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高標準養軍

第61章 高標準養軍

“殿下、御馬監四衛一營,選兵之後尚存四千六百三十二人……”

當選兵結束,一萬三千餘人中,只選出了三分之一不到的人馬。

朱由檢起身看向他們,點了點頭後便道:

“爾等的官職照舊,不用擔心,這幾天繼續帶着人爲大營挖護城河。”

“三日後戚家軍抵達軍營,提前爲他們清理出軍營,他們會帶來新的甲冑和軍械,四日後大軍換裝,接受戚家軍訓練。”

“是!”聽到朱由檢的話,孫應元等人紛紛精神一振。

他們沒有想到,自己等人居然能得到戚家軍的指點。

戚家軍北上的消息已經傳開了,尤其是領頭將領居然是當年隨戚少保征戰的戚金,更是讓他們精神的不行。

不過他們的精神朱由檢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怎麼讓自己手下的大軍變得彪悍。

到時候就算不能解決土地兼併的矛盾,但大明至少還有賑災的糧食,還有能打的軍隊。

“是……”王承恩微微行禮,隨後叫小太監去取來了御馬監的文冊,遞給朱由檢後解釋道:

“嗯……”聽到了所有的家底,朱由檢思考了眼下。

“在西南角建立一個大庖廚類型的大食堂,必須可以做到供五萬人吃飯。”

這麼想着、朱由檢拍了拍陸文昭,安慰道:

“等護城河挖好後,承恩你帶十萬兩銀子,去昌平、懷柔和密雲買足數的雞、鴨、豬,將它們分爲三百處,分部在荒地上圈養。”

“不過剛纔裁撤了七千多人,京兵一年五兩六錢,恐怕要去掉近四萬兩。”

努爾哈赤並不是大明的大敵,大明真正的敵人,是即將降臨的小冰河低溫期和覆蓋幾乎整個大明的大旱情。

首先、鵝是絕對不能給將士們吃的,在大明朝,鵝可是奢侈品,一隻鵝就四百文錢,足夠買五六隻雞了。

這樣、楊漣也離開了校場,而他走後,朱由檢也對王承恩道:

相較於半個月前,眼下御馬監的各種牲畜數據又增多了不少,而王承恩也繼續報道:

“今日一早、那些將領就把貪污的髒銀上交了,眼下御馬監有銀三十四萬四千八百兩七錢六分三釐”

“此外、還有耕牛六千四百七十二頭,羊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四隻。”

因此、要想把大軍訓練出來,吃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他掃了一眼校場上的隊列,果然是清一色的五尺五以上大漢,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其中大半人都有些偏瘦。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筆銀子不一定能拿出來。

“若是眼下軍營不夠,便再往東西擴。”

他繼續道:“眼下全軍有11232人,便是一隻雞三斤,三人分食,那麼一日午飯和晚飯,全軍就要吃去近七千五百隻雞。”

“這樣下去,按照昌平的物價來算,眼下軍營一日便要吃去六百兩銀子,一年下來就是十幾萬兩啊……”

“好。”聞言,朱由檢對陸文昭道:“安排一個總旗的錦衣衛,保護楊給事中他們。”

這銀子、花的比流水還流水,陸文昭都提朱由檢心疼。

實在不行、他直接找好皇兄要銀子,方法更是簡單。

一萬大軍、僅僅在吃上面,就要花去三十萬兩銀子,那麼到了七衛一營全部編制的時候,最少每年也要吃去一百萬兩銀子。

“承恩、說說眼下我們手上的銀子,還有御馬監的牲畜。”

尤其是天啓四年以前,大明的賦稅還算是正常的,威嚴也在百姓心中,不敢有人造次。

因此、他只能對自己有着提攜之恩的朱由檢拱手行禮,隨後退了下去。

眼下是天啓年間、還不是崇禎年間。

“雞十七萬四千餘隻,鴨四萬六千餘隻、鵝五萬三千餘隻,豬四千三百頭”

“你暫且去做就行,銀子不夠不是問題,孤會一一解決的。”

只要生意能做起來,到時候他自然養得起七衛一樣的四萬多人馬。

鵝這玩意他可以叫御馬監賣,還能爲他添手。

陸文昭也想要改變這世道,但就目前來看,他改變不了。

“另外還有駱駝三百七十五頭,暹羅進貢的大象三十四頭,驢六百四十七頭。”

小冰河期一來,只要努爾哈赤攻不破遼瀋,拿不下遼東半島,那麼等待他的就是兵困馬乏,被熊廷弼困死在赫圖阿拉。

想到這裡、朱由檢是便開始大手花銀子了起來:

“叫戶部趕緊送來懷柔、密雲等地的荒地黃冊。”

“奴婢領命。”見朱由檢說完,王承恩只能嘆氣又是一個苦差事,而朱由檢卻看向陸文昭道:

“等承恩把所有足數的雞鴨豬都買夠,就先從御馬監各處皇莊上選取。”

“殿下,若是按照眼下的要求,擴軍營和建大庖廚食堂倒是沒有問題,但吃的上面是不是太奢侈了?”

“皇莊中有耕牛兩萬六千九百三十頭,挽馬七千六百匹整,駑馬一萬四千三百二十三匹,驢四千七百八十頭。”

“日後燕山軍營的伙食,早上每人兩斤面,兩個雞蛋,偶爾可以換成粟米饅頭和一個雞蛋。”

“午飯必須做到一葷三素一湯,晚飯同樣。”

“這……”朱由檢的話提出的太超前了,陸文昭也不由略顯尷尬的行禮道:

他已經想好了,在練兵足夠多之後,就要出兵奇襲恩格德爾,然後和內喀爾喀四部做生意。

從軍者、個頭在這裡,就拼命的練,用命的吃。

不過、朱由檢卻有自己的打算。

“眼下御馬監內有軍馬三千二百二十四匹,種馬一千四百三十匹,母馬六千七百五十九匹。”

“五殿下、老夫需要前往慶陵,看看慶陵目前的情況。”

“標下領命!”聽到這話,孫應元並不害怕領禁軍的羽林三衛幹活,直接用自己熟練的旗語指揮大軍出了校場。

他必須在旱情前,一點點的把衛所制給瓦解。

等他們都走出校場後,楊漣也起身道:

“孫應元,帶着御馬監和羽林三衛去挖壕溝吧,陸文昭、你留下。”

“這……”陸文昭苦笑,他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解決,況且也很難相信,朱由檢訓練出這數萬大軍後,這大軍能起到什麼作用。

“也就是大概還有三十萬兩左右。”

“若是加上米麪,恐怕一年要吃米麪三十萬石,葷素近十五萬兩,總計最少要有三十萬兩。”

“另外還有工部和戶部發來修葺皇陵的一百五十萬兩。”

“素菜一人一斤,也要吃去七千多斤每日,雞蛋更是兩萬多個……”

直接把七衛一營調去遼東,遼東的遼鎮也乾脆可以裁撤了。

至於王承恩,雖然也無奈,但是也只好照做。

二人就這樣把朱由檢交代的事情一點點的去做了,而時間也就這樣一點點的過去了……

關於高標準養兵是否可以實現,大家認爲不可能實現,那麼能不能實現?

已經在評論區根據明代文獻,專門開了一個貼,感興趣可以去看看,另外附帶了《明代人口密度圖》

(本章完)

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65章 帝者不怒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77章 野心第96章 扶弟魔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0章 海運之爭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352章 直諫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3章 客氏惱怒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48章 狂攬人才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466章 終末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57章 解決兵員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69章 滿桂到來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
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65章 帝者不怒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77章 野心第96章 扶弟魔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0章 海運之爭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352章 直諫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3章 客氏惱怒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48章 狂攬人才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466章 終末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57章 解決兵員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69章 滿桂到來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