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沒錯,還是我
李暮笑着道:
“不瞞您說,這個設備已經在研製當中了,預計3個月內便能夠看到成果。”
“3個月!誰設計的,這麼厲害,難道是雷達研究所搞出新型多普勒脈衝雷達的那個人?”樑守槃震驚道。
實話說,他覺得這玩意兒5年都未必搞得出來。
更何況是這麼短的時間。
不過雷達研究所之前就搞出了不小的動靜,如今在毫米波雷達上有突破,也不是沒有可能。
李暮搖搖頭,道:
“不是。”
“那是誰?”樑守槃下意識地接了一句,又道:“算了,要是涉密的話,就當我沒問。”
聞言,李暮有些不好意思道:
“其實是我。”
樑守槃:“???”
他用一種像是在看“怪物”一般的眼神看着李暮。
沒辦法。
這個消息屬實有點衝擊人的正常觀念。
拋開那些公佈出去的領域不談。
李暮不僅在D彈領域發光發熱。
還在雷達領域做出了這種開創性的成就。
這份能力,恐怕放眼世界都是獨一檔的存在,也就愛因斯坦和紐頓能壓他一頭。
想到這裡。
他忽然像是抓住了什麼,脫口而出道:
“不會新型脈衝多普勒雷達也是你搞的吧?”
李暮沒有回答,又笑了笑。
只是這笑容,看得樑守槃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
心中對李暮的評價,更是再上一層樓。
愛因斯坦和紐頓能壓一頭,但也就是欺負李暮年輕。
等再過二十年。
只能望其項背!
……
樑守槃再次用認真地目光打量起李暮。
他搞了這麼多年的研究。
也見過不少少年天才,能爲人所不能。
可這麼厲害的,還是第一個。
迎着樑守槃的目光,李暮道:
“只是幫了一些忙而已,不能說完全是我搞出來的。”
“那也很了不起了。”樑守槃道。
他也沒覺得真是李暮搞出的新型脈衝多普勒雷達。
只不過應當不是“一些忙”,而是在其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想到這裡,他當即道:
“既然如此,那我接受您的邀請,加入研究團隊。”
“不過我還需要一些時間。”
“所裡有一項研究任務馬上結束,不能在這個時候出差錯。”
樑守槃已經十分心動。
畢竟李暮給出的條件實在太誘人了。
先進的技術和明確的研究方案,兩者都是無數研究人員所渴求的東西。
有了它們。
研究成功,只是時間的問題。
可心動歸心動。
理智卻提醒着樑守槃,現在還不能離開。
要是他走了之後,霹靂-1D彈在最後階段出現問題,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好,那我等您的好消息。”李暮微微頷首,也沒有再勸。
……
從空空D彈院離開。
李暮繼續前往半導體研究所。
上次他和黃新華聊過之後,第二天就去了航空院。
這幾天也一門心思地撲在了D彈上,倒是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考慮芯片升級的事情。
一邊坐在車上。
李暮一邊拿出紙筆,開始寫方案。
超算芯片的升級,其實並不複雜。
集成度的提升,就是一種直接地升級方式。
不過這還不夠。
只是替換芯片,性價比並不高。
“可以從封裝技術上入手,現在應該能夠勉強做到芯片堆迭和異構集成。”李暮暗道。
芯片堆迭和異構集成,是3D封裝技術的一環。
但想要實現這項技術,還需要一些前置條件。
高精度的光刻現在不缺,不過得掌握硅通孔技術,以實現層間電氣連接。
材料方面,需要低介質電常數材料和熱界面材料。
熱管理上,微通道冷卻、熱管等高效散熱技術,是必須要拿出來的。
否則散熱效率不夠,高度集成的芯片隨時都能被燒壞。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 3D設計工具。
“電子設計自動化,看來得想辦法拿出來了。”李暮手中的筆頓了頓。
然後又從公文包裡拿出一個筆記本。
電子設計自動化,也叫做EDA。
它是設計電子系統的軟件工具集合。
主要用於電子工程領域,特別是集成電路設計和印刷電路板設計。
功能包括電路設計、電路仿真、佈局佈線、驗證和測試。
“只需要先將集成電路設計的功能完成就好,這樣可以省下不少的功夫。”李暮默默計劃。
完整地開發出一個EDA不是不行,但未免有點太耗費時間。
先解決超算芯片升級的問題。
然後再考慮後續的完善,這樣也能容易一些。
畢竟現在楊天形、周溪令和蘇東莊幾個,手頭都有着相當繁重的研究任務。
再讓他們負責,就有點把人當核動力驢使的嫌疑了。
“看來得找些新人才行了。”李暮微微有些頭疼。
……
來到半導體研究所。
李暮很快找上吳有望和王綬覺,說了要開發EDA的想法。
兩人自然是全力支持。
至於負責人。
王綬覺直接道:
“我來負責。”
聽到這話,李暮和吳有望擡頭看了看他臉上的黑眼圈。
旋即十分默契地同時搖了搖頭。
“怎麼,不相信我。”王綬覺見狀,道。
李暮道:
“不是不相信您,只是我覺得這個研究項目的難度不算大,可以找一些新人來負責,也好鍛鍊鍛鍊他們。”
“沒錯,我記得咱們所裡有不少的好苗子,比如王玹和倪廣南幾個就很不錯。”一旁的吳有望道。
他和李暮都瞭解王綬覺。
直接說,後者肯定要嘴硬,說自己能頂住。
所以便從培養新人入手,堵住他後面的話。
王綬覺卻還有些不放心,道:
“他們是有些天賦,能力也不算差,不過單獨負責一個軟件的開發,還是太早了些。”
“總要鍛鍊鍛鍊才能成長,你看現在楊天形他們幾個就是最好的例子。”吳有望道。
聞言,王綬覺想了想,覺得確實有幾分道理。
他也看出了李暮和吳有望不想讓他參與進去的意思。
所以沒再多說什麼。
反正他是副所長。
接着由頭去項目組看一看,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隨後。
敲定了計劃。
吳有望很快讓人叫來王玹和倪廣南。
看到他們。
李暮頗爲滿意。
他之所以放心將任務交給兩人。
除開鍛鍊培養新研究員的原因外。
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聽到了他們的名字。
王玹,未來的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
倪廣南,計算機專家、工程院院士。
雖說這都是未來的成就。
但至少可以確認,兩人都是可造之材。
只不過,在聽到他說要將EDA的開發任務交給他們時。
王玹和倪廣南都有些許的不安,道:
“李顧問,我們來負責,是不是不太合適啊?”
“其實讓周組長、蘇組長他們負責更好,我們纔剛剛調過來不久,還需要學習。”
“我們不是怕苦怕難,就是擔心耽誤了研究的進度。”
兩人滿臉都寫着糾結。
負責項目。
他們打心底兒一百個願意。
可兩人一個纔來2個月,一個纔來1個月。
在過來之前,王玹在京大數學力學系擔任助教,而倪廣南在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計算機。
雖說跟着周溪令等人學習了不少軟件工程方面的前沿知識。
但簡單的研究可以,負責一個項目,就有些力有未逮了。
“我看你們很合適,這可是個難得的機會,別人想要還沒有呢。”一旁的吳有望道。
聞言,王玹和倪廣南臉上閃過猶豫之色。
機會確實難得。
可他們也清楚自己的能力。
負責一個軟件的項目開發,還有些爲時過早。
見狀,李暮道:
“難道因爲做不到,就不去做了嗎?”
“既然吳所長推薦了你們,就證明你們有這個能力。
“當然,我不強求你們一定要到答應。只是希望你們明白,不要妄自菲薄,要大膽地面對困難。”
他說完這番話後。
王玹和倪廣南原本猶豫不決的表情,立刻堅定了下來,道:
“李顧問,您說得對,我們幹!”
“這纔對嘛。”李暮含笑點頭。
旋即,他便拉着兩人到一旁坐下,討論EDA的開發問題。
不過首先他們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怎麼開發。
而是要先將用於提供程序開發環境的應用程序寫出來。
集成開發環境,也叫IDE。
一般包括由代碼編輯器、編譯器、調試器和圖形用戶界面等工具。
並且集成了代碼編寫功能、分析功能、編譯功能和調試功能等一體化開發軟件服務套。
“不過也不是一定要使用IDE來開發EDA,你們還可以用文本編輯器和命令行工具先研究着。”李暮最後道。
IDE並非是必備的東西。
只是它確實能夠顯著提高開發效率。
特別是在處理大型、複雜的項目時,發揮作用會更大。
王玹和倪廣南聞言,道:
“李顧問,您不用說了,我們要研發這個IDE!”
既然做了決定。
他們就在心底發誓,發誓無論如何都要做到最好。
怎麼可能因爲一點困難,就放棄。
“好,那我們就先從IDE開始。”李暮含笑點頭。
要是兩人選擇了輕鬆的,他雖然也不會說什麼,但心底肯定還是要打個差評的。
好在結果並沒有發生意外。
能在後世稱爲著名學者的王玹和倪廣南,還是有相當堅韌的刻苦研究精神的。
……
2個小時後。
在李暮的指導下。
王玹和倪廣南勉強摸到了IDE的門檻。
開發一個集成開發環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任務,涉及多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術。
比如編程語言、編譯器、圖形用戶界面等。
這些對於剛剛接觸軟件開發不久的兩人,都有着相當高的難度。
好在無論是李暮,還是吳有望和王綬覺,都願意給他們時間。
畢竟要培養,總是要有點耐心。
否則直接讓他們照着李暮寫得方案照做就完事了,根本用不着這麼麻煩。
在李暮送王玹和倪廣南在離開時。
他們堅聲道:
“李顧問,您放心吧,我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
如果一開始他們還有些忐忑,擔心自己難當重任。
但在聽完了李暮對EDA和IDE的框架和算法深入地分析之後。
他們此時已然充滿信心。
要是再做不出點成績。
都愧對自己研究員的身份。
“好好幹,我看好你們。”李暮拍了拍兩人的肩膀,勉勵道。
得到他鼓勵的王玹和倪廣南渾身一震,重重地點了點頭,旋即大踏步地離開。
……
緊接着,在初步解決了EDA的問題後。
李暮又跟王綬覺和吳有望聊起開發04型個人計算機的事情。
集成度地提升。
帶來的不僅是運算速度的增加。
同樣也意味着個人計算機能夠實現的功能,變得更加豐富了起來。
最簡單直接的,就是用戶圖形界面與多任務操作系統的升級。
類Macintosh和Windows的圖形界面開發成爲可能,鼠標操作、窗口多任務和圖標化交互,也將陸續實現。
做到這一步。
距離互聯網時代,就只差一個網絡!
“或許再過上三四年,京都的所有研究所,就能局域網裡就能打《虹色警戒》了。”李暮想道。
網絡的建設這個沒辦法,只能依靠時間去解決。
但搭建局域網,卻沒有太大的問題。
等覆蓋京都之後,還真可以搞這麼一個遊戲活動。
不對,科學家的事情不能叫做放鬆,叫做試驗更合適。
聽完李暮的介紹。
王綬覺和吳有望對這個04型個人計算機也充滿着好奇,恨不得馬上看到成功那一天。
但緊接着。
他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道:
“這個04型個人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怕是有點兒高吧?”
“應該能超過6000w次每秒。”李暮想了想,道。
集成度提升了2倍還多,達到這個性能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而且若不是沒打算一味地追求運算速度。
突破8000w也不是沒有可能。
吳有望和王綬覺倒吸一口涼氣。
饒是他們早有準備,聽到這個答案還是不免有些震驚。
又是成倍地提升!
“那成本呢,你覺得大概要多少?”吳有望繼續問道。
李暮道:
“10w左右吧,製造工藝成熟了之後應該還能再降。”
“只是10w?我還以爲能夠降得更低一些呢。”吳有望有些遺憾道。
從03型個人計算機開始。
製造計算機的成本就已經降低到了10幾w。
他本來以爲這次怎麼着也能降到個位數。
李暮解釋道:
“如果只是單單提升運算速度的話,那麼確實可以降得更低,五六萬就能搞一臺。”
“不過這次的個人計算機,我要加入很多新功能。”
“而這些功能,將會對我們以後的研究工作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他說完之後。
吳有望和王綬覺當即恍然大悟。
他們就說嘛。
集成度提升了這麼多,價格沒道理只降低一點點。
“在研究方面,我們都聽你的。”吳有望微微頷首,旋即又道:
“不過運算速度達到5000w次每秒的04型個人計算機,是不是不太好賣啊?”
其實3000w次每秒的3代個人計算機也挺難賣的。
畢竟就技術來說。
要是老大哥和M帝拿去之後,能夠消化,做巨型機至少也能突破1億次每秒。
也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現在夏國根本不敢賣03型個人計算機。
這也就導致了02型計算機一直無法大量出口。
“這還不好辦嗎,讓計算技術研究所去研究專門用來售賣的系列計算機不就行了,有什麼技術困難可以來找我。”李暮笑道。
這事在他看來沒什麼難度,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技術保密的問題。
聞言,吳有望點了點頭,道:
“是個好辦法,不過恐怕得要您親自出面才行。”
“這是爲什麼?”李暮愣了愣。
吳有望攤了攤手,道:
“我怕嚴所長跟我急眼。”
“你別忘了,他們是計算技術研究所。”
“平時被我們壓一頭也就罷了,畢竟確實技不如人,咱們上門‘挑釁’,有點說不過去吧。”
聽到吳有望的話。
李暮沉默了片刻,想想確實有道理。
雖說他只需要跟上面彙報就行。
但沒必要在這種地方得罪人。
他沉吟片刻。
然後道:
“那就聯合研究吧。”
大家一起搞,都不傷面子。
……
天色漸暗。
李暮坐着車,離開半導體研究所。
一路上。
能看到穿着工廠發的厚棉衣,臉上帶着笑容的人們從道路上走過。
這幅場景,在往年是不多見的。
畢竟就業崗位就這麼多,不可能人人都能進廠。
可經過兩年多的“工廠大建設”。
京都這片地區,凡是條件沒問題的,基本都能進到廠裡工作。
這也就極大地加快了他們的經濟建設。
最直接的表現。
就是去供銷社和百貨大樓買東西的人變多了。
街道上滿是手裡領着大包小包東西的人,頑皮的孩童跟在大任們的身邊打鬧,笑聲如同銀鈴般清脆。
“還有10天就過年了吧?”李暮忽然反應過來道。
想到這裡。
他當即讓關建民調轉車頭。
……
大雜院裡。
以李暮的家爲中心。
街坊鄰居們齊聚一堂。
但他們可不是在閒聊。
而是在幫助從京影廠來的領導,收集關於李暮的事蹟。
說起這個。
鍾大爺是最爲興奮的。
他揮舞着手,用中氣十足的聲音道:
“打從小從暮住進咱們大雜院的那天開始,我就看出他是個讀書的料。”
“領導您是不知道啊,他天天手上的書就沒離開手過。”
“當時咱們院裡還有人說他是書呆子,可我不一樣,我知道他那是心懷大志……”
聽着鍾大爺的講述。
京影廠的廠長田坊示意一旁的劉師隆和劉嫺兩人將這些話都記下來。
不過就在此時。
一道聲音忽然響起,道:
“鍾大爺,您這話說得可不對,哪有人說過李暮是書呆子。”
衆人扭頭看去,瞬間樂了起來。
說着話的人,正是當初因爲李暮家用空氣炸鍋炸東西,沒有給他們佔到便宜就心懷不滿,老是找茬的孫大媽。
不過後面見到李暮的名氣越來越響。
而且李軍還當了廠主任,加上院子裡還有鍾大爺照顧着後,她也就沒敢再找過麻煩。
畢竟不被找麻煩,他們都要燒高香了。
鍾大爺沒有說話。
說沒說過,大雜院裡的衆人誰心裡頭還沒點數嗎。
不過他這會兒從高興中回過神來。
也覺得剛剛說的話有些問題。
萬一因爲這件事,影響到李暮在全國人民眼中的形象,那他恐怕以後都沒臉見李暮了。
見到鍾大爺沒說話,孫大媽又看向李奶奶,道:
“李奶奶,您說是不是?小暮怎麼可能是書呆子呢,這個說法要是傳出去,多不好聽。”
聽到這話。
本來還因爲田坊等人的到訪而高興不已的李奶奶,臉色立刻就變得不好看了起來。
要是按他的性子。
怎麼着都不可能輕易放過孫大媽,肯定要抓住機會損上對方半天。
不過一想到可能會對她的大孫子有不好的影響,她就渾身都泄了氣。
和李暮比起來,她出不出氣,根本不重要。
想到這裡,李奶奶便準備開口替孫大媽說話。
但就在這時。
一旁的劉師隆忽然笑道:
“我覺得這一點其實很不錯,天才嘛,就是常人難以理解的。”
“在外人看來,曾經的李顧問或許是一個‘書呆子’。”
“但現在看來,正是因爲有着這段不爲人知的刻苦時光,才造就了今天的李暮顧問,今天的人民科學家!”
他的話讓田坊的目光都不由一亮。
這麼寫的話,肯定要比李暮從小便“天賦異稟”“聞名鄉里”的說法更真實,也更讓人感興趣。
“劉老師您說得很對,不過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尊重實際,不能隨意地曲解。”一旁的劉嫺小聲提醒道。
他們現在在籌備的這本關於李暮的電影劇本。
可是得到文化委員會的領導親自過問,要求他們務必求真求實,不能對李暮的形象產生半點損害。
按照劉師隆的說法固然更有戲劇性。
但顯然容易遭到人的誤會。
“有道理……”劉師隆點了點頭,也沒有生氣。
他的想法確實不對。
這次拍攝的《李暮傳奇》,既是電影,更是上面給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