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見壁上之字恍然,原來這方幽谷名叫絕塵,所謂“千山鳥飛絕,萬盡人蹤滅”,這裡千峰層繞,萬壑堆疊,四面八方都是高山險峰,人跡罕至,這絕塵二字倒是用的極妙。
“張無憶,快看,那裡還有字!”若仙順着絕壁往右望去,發現就在“絕塵谷”三個大字的西南一角有一塊盈餘丈長的石碑,長年累月,石碑已被藤蔓纏繞,沒在其間,若不是仔細瞧去,真的很難發現。
張無憶經若仙提醒,果見一座石碑靜立,落在不遠處,極目望去,依稀可以辨得有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拓在上面,二人相顧而望,十分默契的朝着石碑處走了過去。
他二人走近石碑,將纏繞在石碑上的藤蔓除盡,最後露出一整塊碑身來。
“你看!”若仙用手中藤蔓撣了撣石碑上的落灰,但見碑身上密密麻麻的刻着一行小篆,但見上面寫道:“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張無憶撓了撓腦袋,面上露出些許尷尬之色,他自生來就不曾好好讀書,對於這詩詞歌賦可謂一竅不通,在寄幽谷中,張無成也曾親自教過他識文斷字,可沒過多久便忘了個精光,正可謂是前面記後邊忘,因此,除了堪堪能認識幾個大字以外,肚中幾乎沒有什麼文墨。
若仙見他滿臉躊躇,不時望向自己,便已猜到箇中原委,嫣然一笑,解釋道:“這詩乃是出自宋人柳永之手,其意在於自己醉心功名卻屢屢不得志,最後一氣之下,只得放下執念,遊戲人間。”
經過若仙的指點,張無憶似有所悟,心想:“難道此谷主人是因爲長期得不到功名纔在此間孤獨終老的?”想了片刻,又往下看,石碑之上繼續寫道:“吾這一生縱橫江湖數十餘載,敗盡天下英雄,幾無敵手,嗚呼哀哉,可嘆空有一身道行,卻任那蠻夷橫行,韃子恣意,可笑弄權者羸弱,寵信奸佞,有眼無珠。也罷,唯有自此絕塵,與山川爲伍,草木結伴。”
看到這裡張無憶不禁訝然,怔怔道:“看來這位前輩是因爲空有一身超絕的武藝和報國的赤誠,而得不到朝廷的賞識,才跑到這深山絕谷中聊度餘生的,真是可惜可嘆。”
若仙也難得沒有擡槓,正色道:“朝廷羸弱,佞臣當道,致使內憂外患,名不聊生,多少有志之士報國無門,古來尚且如此,而今又何嘗不是?”若仙言語所指當然是當今的朝廷,可張無憶長期深居寄幽谷中,對於天下大事尚不得知,因此,若仙所言,於他來講也是諱莫如深。
二人稍作停駐以抒情懷,接着又往下看道:“好在天不欺我,終讓我尋到這絕佳的幽谷仙山了此餘生。嗚呼,可嘆我一生所學將永埋此間,餘心不甘,故耗盡心力在此設下九九乾坤之術,北斗七星爲引,月之精華作爲鑰,每逢月圓之夜,此谷門戶大開,有緣之人可循着洞中月光來到此谷,只需朝我拜上三拜,便可傳我不世神功,至此餘願了矣!”
張無憶愣了愣,冷不防驚呼道:“原來如此!”
若仙冷不防讓他給嚇了一跳,嬌嗔道:“你這咋咋呼呼的,想嚇死人不成,快說,又發現了什麼?”
原來當日張無憶爲擺脫銀衣人的追趕,順着北斗七星的位置一路發足狂奔,來到一處空谷,隨後發現空谷一處巖壁之上有個山洞恰能容身,於是揹着若仙走了進去,走着走着,卻發現裡面另有乾坤,走到深處,忽地瞧見有月光灑落,好奇之下,無憶尋着月光而去,可不知怎地,眼看就要觸及月光卻一腳踩空,迷迷糊糊的來到了這絕塵谷中。眼下見此碑文,細細回想,當時恰逢月圓之夜,而自己又是稀裡糊塗的跟着北斗七星一路尋來,此間種種,不正好合了碑中的引鑰之說嗎?只是當時若仙重傷昏迷,自然不知其中原委。
“世間真有這般巧合的事?”若仙半信半疑,再瞧無憶模樣誠摯,倒不像是胡編亂造出來的。
無憶傻笑了一陣,嘆道:“想不到這位前輩這麼厲害,竟能將日月星辰加以妙用,佈下這奇谷缺口,當真是位神仙一般的人物,只可惜咱們不懂這玄妙之術,否則待到下個月圓之夜,我們便可出得谷去了。”
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若仙聽了張無憶之言,臉上立即浮現出一絲興奮,欣喜道:“既然不懂,咱們可以學啊。”
張無憶聽後苦笑了一聲,說道:“若仙姑娘,這位前輩起碼已經仙逝了數百年,你讓我們跟誰學去啊?”
若仙神秘一笑,接下話來,道:“你這呆子,我且問你,咱們來到這裡算不算是與前輩有緣?”
張無憶道:“自然算的!”
若仙道:“既是如此,我們該不該向他拜上三拜。”
張無憶道:“那是自然!”
若仙點頭,笑道:“那既是如此,咱們便先朝前輩拜上三拜再說。”
張無憶不解,心想:“碑文上說如若朝他拜上三拜便可傳下不世奇功,可如今身陷絕塵谷,就是學會了神功又如何?還不是要長埋於此,困死在這?”雖說張無憶不明白若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兒,但還是和她一道,朝那石碑誠心的拜了三拜。
就在二人拜完這三拜之時,谷洞中突然開始搖晃起來,霎時間樹木震顫,塵囂四起,驚得那一羣獼猴上躥下跳,慌忙逃命。
“怎麼回事兒?地震了嗎?”無憶大聲叫喊,而後快速起身,拉着若仙朝一旁躲去。
話音剛落,忽地響起一陣“隆隆”之聲,如春雷滾滾,奔騰而過。原本光滑的絕壁正中央此時正朝兩邊拉伸,露出一道方形的口子,待那壁上的口子張開到一個盒子般大小時,“隆隆”聲驟停,谷洞也靜了下來,不再搖顫。
“快看,那裂口中有東西!”若仙一眼便瞧見那裂開的壁縫之中有一物什橫躺其中,當即喜不自勝的驚叫起來。
無憶聞言朝那望去,果見有一黃布包裹的物什呈現在他眼前,稍作猶豫,無憶身形一閃,終是將那物什取出。
若仙雙目炯炯有神,盯着無憶手中之物,催促道:“快打開看看,裡面是什麼東西?”
張無憶看了看手中之物,發現此物用一塊黃布包裹的嚴嚴實實,黃布上隱約間還有淡淡的香味傳出,心中奇道:“不知這黃布是用何物做成?如絲如縷,薄如蟬翼,觸手一片柔軟,最爲神奇的是此谷已歷時數百餘年,期間時光變遷,滄海桑田,可這黃布卻仍是猶如新織,着實令人不可思議。”無憶將那黃布一層層打開,發現裡面包裹着兩本書籍,打開來看,一本叫做《誌異》,另外一本則是《太乙真經》。張無憶草草翻閱了幾章,發現這兩本書一本是記錄着一些天下間的奇門八卦,五行之術,還有一些陣法,另外一本則是教人修煉內功的武學典籍。
張無憶頗爲失望,搖了搖頭嘆道:“若仙姑娘,這裡就這兩本書,看來前輩並未將如何出去的辦法留給我們。”說完,便將這兩本書籍連同黃布一同向若仙遞了過去。
若仙神色凝重,接過兩本書籍後,便翻開其中一本看了起來。只見她時而蹙眉,時而定神,不停的在原地來回踱步,大約過了半柱香的時辰,若仙“啪”的一下將書合上,繼而看了看張無憶,喜道:“咱們有救了!”
無憶聞言,“噌”的一聲從地上一躍而起,半信半疑道:“真的?”
若仙點了點頭,將《誌異》還給無憶,解釋道:“方法就在其中。”
無憶根據若仙所述,將它翻到一頁,上面寫道:“引鑰之秘,陰陽相調,太陰屬陰,太乙屬陽,環抱守缺,其質歸一,其時尋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所立爲陰陽開闔,復明循導,則仙門洞開。”
“這是何意?”無憶仍是不解,好在若仙遍覽羣書,見多識廣,她合上書籍,解釋道:“太陰乃是月圓,此爲鑰,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所指乃是天上北斗七星,此爲引。如我所料不錯,這太乙便是指的這本《太乙真經》,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出去便要在月圓之夜,找到北斗七星所在位置,以太乙真經裡面的武功引滿月之力,陰陽結合,方能洞開仙門。”
張無憶聽後震驚道:“也就是說,要想出去,我們還得學會這《太乙真經》裡面的武功?”
若仙點了點頭,回道:“不錯,這位前輩高人真乃奇人,竟能引天地之力爲已用,還將自身武學融合其中,當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既是如此,那我們不如抓緊時間,爭取在下次月圓之夜前,學會這《太乙真經》,也好早日出谷。”張無憶既得知只需修煉《太乙真經》上面的武功便可出谷,當下耐不住性子,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
“且慢!”若仙出言攔阻,神情又變得複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