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韓圭

雖說徐懷及楚山衆人在士臣之中的風聞,一直都差強人意得很,但多次科舉受挫,飽受挫折入都監司爲吏的韓圭,內心深處對楚山並無太多的偏見。

也許韓圭以往無法像史軫看得那般透徹,但看到汴梁如此輕而易舉的淪陷,目睹汴梁淪陷後,數以百萬的黎民百姓皆成魚肉,慘遭屠戮、奴役,餘者不過苟且偷生,也是徹底認清楚士大夫的軟弱、無能,深知驅逐胡虜、恢復中原之事,絕不能寄望這些人身上。

因此,史軫使人來遊說,韓圭沒有怎麼猶豫就應承下來,只是母親病重不良於行,只能暫時留在汴梁(朱仙驛)當內應。

汴梁初見之時,韓圭還不知道淹水奇謀的全貌,他對徐懷的印象主要還停在驍勇善戰,敢用奇兵的層面上,但是在汝潁大捷之後,淹水奇謀真正展現在世人面前,韓圭深知汝潁大捷絕非簡單拿“奇謀詭策”便能形容的。

汝潁大捷無論是最初提出設想,還是後續一步步實施,引敵入彀,乃至最後斬獲輝煌的戰果,都無一現出徐懷及楚山衆人,對有限資源及精銳的極致使用。

以往韓圭或許會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此時的他則更想着加入楚山,瞭解實力明顯居於劣勢楚山究竟是怎樣的信心與能力,才能佈下這樣的奇局。

徐懷詢問他對嵩山諸部義軍有何看法,韓圭八月底隨韓昌甫、周虛易往西撤入嵩山,此時才隨張雄山他們來到楚山,他對嵩山義軍當然有相當直觀、深入的認識,但他也無半點展露才華的踞傲,恭恭敬敬的說道:

“……嵩山諸部義師,來源複雜、良莠難齊,忠義之士有之,但結寨自保者有之,打家劫舍者有之,殘敗兵將有之,斷不能一概而論。韓圭才淺識微,找不到一勞永逸之法使之爲朝廷效力,依韓土之能,唯有細細梳理,先擇忠義之士助其在嵩山之中立足,方可謀其他……”

嵩山諸部抵抗軍裡,是有黑衫軍等三四支兵馬對楚山認同度極高,也願意接受楚山的收編,但韓圭卻不主張立時進行這事。

主要還是嵩山諸多山寨勢力來源複雜,各家或結寨自保、或落山爲寇、或暫時落地藏身,或奇貨可居,種種目的有着極大的區別,甚至有相當多的山寨勢力,不僅不願意接受楚山的統領,甚至都不願意與楚山有太深的牽涉,以免成爲虜兵重點打擊、清剿的對象。

韓圭更主張楚山將明面上參加過汴梁突襲戰事、沒有辦法掩飾的那部分義軍,都集中到嵩山南部山區,由楚山對這部分義軍進行直接收編,但還有一部分願意接受楚山統領卻沒有暴露出來的義軍,應當由明轉暗,由他們負責更好的去聯絡嵩山之中的其他抵抗軍勢力,結成共同進退的聯盟,先在嵩山之中站穩腳,抵擋虜兵對嵩山山區的滲透。

最好要在完成這一步之後,再去談別的。

這主要也是跟嵩山並非完成一體的地形分佈有關。

嵩山主體山脈分屬新密、登封兩縣,地形上也被潁水上游河谷以及新密斷陷盆地分成南部、西部、中部及北部四個區域。

目前虜兵所控制的新密、登封兩城,位於潁水上游河谷及新密斷陷盆地之中。

楚山此時顯然沒有能力強攻新密、登封兩城,就

算突襲攻打下來,想要守住的代價也太高了

前期嵩山抵抗勢力如此複雜,楚山動作太大,韓圭都擔心虜兵藉助新密、登封兩城,對嵩山進行更嚴厲的分隔、封鎖,嵩山中部、西部及北部有一些沒有骨氣的山寨勢力,很可能會畏懼血腥清剿而選擇投敵。

到時候楚山很可能最多隻能對嵩山南部山區保持足夠的滲透力及影響力,韓圭覺得這應該並非徐懷所樂見的。

當然,韓圭言語也很是小心謹慎,知道像徐懷這樣的人物,年少便得大名,又有屢立大功,必是極度自信之人,倘若他對如何聯絡嵩山諸部義軍另有安排,有時候就未必能聽得進別人的建議。

“……”徐懷耐心聽韓圭更爲詳細說及嵩山諸部義軍的情況,笑着跟周景說道,“韓先生卓見不凡,你們要認真參詳韓先生所言擬定更周密的對策……”

聯絡河淮等地的抵抗軍以及其他或明或暗的反抗勢力,一直以來都是軍情曹的職責所在,後續要如何保持對嵩山的滲透,加強對嵩山諸部抵抗軍的聯絡與影響,自然也是周景、張雄山等人繼續負責。

“這是當然,我們一定會找韓先生詳細請教的。”周景、張雄山說道。

徐懷朝韓圭拱拱手,說道:“楚山暫時沒有別的差遣空缺下來,只能暫時委屈韓先生在我身邊兼領記室參軍……”

或投附或招募過來的中下層軍將文吏,楚山這邊都是一委先扔到州學、武士齋舍先進行幾輪短期培訓,然後再在鄉司或營伍基層適應、磨合一段時間,才提拔到相應的崗位上去任用。

而對中高層將吏的招募上,基本上都是在行營長史院或司馬院增設記室、參軍事等職銜,直接安排他們在行轅參與一些輔助性的事務,等到他們足夠熟悉楚山的運轉機制之後,再安排更爲重要乃至獨擋一面的職差。

像陳子簫、張雄山等人,也都經歷了這麼一個過渡期,才真正融入楚山的。

史軫見徐懷直接邀請韓圭出任行營記室參軍,顯然是相當認可韓圭的才幹。

史軫心想也是,韓圭對嵩山諸部抵抗勢力的認知及判斷,看似並沒有超越軍情曹,但這已足以說明他的才幹、能力了。

早初在朔州時,軍情刺探等事乃是徐武磧親自負責,之後才由周景接手,而從頭到尾包括人員挑選、訓練等運轉,則都是在徐懷的直接關注進行,甚至軍情曹正式組建之後的諸多條令擬定,都在徐懷親自牽頭去做的。

汝潁會戰得以順利進行,前期掩護匠師勘測地形、探明陳州敵軍意圖,以及兩千侍衛精銳從陳州敵軍沿潁水部署的防線滲透穿插過去,並在鄢陵等地悄無聲息的潛伏下來,後續一系列的激烈戰鬥的軍情偵察,直到成功將數萬敵軍殲滅於潁水南岸,軍情曹都做出巨大的貢獻。

這也證明了軍情曹一系列行事手段是極其卓越的。

韓圭個人對一件複雜的事務判斷分析,能與軍情曹持續一個多月的刺探接近,就足已說明他的能力了。

對這麼一個人特,當然不能等閒視之。

在徐懷他們眼裡,記室、參贊軍事等職,還是屬於僚屬閒職,可以同時委任多人,但楚山行營的級別在那裡,徐懷身邊的僚屬閒職就絕非等閒了。

韓圭此來楚山並無踞傲之心,再加上這些年科舉屢屢受挫,又身逢離亂之世,心裡也沒有不切實際的

奢望,甚至想着到楚山後能在鄉司縣衙謀得書辦、經承一類的差遣,就先踏踏實實的幹下去。

沒想到竟然能直接在徐懷身邊任事,還有正而八經的官身,他又怎會不願意?

韓圭喜不自禁的連忙對徐懷揖身施禮,振聲說道:“但能爲節帥效力,韓圭牽牛附馬皆是甘願,唯恐力不能濟。”

徐懷得知韓圭家小這趟也已經都到舞陽安置下來,便直接留韓圭在身邊任事,先與姜燮共同負責處理各種章奏文函,接下來又問王峻、柳越亭、韓奇虎三人這趟從嵩山回來都有什麼打算。

武士齋舍以及侍衛親兵營出來、有較大潛力的武將,徐懷現在都要放到軍情曹任職一段時間,熟悉更爲錯綜複雜的軍情刺探及分析,但大部分人還是要從軍情曹調出來。

天雄軍目前擴編到十個廂,相比較以往看似增加不多,但正卒相比第一次淮上守衛戰之前擴大了三倍,軍將武吏規模也至少需要相應的擴大三倍。

州兵規模相比較第一次淮上守衛兵,看似沒有增漲,但縣(都巡檢司)卻實際擴大四倍,這意味着兵馬都監司之下,具體統領各城州兵及所轄鄉司屯寨鄉兵組織及操訓的縣尉(都巡檢使)也需要相應的擴大四倍。

雖說軍情曹的工作極其重要,但楚山行營對中高層武將的渴望更爲迫切;王峻、柳越亭、韓奇虎三人在汝潁會戰中表現不凡,還是要調入軍營任將,但具體是到天雄軍哪支兵馬或到兵馬都監司任事,則給他們自己選擇。

當然了,楚山此時更爲緊缺的,還是諸縣主政官吏。

召陵、襄城以及羅山、潢川、確山、遂平等縣,乃是淮上防區的外圍,以駐軍以及半軍事組織的屯寨爲主,主政官吏基本都有徐武江、唐盤、徐心庵等守將兼任,但楚山有近四十萬軍民都安置於葉縣、舞陽、烏桕、楚山、淮源、信陽等縱深六縣,需要恢復常態化縣治,就太缺人手了。

行營層面又增設了左長史院、左司馬院,同樣也需要填入大批的吏職才能運轉起來。

蘇老常、史軫負責行營長史院及左長史院的事務就已經非常忙碌了,還得兼領楚山、舞陽知縣;淮源巡檢司武吏出身的唐天德以及淮源驛驛丞出身的程益,也都分別出任信陽知縣、淮源知縣。

汝潁會戰結束兩個多月以來,最煩心神的,還是複雜繁瑣的人事安排。

這還虧得這些年來楚山積累、培養了一批嫡系將吏,雖說手忙腳亂,人手還是各種緊缺,卻也勉強應付下來了。

可想而知,像楊麟、劉衍這些傳統武將,有時候即便被授於統攝地方軍政的大權,但倘若不想徹底抓瞎,就只能忍受地方士吏羣體或士紳大族的鉗制,不是得一兩個精明能幹的謀臣盡心輔助,就能真正掌握地方大權的。

建繼帝於朝中受制於周鶴、高純年、顧藩等人,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建繼帝想要將周鶴、高純年、顧藩等人踢開,從朝堂到地方路司、州縣,統統都得癱瘓掉。

而隨着汪伯潛等淮王府系將吏進入新都擔任要職,整個朝廷都將進一步陷入原主和派的掌握之中。

這是徐懷不樂意見到,卻是此時無力去改變的現實,即便建繼帝想要極力改變這一局面,也只能等江淮防線進一步穩定,等到江淮荊湖民亂都平息下來之後……

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過一賭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四十九章 擒賊先擒王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五十七章 守將陳滿第八章 議和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九十章 說服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七章 撤離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十章 去淮川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一章 京師第七十章 消息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第十八章 奪城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七十八章 亂夜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四十三章 城前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零五章 奪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一百五十三章 敗局已定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二十九章 迂迴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十八章 婚配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六十章 職事第五章 赴任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七十章 豐月樓
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過一賭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四十九章 擒賊先擒王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五十七章 守將陳滿第八章 議和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九十章 說服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七章 撤離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十章 去淮川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一章 京師第七十章 消息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第十八章 奪城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七十八章 亂夜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四十三章 城前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零五章 奪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一百五十三章 敗局已定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二十九章 迂迴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十八章 婚配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六十章 職事第五章 赴任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七十章 豐月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