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章 徹查京營

等到一切都弄完之後,朱由校才問道:“先生今日進宮來,究竟是有什麼事情?”

孫承宗看了一眼朱由校,臉色堅定的問道:“陛下可是想革新?”

這一刻,孫承宗沒有再繞彎子,直接就把事情說了出來。

他既然決定進宮來問,那就沒有想再繞彎子,索性就直接一點。

朱由校淡淡的看了一眼孫承宗,笑着問道:“先生何出此言?”

事實上朱由校的確是想革新,他在做的也是革新的事情,但他卻不想提起革新的口號。

原因很簡單,革新這種事情不是喊口號就有用的。到了一定的程度,確實需要喊一喊口號,但現在還不是合適的時候。

所以朱由校根本就不提這件事情,即便是現在提起來,只會遭到更多的反對,除此之外什麼用都沒有。

朱由校沒想到孫承宗居然會問起革新,而且還是如此直接。

見到朱由校這麼說話,孫承宗也沒有辦法繼續追問了。

原因也很簡單,身爲臣子不能夠逼迫皇帝,這一點還是要遵守的,也是爲臣子的本分。

孫承宗說道:“陛下這一段日子任用新人,又改了很多規矩,所以臣以爲陛下有革新之意。”

聽了孫承宗的話,朱由校有一些無奈。

無論在什麼時候,聰明人都很多,何況是在朝廷之中?

能夠把官做到最頂級位置的人,沒有一個是笨蛋。

雖然自己找了很多理由,但還是被人給看穿了。不過現在這個時候,還是不能承認,因爲沒有一點好處。

朱由校臉色帶着些許疑惑的“哦”了一聲,繼而說道:“哪有什麼革新?朕從來沒有這麼想過。”

“自從朕繼位以來,朝堂上紛紛擾擾,事情這麼多,朕哪有心思想這個?再說了,歷史之上革新的事情很多,很多臣子都想做,很多帝王也都想做,可是最終結果呢?有好結果的卻不多,所以朕沒有想過。”

這倒不是朱由校瞎說的,自己想肯定是想,但是歷朝歷代都沒有好下場是真的。

別說其他的,就單單是大明朝,張居正改革才完事多少年,結果呢?

還不是搞成了這個樣子,人亡政息了。

在沒有完全的把握之前,朱由校纔不會瞎喊革新的口號呢。

孫承宗點了點頭說道:“臣知道了。既然如此,那就不說這件事情了,臣還有另外一件事情。”

皇帝已經給你一個答案了,無論這個答案是真是假,你都需要把它當成真的,這一點倒是何時都不會改變。

既然不能繼續追問了,於是孫承宗果斷的轉移了話題。

“陛下,自從臣到了兵部以來,發現兵部很多事情並不如人意。”

孫承宗想了想說道:“不說其他的,單單是京營,就讓人很不如意啊。每年朝廷花費這麼多錢養着他們,可結果卻是不堪大用。所以臣想着徹查一下京營,裁汰一些老弱。”

這件事情在兵部尚書的職權範圍之內,孫承宗提出此事也屬於正常的範疇。

不過朱由校也算看出來了,孫承宗這就是在打埋伏。只不過無所謂,他對孫承宗的軍事素養還是認可的,至少孫承宗練兵練得好。

別的不說,很多人都說孫承宗在遼東的時候消耗了太多的銀錢,他的整體策略是有問題的。

可是真到了大明朝,朱由校才明白,孫承宗不是沒有其他的辦法,但是其他的辦法行不通。

大明朝的衛所制已經徹底糜爛了,如果在舊有的軍隊上進行改革,難度非常大;甚至是遼東也一樣。

遼東的軍隊不想替朝廷打仗,這一點朱由校知道的很清楚。

首先朝廷沒有錢給遼東的軍隊,他們每年作戰都要自己種地;另外,他們戰死了朝廷的撫卹不到位,殺敵給他們的獎賞也不夠,當兵的自然不願意給你賣命。

遼東戰心不高,沒有精兵,那怎麼辦?

那就只能是修城築寨死守,只要錢足夠多,就可以把城寨可勁兒的往前修,一點一點的蠶食。

這樣的好處非常多,除了花錢多一點。再說其實也沒有花多少,按照大明朝的開銷,每年在遼東不過燒掉800萬兩。

對於這麼大的國家來說,燒800萬兩也算錢?

如果是正常的稅收,正常的朝廷開支一年燒2000萬兩也燒得起。

說到底大明朝就是沒有錢,有錢什麼都好辦。

不算其他,算一算乾隆時期大清的稅收就知道了。

在乾隆時期,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在5000來萬兩白銀上下,糧食達到了1300萬,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收入。可是大明呢?

按道理來說,大明朝的經濟可是比大清要發達的,但是賦稅卻差了這麼多。

遼東燒了那麼一點點錢,就把這個國家給燒垮了。

各地的天災人禍雖然很多,但是財富也不少,就是國家沒錢窮的要死。

所以朱由校根本不着急去解決其他的問題,他只是想解決內部問題。只要把錢收上來了,其他的全都不重要。

原因非常的簡單,有了錢什麼都辦的成;沒有錢什麼都辦不成。

所以朱由校也不着急,他想要先調整好朝堂,得到一支能用的隊伍,至少不是混日子的。

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後,朱由校就可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應該在明年就可以實現。

現在孫承宗提到徹查京營這件事情,顯然他也是有想法了。自從禮部、戶部開始做事之後,徐光啓他們的權力擴張得很快。

事實上,朱由校一直在放縱或者是支持徐光啓他們這麼做,讓中央來收權力。

其實也很簡單,只有中央有了權力之後,朱由校才能夠把權力收到自己的手裡面來。

現在孫承宗顯然坐不住了,他也想這麼做。

朱由校也明白了,孫承宗爲什麼問自己革新的問題。

“既然先生想做,那就做吧!”朱由校笑着說道。

“朕會讓英國公張維賢配合先生。”朱由校提到了英國公。

此時在大明的官方,英國公張維賢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也是朝堂上繞不過去的一個人。

張維賢與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皆有牽涉,因其背景顯赫,執掌京營兵權,在明末混亂險惡的政治鬥爭中皆得身保。

張維賢在移宮案上出了大力,在魏忠賢等人的阻攔下,親自擡轎將天啓帝從乾清宮擡到文華殿繼承皇位。

原本的歷史上,在魏忠賢當政時,尤不能拿張維賢怎麼樣。天啓皇帝能夠保證京城不亂,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爲張維賢的存在。

朱由校雖然一直沒有重用張維賢這個人,但不代表不看重他。

恰恰相反,朱由校對張維賢十分的看重,只不過一直還沒有到用他的時候。

對於這樣一個人,朱由校是不可能放棄的。

聽到朱由校這麼說,孫承宗拱手說道:“臣謝陛下。那如此,臣就告辭了。”

說完這句話之後,孫承宗給朱由校行禮,轉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朱由校想了想,隨後笑着搖了搖頭。

有些事情還是不要深究的好。

轉頭看了一眼陳洪,朱由校說道:“你去內閣傳旨,這個月初一,朕要上早朝,而且是大朝會。凡京城四品以上文武官員,全部都要參加。”

陳洪沒想到皇爺會說這件事情,因爲皇爺已經有一段時間沒上朝了。別說什麼大朝會了,皇爺就連平日裡的早朝都不上。

沒想到皇爺現在居然要開大朝會,這肯定是有大事情,不過這和自己也沒關係。

陳洪不敢多問,連忙躬身說道:“奴婢這就去。”

等到陳洪走了之後,朱由校活動了一下身體,眺望着遠方波光粼粼的水面。

對於朱由校來說,這段時間他沒有想搞事情,只是想安安穩穩的坐在這裡,平平安安的等在這。

可是臣子們卻不消停。

這段時間的事情確實也該告一段落了,是時候看看自己選人的結果了。

到了這個時候,也該做一個決定了。

陛下要在初一開大朝會的事情很快傳遍了京師,所有官員們都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們反應過來之後,紛紛摩拳擦掌有些雀躍。既然現在是這樣一個情況,那麼就是表現的機會。

在內閣裡面,氣氛有一些古怪。

四位內閣大學士之間,彼此好像都有一些提防,氣氛並不是很好。雖然大家臉上都過得去,但私底下在想什麼,誰都不知道。

只有韓爌一副無欲則剛的模樣,對每個人都是笑呵呵的,擺出了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事實上,這段時間來韓爌一直這麼做的。大朝會的消息傳過來,反而讓他高興了不少,事情總算有一個結果。

至於是什麼結果,他並不是很關心。

朝堂上的紛紛擾擾,韓爌覺得並不太影響自己。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這幾位內閣大學是在想什麼,韓爌心裡大概有一個底。

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韓爌一直在做的就是看着大家。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爌覺得自己已經抓住了一些東西。

鬧騰吧,鬧騰吧!

看看最後你們能鬧騰到什麼地步。真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有你們好看的!

不過這一次韓爌卻不準備參與,他準備乾點別的。

正在這個時候,一個文書從外面走了進來,徑直來到韓爌的身邊,恭敬地說道:“閣老,您家裡來人了,好像是有什麼事情。”

笑呵呵的站起身子,韓爌開口說道:“家裡人就是不懂事,對不住了,老夫要離開一會兒。內閣的事情,諸位多擔待一下。”

幾個人連忙笑着抱拳,口中說着沒關係,您自便,但心裡卻是各存了小九九。

來到外面,韓爌就見到了自己的家人。

帶着他走到了一處沒人的角落裡,韓爌這纔開口問道:“事情辦得怎麼樣了?”

“回老爺,人已經找到了。”家人連忙說道。

“那就把他帶回去,讓他明天到府上見我。”韓爌想了想說道:“不要讓人知道,這件事情暫時還要保密。明白嗎?”

“是,老爺,我明白。”家人答應了一聲,轉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京城的一家客棧之中,三個人正在談論韓爌。

坐在上首的是宋應升,左側的是宋應星,右側的則是張餘。桌子上擺放着茶水點心,但是三人卻都沒有喝或者吃的意思。

“事情有一些太古怪了。”張餘皺着眉頭說道。

“韓爌可是內閣首輔,他怎麼會把帖子送到這裡來,還邀請我們一起到他的府上去?咱們什麼時候能入內閣首輔的眼了?”

說到這裡,張餘自嘲的笑了笑,“人家可是理學大家,東林黨的門面人物。”

宋應升看了一眼張餘,淡淡的說道:“估計又和上一次的事情有關係。咱們摻合到這種事情裡面來,怕是有危險了。這京城還真是比較難混。”

聽了大哥的這話,宋應星哭喪着臉說道:“都怪我,讓你們兩個受牽連了。只是我也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原本只是想堅定一下自己的決心,誰想到會鬧這麼大。”

張餘放下手中的茶盞,看了一眼宋應星,笑着說道:“這件事情也不怪你,你只不過是去找了他們一趟罷了。我們只是機緣巧合,恰逢其會,被捲進去罷了。看似兇險,也未見得不是我們的機會。”

擡起頭看着張餘,宋應星有些激動的問道:“這話怎麼說?”

“內閣中的四位內閣大學,韓爌是理學,徐光啓是心學,至於黃克纘,應該也算是理學,但是人家現在改成推崇荀子去了。所以呀,每個人都有一個代表,其中還有一個孫承宗是陛下的老師,同樣也是理學,東林書院的代表,或許關係沒有那麼深,但這卻是事實。”

“你們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四個人之中有三個人各自代表一方,只有兩個人是一樣的,那就是孫承宗和韓爌。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不是就一個人顯得多餘了?孫承宗是陛下的老師,你們覺得走的會是誰?”張餘看着兄弟二人問道。

見到兩個人都看着自己,張餘胸有成竹的說道:“走的肯定是韓爌。他之所以能夠留在內閣,無非是陛下爲了用他來平衡內閣。畢竟前段時間的事情鬧得太大了,所以留他一下,但是現在好像不用了。”

“所以黃克纘纔會去尊荀子,這叫博出路。因爲他看到了徐光啓的將來。如果不出意外,韓爌走了之後,內閣首輔大學士就是徐光啓。從位置上講,徐光啓是內閣次輔,順位;從資歷上來說,他手中握着戶部,深受陛下的信任,而且還有禮部尚書沈庭筠的支持。”

“無論是孫承宗還是黃克纘,都沒有辦法和徐光啓爭。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他們會甘心嗎?已經走到那個位置,誰會甘心?

宋應星看着張餘,有些無奈的說道:“我們兄弟都不擅長這個,所以你就別賣關子了,有什麼話直接說就行了。”

“很簡單,他們需要另闢蹊徑。”張餘笑着說道:“畢竟陛下能接受李贄的學說,荀子自然也沒有什麼問題。所以黃克纘選擇了荀子,這樣一來就顯得他特立獨行,同時也能夠攏住一批人。”

“你看現在的情況,雖然很多人反對黃克纘,但是一樣有人支持他。在這些人裡面,一部分是覺得黃克纘說的有道理,另外一部分就是單純的投機。即便是如此,黃克纘的目的也達到了,他成了朝中的新一方,而不是像原來一樣無人問津、隨時都能夠被取代。”

“如此一來,有兩個人就會比較緊張,一個是孫承宗,一個是韓爌。不過孫承宗不怎麼擔心,他手握着兵部,只需要做一點事情彰顯一下自己的作用就可以了。”

“反倒是內閣首輔韓爌,一旦黃克纘和徐光啓決出勝負,就是他韓爌下臺的時候。甚至都不用徐光啓他們二人決出勝負,韓爌就要捲鋪蓋走人。如果韓爌甘心也就罷了,他可以帶着陛下給的優待,安安穩穩的回老家;若是他不甘心呢?”張餘站起了身子,目光之中隱隱透露着興奮。

見兄弟二人也不說話,張餘也沒有氣餒,似乎也不在乎沒人捧場。

他繼續說道:“如果韓爌甘心,不在乎這些,那在上一次的時候,他就應該走了,何至於現在揹負了罵名?要知道理學和東林黨那些人,對他可不怎麼樣。犧牲了這麼大才換來的內閣首輔之位,怎麼可能這麼甘心就交出去?”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韓爌應該怎麼辦?”張餘目光掃過兄弟二人。

這一次他沒有再繼續說,而是選擇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等着兄弟二人反應。

宋應星在這個時候擡起了頭,緩緩的說道:“他也要做點什麼?”

“他當然要做點什麼,不然等着就是等死。”張餘笑着說道:“從現在朝廷的局勢來看,韓爌需要重新選擇一個學派,不然的話他就是死路一條。”

“如果他繼續抱着理學的大腿不放,那麼很可能他就完蛋了。畢竟理學以孟子的學說爲主,這一點無論他們承不承認都是如此。而荀子與孟子的學說正好相反,如果一旦朝廷用了荀子,理學將會大大的被削弱。”

“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朝廷之上可能就只會留一個孫承宗。在這樣的情況下,韓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他需要尋找新的學派,尋找新的人來支持他。這可能就是他們邀請我們的原因。”

說完這句話之後,張餘坐在了椅子上,目光咄咄的看着宋應升兄弟二人,沉聲說道:“所以我說這是一個機會,對我們來說最好的機會。韓爌需要我們的支持,我們又何嘗不需要他的支持?”

“現在朝堂上有心學的徐光啓,有荀子的黃克纘,他韓爌的選擇並不多,而我們關學可能就非常適合他,畢竟我們離理學和心學都很遠。”

雖然我們的學派比較小,但是我們也是有一些人的。只要把我們歸到他的門下,他就會得到我們的支持,同時我們也會得到他的支持,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對於我們來說,可能利益更多一些。”

“因爲朝堂上有心學和荀子,我們想要有一番作爲就更難了。如果沒有人支持,那我們很難出頭。在這樣的情況下,韓爌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張餘說完這句話之後,情緒有些激動的說道:“成與不成,就在此一搏!”

宋應星和宋應升兄弟對視一下,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不敢置信,但是他們卻是相信張餘說的。

在他們三個之中,宋應升老成持重;宋應星則是知識廣博,無論對什麼東西都有所涉獵;至於張餘,這個人沉穩不如宋應升,廣博不如宋應星,但是他卻極其擅長謀算,對人心的把握尤其深刻。

所以在這三個人的小團體之中,張餘一直都是充當智囊的角色。之前三個人在一起這麼久,張餘已經無數次的證明了他的實力。所以宋家兄弟兩人對張餘的話根本就不懷疑。

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自己兩個人要怎麼辦,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張餘看着沉默中的兄弟二人,緩緩的說道。

這個時候,宋應升擡起頭,直接對張餘問道:“你也說了,韓爌的地位其實已經不穩了,隨時都有可能離開。如果他在半路離開,那我們豈不就成了衆矢之的?在朝廷之中我們沒有靠山,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是投閒置散了。”

“那也比現在好吧?”張餘不屑的笑道:“我們現在是什麼?”

“我們連科舉都沒有考上,更不要提其他的事情了。有了韓爌的支持,我們很快就能夠走到主流的視野之中去。其他的不說,單單就說皇家書院吧,等進皇家書院之後,如果沒有人支持,我們能做什麼?”

“哥,我覺得可以試試。”宋應星看着宋應升說道:“張餘說的有道理,反正也不知道將來什麼樣,不如放手一搏。如果能做成,那我們就能夠把事情做好,也不枉費我們的一番學習。”

“如果沒有把事情做成,大不了我們回老家一邊著述讀書,一邊耕讀傳家,甚至還能夠造福家鄉,也算是我們的福澤深厚了。”

見到兩個人都是這個態度,宋應升想了想,也跟着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們就試試看吧。如果韓爌真的這麼說。我們就跟着他幹了。”

第三三三章 魯王來了第三七五章 活捉徐鴻儒第四九零章 工匠評級第五七六章 扣押朝鮮國王(盟主阿蟬東南飛|十里一回頭加更)第六五一章 龍虎兄弟第五六三章 都想和大明爸爸聯姻第四四零章 交易不成功第三九六章 火力不足恐懼症第五零六章 下揚州第五四七章 大軍開拔第二一九章 鳩佔鵲巢第四六一章 我大明皇帝富有四海!第二四四章 重複太祖榮光第十章 你家老爺要去遼東了第五六一章 吳克善認命了(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三六三章 刀還有用處,不能掰斷第一三六章 韓爌被坑(求月票!求訂閱!)第五三八章 這演技太浮誇了吧?第四五零章 和科爾沁結盟第三四五章 抓孔府大管家第四六四章 實誠的熊廷弼第三五二章 山東不能亂第一百五十章 按律當斬第二一三章 這手下不錯(萬字求賞!)第二五七章 能臣孫傳庭第六二九章 張餘出使朝鮮第四二七章 認籌開始(雙倍月票,求求求!)第五八五章 性致被打擾第五五三章 黃臺吉被炸成重傷(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四五二章 大玉兒侍寢第五九七章 要不就叫順義王?第三五八章 錦衣衛都指揮使又換人了第四零六章 聲援鍾羽正第一九二章 我張餘字退之,可我不會退!第五一五章 鬧騰得越大越好第五七零章 瀋陽城演武第五四四章 試槍第二零零章 文會第二五五章 朕之意志即國家意志第二六七章 藩王乃天下大禍第一七七章 收買沈庭筠的心第六零零章 陛下要三思啊!(盟主阿蟬東南飛|十里一回頭加更)第五十二章 殺人誅心第四四七章 沒了順治沒了康熙,全都沒了第一七九章 興建鋼鐵城市(求訂閱!)第五九八章 回京與皇后敦倫第三三七章 行刺第一五八章 正風氣第六二四章 趕海第五二九章 黃昌宗要糟!第三一三章 選一個狀元第二九八章 彈劾陛下苛待功臣第二二五章 韓爌請罪第三二九章 宗室的土地第四二五章 新城規劃圖第三七一章 夏鎮失守第六零八章 朕要去天津(求雙倍月票!)第五五五章 撫順大捷第六八二章 大明施壓(情人節快樂!纔怪呢!)第一百零六章 羣情激憤第六四二章 鄭芝龍第五十九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四零一章 孫閣老高升第五九一章 誰負責打蒙古?第四八五章 大明的變革與機遇第三五六章 孔胤植會不會心懷愧疚?第二六四章 抄河南巡撫的家第一七六章 賞賜丹藥和新書院第五七七章 請大明皇帝賜姓(盟主阿蟬東南飛|十里一回頭加更)第六八一章 清掃朝鮮第五六一章 吳克善認命了(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二五五章 朕之意志即國家意志第三二八章 一語定生死第二一五章 看誰不順眼就打誰第二十章 一肚子壞水第二八八章 當世名將秦良玉第五五二章 打給朝鮮他們看(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四二七章 認籌開始(雙倍月票,求求求!)第三十一章 楊漣的答案第五零四章 認慫纔是王道第四五五章 請君入甕第三九五章 魏大中被抓(掌門牧揚3791加更)第三二六章 曲阜孔府(盟主肥起加更)第二九九章 張維賢進宮第五八九章 召王在晉(求票!求訂閱哇!)第一七三章 大明已經不是以前的大明第五八零章 給你們封王爺(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一三四章 東林黨的反擊(求打賞!)第三二四章 朱由校進德州城第二一九章 鳩佔鵲巢第二一五章 看誰不順眼就打誰第七十六章 陛下火大發了第二五一章 逼迫陛下(爲單身g們加更)第八十三章 準備大反攻第五七零章 瀋陽城演武第一二三章 派魏朝去遼東出差第四四四章 皇帝動手了第五四八章 順我者昌 逆我者亡第一一零章 經典不可信第五零二章 第一刀,魏國公府
第三三三章 魯王來了第三七五章 活捉徐鴻儒第四九零章 工匠評級第五七六章 扣押朝鮮國王(盟主阿蟬東南飛|十里一回頭加更)第六五一章 龍虎兄弟第五六三章 都想和大明爸爸聯姻第四四零章 交易不成功第三九六章 火力不足恐懼症第五零六章 下揚州第五四七章 大軍開拔第二一九章 鳩佔鵲巢第四六一章 我大明皇帝富有四海!第二四四章 重複太祖榮光第十章 你家老爺要去遼東了第五六一章 吳克善認命了(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三六三章 刀還有用處,不能掰斷第一三六章 韓爌被坑(求月票!求訂閱!)第五三八章 這演技太浮誇了吧?第四五零章 和科爾沁結盟第三四五章 抓孔府大管家第四六四章 實誠的熊廷弼第三五二章 山東不能亂第一百五十章 按律當斬第二一三章 這手下不錯(萬字求賞!)第二五七章 能臣孫傳庭第六二九章 張餘出使朝鮮第四二七章 認籌開始(雙倍月票,求求求!)第五八五章 性致被打擾第五五三章 黃臺吉被炸成重傷(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四五二章 大玉兒侍寢第五九七章 要不就叫順義王?第三五八章 錦衣衛都指揮使又換人了第四零六章 聲援鍾羽正第一九二章 我張餘字退之,可我不會退!第五一五章 鬧騰得越大越好第五七零章 瀋陽城演武第五四四章 試槍第二零零章 文會第二五五章 朕之意志即國家意志第二六七章 藩王乃天下大禍第一七七章 收買沈庭筠的心第六零零章 陛下要三思啊!(盟主阿蟬東南飛|十里一回頭加更)第五十二章 殺人誅心第四四七章 沒了順治沒了康熙,全都沒了第一七九章 興建鋼鐵城市(求訂閱!)第五九八章 回京與皇后敦倫第三三七章 行刺第一五八章 正風氣第六二四章 趕海第五二九章 黃昌宗要糟!第三一三章 選一個狀元第二九八章 彈劾陛下苛待功臣第二二五章 韓爌請罪第三二九章 宗室的土地第四二五章 新城規劃圖第三七一章 夏鎮失守第六零八章 朕要去天津(求雙倍月票!)第五五五章 撫順大捷第六八二章 大明施壓(情人節快樂!纔怪呢!)第一百零六章 羣情激憤第六四二章 鄭芝龍第五十九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四零一章 孫閣老高升第五九一章 誰負責打蒙古?第四八五章 大明的變革與機遇第三五六章 孔胤植會不會心懷愧疚?第二六四章 抄河南巡撫的家第一七六章 賞賜丹藥和新書院第五七七章 請大明皇帝賜姓(盟主阿蟬東南飛|十里一回頭加更)第六八一章 清掃朝鮮第五六一章 吳克善認命了(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二五五章 朕之意志即國家意志第三二八章 一語定生死第二一五章 看誰不順眼就打誰第二十章 一肚子壞水第二八八章 當世名將秦良玉第五五二章 打給朝鮮他們看(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四二七章 認籌開始(雙倍月票,求求求!)第三十一章 楊漣的答案第五零四章 認慫纔是王道第四五五章 請君入甕第三九五章 魏大中被抓(掌門牧揚3791加更)第三二六章 曲阜孔府(盟主肥起加更)第二九九章 張維賢進宮第五八九章 召王在晉(求票!求訂閱哇!)第一七三章 大明已經不是以前的大明第五八零章 給你們封王爺(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一三四章 東林黨的反擊(求打賞!)第三二四章 朱由校進德州城第二一九章 鳩佔鵲巢第二一五章 看誰不順眼就打誰第七十六章 陛下火大發了第二五一章 逼迫陛下(爲單身g們加更)第八十三章 準備大反攻第五七零章 瀋陽城演武第一二三章 派魏朝去遼東出差第四四四章 皇帝動手了第五四八章 順我者昌 逆我者亡第一一零章 經典不可信第五零二章 第一刀,魏國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