961章 相互試探第一千零八十七章:風波起第五百四十九章:意圖終現第二百四十五章:岷王府的糟心事第三百八十九章:深夜定計第1239章 犯錯第二百九十章:大宴落幕第一百一十一章:團營制度第1176章 殿前對質第1230章 靜觀其變第六百四十三章:勳貴的第二時代?第一百六十一章:取捨
第1169章 張弛之道第1182章 陽謀第一百七十七章:勳戚第一人第一百九十八章:事情好像變大了第十七章:回憶(下)第一百四十三章:也先的野望第七百八十四章:文武交鋒第954章 磕頭賠罪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舊事新說第1225章 太上皇含怒討說法第二百四十三章:最後一塊拼圖第1192章 朝中有人第六十九章:後宮交鋒第六百七十四章:終於是忽悠瘸了第1008章 栽贓陷害第一千零六十五章:所以別鬧了第943章 強硬態度第四百九十四章:知錯,能改否?第三十六章:大勢已成第八百四十九章:轉機第六十章:廷擊第一百二十二章:孫鏜第二百七十三章:乾綱獨斷不容易第一百三十六章:瓦剌來使第979章 八面玲瓏岷王爺第七百八十二章:真是費勁第992章 拉扯第一百一十八章:要打!第六百五十五章:該死的人第二百四十七章:相互吹捧第1000章 反客爲主第1017章 要講理第1173章 收網第915章 決斷第三百六十三章:魚和熊掌,朕必兼得之!第939章 楊傑的野心第1269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一)第1208章 老謀深算陳工部第七百四十三章:老師不好當第一千零六十三章:君明方能臣賢第1182章 陽謀第三百八十章:妥善解決第八百七十章:一貫錢第四百六十八章:太簡薄了第七百零七章:“艱難’的抉擇第四百二十一章: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第六百九十一章:小公爺想不通第1189章 朱儀出場第六百五十三章:壓力來到了金尚書這邊第一百零一章:深刻領會精神第一百二十五章:告假第二百二十七章:攤牌第七百六十五章:萬貞兒的未來第1216章 卑鄙手段第十六章:回憶(上)第七百零九章:鐵骨錚錚朱小公爺第六百二十一章:攤牌了又沒全攤第一百一十九章:兩條路第五百六十五章:舒公公的光輝事蹟第七十三章:李總管的無奈第一千零四十九章:人要多思考第一百五十九章:攻陽和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內閣情勢第三百五十七章:婆媳矛盾第1210章 好謀算第1159章 質詢第八百零二章:這相似的場景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聽朕給你上價值第二百九十四章:先頭部隊第七百三十六章:抽絲剝繭第五百九十五章:沒骨氣的大冢宰第1215章 闖宮第968章 陷阱?第五百六十三章:投機客的左那個啥和右那個啥第904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宴宗室第八百五十七章:緣由第八十八章:巡邊大臣四百五十八章:不算閒話的閒話第五百六十四章:要人第九十七章:消息送達第八百六十七章:朱·白蓮花·大預言家·祁鈺第887章 舒良的嘴第八百五十七章:緣由第十一章:吳賢妃第二百八十八章:滿朝譁然第七百零四章:天官大人蓄力中第五十七章:老狐狸第961章 相互試探第一千零八十七章:風波起第五百四十九章:意圖終現第二百四十五章:岷王府的糟心事第三百八十九章:深夜定計第1239章 犯錯第二百九十章:大宴落幕第一百一十一章:團營制度第1176章 殿前對質第1230章 靜觀其變第六百四十三章:勳貴的第二時代?第一百六十一章: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