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筆,快給我一隻!”張數順連忙道。
他剛剛想到了一個不錯的設計思路,迫不及待地想要繪製出來。
如果可行的話,至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飛行體的部分能夠得到解決。
聞言,李暮快走兩步,上前將自己的鋼筆扭開遞給對方。
後者接過之後,正要往圖上畫,才發現手裡的是一隻鋼筆,嘀咕道:“咋給我支鋼筆。”
一邊說着,他一邊飛快地抽出一張新的稿紙,俯身在桌上開始繪製起來。
其他的研究員看了看李暮,又看了看專心致志繪圖的張數順,便打算開口提醒。
李暮連忙做了個“噓~”的手勢,示意他們不要說話。
然後湊到一旁,看着張數順繪圖。
後者拿着鋼筆在紙上比劃了半天,才終於落筆,畫了一個彈體部分的設計圖。
成功之後。
還滿意地點點頭,拿起稿紙,對周圍的研究員們道:“大家都來說說,我這個想法怎麼樣?”
只不過他等了半天,都沒有人吱聲。
一擡頭,終於發現了站在自己身旁的李暮。
“李顧問,您什麼時候過來的?”張數順驚喜道。
說着,他忽然將自己剛剛畫完的稿紙往身後藏了藏。
雖說他剛剛對自己的想法挺滿意的。
但那也只是相對第一版的設計圖而已。
這時候拿出來給李暮看,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
聞言,李暮笑道:
“早就來了,還在門口聽了幾分鐘你們的討論呢。”
“本來已經打算叫你們的,沒想到正巧碰到了您來了靈感,就讓大家先不要打擾您。”
“既然畫完了,那剛好我們一起討論一下,看看是否可行,不行的話又要怎麼去改進。”
他說完後。
張數順聽到這話,臉上不由得更加紅了一些,道:
“您過獎了,我這點水平,哪能跟您相比,還是要再完善完善才行。”
一邊說着,他一邊又將手裡的稿紙往後藏了藏。
見狀,李暮道:
“張教授,您這就有些妄自菲薄了。”
“我剛剛看了您繪製的初步設計,很多想法與我不謀而合。”
“您要是這麼說的話,看來我今天得先回去,再好好想一想,再過來找大家。”
他說完最後一句話,便作勢欲走。
見狀,張數順立刻急了,連忙道:
“李顧問,您稍等,我不是這個意思。我非常相信您的能力,給出的絕對是對研究十分有益的意見!”
他一邊說着,一邊咬了咬牙,將背後剛剛自己畫的設計圖拿了出來。
沒辦法。
不拿也不行。
要是真把李暮“逼”走了,他能同意,周圍的其他研究員都不可能同意。
“這纔對嘛,來,大家一起看看。”李暮笑了笑,接過圖紙,同時用眼神瞥了一眼張數順手裡的鋼筆。
只不過後者顯然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此刻的注意力全部都滿是緊張地放在了設計圖上。
見狀,李暮也只好無奈地先繼續說研究的事情:
“這個彈體的整體設計是非常不錯的,前後定心部充分考慮到了彈芯在炮膛內的穩定性和離開炮口後的空氣穩定性。”
“但我個人建議,可以再增加一個前內定心部和後內定心部。”
“還有尾翼這裡的形狀、重量,可以再斟酌斟酌,以便確保在命中目標之後,能夠有效地保證彈芯的穩定……”
他的語速並不算快,講解的也還算淺顯直白。
不過早已經習慣用紙筆將他所說的內容都記錄在紙上的張數順等人,還是飛快地掏出筆記本開始記錄。
李暮一邊說着,一邊又看了一眼張數順手中的鋼筆,暗道:“這小子不會把我的鋼筆給順走吧。”
在這個年代,一支鋼筆,也算是一件小小的奢侈品了。
當然,他倒不是心疼那點錢。
只是這隻鋼筆,可是當初元|領導送給他的,紀念意義要遠大於實際意義。
……
用了20多分鐘的時間。
李暮纔將彈體部分的設計思路完全介紹了一遍。
當然,僅僅只是有思路還不夠。
想要完成最終的設計,還是要費不少的功夫去驗證才行。
——不過那是以前一窮二白的時候。
現在他們有着超算,有着03型計算機,完全可以利用起來,依靠強大的算力和軟件,去排除一部分錯誤答案。
“03型計算機機所裡就有,你們可以去用CAD來進行輔助設計。如果還是不行的話,可以去半導體研究所,用那裡的計算機算。”李暮說完設計的問題後,又道。
徐順壽眼前一亮,嘴上卻道:
“可是我們聽說那兩臺機器的計算任務都排到明年去了,我們去插隊合適嗎?”
第一代超算和第二代超算的信息,都屬於絕密內容。哪怕對內部研究人員,也不會透露太多的信息。
因此他和許多的普通研究員,只知道半導體研究所有兩臺算力非常高的計算機。
但具體叫什麼,算力有多高,一概都不清楚。
“算不上插隊,您說是我讓大家過去的,那便會從原本的任務裡擠出一些時間來。”李暮笑道。
半導體研究所兩臺超算,其實算力相對還是比較飽和的。
只不過是最近電傳飛控那邊佔用了不少的資源,才造成了排隊的情況而已。
當然,以威龍-1的重要性,小小地搞一些特權,也不會有人有任何意見。
……
和張數順等人閒話片刻。
李暮接着又說了說脫落部分的設計問題。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這個部分,設計起來還是相對比較複雜的。
雖說機制簡單來說,就是使用特定的機械結構和易碎材料外殼,來保證達到一定速度或壓力下會自動破裂,露出內部的穿甲部分。
但在實際的設計過程當中,需要充分考慮按動彈體的製造、脫殼機制和彈芯的穩定性。
……
一直忙活到下午5點多。
李暮才走出車研所。
不過這還沒完。
他緊接着又馬不停蹄地前往材料研究所這邊,詢問複合裝甲和陶瓷裝甲的研製情況。
複合裝甲設計爲“鋼-玻璃纖維-超硬鋼-玻璃纖維-鋼”迭狀間隙放置,總厚度爲220毫米,傾角爲22度。
而99式採用的是先進的裝甲約束陶瓷第三代複合裝甲,以及FY-4和FY-5爆炸反應裝甲。
FY-4裝甲的主要材料是石英玻璃纖維,而FY-5爆炸反應裝甲的材料主要包括惰性材料、高能炸藥、拋板和彈性墊片等。
不過除了第一個外,無論是FY-4還是FY-5爆炸反應裝甲要用到的材料,李暮都暫時沒有提出來。
畢竟石英玻璃纖維和高能炸藥的技術,現在還並沒有突破,不宜操之過急。
不過他已經“降低”了難度。
對於材料研究所的一衆研究員,以及從全國各地過來支援研究的專家教授們,問題依舊不斷。
就比如方纔所說的那一系列材料的迭狀間隙放置問題,他們都快討論了一週時間了。
迭狀的形式,材料的比例,每樣材料的強度……
哪哪兒都是問題,看着都讓人頭大。
偏生一連幾天,李暮都沒有過來,更讓他們覺得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該怎麼去研究。
因此,一衆研究人員看到李暮,各個都恨不得立刻飛撲向前,抱着他狠狠地親一口。
所長周任一馬當先。
好在最後還是剋制住了內心的衝動,換成了緊緊地握住李暮的手,道:“李顧問,您可來了,快來給我們出出主意吧。”
“出主意可以,不過我可不敢保證一定有用。”李暮看了看周圍的研究人員,以及一衆專家教授。
其中有不少,都是材料領域十分著名的學者。
還有如同徐冰石、曾肅民等三十多歲左右,相對年輕的中堅研究者,都是夏國裝甲材料領域的未來的支柱。
“恐怕不是想不出來,而是在等我給‘答案’。”李暮心中微微嘆氣。
他估摸着大概是在搞輻射防護服的時候,一下子給出了太多的材料信息,所以才導致現在衆人對他的期望太高。
不過這倒也怪不得他們。
畢竟誰要是能在這個年代,把對位芳綸纖維、金屬纖維合金絲、納米陶瓷纖維和碳纖維,以及納米工藝拿出來。
他恐怕也會驚爲天人。
周任倒是知道李暮的想法。
他只知道李暮來了,研究就有辦法了,當即道:
“還是材料的問題,我們考慮過許多方案,不過用計算機的材料計算軟件跑過之後,結果都不太理想……”
周任的語氣頗爲無奈。
什麼問題都要問,其實他,還有在場的研究人員,也都覺得有點丟人。
可爲了解決組合的問題,他們沒少做努力,也前前後後用材料計算軟件測試了好幾次。
但最終的結果,實在是不盡人意。
爲了不耽誤進度,也只能繼續向李暮請教。
——左右都是爲了研究,不丟人。
見衆人都看向自己。
李暮也沒有耽擱,當即道:
“迭狀間隙放置,其實就像是一個‘夾心餅乾’,我們可以將它分爲三個部分,面板層、中間層和底板層……”
要他直接給比例給形狀,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能再把原理說得更透徹,思路說得更清晰一些。
他一邊說。
周任等人一邊趕緊拿紙筆記,生怕錯過一個字。
雖說結果並沒有如他們的預料一般,直接拿到解決的方案。
但如今的思路,也十分難得。
至少由李暮說出來後,他們不用擔心走歪路、錯路的問題,埋着頭猛衝就是。
……
半個小時後。
在從李暮這裡得到了思路的一衆專家教授和研究人員,重新投入緊張忙碌的研究當中。
而他則是拉着周任,問起國內有沒有對石英玻璃比較有研究的專家。
夏國研製出石英玻璃纖維的時間比較晚,但對於石英玻璃的研究,開始得還是比較早的。
不出他所料的。
周任沉吟片刻,然後道:
“在55年的時候,國家曾經編制過《十二年科技規劃》,其中便列入了石英玻璃的研製內容。”
“國家建材綜合研究所那邊以蔡旭明爲組長,開始了研究工作,並在57年搞出了咱們國家第一塊不透明石英玻璃,58年搞出了透明石英玻璃。”
“如果要說國內哪位教授對石英玻璃有很深的研究的話,那肯定是首推蔡教授。不過即便是他,也沒辦法將其用在坦克裝甲上,您難道是想挑戰這項技術嗎?”
在52年的時候,石英玻璃便被應用於坦克裝甲。
M帝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其在抵禦聚能裝藥武器的射流時,其防護性能是同等重量鋼裝甲的兩倍。
基於此,他們研製出了將石英玻璃包裹在鋼裝甲中的“硅化裝甲”,並用在T95坦克項目的實驗中。
“確實有這個打算,而且如果順利的話,說不定能夠弄出比他們更好的材料來。”李暮微微頷首,道。
現在的以石英玻璃爲材料的裝甲技術還有着不小的缺陷。
首先是脆性大,使得裝甲非常容易破碎。
其次是防護效果受其厚度和佈置角度的影響大。
厚度越大防護效果可能越低,角度也需要經過複雜的計算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不過這些詳細的情況周任,乃至夏國的衆多專家都並不瞭解。
他們所知的,僅僅只是石英玻璃能夠用於坦克的裝甲而已。
因此周任聽完可謂是高興得差點跳起來,道:
“李顧問,我們材料研究所上下一定全力支持您的研究。”
“還有蔡旭明教授,我現在就去和上面申請,讓他趕緊過來。”
“由您在,我們一定能實現石英玻璃技術的再次重大突破!”
說着,他便興沖沖地準備去國家建材綜合研究院那邊要人去了。
……
看着周任遠去的背影。
李暮微微笑了笑,轉身也準備離開。
既然他今天和周任提了,那麼上面應該很快會配合成立石英玻璃的研究小組。
他只需要在離開之前,將早就準備好的初步研究方案交給他們先去研究着便行。
一邊想着,他一邊坐上車,前往雷達研究院。
……
對於平板縫隙天線的研究,情況倒是相對比較不錯。
這項技術難就難在設計和製造上。
縫隙天線的性能與縫隙的各種參數密切相關,包括縫隙的形狀、大小和位置等。
在這幾的過程中,還得考慮電磁耦合、邊緣效應等因素,需要經過複雜的計算模擬。
不過這些問題,李暮都可以解決……一半。
倒不是不能完全搞定。
只是一半基本已經將衆人的研究思路帶上正軌,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給計算機去解決。
有時候,他甚至還會覺得一半有些太多了。
就比如現在。
他和彭時錄來到實驗室時,便看見蔣南英帶着一衆專家教授閒聊,話題的主角還是他。
當然,內容依舊一如往常,全是對他的欽佩和敬仰。
甚至還隱隱將他推爲夏國科學家第一人的苗頭。
在門口聽了一嘴,他便走進實驗室,道:
“蔣所長,你們實在是過獎了,我哪能當得起第一人這個稱號。”
“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科學家,他們的貢獻要遠高於我。”
“算了,不說這個,想起他們現在都還在辛苦的研究,我就更加慚愧了!”
聽見李暮的話。
蔣南英等人聞言,先是愣了愣,旋即不禁有些汗顏。
就在這時,收到消息的彭時錄從外面走了進來,氣喘吁吁地道:“李顧問,您來了啊,快快,裡面請。”
他一邊說着,一邊將李暮請進實驗室坐下。
緊接着,又讓蔣南英彙報一下關於平板縫隙天線的研製情況。
後者趕忙開口,道:
“目前研製的整體情況都十分順利。”
“在研究的過程中,平板縫隙天線出現過頻率範圍限制、信號弱、易受干擾和帶寬限制等問題。”
“不過在同志們的不懈努力之下,都將其一一克服,比如這個信號,我們就採用了利用放大器的方式……”
隨着他的聲音響起,李暮的表情也緩和下來。
看來倒是他誤會了,衆人並沒有偷懶。
只是進度有點過於順利,所以纔有一點時間閒聊。而且他所見的也只是這片刻的時間而已。
能將進度推得這麼快,即便有他提前給了一半內容的一些原因,他們的努力也不容忽視。
待蔣南英說完之後。
李暮道:
“知道大家的進度這麼不錯,那我就放心了,等這次出去回來,我們便可以着手準備搞無源相控陣雷達的理論研究了。”
話音剛落。
實驗室內的彭時錄和蔣南英,以及其他專家教授,俱是渾身一震,滿是不可思議地看向李暮。
相控陣雷達最早出現於37年,二德建造了的“猛獁”雷達系統。
不過其資料信息並不完善,所以國內對之瞭解不多。
更廣爲人知的,是M帝的“長灘”號原子能動力D彈巡洋艦。
“李,李顧問,您說的無源相控陣雷達難道是……”彭時錄嚥了口口水,遲疑着問道。
夏國以前的雷達研究,主要是以仿製老大哥雷達和自主研製爲主。
及至李暮出現,才轉向脈衝多普勒雷達。
不過饒是如此,他們的技術還是相對還是比較落後的,對於相控陣雷達的研究更是纔剛剛起步立項。
李暮看着衆人望向自己的目光,解釋道:
“沒錯,就是相控陣雷達,不過爲了做方便區別,所以在這裡我把它稱爲無源相控陣雷達。”
“它的天線陣列單元不會主動發射信號,而是通過集中式發射機產生高頻能量,並通過計算機自動分配給天線陣的各個輻射器。”
“核心技術主要包括5個方面,中央發射機和接收機、相位控制、信號放大和處理、波束形成和電子掃描……”
他的語速不快。
衆人本來還以爲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些什麼是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
沒想到說着說着,突然就拐向了核心技術。
於是忙不迭地從口袋裡掏出紙筆,將內容一字不落地記下來。
……
用了5分鐘左右的功夫。
李暮簡單地講解了一下什麼是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以及搞出它需要突破的幾項核心技術。
不過他也沒有說得太多,點到即止。
畢竟無源相控陣雷達,對於衆人來說還是個新東西,需要一點的時間消化和吸收。
在他說完後。
衆人也果然沉默地盯着筆記本思考了許久。
最後還是彭時錄首先開口,驚歎道:
“李顧問,您的想法實在是彌足珍貴!”
“有了這些,我國的雷達事業,又將前進一大步啊!”
“在不遠的將來,隨着它的出現,國家的軍事實力也將迎來一次巨大大地提升!”
他說完之後。
站在旁邊的蔣南英和一衆專家教授,也跟着連連點頭附和。
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資料,實在是太過寶貴。
僅僅是李暮今天所說的內容,便足以讓他們用上三五年的功夫去研究。
“沒有這麼誇張,只不過是一些理論上的東西而已,想要落地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呢。”李暮笑了笑道。
夏國發明出相控陣雷達的時間是在70年,不過卻直到84年的時候才搞出無源相控陣雷達。
他們想要跨越這漫長的時間鴻溝,還需要更加地努力才行。
彭時錄和蔣南英對視一眼,笑道:“我們最不怕的就是困難,怕的是看不到困難而已!”
其他的專家和教授們聞言,也跟着笑了起來。
再難還能難過以前?
那時候沒資金沒設備沒資料,不照樣也在研究。
更何況現在還有李暮帶領,總能在他們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予以幫助,所以根本不帶怕的。
……
隨後,李暮又和彭時錄等人商量了一下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的研究團隊組建問題,便起身離開。
在他走後。
衆人也着手準備開始研究。
畢竟李暮只給了他們一個思路,還需要很多方面的理論驗證,才能將之完善。
就在他們準備各自散去的時候。
忽然,一道聲音響起:
“哎咦~你們說李顧問爲什麼要把相控陣雷達叫做無源相控陣雷達啊?”
聽到這句話。
所有人往外走的步子都不由頓在原地,心裡冒出同樣的念頭。
是啊,爲啥要叫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國外不都是叫做相控陣雷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