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拔劍四顧心茫然

“崔文秀,男,三十八歲、原藉唐河帝國中州人,出身自耕農,後加入唐河帝國城衛軍成爲李元鋒下屬。李無鋒出西北,崔文秀隨之,後成爲慶陽第二警備師團師團長,開始其戎馬生涯,因北呂宋一戰中縱兵燒殺被李無鋒解職、後組建西北騎兵,爲西北騎兵創始人,歷任軍團長、戰區指揮官,與現大唐帝國第一軍團軍團長樑崇信爲大唐軍方兩大派系首領。此人用兵尤擅出奇制勝,喜好兵行險道,詭奇中隱藏正合,在幫助李無鋒征服西域、騰格里草原遊牧民族、印德安地區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騰格里草原、西域以及印德安地區擁有極高威望,乃是李無鋒心腹之一,700年3月起出任大唐帝國中大陸地區軍事統帥。”

平淡無奇的介紹似乎卻很讓蘇沃洛夫感興趣,情報官的介紹中反映出來這位可能會成爲同盟向東擴展勢力最大敵人的傢伙似乎所有戰績都是建立在唐人本土之外的地區,反倒是在唐河本土卻沒有冠以這個傢伙更多的介紹。這說明這個傢伙的適應能力很強,而且喜歡將自己的軍事才華展現在對外戰爭上,這也意味着自己可能會成爲他的重點關照對象。

“沒有了麼?就這麼簡單?”看見情報官擡起頭來望着自己,蘇沃洛夫皺了皺眉問道,如果僅僅是這些東西,同盟的情報部門實在是太差勁了,這樣的介紹根本不需要怎麼去收集,便可獲得,自己需要了解的不是空泛的幾句出奇制股兵行險道這樣的廢話,關於他每一場戰役中表現纔是自己需要關注地重點。

“呃。關於崔文秀具體指揮的戰役情況參謀部還在整理,可能要稍微等一等才能給您送來。”情報官恭敬的回答,“您還需要我爲您介紹一下現在已經進入印德安地區的唐軍各部麼?”

“唔,除了原來唐軍地印德安軍團和第七軍團之外。好像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捷洛克軍團也和一些騎兵也進入了海德拉巴人的領地,我想了解一下這兩支軍隊的情況,對了,崔文秀抵達海盧姆時有多少軍隊跟進?”

“捷洛克軍團是李無鋒的當家部隊之一,原來一直承擔李無鋒的北方防務,主要防都對象是卡曼人,這一次是換防第一次進入中大陸,軍團長叫康建國,據說曾經擔任過李無鋒的近衛隊長,對李無鋒十分忠心。但是從戰績上看來,看不出這支軍團有什麼特別之處。還有兩個遊騎兵團也從騰格里草原上進入了印德炎王國北部地區,但我們還沒有掌握這兩個遊騎兵團的具體情況,估計應該是李無鋒組建的六個遊騎兵軍團中的兩個。”頓了一頓,情報官整理着手中地資料,“崔文秀從北呂宋而來。跟隨他而來的應該是兩個師團,番號顯示是唐軍第十軍團,這個軍團是唐軍新成立的部隊。來源好像是原來唐河帝國的降軍,戰鬥力不祥,軍團中高級軍官的情況也還沒有獲得。”

“這麼說來,唐軍在印德安地區的力量已經超過了四十五萬人了?”蘇沃洛夫獲歇地盤算了一下東面敵人的力量,遠遠超出了自己手中擁有的兵力,這還不包括那些依附於大唐地印德安軍隊,不過現在印德安軍隊的戰鬥力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在龐大的唐軍面前,他們的確不值一提。頂多也就是充當一下地方警備部隊的作用。

唐軍雖然勢大,但是也非隻手遮天,他們面對的除了己方之外還有控制着南印德安的呂宋人,呂宋人在南印德安仍然駐守有二十萬大軍、而且還在南面的科米尼有超過十五萬以上的預備隊可以在情況緊急時投入戰鬥,而現在命運已經將呂宋人和自己一方牢牢地捆在了一起,無論是呂宋人還是己方要想單獨對抗崔文秀手中的力量都有些力有未逮。若是雙方聯合起來,情況就可能逆轉過來,唐軍就會處在下風,當然前提是呂宋人要和己方同心協力統一指揮才行。而要做到這一點,似乎並沒那麼容易,蘇沃洛夫深深知道這一點,無論結盟時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但是一旦真正涉及到了各自的自身利益時,只怕要想協同一致就有些難了。

“應該是是在四十七萬人左右,不過唐軍的配置不太準確,捷洛克軍團居然有六個師團,這不符合他們的常規配置,因爲一些師團配置有加強力量,所以栽們無法準確掌握他們的具體兵力數量。”情報官將一大疊資料放在了蘇沃洛夫的案頭,將軍雖然喜歡朗讀給他聽,但是許多東西不是聽一遍就可以記住地,需要反覆琢磨咀嚼。

揮了揮手示意情報官可以離開了,整個房間中只剩下蘇沃洛夫一個人。藍堡的氣候和同盟北方地區有些相似,但是更乾燥一些,風沙也更大,這讓蘇沃洛夫有些不大適應,好在氣候己經逐漸轉暖,西印德安地勢平坦,但是有些地區卻是沙漠和戈壁,若是論土地肥沃卻是遠遠趕不上印德安其他地區,但是這裡印德安地區最著名的長絨棉產區,加之寶石礦藏十分豐富、黃金產量也不小、人口卻遠不及印德安其他地區,同盟早就在這個地區暗中佈置,但是北面來自遊牧民族的威脅一直讓同盟無法全心全意謀取這片土地上的利益,直到羅卑人勢力大減,同盟纔算真正可以騰出手來策劃這邊的發展了。

但是同盟明顯慢了一步,原本根本插不上手的唐人居然在幾年間解決了西域問題,還從呂宋人手中奪取了北呂宋,一下子將邊界就推到了印德安東部邊境,騰格里草原也成爲了唐人的表演場,說來好笑,同盟之所以能夠騰出手來還是因爲羅卑人在和唐人的較量中慘敗,但是現在羅卑人似乎又和唐人走到了一起,這是危機的開始,蘇沃洛夫是這樣認爲的,只是他暫時還無法過問北方的事務,同盟首腦們交給他的任務是將同盟勢力向東拓展,但現在遇上了巨大的阻力,甚至可能會讓前期的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推開窗戶,聽憑還有些冷峭的空氣撲進來,這讓蘇沃洛夫的頭腦清醒了不少,崔文秀不是善良之輩,唐軍勢大,己方雖然和呂宋人聯手,但是要想讓唐人接受己方和呂宋人提出的維持現狀協議,蘇沃洛夫沒有一點把握。也許一戰之後,讓唐軍意識到要想戰勝己方和呂宋人的聯手會付出很大代價,或許他們會考慮這個提議,但是現在,蘇沃洛夫不認爲唐人會這般好說話。

但是這一仗該怎麼打呢?蘇沃洛夫有些茫然,已方的利益在西印德安,而呂宋人卻是隻想守住南印德安,利益所在不同,要想聯合起來可以想象是多麼困難,而且己方和呂宋人都是處於守勢,防守永遠是被動的,唐軍可以選擇從北面一直到整個彎月形的防線上任何一個地方發動進攻,至少在戰爭初期,主動權都會掌握在唐軍手中,想一想唐軍的四十多萬大軍蘇沃洛夫就一陣頭皮發麻,有了遊牧騎兵作後盾,無論是攻堅戰還是野戰,唐軍都要輕鬆許多,遊牧騎兵強大的機動能力足以讓任何一支軍隊感覺到兩翼和後背的危險。

單純的防禦除非倚城而守,否則絕難抵擋得住兵力兩倍於己方的唐軍,印德安這片土地上一馬平川固然適合己方的重裝騎兵衝鋒,但是同樣也爲遊騎兵提供了突襲的天然場地,這場戰爭究竟誰能笑到最後,蘇沃洛夫沒有一點把握,沉重的壓力和責任讓蘇沃洛夫不敢輕易作出決策,現在他需要定下心來冷靜觀察唐軍的動向、魯莽衝動只會讓自己墜入地獄。

輕輕嘆了一口氣,蘇沃洛夫整理了一下衣冠,他需要去見一見呂宋人的軍方特使了,雖然雙方的首腦們已經達成了協議,但是落實到具體事務上,還得好生研究一番,下一步該怎麼是,雙方可不可以聯手趁唐軍立足未穩,先行掀起一波攻勢試探一下唐軍的底細,這是蘇沃洛夫希望和對方商談的主要議題,被動的防禦只會讓力弱者越來越陷入困境,既然確定了戰爭不可避免,那就不必顧及其他、不擇手段竭盡全力打擊削弱對方纔是最重要的。

但是這個提議需要得到呂宋人的支持,光是己方一家斷難承擔起這樣大的構想,唐軍不是吃素的,一旦被他們咬住,就有可能給軍隊帶來滅頂之災,所以蘇沃洛夫很希望得到呂宋人的支持,如果能夠說服呂宋人讓他們也參與到這個計劃中來,那自己的把握就大了許多,這一寶能不能壓準就要看呂宋人的想法了。

第24節 爲官之道(1)第46節 外患(2)第97節 表演第93節 鏖戰(3)第77節 重拳出擊(1)第83節 策反第28節 拔刀第36節 進軍第17節 驚刺第6章 波譎雲詭 第四十五節 芒刺第37節 要挾第54節 蝴蝶效應(2)第59節 暗謀第113節 偶遇第45節 議事(1)第61節 漩渦第108節 雲中爭奪戰(3)第31節 陰雲第72節 暫緩下注第13節 塵埃落定第72節 籌劃第40節 出路第109節 鴻溝第22節 火起第29節 風雲突變第97節 武林四美第43節 翠屏關第35節 豐澤園(1)第8節 拓展(1)第51節 半島同盟第12節 比肩(3)第73節 宣泄第25節 比較第28節 風向第56節 驚變(5)第70節 使命(2)第50節 感傷第87節 破釜沉舟第3節 反水第28節 壓力即動力(1)第1節 盧克索第26節 戰車第90節 安第斯之戰(3)第38節 醋意第73節 當局者第123節 最後一搏(8)第29節 固寵第5節 剿匪第5節 書房妙事第43節 搏殺第65節 西域木蘭第25節 鐵拳(2)第49節 試比高(5)第88節 北伐(1)第58節 刺探第69節 一覽衆山(2)第113節 南海總督第41節 商談第83節 風暴漩渦第63節 高瞻遠矚(2)第27節 暗箭(全)第94節 岩石第61節 繼續戰爭!第18節 人力資源第46節 外患(2)第56節 開拓第23節 勢力範圍(2)第46節 新經濟動力(1)第25節 西線無戰事第69節 此伏彼起(2)第31節 陰雲第109節 水雲間(1)第46節 共抗第87節 破釜沉舟第88節 安第斯之戰(1)第115節 妃爭第46節 新經濟動力(1)第16節 窮寇第106節 戰猶酣(10)第98節 土鱉第17節 流年不利第16節 亮劍(2)第61節 英雄第14節 針鋒第42節 對車第94節 戰爭步伐第103節 入城第116節 狼煙再起(2)第113節 南海總督第41節 商談第51節 大戲第33節 機遇第39節 狂想第43節 衆叛親離第55節 奇舞第20節 籠絡第139節 最後時刻第135節 西風漸(4)第108節 絕命殺(2)第六十節
第24節 爲官之道(1)第46節 外患(2)第97節 表演第93節 鏖戰(3)第77節 重拳出擊(1)第83節 策反第28節 拔刀第36節 進軍第17節 驚刺第6章 波譎雲詭 第四十五節 芒刺第37節 要挾第54節 蝴蝶效應(2)第59節 暗謀第113節 偶遇第45節 議事(1)第61節 漩渦第108節 雲中爭奪戰(3)第31節 陰雲第72節 暫緩下注第13節 塵埃落定第72節 籌劃第40節 出路第109節 鴻溝第22節 火起第29節 風雲突變第97節 武林四美第43節 翠屏關第35節 豐澤園(1)第8節 拓展(1)第51節 半島同盟第12節 比肩(3)第73節 宣泄第25節 比較第28節 風向第56節 驚變(5)第70節 使命(2)第50節 感傷第87節 破釜沉舟第3節 反水第28節 壓力即動力(1)第1節 盧克索第26節 戰車第90節 安第斯之戰(3)第38節 醋意第73節 當局者第123節 最後一搏(8)第29節 固寵第5節 剿匪第5節 書房妙事第43節 搏殺第65節 西域木蘭第25節 鐵拳(2)第49節 試比高(5)第88節 北伐(1)第58節 刺探第69節 一覽衆山(2)第113節 南海總督第41節 商談第83節 風暴漩渦第63節 高瞻遠矚(2)第27節 暗箭(全)第94節 岩石第61節 繼續戰爭!第18節 人力資源第46節 外患(2)第56節 開拓第23節 勢力範圍(2)第46節 新經濟動力(1)第25節 西線無戰事第69節 此伏彼起(2)第31節 陰雲第109節 水雲間(1)第46節 共抗第87節 破釜沉舟第88節 安第斯之戰(1)第115節 妃爭第46節 新經濟動力(1)第16節 窮寇第106節 戰猶酣(10)第98節 土鱉第17節 流年不利第16節 亮劍(2)第61節 英雄第14節 針鋒第42節 對車第94節 戰爭步伐第103節 入城第116節 狼煙再起(2)第113節 南海總督第41節 商談第51節 大戲第33節 機遇第39節 狂想第43節 衆叛親離第55節 奇舞第20節 籠絡第139節 最後時刻第135節 西風漸(4)第108節 絕命殺(2)第六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