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追命的命

“南無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怎麼?閣下出家當了和尚耶?”

“非也非也,我每次想起追命在‘金印寺’的作爲,便覺得功德無量,善莫大焉。”

“追命?你是說‘四大名捕’中的老三,原名崔略商的追命?”

“除了他,還有誰!算起來,四大名捕裡要算他的年紀最大,性格也算他最詼諧,他本是落魄江湖的失意人,後來帶藝投師,入諸葛先生門下,所以江湖經驗特別豐富,四大名捕裡,閱歷要算他最多。”

“不過,聽說在諸葛先生門下,是以先後入門爲序的。四大名捕中,冷血年紀、輩份都最輕,聽說他是在野外飲狼乳長大,在森林裡習慣弱肉強食,難怪他拼起來這般兇狠。無情大不了冷血幾歲,卻是四大名捕之首,據說他父親是個好官,就是因爲太清廉耿正了,所以全家被仇人害死,連小孩子也不放過,先廢掉他一雙腿子,正要殺害時,諸葛先生及時出現,打跑了兇徒,就把他收入門牆。因他身體羸弱,經脈受創,不能練就高深武功,故諸葛先生只能傳他奇門遁甲、佈陣韜略、以及輕功暗器。算起來他還是諸葛先生第一個門徒,同時也是最得意弟子呢。”

“無情還是暗器第一,在他手上,從不發暗算人的‘暗器’,而他的‘暗器’也從不淬毒,是以武林中‘明器’的一宗,即由他始創。不過,四大名捕裡,修養最好、功力最高、人緣最佳的,倒要算原本是鏢師出身的老二鐵手了,他還比追命年輕上幾歲呢!”

“嗨,我們扯到哪裡去啦!你剛纔說什麼‘功德無量’來着!還提到追命,究竟是怎麼回事?”

“你沒聽說過金印寺嗎?”

“金印寺……莫不是那降虎頭陀和伏龍山人所主持的‘金印寺’?”

“對了。你記不記得在‘金印寺’一帶曾經發生過什麼聳人聽聞的事?”

“怎麼不記得!涼星山的金印寺香火鼎盛,寺中四大神偕:降虎、伏龍、金屏、銀扇,全精長於內家功夫,涼星山下四縣十三鄉的居民,都當這四僧是仙佛降世,每有疑難,必去稟求庇佑。後來不知怎地,發生了兩大奇事。一是四大神僧中的金屏和尚,突然發了狂。着了邪似的,跑下山去,把鮎魚溝的村民咬死無數,據說還吸髓飲血,十分駭怖,一時衙捕們都制他不住,大家都說:金印寺的高僧替鄉民驅邪魔太多,得罪了妖邪、魔頭,上了他的身,這下魔神合壁,法力更高,只怕是無人制得他住了。”

“結果呢?”

“結果金屏大師還是死去了。”

“怎麼死的?”

“恰巧追命要替代大師兄無情去跟擅使‘九天十地,十九神針’的文雪岸決一死戰,路過鮎魚溝,便插手管這件案子,他也制不住狂性大發的金屏大師,一番惡鬥之後,追命只好格殺了他。”

“追命嗜酒,喝得越醉,武功越高。他的腿法與輕功可以說得是冠絕天下。金屏大師功力深厚,既然兇性大發,決難制服他,他也只有將之格斃一途了。還有另一件奇事呢?”

“那就是‘武林四大世家’之中的藍元山,好好的西鎮鎮主不當,忽然到金印寺去削髮爲僧。”

“這下倒是湊齊了。降虎頭陀本就是金印寺主持,精擅‘多羅吒天印’。伏龍山人技出五臺山清涼寺、練就一身‘小般若禪功’。銀扇羅漢本是少林派高手,‘金剛不壞禪功’已練至第八層。金屏原是峨嵋山‘萬年寺’的護法,‘不死神功’亦極有造詣,加上藍元山身懷‘以一功破萬功’的‘遠闌神功’,可說是集各門內功高手於一寺。金屏雖然已經死了,但四大內力強手聚在金印寺,這可熱鬧了,只不過,藍元山一向雄心勃勃,爲啥要捨去在武林中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西鎮’鎮主不當,卻跑去金印寺剃度。”

“我要是知道,還用說是奇事?”

“對,這世上的事,要是清楚了來龍去脈,明白了原因,就不能算是奇事了。所以什麼卜籤,拜斗、排數、符篆、衝攤、喊魂、招魂,做道場、喊禮、虞祭、破血湖池,放焰口等,不但成了習俗,也成了神秘的事兒,不少男巫女銑,藉此裝神弄鬼,絕不是罕見的事。涼星山下一帶的鄉民,就是被什麼關符、斷家、立禁、下鑾所害,終日惶惶,求神拜佛,寢食不安。”

“什麼叫做關符?什麼叫做斷家?立禁和下鑾又是些什麼?”

“這些本來都是湖南的巫風,但也有流傳到其他省份。據說小孩子遇見帶有邪氣的孕婦,魂魄一時收攝不住,便會走入孕婦肚子裡,這就叫‘走家’。高明的法師能招回其魂魄,並斷絕其魂魄不再‘走家’,這種技法就是‘斷家’。替幼兒作寄命符,可破種種關煞,那是‘關符’。小兒防病,幼嬰失驚,孕婦難產,法師即以壇盛清水,以碗碟倒植案上,水不溢出,便是‘立禁’。立禁又分種種名目,如立飛禁、犁頭禁、下鑾等等。另外還有‘收嚇’,即是病人因嚇失魂,因驚失性,法師作法,代爲招回,或病家取病人的衣飾、毛髮、手跡,登高而呼,半夜號叫,即是喊魂。這些奇風異俗,在‘江湖怪異傳’裡有過不少記載。”

“譁,聽來倒十分可怖的,卻不知是否真有其事呢?”

“是不是確有其事,倒是人見人殊,人說人異;但這種風習,卻突然在涼星山一帶,十分猖熾,完全無法控制。”

“爲什麼會這樣子呢?”

“原因很簡單:四縣十三鄉的小孩幼童,常常會在突然間失去神智,偶爾在街上走走,也忽然失去魂魄似的,智萎神頓,形銷體弱,不多久便奄奄一息了;成人、婦女也都一樣,忽然病倒,從此渾渾噩噩,成了廢人。這種情形出現愈多,百姓愈信卜巫,官府明令禁阻也無效,這時候,金印寺更成了萬家生佛,百姓心目中的轉世神仙。”

“這跟金印寺又幹上什麼事了?”

“關係可大了:鄉民所患之病,只有金印寺的四神僧可以治好,一時間,人們全都擁向金印寺,求降虎、伏龍、金屏、銀扇等爲他們驅邪除妖,金印寺於是名聲大盛,一時無倆!”

“這倒罕聞。從來是術士、法師替人驅魔伏邪,怎麼得道高僧也來管這種事?”

“這還不打緊,金印寺高僧的收嚇斷家法,是十分奇特,而病家把患者不管男女老幼,一律寄在廟裡,困在密封的室內,一共七七四十九天,然後才肯把病人交出來,這期間不許任何人窺探騷擾,否則如果發生任何情況,概不負責云云。”

“怎麼官府也不管管此等事?”

“本來當地縣官也覺得此事鬧得太過分了,迷信之風未免大熾,有意下令禁止,不料,一名縣官的獨子得了急瘋症,嚇壞了縣官的姨太太,藥石無效,後來只好求金印寺和尚,降虎、伏龍等開始不聞不問,後來還是銀扇出面,說明如果治好縣官之子,縣官從此之後不得再管制金印寺一切行動,縣官只怕丟了心肝寶貝兒子,別的啥都答應。結果把他的兒子在寺裡關了四十九天,出來後什麼都復原了。”

“倒真邪門!不過,給金印寺治病的病人,是不是都好起來了呢?”

“這倒不一定。大部分能活下來,只是精力衰退,整個人都消卻了力氣,只拾回一條性命,沒幾年,多就撒手塵寰了。金印寺高僧解釋說:這是天魔入侵這一帶,能保住幾年性命,共敘天倫,已屬難得,出家人只能盡心盡力,普渡衆生而已。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患病者不到金印寺求醫,不過幾天就一命嗚呼了,所以,還是感念金印寺的大恩大德。”

“我聽到這裡,聽來功德無量的仍是金印寺的四大神僧,跟追命似全無關係。”

“你別急。這件事跟追命拉上關係,是在金屏發瘋後,惹起追命注意,一路聽說這涼星山下的怪事。你知道,‘四大名捕’不論是誰一向都不信邪,於是便易容化裝,明查暗訪,要弄個清楚。”

“噯,四大名捕裡,追命除了酒力最佳之外,易容術也可列第一。”

“這一查便查出了蹊蹺來。追命因金屏失心喪魂,本已生疑,但鄉民都說金印寺替百姓除妖驅邪太多,反遭度侵,對這位高僧更是歌功頌德。追命本來也對金印寺高僧以身啖魔之舉十分景仰。不過,後來悉聞連藍元山也投入金印寺去,就更怨疑惑了。”

“對呀,藍元山外表沉默寡言,但在武林四大世家的主持人裡,要算他的野心最大,要不然,也不會發生當年四大世家互相拼個你死我活,較一勝負長短之事了。”

“便是。當年四大世家火拼,可說是由藍元山一手挑起來的。不過,藍元山也是正道中人,愛妻新喪之餘,赴金印寺剃度爲僧,也並無不可。只是,這引起了追命的好奇,着意查訪,終於給他查出了紕漏來。”

“是什麼漏子?”

“那些病患者,不管幼童、成人、婦女,在罹病之前數日,都在機緣巧合的情形下,遇見過金印寺的高僧,不久便告病發,送往金印寺救治,有的完全治好,有的只一時痊癒,但己神志萎頹,跟從前判若兩人。”

“這樣看來,這些事似乎跟金印寺和尚有關?不過,金印寺僧人又何必這樣做?這樣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他們又如何做出這種事來?”

“追命便是有感於苦無證據,不能繩之於法。他夜探金印寺,果爾查探出蛛絲馬跡。原來僧人把病患者關入許多個完全與外隔絕、全無窗戶的禪室裡驅邪,不準旁人窺探。追命蒙臉潛了進去,給伏龍、降虎二僧發現,二僧發動攻擊,招招殺手,追命仗絕頂輕功,不與他們正面交手。逃離金印寺後,追命細心一想,金印寺高僧若真慈悲爲懷,又何必濟世救民之事故作神秘,而且還對探寺者猛下毒手,這豈是出家人的作爲?於是想起一種絕世多年的練功秘技,叫做“虛妄魔功”,是專門吸取人的精力、元氣,聚精爲基,凝神爲氣,才能練成的一種功力,據說練成之後,要比當年楚相玉的‘絕滅神功’還要厲害十倍,就連“血河神掌’也不能與之抗衡。”

“那豈不是天下莫敵?”

“這倒不一定,但也差不多了。追命一旦想到這幾個出家人竟來行這種萬惡之事,犧牲無辜來換取絕藝,當不能再忍,立意要揭戳這些僧人的罪惡。”

“但是,他還是無憑無證……”

“所以他千方百計,假扮成一名尋常百姓,讓金印寺和尚打他的主意。”

“金印寺的和尚不認識他就是追命嗎?”

“不認識,追命格殺金屏時,伏龍三僧不在現場,加上追命擅於易容,三僧並不認得他。”

“莫非追命要以身受魔功,來換取真憑實據?”

“正是。”

“追命擬以本身一命,來換衆生之命?”

“不錯,三僧及藍元山果爾對他施術,追命斂神強忍,終於知道金印寺的詭計是:先將目標人選隔空取穴,使他再數日後‘病發’,神智不清,在送往金印寺後便藉機吸取對方元氣、精華,變爲己用,故命雖能保,但數年後也必氣渙而歿。不過,如果遇上神渙氣散的人,三僧反而不欲吸取,解穴遣走,反得存生,故此三僧功力驟增,只要再加十數人功力,便可修習‘虛妄魔功’了。可惜他們便在這時遇上了追命。”

“追命這下可是身入虎穴,抓到實據了,不過,以他一人之力,怎是伏龍、降虎、銀扇、藍元山數人之敵?”

“藍元山是野心極巨之人。三僧請他來金印寺,是想要他填補金屏之空缺,因爲藍元山的內力雄厚,正好可以同參協成‘虛妄魔功’。不料藍元山也是要藉此除害,也想借此成名,追命一旦出現,他與追命是素識,一早知道紙包不住火,於是跟追命聯手平魔,以追命雙腿加上藍元山的內力,終把三兇僧伏誅。”

“功德無量,當真是功德無量。這下可把迷信、巫風一清耳目了。不過,只怕還有個魔頭在藍元山心頭生了根呢!”

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一篇 大俠蕭秋水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四篇 追命的命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十二篇 雷損的損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一篇 大俠蕭秋水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九篇 張炭的炭第一篇 大俠蕭秋水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十篇 唐寶牛的牛第九篇 張炭的炭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十二篇 雷損的損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三篇 戚少商的傷第八篇 黑衣我是誰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十篇 唐寶牛的牛第一篇 大俠蕭秋水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十二篇 雷損的損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八篇 黑衣我是誰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八篇 黑衣我是誰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十三篇 戚少商的傷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十三篇 戚少商的傷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四篇 追命的命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十篇 唐寶牛的牛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十二篇 雷損的損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九篇 張炭的炭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四篇 追命的命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四篇 追命的命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八篇 黑衣我是誰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三篇 戚少商的傷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九篇 張炭的炭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十篇 唐寶牛的牛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四篇 追命的命
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一篇 大俠蕭秋水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四篇 追命的命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十二篇 雷損的損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一篇 大俠蕭秋水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九篇 張炭的炭第一篇 大俠蕭秋水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十篇 唐寶牛的牛第九篇 張炭的炭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十二篇 雷損的損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三篇 戚少商的傷第八篇 黑衣我是誰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十篇 唐寶牛的牛第一篇 大俠蕭秋水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十二篇 雷損的損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八篇 黑衣我是誰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八篇 黑衣我是誰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十三篇 戚少商的傷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十三篇 戚少商的傷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四篇 追命的命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十篇 唐寶牛的牛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十二篇 雷損的損第六篇 無情的情第九篇 張炭的炭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四篇 追命的命第五篇 鐵手的手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三篇 冷血的血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四篇 追命的命第七篇 白衣方振眉第十八篇 刺客唐斬第八篇 黑衣我是誰第十五篇 蘇夢枕的夢第十三篇 戚少商的傷第十一篇 遊俠納蘭第九篇 張炭的炭第二篇 神相李布衣第十四篇 息紅淚的淚第十六篇 沈虎禪的禪第十篇 唐寶牛的牛第十七篇 諸葛先生第四篇 追命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