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

渡過淮河後,在百餘侍衛的簇擁下,鄧珪策馬往蘆涇集大營行去。

經歷多年戰事的摧殘,沿淮地區的人口十存一二,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曾經肥沃的土地一片荒蕪;被淺雪覆蓋的枯黃野草間,偶爾能看到一兩具倒斃的屍體無人收殮,就剩一層皮包裹着頭骨的臉孔還殘留着死前的絕望。

年逾五旬、經歷太過世事變遷的鄧珪,可謂是心堅如鐵,但看到這一幕,心間忍不住猶有一聲悲嘆滋生。

來到大營前,周景、姜平二人已在轅門前相候。

“使相有什麼要事囑咐,竟勞煩周參軍走這一趟?”鄧珪翻身下馬,將繮繩交給身後的侍衛,低聲問道。

司空府設立之後,徐懷刻意沒有去進一步完善司空府的官制。

徐懷這麼做也是爲了避免朝野譁然,表示他設立司空府,僅僅是事出從權,爲了方便統轄天下兵馬驅逐胡虜、收復中原而已。

因此,除了史軫、韓圭、陳子簫、徐武磧、王舉、劉師望等人正式出任長史、主簿、留府司馬、行軍司馬、留府軍師祭酒、行軍軍師祭酒等職事外,其他人等,如周景、張雄山、韓圭、鄭屠等人還是以諮議參軍、參軍、令史等職銜在司空府任事。

雖說徐懷調陳子簫以行軍軍師祭酒執掌軍情參謀司,但周景在司空府依舊是十數人之列的人物。

因此,鄧珪得知周景親自從淮川趕到下蔡城東的蘆涇集大營,也是馬不停蹄渡淮趕來相見。

而淠水河口大捷之後,重新調整守淮防線,原淮東兵馬全部轉編爲宣武軍。

鄧珪以京襄嫡系自居,這次設立司空府,還特意在司空府名下討要了一個從事中郎的屬官職銜,但宣武軍要完整的轉變成司空府的嫡系兵馬,則非易事。

徐懷目前一方面是利用京襄已經形成體系的中高級軍事指揮學堂,對宣武軍數百名中高級軍將武吏進行輪訓,加強宣武軍軍將武吏與司空府其他軍鎮將領的聯繫,注重加強基層武吏的培養與選拔,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軍情參謀司,向宣武軍都、鎮、廂、營四級編制,派遣參謀軍事官,輔助宣武軍各級主將負責作戰、偵察、軍務、後勤等事務。

這麼做,除了加強宣武軍與司空府的聯繫外,也是在短時間內盡最大可能銜接上司空府的資源,加強宣武軍的戰鬥力。

司空府以軍情參謀司的名義往軍隊裡派遣參謀軍事官,形式上與樞密院派遣監軍等官員到軍隊類似。

不過,樞密院派遣監軍等官員以士臣爲主,在當世以文御武、以文治武的傳統之下,這些官員進入軍隊,基本上都要直接掌握軍隊的指揮權。

司空府派遣參謀軍

事,主要都是從軍中挑選出來具備豐富作戰經驗、在各級軍事指揮學堂輪訓中又表現優異的精銳武官;到各級編制軍隊之中,參謀軍事主要是協助負責具體的作戰、偵察及後勤等事務,不會侵奪主將的指揮權能。

參謀軍事的主要作用,還是將原各級主將的私人幕僚公職化、專業化以及體系化——這也是徐懷設立軍情參謀司的主要意圖。

姜平目前是以參謀軍事的身份,留在鄧珪的身邊,出任宣武軍副將。

“還請鄧侯入帳密議。”周景說道。

鄧珪點點頭,大步往帥帳走去,進入帥帳之後,才從周景手裡接過徐懷的密函。

宣武軍半個多月前,與靖勝軍、選鋒軍右鎮同時發起渡淮作戰,目前在下蔡城以西初步站穩陣腳,修建蘆涇集等營寨,正源源不斷從南岸輸送攻城器械及諸多作戰物資過來。

不過,宣武軍的戰鬥力與靖勝軍、選鋒軍右鎮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僅僅是從東面、北面,對下蔡城完成包圍,還沒有展開正式的攻城作戰。

爲避免兩線作戰的風險,同時又需要宣武軍在壽春以北牽制平燕宗王府的一部分主力,徐懷決定宣武軍即刻放棄強攻下蔡城,而是以北岸蘆涇集大營爲基礎,在淮河以北、下蔡城以西緊急修築一座新城。

同時又因爲壽春北岸的蘆涇集大營距離汝陰較近,相距僅一百五十里,周景此行還攜帶徐懷的密函,要求楊祁業所部放棄從濠州治鍾離等地渡淮往北擾襲、牽制平燕宗王府所部兵馬,而是將驍勝軍主力從濠州調動,集結到蘆涇集大營來,做好隨時北上參與會戰的準備。

搶築蘆涇集新城,一方面是爲了壓制駐守下蔡的平燕宗王府精銳兵馬,另一方面是爲宣武軍、驍勝軍快速北上(西北)參加會戰,提供堅定的跳板,不用太擔心後路會被下蔡敵軍截斷。

當然,周景親自從淮川動身,將密函交到鄧珪、楊祁業二人手裡只是順帶,他此行更重要的任務,是攜帶徐懷的密函前往楚州見韓時良。

“使相所謀真是出人意料啊!”周景口述突襲汝陰的全盤計劃,當然要比密函裡所寫要詳細得多,鄧珪好一會兒都沒能消化這個消息,震驚之餘,難免有些遲疑的說道,“突襲汝陰,極可能會攪動河淮全局,到時候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的主力,總計將有三四十萬兵馬都會被吸引到潁州參與會戰啊……”

“此戰主要還是看汝陰城能不能順利突襲拿下,”周景感慨說道,“倘若能順利拿下汝陰城,我們能比赤扈人更快在潁州境內集結逾三十萬兵馬,去進攻泉河或焦陂,打通汝陰與淮川之間的陸路通道!當然了,倘若不能順利攻下汝陰城

,後續集結的兵馬,則主要確保先遣兵馬能從汝陰城下撤下來……”

要是給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充足的時間進行動員,兩府至少能集結四十萬兵馬進入潁州境內參戰,甚至還能從靜憚宗王府所轄的關陝境內借調數萬援兵東進。

徐懷很顯然不可能給虜兵充足的時間進行軍事動員。

在徹底攻陷淮川城之後還不解除對淮川城的包圍,甚至還進一步加強封鎖,外圍依舊源源不斷的往淮川外圍輸送作戰物資,目的除了避免敵軍對駐守汝陰等城的孫彥舟、胡盪舟所部降軍進行梳理、清洗外,更主要的爲了在他們啓動全面動員之後,敵軍卻要拖延七八天甚至更長的時間纔會意識到這點。

這樣,他們就能在半個月後往淮川以北集結三十萬兵馬,而鎮南、平燕宗王府在半個月時間裡,卻未必來得及往潁州境內集結二十萬步騎。

當然,司空府就算提前集結優勢兵力,也必須先成功拿下汝陰,纔有機會在汝陰附近真正形成以衆擊寡、以強凌弱的戰局。

要不然的話,敵軍短時間內所集結的兵馬規模是小一些,但有汝陰、焦陂、泉河等堅城可守,司空府也根本不會有什麼可趁之機。

汝陰、焦陂、泉河三城,峙立潁水兩岸,以潁州治汝陰最爲關鍵,泉河、焦陂等城都只是在塢寨基礎上改建的小城。

“韓時良會不會從楚州出兵北上,牽制徐州之敵,現在還很難判斷,”周景又說道,“不過使相還是決定寫了一封信函,着我前往楚州面見韓時良,希望韓時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必要時,平燕宗王府是會放棄徐、宿以南的所有城池,將精銳兵力都集中起來西進支援潁州會戰,但倘若韓時良提前率部從楚州渡淮北上,將平燕宗王府的一部分精銳兵馬吸引過去,這部分兵馬想要轉頭西進就困難了,就得擔心屁股會不會被捅爛了。

周景與鄧珪、姜平等人密議片晌,匆匆用了一些吃食,又帶着侍衛人馬登船順流而下,前往濠州治鍾離與在鍾離統領驍勝軍的楊祁業等將秘密見面,次日一早就繼續揚帆東進,往韓時良負責駐守的楚州城而去。

逃京事變後,葛伯奕、葛鈺等人率部前往浙南(浙東),韓時良還以淮東制置安撫使的身份,率部駐守淮東。

韓時良名義上是淮南東路的軍政長官,但他並沒有派精銳兵馬去接管揚泰等地,而是將所部精銳都收縮到楚州城——不過,韓時良也沒有與赤扈人媾和的意思,甚至下令將平燕宗王府幾次遣往楚州的秘使處斬,懸屍楚州城門之上。

即便如此,對韓時良會不會從楚州出兵渡淮北上,司空府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信心…… ωωω ●Tтkǎ n ●co

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七章 撤離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一百章 風起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四十四章 傳授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三十三章 信裡虛情真意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七十七章 登城道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二百二十五章 進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援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六章 獻策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一百零八章 好氣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九十三章 金明河上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二百零五章 奪帝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
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七章 撤離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一百章 風起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四十四章 傳授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三十三章 信裡虛情真意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七十七章 登城道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二百二十五章 進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援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六章 獻策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一百零八章 好氣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九十三章 金明河上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二百零五章 奪帝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