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威信

張居正的分析非常正確,都察院在嘉靖後是有問題的,但這並非都察院的問題,而是整個大明官場出了問題。

明朝的言官品級普遍都不高,但天上地下沒有他們不能節制的,這套系統非常先進,至少在大明同時代的所有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像明朝這樣的監察機構。

但同樣這樣先進的監察機構也有一個很嚴重的弊病:風聞奏事,這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給他們的權力,是言官的精髓也是言官的毒藥。

風聞奏事給了言官隨便聽到任何事都可以拿來彈劾官員的權力,而被彈劾的官員則在言官手本送達朝廷且並未被皇帝留中,就只能停職回老家且上書自辨。

就是說言官上書說:陳沐是個大傻子。

這封手本如果沒被皇帝留中,陳沐就必須上書自辨:論陳沐不是個大傻子。

小到知縣、大至督撫部堂、內閣成員,言官一封信你就得回家歇着,朝廷查證沒事,你才能回去繼續工作,而言官是沒有任何懲罰的。

因爲太祖皇帝給了他們風聞奏事的權力。

但萬曆覺得在他的時代,不行。

“不是風聞奏事不行,是朕不行。”

乾清宮裡,低矮龍牀上擺着小方桌,盤着腿兒的萬曆端着茶壺向桌上三隻茶杯依次倒滿,眯着眼神神秘秘地低聲道:“朕覺得老師是有意不讓朕知道這些,只說是官員風氣壞了。”

乾清宮的龍牀茶話會與會者除了萬曆還有潞王和宦官王安。

小潞王兩眼亮晶晶地看着茶杯,兩隻小腿岔成八字;王安則端着拂塵正襟危坐,其實這倆人都既不能聽懂皇帝在說的是什麼事,也不能明白皇帝心中所想,因此只能緩緩點頭回應皇帝。

這一點上稍長几歲的王安要比潞王強,他還是能搭上話的:“爺爺何出此言?”

“風聞奏事,太祖爺爺定的,可在洪武年出過這樣的問題?沒有。爲何到朕的爺爺父親,風氣就壞了?”

萬曆是很會找問題的,他自問自答:“老師只說風氣壞了,所有官吏都有問題,但這並非言官從奏事變成今日黨同伐異的理由,天底下沒有這樣的道理……他以爲朕不知道,朕都知道。”

說着,這坐擁四海八荒的皇帝悄咪咪道:“因爲有人看見了,看見徐閣老用言官鬥倒了嚴閣老,老師又和高閣老斗一起用言官鬥倒了徐閣老,老師又用言官鬥倒了高閣老。”

“朕給吏部算過賬,對,就和幫戶部算賬一樣,每一次鬥爭開始都有好幾批言官因言獲罪;待塵埃落定,一部分言官又會因各式各樣的人舉薦、內閣一同意,重新進入朝廷,官職都比過去高。”

萬曆對潞王挑挑眉毛,把茶杯推過去,道:“都以爲朕不知道,這風氣就是他們鬥來鬥去弄壞的,當然不光是言官有問題,給他們說話、辦事的不單單言官,事後得到獎勵的也不單單言官。”

“只要有第一個得到獎賞,此後便前仆後繼;原本是寧可做言官也願意留在京師做京官,現在根本沒人願意外放,外放都是苦差事,在京師只要趕上一次內閣鬥爭,站對位置幾年就能升到五品。”

說罷,萬曆的表情驕傲極了,小頭兒一揚,道:“他們都不知道,朕有朕的眼線,什麼都知道!”

別看他說的驕傲,其實他哪兒有什麼眼線,實際上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朕也該有自己的眼線了。

其實在朱元璋的規劃裡,言官天然就是皇帝的眼線,這些人位卑權重、年輕氣盛,無官場摸爬滾打久了落下的那些弊病,又足夠正義,雖脫於文官自成一派,但終有一日還是要回到文官隊伍當中。

他們天生就該是皇帝的人。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任何官員都會知道自己侍奉的皇帝是什麼樣的人。

朱元璋給言官前所未有的權力,可在洪武年間,恰恰是言官最不敢風聞奏事的時代……倘若非證據確鑿,哪個敢在朝堂上亂說什麼,弄不好就被剝皮實草掛到衙門口去了。

朱棣時代也差不多,一來有太祖餘威,二來這四叔把侄兒都辦了,又豈能是個好忽悠的。

良好的官員風氣一直維持至正德,人們已經不太畏懼嚴刑峻法,但也管不住武宗;真正的分水嶺就是嘉靖。

道君皇帝內斂的性情與故弄玄虛的玩弄權術令皇室失去了言官這些天然耳目。

“如今再想把人心收回來,可就難嘍!朕必須先建立威信,就從讓諸省學政修小學開始。王安,你去軍事室把朕的小本兒拿過來……算了,別拿了,朕記得是二百七十多。”

“讓戶部一邊修小學一邊修路,修出來的官辦小學要與社學不同,學朕的教材,過兩年再開科舉新科……這也太久了,老師近來身體不太好,朕得趕在老師致仕前把吏部的權力拿到手裡才行。”

在萬曆看來,張居正致仕是個極好的時間點,致仕前他不可能明目張膽的找張居正要這份權力,致仕後又很可能讓下一位首輔依然攥着張居正過去的權力。

所有他必須在張居正致仕後的一段時間裡拿到吏部於戶部的權力,這意味着威信要達到頂峰。

讓人對他的話不容置疑。

不論內閣還是司禮監。

想了很久,萬曆對王安問道:“司禮監掌印太監,宮裡有沒有像樣的人選?老師致仕,馮大伴兒也得走,朕對內閣首輔倒是有人選,唯獨司禮監不知能用誰。”

像樣的人選?這可太讓王安犯難裡,宦官裡像樣的人不少,可能做司禮監掌印的不多,還都是馮保的人。

他還沒想出誰能做,皇帝再一次自問自答:“陳矩可以,他與張閣老都精通外洋事,還真是個好人選。”

“張閣老?”王安想了想才分析出是哪個張閣老,幾個內閣輔臣裡只有張翰跟外洋事沾點邊,道:“恐怕張翰並非張四維與申時行的對手,陛下這樣會讓他們內鬥更厲害。”

“無妨,張閣老到時不必與旁人鬥,只要他能幫朕頂上一年半載就行。一年半載,朕就能取得威信,這世上還有什麼比重立兀良哈三衛更能立威的事呢?”

第十三章 乾親第一百七十七章 因果第四十八章 攻山第一百八十六章 亂第一百二十五章 戎服第四十九章 奇觀第一百零二章 國門第九十八章 鯊船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信第二百七十五章 意外來客第三百一十二章 麻煩第十三章 乾親第九十四章 配角第二百六十四章 教諭第四十六章 小小第四百一十四章 清華園第三百四十五章 桃花源第八十九章 爆炸第七十一章 等人第四百六十七章 忠誠之士第十九章 傻瓜第四十九章 戰利第四百三十一章 試用第三十四章 去信第二百四十二章 規格第二百一十五章 會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出海口第三百一十七章 山倒第一百九十二章 舞劍第一百四十章 射手第三百四十五章 桃花源第七十六章 回頭第十四章 羔羊第八十三章 黑船第二百零六章 管吃管住第二十二章 租借第一百四十一章 莊園第三百二十一章 禮器第十八章 渡海第九十四章 放假第八十四章 看船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屋第一百七十八章 誑人第八章 養子第五十九章 圖文第二百六十九章 褒獎第八十二章 科學第九十七章 援軍第四十七章 動靜第五十一章 吃魚第四十七章 三軍第七十六章 斬棘第七十五章 借刀第十六章 眼鏡第四百五十三章 道路第二百三十章 鬼域今天章節晚上發第三百零八章 回禮第一百二十二章 鹽第四百四十一章 艦隊第三百四十二章 賠償第十八章 渡海第九十七章 君瓚第一百五十六章 折戟第四十九章 戰利第一章 懸賞第四百一十四章 清華園第七十一章 天荒第二百六十九章 發愁第一百零七章 暗室第二十一章 胡安第二百二十一章 水門第九十二章 小說第十四章 大事第三百零九章 奉天第八十二章 蘭花第九十六章 珠寶第六十二章 引火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給第二百八十章 小偷第四百五十六章 國策第三百二十四章 重任第九十九章 跳海第五十六章 槍術第二百三十七章 執念第七十三章 美食第一百零一章 爭鋒第四百零二章 幫助第三百八十三章 沙盤第三百三十六章 獅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販子第三百六十七章 威信第六十七章 枯骨第七十八章 大收第二十七章 說項第二百三十七章 執念第六十七章 教授第二百六十八章 議會第六十三章 稍安第一章 香山
第十三章 乾親第一百七十七章 因果第四十八章 攻山第一百八十六章 亂第一百二十五章 戎服第四十九章 奇觀第一百零二章 國門第九十八章 鯊船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信第二百七十五章 意外來客第三百一十二章 麻煩第十三章 乾親第九十四章 配角第二百六十四章 教諭第四十六章 小小第四百一十四章 清華園第三百四十五章 桃花源第八十九章 爆炸第七十一章 等人第四百六十七章 忠誠之士第十九章 傻瓜第四十九章 戰利第四百三十一章 試用第三十四章 去信第二百四十二章 規格第二百一十五章 會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出海口第三百一十七章 山倒第一百九十二章 舞劍第一百四十章 射手第三百四十五章 桃花源第七十六章 回頭第十四章 羔羊第八十三章 黑船第二百零六章 管吃管住第二十二章 租借第一百四十一章 莊園第三百二十一章 禮器第十八章 渡海第九十四章 放假第八十四章 看船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屋第一百七十八章 誑人第八章 養子第五十九章 圖文第二百六十九章 褒獎第八十二章 科學第九十七章 援軍第四十七章 動靜第五十一章 吃魚第四十七章 三軍第七十六章 斬棘第七十五章 借刀第十六章 眼鏡第四百五十三章 道路第二百三十章 鬼域今天章節晚上發第三百零八章 回禮第一百二十二章 鹽第四百四十一章 艦隊第三百四十二章 賠償第十八章 渡海第九十七章 君瓚第一百五十六章 折戟第四十九章 戰利第一章 懸賞第四百一十四章 清華園第七十一章 天荒第二百六十九章 發愁第一百零七章 暗室第二十一章 胡安第二百二十一章 水門第九十二章 小說第十四章 大事第三百零九章 奉天第八十二章 蘭花第九十六章 珠寶第六十二章 引火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給第二百八十章 小偷第四百五十六章 國策第三百二十四章 重任第九十九章 跳海第五十六章 槍術第二百三十七章 執念第七十三章 美食第一百零一章 爭鋒第四百零二章 幫助第三百八十三章 沙盤第三百三十六章 獅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販子第三百六十七章 威信第六十七章 枯骨第七十八章 大收第二十七章 說項第二百三十七章 執念第六十七章 教授第二百六十八章 議會第六十三章 稍安第一章 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