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

赤扈雖處於絕對的強勢,不知道要在江淮一線對峙多久,要填入多少屍骸血肉,才能稍稍穩住陣腳。

徐懷此時是完全沒有爭權奪勢的心情。

回到淮源,他與衆人甚至都擔憂防線太長、防區太大,會過度攤薄楚山有限的精銳戰力,卻不得不採取虛外實內的防禦策略。

而現在就算襄陽給他再多的錢糧、編制,徐懷他也不願意一下子將兵馬規模擴編太大。

楚山目前僅有七千能戰之力,在徐懷看來,擴編到一萬五千到兩萬人左右較爲合理;倘若無限制的擴編,只會造成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

卻是周鶴、高純年以及顧蕃這些人,即便都親眼目睹、清醒意識到當前的形勢是何等的惡劣,但還是擺脫不下骨髓深處以文御武、爭權奪勢的烙印。

徐懷無法改變周鶴、高純年以及顧蕃等人什麼,便索性將光州東部,包括淮川、光山、璜川及九里在內的三縣一關,原定納入楚山行營防區的東段部分,交給宣威軍防守,以便宣威軍在從荊湖北路諸州兵抽調兵馬組建之後就能保持接敵,鍛鍊戰鬥力,共同分擔赤扈人即將施加過來的強大軍事壓力。

荊湖北路在並京西南路部分州縣之後,所轄縣域六十餘處,民戶逾五百萬口。從這個角度來說,除了着荊湖北路出錢出糧之外,也應該直接從荊湖北路直接徵調兵馬參與對赤扈人的抵禦戰事。

雖說武威公趙翼還在前往青州的途中,但考慮到魯王一系在青州、齊州所面臨的迫切威脅及軍事壓力,說服他們調集兵馬南下到徐泗壽楚等地佈防,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而到時候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將合併爲淮南路,連同淮河以北的徐泗青沂等地都交由魯王一系自領、自籌錢糧。

襄陽所直轄行營及諸軍兵馬的錢糧補給、擴編,在蒲阪議策的基礎之上也有所調整。

景王在從蒲阪動身之前就派往川峽四路的信使,目前都陸續趕到襄陽。

川峽四路目前雖說還是受士臣集團絕對控制,但大多數官員都還能清醒認識到當前的形勢下,擁立景王在襄陽登基組織兵馬抵禦赤扈人,是最明智的選擇;他們也很清楚唯有高峻陽、鄭懷忠守住陝西、河洛,川峽四路才能避免戰火的波及。

因此,陝西、河洛行營從川峽四路徵調錢糧支撐前線作戰的計劃保持不變,並同意各調派一部兵馬北上,接受陝西、河洛行營的節制。

對蒲阪議策最大的調整,就是蔡州不設行營。

張辛、鄧珪所部、太原守軍合併襄陽府軍,組建左右宣武軍,與左右驍勝軍,都歸由襄陽直接統轄。

兵馬大元帥府設都行營司,作爲左右宣武軍、左右驍勝軍的直接統兵機構。

周鶴、顧蕃以長史、從事中郎兼領都行營使、都行營副使作爲正副主官,維繫士臣統領軍隊的傳統;大將文橫嶽提舉軍務,負責都行營司日常事務。

鄧珪、張辛、劉衍、楊麟出任四軍統制。

胡楷以大元帥府司馬輔佐景王負責軍政及兵馬徵調等事。

周鶴、高純年、顧蕃等人最初想着以徐懷任天雄軍統制,歸由都部署司直轄,駐守桐柏山及外圍城寨,僅統領軍務,而地方官員還是由襄陽直接任命。

最終還是景王與胡楷、許蔚、錢擇瑞以及朱沆、王番等人堅持將楚山劃爲戰區,設置行營。

汴梁未陷之前,諸部禁軍轄十廂五十營軍卒,滿編約兩萬五千餘衆。

目前都行營司直轄的能戰之兵有限,襄陽府軍看似有兩萬之衆,但在景王等人的堅持下,這些人馬都要汰弱留強,原京西南路都部署司所轄的軍將,沒有經歷戰火的淬鍊,也都要降一到兩級留用。

除開錢糧有限外,襄陽將臣也都能意識兵貴精不貴多,因此左右宣武軍左右驍勝軍都暫編六廂三十營軍卒。

楚山行營以天雄軍爲正軍,也僅允許編六廂三十營軍卒。

雖說襄陽目前不會立時推行募兵制,但襄陽可儘可能通過賞功錢等種種方式,保證每年往楚山輸供五十萬貫錢糧。

當然,除了天雄軍作爲正軍外,楚山行營還可以編練廂軍、鄉兵作爲補充,但兵甲糧餉就需要從地方自籌。

行營除了徐懷兼領兵馬都總管,總領楚山軍政事務外,徐懷所推薦的行營僚佐人選,也都原封不動得到襄陽的認可。

朱沆這次過來,也攜帶一批任命狀。

史軫、蘇老常兼領行營左右長史,率領諸參軍事統管倉儲、工坊、屯田、營造、官牧等事。

徐武江、陳子簫兼領左右司馬,率領諸參軍事統管操訓、兵籍、賞功、刺探等事。

徐武磧兼領馬步兵使,統領馬步兵院總監行營軍獄及刑罰等事。

以唐盤、徐心庵、王憲、韓奇、唐青、殷鵬爲都虞侯,統領天雄軍六廂正軍。

在天雄軍六廂正軍之外,另設一廂侍衛親兵,王舉以都指揮使執領。

楚山行營行虛外守內之策,程益出知淮源縣,統領淮源民政、刑獄等事;史軫兼知信陽縣。

除淮源、信陽兩縣之外,確山、上蔡、真陽、羅山等地的民戶都要往南疏散,不再設縣。

徐懷計劃在青衣嶺、羅山設立兩個都巡檢司,以守將兼領都巡檢使,並各轄兩到四座軍寨(巡檢司),構建直面河淮平原的楚山防線。

徐懷現在計劃將羅山以東的璜川、光山、淮川以及九里關讓出去。

倘若得到襄陽的批准,他就將兵馬都總管的行轅設於周橋,親自留在周橋坐鎮。

這樣不僅他就可以兼顧到青衣嶺、信陽(羅山)的防禦,如有必要,還可以直接統領兵馬渡過淮河,與進入汝水、潁水沿岸的虜兵作戰。

倘若荊湖北路(湖北路)所轄的宣威軍,不敢將璜川、光山、淮川及九里關的防守接過去,徐懷就只能將行轅設於信陽城,這樣才能更好的兼管到東線防禦。

雖說汴梁年前淪陷後,京畿以南的民衆大規模往南逃難,目前又有數以萬計的新增難民涌入桐柏山,後續還要將確山、上蔡、真陽等的民衆往南疏散,青壯是不缺的,楚山目前是不缺青壯男丁的。

不過,徐懷並無意將天雄軍六廂三十營的編制用滿。

他目前只打算每廂暫編三營正卒,加上直轄的侍衛親兵,正軍保持一萬人編制。

徐懷兼領知州、州兵馬都監司,還可以整編、統領一定規模的廂軍、鄉兵。

徐懷計劃招募青壯健銳編十營廂軍、六營工輜兵,負責內部治安、諸城寨基礎防禦以及大規模的道路鋪築、城寨營造。

潘成虎、郭君判以廂軍左右都指揮使,統領十營廂軍;以徐武坤擔任營造使,執掌六營工輜兵。

朱沆動身前往壽春之前,徐懷就緊急派人趕往襄陽,陳述宣威軍當出九里關,守璜川、光山、淮川與敵接戰的情狀。

襄陽最終決定重新設立申州,將楚山、信陽等地併入申州。

申州、弋陽、義陽都是淮上諸縣的舊稱,千餘年名稱更替,郡縣州府合併拆分不知道經歷多少輪迴了。

徐懷此時同意將楚山行營防區的東部拆分給宣威軍,新置申州統轄楚山、信陽等地,當然是最便捷的方式。

徐懷以楚山行營兵馬都總管兼知申州。

在接到襄陽的批覆後,徐懷就直接派唐盤率一廂兵馬前往羅山接管防務,以唐盤兼領羅山都巡檢使坐鎮羅山;同時使徐心庵率一廂兵馬留守青衣嶺,兼領青衣嶺巡檢使。

徐懷正式將行營大帳都設於周橋,同時將州院事務都合併到行營長史司之中……



第一百六十六章 和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營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七十章 消息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臉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五章 惡緣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五十四章 破盾第一百六十九章 書齋密議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衙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一百五十九章 憂心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四章 景王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三章 進剿招討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八十章 觀敵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十三章 人心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八十八章 渡河第三章 貴女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三章 難民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
第一百六十六章 和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營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七十章 消息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臉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五章 惡緣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五十四章 破盾第一百六十九章 書齋密議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衙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一百五十九章 憂心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四章 景王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三章 進剿招討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八十章 觀敵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十三章 人心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八十八章 渡河第三章 貴女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三章 難民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