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浮沉(五)

眼下東都洛陽的情況正如前來傳旨的欽差文公公所說,闔城軍民日夜盼着援兵的到來。不知道是刻意而爲,還是另有苦衷,反賊楊玄感的用兵方式極其不符合常理。六月初三,他在黎陽據城而叛,徵集了漕夫、民壯一萬餘人入伍。緊接着,他揮師向西直取河內。結果強攻了兩天河內未果後,叛軍又掉頭向東去攻打修武。修武縣令王玄義帶領百姓據守臨清關,楊玄感沒有云梯、衝車等物闖關,一轉身,繼續東進撲到了汲縣渡口,從那裡南渡黃河。

渡河之後,叛軍放棄沿途城市要塞,沿着黃河大堤向西直撲洛陽。一邊走,一邊強徵百姓入伍。到了洛陽城外,兵馬總數已經到達十萬。楊玄感命其弟楊積善率兵三千爲左軍從偃師以南沿洛水西進,命令另一個弟弟楊玄挺帶領精兵五千爲右軍自白司馬阪(注1)越過邙山迂迴進攻洛陽,自己帶領本部人馬爲後軍,四下接應。留守東都的民部尚書樊子蓋見敵軍來勢兇猛,不得不趕鴨子上架,派河南令達奚善意帶兵五千抵抗楊積善,派河南贊治裴弘策帶領將士八千迎戰楊玄挺。達奚善意不通兵事,五千精兵居然被楊積善所部三千民壯打了個落花流水。裴弘策獨木難支,且戰且走,轉眼已經敗了四場,從郊外一直敗到了洛陽城牆根底下。

老將軍宇文述接到東都的告急文書,命令各路兵馬分頭前進,沿途自行補給,務必在本月月底之前趕到洛陽。由於早在接應東征軍返回時,宇文士及給雄武營搜刮到了一萬五千多匹戰馬,所以諸路援軍中雄武營走得最快,日前已經渡過淶水,從逎縣附近上了大隋官道。

萬餘將士縱馬疾馳,洪流一般從官道上滾過。先皇在世時組織民壯修建的官道又平又直,從淶水南岸的逎縣一直到黃河畔的汲縣,數千裡暢通無阻。除了幾處翻越山嶺的地段比較狹窄外,大部分官道的寬度可並行六馬。按照目前速度行軍,十天之內,雄武營將是第一支從遼東趕到洛陽附近的援軍。

得知官兵即將經過的消息,官道附近的百姓早就遠遠地躲開了去。眼下已經是七月上旬,地裡的麥子卻依然沒有人收。黃黃的麥穗被雨水一打,立刻有新的麥芽從穗尖上長了出來。成羣結隊的鳥雀在麥田裡歡唱,跳躍,聽到馬蹄聲,拍打着受驚的翅膀,雲煙般逃向遠方。行軍途中,大夥經常看見各種各樣的田鼠、倉鼠,還有不知道名字的短尾巴小動物拖着圓滾滾的肚子,搖搖晃晃地橫穿官道,在即將被馬蹄踏成肉醬的一瞬間,滾入路邊田壟。

“見過糟蹋東西的,沒見過這麼糟蹋的!”周大牛在李旭身邊,嘟嘟囔囔的抱怨,在老家時,他也摸過犁杖,多少知道些稼瑟艱難。眼下這地方百姓放着好好的麥子不收,卻任由其在地裡邊發芽,喂家雀喂老鼠,這不是敗家行爲是什麼?不收糧食,官府明年的租拿啥交,百姓們嚼裹什麼?難道老天爺慈悲,會用大風把穀子給人刮到家門口不成?

“沒辦法,男人們還都在涿郡呢,沒幾個能及時趕回來!眼下家裡都是女人和孩子,有收秋的心思,也沒那份力氣!”張秀在旁邊大聲替自己的家鄉父老辯解。逎縣也屬於上谷郡管轄,距離他和旭子的家鄉易縣只有一百多裡。兩年來,皇上爲了徵遼,把幾個邊郡青壯抽得一乾二淨。像張家這種地方大戶,家主都逼得快親自下田了。那些買不起僮僕,僱不起長工、短工的小戶人家,還不是隻能眼瞅着麥子爛在地裡?

“都是楊玄感這廝鬧的。如果他不在後方造反,咱們今年已經平定了遼東。遼事一解,朝廷就不用再抽調民壯。地裡的莊稼有人收了,咱們也不用趕路趕得如此辛苦!”雄武營長史趙子銘信誓旦旦地跟大夥解釋。

這是他和李旭、宇文士及還有幾個核心將領商議出來的說辭。宇文述老將軍命令各路兵馬沿途自行補給,三十餘萬大軍蝗蟲般過後,地方上的官庫甭指望還能剩下什麼東西。官軍是不得已而爲之,所以這筆爛賬必須算在楊玄感頭上。

“等抓住那王八蛋,咱們將他點天燈!”周大牛氣哼哼地罵。

“他奶奶的,只有窩裡反的本事。有能耐去打高句麗人去啊!”幾個親兵大聲附和。

馬蹄聲很響,所以士兵們說話時的嗓門都放得很大。各種各樣的抱怨和議論一波波傳入旭子的耳朵,令他的心情格外煩亂。

‘此地距易縣不到二百里。騎馬一天一夜可以趕個來回。’濃烈的鄉愁不斷襲擊着他,讓他幾度想命令將士們把腳步停下來。雖然爵位和金牌帶來的興奮還在,但離家越近,思鄉的感覺也越強烈。已經大半年沒回家了,旭子很想讓雄武營在遂城修整一兩天,這樣,自己和張秀就可以找藉口偷偷溜回家去,讓父親和母親看看聖旨和金牌,跟自己一道分享成功的快樂。

古人云,“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路!”。旭子不需要讓父母和鄉親誇耀自己有本事,有出息。他只是想看看母親臉上的微笑,或者坐在桌子旁,陪着父親再喝一碗濁酒。當上雄武郎將後,他品嚐過很多好酒。迄今爲止,任何一種酒,都不似舅舅的私釀那樣濃。

但宇文士及昨天上午說過的那幾句話卻沉甸甸地壓在他心頭,令他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督促着將士們抓緊時間趕赴戰場。

“短期之內,對你是福。將來怎樣,仲堅自己要好好思量了!”無名谷之戰後,宇文士及不再像毒蛇一樣吐舌頭,但他的話卻越來越令人玩味。旭子知道,昨天當着那麼多將士的面,許多話宇文士及只說了一半。但這欲言又止的提醒和只鱗片爪的分析,已經讓他受益匪淺。

旭子不能指望宇文士及像劉弘基一樣,事事都替自己考慮並解釋清楚。他和宇文士及的交情沒那麼深,遠沒到無話不談的地步。他也不是宇文家的家臣,宇文士及沒有提攜他的責任。昨天夜裡入睡前,旭子將聖旨和宇文士及的分析綜合起來,推測出一個結論。朝廷中某幾個世代簪纓的豪門很可能會排斥自己,而皇帝陛下之所以賜自己金牌,就是爲了提醒那些豪門,有皇家爲自己撐腰。

“我是皇帝陛下的家臣!”這個結論曾經讓旭子激動了小半夜。作爲讀過很多忠義之言的大隋子民,此刻的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皇帝陛下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但冷靜下來後,他又開始隱隱爲自己的未來擔憂。

皇帝陛下對自己的支持能維繫多久,旭子沒有任何把握。帝王心思,不是他這個剛入官場的菜鳥能猜測得到的。從宇文士及的暗示中,旭子隱隱感覺到皇帝陛下好像是一個高興起來不管不顧,但事後很容易忘記承諾的人。旭子認識的很多大戶人家子弟都有這種毛病,因爲生活太順,他們看問題往往好高騖遠。遇到挫折後,又特別容易自暴自棄。與朋友交往,他們喜歡輕易許下承諾,但應該兌現承諾時,他們又習慣逃避責任!

旭子知道自己不該以看尋常人的眼光去揣測一個皇帝,也明白這種想法有些大逆不道,但涉及到自身命運時,他還是忍不住就把情況向最壞處猜測。

考慮來考慮去,旭子決定自己還是聽宇文士及的話,儘量少給人留把柄。所以,雖然家門就在咫尺,他還是決定不回去探望了。昨天后半夜,他爬起來在燈下寫了一封家書,約略向父母介紹了一下自己獲得封爵和免死金牌的喜訊。今早大軍出發前,他讓張秀派了一隊信得過的親兵快馬將信送回了家中。順道,旭子讓親兵將皇帝陛下賞賜的縑運了一千五百匹回李家,兩百匹給張家。

“有了這些縑,爹和舅舅足夠囤積些糧食,渡過今年冬天和明年吧!”騎在馬上,旭子鬱郁地想。依照連日來沿途看到的景象推斷,明年有些地方很可能要鬧糧荒。特別是河北諸郡,連續兩年時間裡大量青壯被徵發入伍。百姓家中只剩下女人、老人和孩子,田裡的出產自然要大幅度下降。

“真不知道明年他們吃什麼?就算家家都有錢,可又到哪買糧食去?”周大牛的聲音再次不合時宜地在身邊響起,聽得周圍的人心裡直冒煙。他和他的五個難兄難弟都被張秀從苦囚營中撈出來作了親兵。因爲不打不相識的緣故,張秀安排大牛做了隊正,統轄五十人,伺候主將的飲食起居。如願做了軍官後,周大牛幹得也算盡心盡力,只是他這一張嘴,除了吹牛就是嘮叨,從來不得片刻輕閒。

“周大哥,噓――”走在張秀旁邊的親兵錢小六伸出手指,提醒周大牛不要太囂張。周圍馬蹄聲雖然亂,但大夥的說話聲還能有一句沒一句地傳到主將耳朵。剛纔周大牛瞎嘮叨時,李大人的眉頭已經皺了好幾次。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惹煩了主將,說不定哪天他又得滾回苦囚營受罪。

“郎將大人怎麼了?”周大牛壓低聲音詢問,根本沒意識到李旭皺眉是因爲自己亂說話的緣故。“怎麼了,小六子,你說麼?”他向前帶了帶馬繮繩,不依不饒地追問。好心腸的錢小六怕被人誤解背後議論主將,窘得滿臉通紅,拼命向路邊躲,卻逃不開周大牛這附骨之蛆。

“誰惹大人不高興了,六子,你說啊,大人對咱們恩重如山,誰惹了他,就是跟咱們兄弟……”周大牛沒完沒了地嘮叨着,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忠心。

二人湊得太近,不覺已經攪亂了騎兵隊形。校尉張秀策馬靠上去,擡手就是一記皮鞭。捱了打的大牛終於記起了自己已經是一名隊正,於衆人的鬨笑聲中跑回了自己應該呆的位置。一邊齜牙咧嘴地吸着涼氣,一邊在心裡問候張秀的父母。

“狗孃養的雜種,居然敢打老子。若不是看在你對老子有恩的份上!”他在肚子裡將張秀用不同招術‘殺’了七回,又在不同的戰場上‘救’了張秀若干次,心裡終於恢復了平衡。百無聊賴地沉默了一柱香時間後,又開始偷偷地研究起郎將大人的身材和兵器。

“怪不得他身手好,長得這麼高,這麼寬,自然身大力不虧!”周大牛默默地在心裡嘀咕,“如果我長得像他一樣高,說不定也能當郎將。那身黑色鎧甲不錯,不知道值多少吊錢。大橫刀也不賴,好像從來沒見過這麼寬,這麼彎的橫刀,不知道他從哪買的。還有昨天那塊金牌,不知道是純金的還是鍍金的。”他眼睛放着光,憧憬着有着一日自己也弄塊金牌花花的美夢。突然,他的目光被跟在主將身邊另一匹空鞍戰馬所馱的長槊吸引。

“這馬槊看樣子不錯,郎將大人好像沒使過?他會使槊麼?不會使他留着長槊幹什麼?”周大牛擡起頭來,四下觀望。他想找人問一下這個問題,卻看見大軍在官道左邊刻意留出的空檔處,有幾匹驛馬快速馳近。

“緊急軍情,緊急軍情。奉宇文大總管之命傳信李將軍,東都軍情有變。東都軍情有變!”信使一邊打馬飛奔,一邊大聲彙報。

周大牛的好奇心登時被勾了起來,伸長脖子,雙眼直勾勾向信使望去。他看見裹着紅色火漆的軍書被張秀從信使手中接下,捧給李旭。然後看見李郎將展開軍書,臉色瞬間發生了無數次變化。

傍晚紮營的時候,周大牛的好奇心終於得到了滿足。在中軍大帳外,他聽見參軍趙子銘向前來議事的將領們轉述了前方最新消息,‘裴弘策再度兵敗,樊子蓋斬之。此後,兵敗者皆不敢入城,俱降於玄感。’

降將之中,有開國元勳韓擒虎之子韓世、觀王楊雄之子楊恭道、內史舍人虞世基之子虞柔、大將軍來護兒之子來淵、御史大夫裴蘊之子裴爽、大理卿鄭善果之子鄭儼、周羅喉之子周仲等四十餘勳貴子弟。

反賊之中,至此涉及當朝七卿。(注2)

洛陽危在旦夕。

注1:即白馬山,在今河南洛陽北邙山北麓

注2:關於來淵等人投楊玄感,見於《資治通鑑》而不見於《新(舊)唐書》。可能爲司馬光杜撰。本書爲小說,所以採用花哨些的說法。

第1章 雷霆(二)第5章 諾言(三)第4章 干城(五)第5章 歸途(一)第7章 盛世(三)第3章 烽火(三)第3章 曠野(二)第4章 干城(三)第2章 壯士(三)第5章 諾言(六)第1章 盛世(三)第5章 獵鹿(四)第4章 取捨(三)第5章 無家(二)第4章 變徵(四)第4章 變徵(七)第7章 盛世(三)第7章 盛世(四)第5章 諾言(四)第7章 盛世(九)第3章 浮沉(四)第3章 出仕(四)第3章 何草(六)第2章 出仕(一)第3章 扶搖(四)第1章 大賊(四)第4章 補天(一)第4章 取捨(二)第4章 故人(六)第5章 獵鹿(九)第3章 浮沉(一)第7章 盛世(八)第1章 肱股(四)第2章 背棄(六)第3章 何草(一)第2章 出塞(三)第4章 醉鄉(四)第6章 持槊(六)第4章 變徵(二)第4章 變徵(五)第4章 干城(一)第7章 盛世(一)第3章 扶搖(六)第7章 盛世(九)第2章 出仕(一)第3章 爭雄(六)第6章 錦瑟(五)第1章 雷霆(二)第4章 取捨(六)第2章 背棄(二)第3章 曠野(三)第1章 肱股(三)第1章 擊鼓(二)第2章 背棄(二)第2章 出仕(五)第1章 出柙(六)第4章 取捨(五)第2章 展翼(四)第3章 曠野(二)第5章 無名(四)第4章 補天(七)第1章 羽化(二)第7章 盛世(十)第6章 錦瑟(一)第4章 國殤(一)第7章 盛世(十)第3章 扶搖(一)第7章 盛世(九)第6章 持槊(七)第2章 展翼(一)第4章 醉鄉(二)第1章 盛世(二)第2章 壯士(六)第5章 無名(六)第2章 背棄(三)第5章 諾言(四)第1章 雷霆(八)第7章 盛世(十二)第4章 國殤(八)第2章 背棄(七)第7章 盛世(十三)第4章 國殤(四)第7章 盛世(二)第5章 君恩(二)第7章 盛世(四)第1章 擊鼓(一)第1章 雷霆(一)第6章 錦瑟(六)第4章 變徵(七)第3章 何草(七)第3章 何草(二)第2章 背棄(三)第3章 無衣(四)第7章 盛世(三)第4章 國殤(二)第4章 變徵(八)第4章 變徵(二)第2章 展翼(七)第2章 吳鉤(七)第3章 何草(一)
第1章 雷霆(二)第5章 諾言(三)第4章 干城(五)第5章 歸途(一)第7章 盛世(三)第3章 烽火(三)第3章 曠野(二)第4章 干城(三)第2章 壯士(三)第5章 諾言(六)第1章 盛世(三)第5章 獵鹿(四)第4章 取捨(三)第5章 無家(二)第4章 變徵(四)第4章 變徵(七)第7章 盛世(三)第7章 盛世(四)第5章 諾言(四)第7章 盛世(九)第3章 浮沉(四)第3章 出仕(四)第3章 何草(六)第2章 出仕(一)第3章 扶搖(四)第1章 大賊(四)第4章 補天(一)第4章 取捨(二)第4章 故人(六)第5章 獵鹿(九)第3章 浮沉(一)第7章 盛世(八)第1章 肱股(四)第2章 背棄(六)第3章 何草(一)第2章 出塞(三)第4章 醉鄉(四)第6章 持槊(六)第4章 變徵(二)第4章 變徵(五)第4章 干城(一)第7章 盛世(一)第3章 扶搖(六)第7章 盛世(九)第2章 出仕(一)第3章 爭雄(六)第6章 錦瑟(五)第1章 雷霆(二)第4章 取捨(六)第2章 背棄(二)第3章 曠野(三)第1章 肱股(三)第1章 擊鼓(二)第2章 背棄(二)第2章 出仕(五)第1章 出柙(六)第4章 取捨(五)第2章 展翼(四)第3章 曠野(二)第5章 無名(四)第4章 補天(七)第1章 羽化(二)第7章 盛世(十)第6章 錦瑟(一)第4章 國殤(一)第7章 盛世(十)第3章 扶搖(一)第7章 盛世(九)第6章 持槊(七)第2章 展翼(一)第4章 醉鄉(二)第1章 盛世(二)第2章 壯士(六)第5章 無名(六)第2章 背棄(三)第5章 諾言(四)第1章 雷霆(八)第7章 盛世(十二)第4章 國殤(八)第2章 背棄(七)第7章 盛世(十三)第4章 國殤(四)第7章 盛世(二)第5章 君恩(二)第7章 盛世(四)第1章 擊鼓(一)第1章 雷霆(一)第6章 錦瑟(六)第4章 變徵(七)第3章 何草(七)第3章 何草(二)第2章 背棄(三)第3章 無衣(四)第7章 盛世(三)第4章 國殤(二)第4章 變徵(八)第4章 變徵(二)第2章 展翼(七)第2章 吳鉤(七)第3章 何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