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仁義

打仗,從未如此簡單。

陳沐旗軍開始打掃戰場時,潘公績那邊與北朝襲擊的軍陣戰事還未結束,北朝兵將確實比南朝兵將能打得多,縱然身處潰勢,依然能用少兵與南朝軍陣互相搏殺。

直至城中南朝將領見阮倦已被殺退,派出大軍圍剿纔在乂安城西將之擊潰。

等潘公績親自帶人來向陳沐表達謝意時,陳沐的旗軍已經押運着大批輜重、戰利撤進北山小穀道,準備打道回府了。

潘公績年歲四十上下,這在年齡明顯偏小的北朝將領中已實屬老將,膚色偏黑,遍身着甲也顯得彬彬有禮有很盛的文氣,面對陳沐時並不自信,好像沒做什麼就矮了一頭。

可能他們初次見面都騎在馬上的原因,陳沐確實高一頭,不過後來下馬,在山谷穿行,倆人就差不多高了。

“多謝天軍助戰解圍,否則定叫阮賊得手。”

潘公績在與陳沐並肩前行時總是落後一點,眼睛左右看着那些參與戰事後警戒在旁的旗軍,未嘗沒有打探軍情的意思。

走過陳沐立在山谷的大纛,陳氏旗軍正將大纛收起,潘公績念出纛上書文,道:“天朝無疆,我朝疲敝之時,外朝小臣願爲將軍補給銀二百斤、帛三百匹,以謝將軍之勇。”

“財物甚少,還望將軍勿怪,這已是順化、廣南兩地,半年的貢賦。”

陳沐聞言詫異,雖然面上並未表現出來,他知道安南窮,過去朝廷收了安南又從版圖裡踢出去只有兩個原因,一是這邊總反叛,二則是這邊太窮收不上稅,但陳沐沒想到這麼窮。

順化廣南兩地,在乂安以南,地域狹長,是安南窮困之地。這邊的政體與日本幕府有些相似,當地首領給朝廷每年繳納部分貢賦,享有地方全部權利。

合着順化廣南兩地,一年貢賦才四百斤銀、帛六百匹?

潘公績按斤說,銀顯得是挺多的,其實一年才六千四百兩,這可真是窮得厲害了。

“嗨!沒事,潘將軍不必爲此介懷。”可能潘公績只是說個漂亮話,卻見陳沐擺擺手笑道:“二百斤也不少,陳某會心滿意足地收下的。”

“對了,布帛,能換成糧草吧。我部兵馬甚多糧草不濟,此時正欲北上解清化之圍。”

潘公績明顯楞了一下,他沒想到陳沐真會要——臥槽,你不天朝麼,怎麼這點蚊子肉也好意思要?

他被陳沐一點都不客氣打了個措手不及,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他抱拳道:“請將軍稍待半日,小臣回乂安準備妥當便將白銀與糧草給將軍送來。”

其實陳沐一點兒都不缺糧草,他又不是劉顯和俞大猷,那兩位都是輕則動兵數萬,多則動兵十萬的狠角色,他跟人家比差遠了。

南洋軍府總共才動員兵力不過一萬三千,他本部才區區四千人而已,瓊州府屯的糧夠他們吃兩年。

他只是單純地覺得沒必要爲南朝省錢,給他們留着錢糧有什麼用啊,讓他們募兵練兵,再去打仗?

“那便多謝潘將軍了。唉,此次登陸乂安,眼見土地荒蕪生靈塗炭,安南遭逢如此禍難,天朝對此卻並不知曉,眼見此戰亂之景,陳某甚是痛心。”

其實潘公績及南北朝官吏百姓在私底下都稱明朝爲吳朝,朱元璋稱吳王一統域內,消息傳至安南,上下都極爲佩服。

即使後來定名爲明,他們叫慣了也不願意改,再到後來明與安南戰事一起,經歷統治與反叛,吳國便成了吳賊,南朝爲後黎,後黎就是起義反叛明朝的黎利建立。

雙方本就有很深的仇恨。

但是顯然,此時此刻,明軍站在潘公績這邊,他當然不會不知趣地提起這段往事,不論言語還是舉動都很尊敬。

“解清化之圍?將軍仁德在下欽佩,然此際我部傷亡甚多,不休養生息再提征伐……”潘公績面上爲難,環顧左右對陳沐反問道:“天軍此戰攻破敵軍,不知傷亡幾何?”

陳沐對潘公績部出戰傷亡巨大是心知肚明,前面直面阮倦,腹背又遭受敵襲,至少兩個軍陣傷亡近半,後半場都是在潰散狀態中打下來的仗,傷亡低不了。

而且他還猜測,乂安城內別的將領與潘公績也不是一條心,否則早在其腹背受襲時就該率軍自府城衝殺而出,又哪會任由潘公績部落得如此下場。

“我部傷亡不足百人,尚有力再戰。”陳沐說的是實話,他對潘公績道:“假使潘將軍發精兵八千出乂安過演州直走清化,陳某將兵亦趨,則清化之圍可解。”

“陳某並非單打獨鬥,我大明另有兩部大帥將兵十萬,自鎮南關、雲南入北朝腹地,勢要滅莫氏於升龍,將軍忠於朝廷陳某很是欽佩,如此忠君之人,陳某自當報於陛下。”

“將軍今日之功,可授世鎮乂安,如清化克復,陳某也願舉薦將軍於陛下,世代鎮守乂安、演州、清化之地。”

潘公績張張口,抱拳在前的手心出了一層細汗,還沉浸在陳沐所言傷亡僅不足百人的戰果中,緊跟着又聽到另有兩部明軍殺入莫氏腹地,令他表情變了又變。

至於什麼世鎮乂安、演州、清化三地,此時已不能令他動心了。

他的心顫得厲害,己國蒙難之時,處處分裂,內患尚不能解,若明軍大舉入寇欲侵奪其地,就如陳沐軍之戰力,國中誰能阻擋?

潘公績有些擔心陳沐突然翻臉,他斟酌地問道:“天軍此來興大軍入莫,這,還望將軍實情告知,究竟所爲何事?”

陳沐見他後退一步,看到其慎重與擔憂,正色道:“將軍不必憂慮,此次過境原本僅是小事,陳某需借河道及兩岸漕運,向雲南疏通貨物而已,成與不成皆在兩可。”

“但莫氏殺我使者一人,才讓陳某慎重探查安南之地,見閣下國中正值興兵之時,故有興仁義以討不仁之意。”

陳沐說着擡起手掌道:“陳某可對天立誓,大明此次只欲攻滅莫氏,助安南國中重新平定,絕無侵吞安南之意。”

“待亂世以畢,陛下重新冊封安南黎氏王,授各地忠義將軍世代鎮守,各不相攻,兩國交萬世之好互通有無,教化民生安樂,雖百代亦不必興兵,以布我天朝仁義。”

第一百一十四章 歸途第七十章 躍陣第三十章 問詢第四十一章 中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戰痘第二百三十三章 研究第十一章 漕運第四百章 正義第七十七章 要塞第十八章 渡海第六十八章 鼓舞第一百二十章 牧野營第四百五十六章 國策第四百五十九章 勞苦功高第三十四章 損失第四十三章 襲港第三十四章 革漕第四十四章 首飾第三十章 國名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第一百七十三章 迷茫第三百八十一章 課程第一百零三章 碾碎第二百八十八章 倒退第九十八章 狹路第三百三十七章 格老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賦第五十章 增兵第十八章 紫杉第十六章 眼鏡第四十九章 魔鬼第四十一章 地盤第十三章 翻倍第三十一章 志願第一百四十章 射手第二十六章 傳警第十三章 神威第七十三章 歡喜第九章 控制第九章 捕魚第九十八章 狹路第七十九章 霹靂第二十一章 下官第四百九十章 先鋒第七十六章 扒皮第一百零八章 援軍第三百五十章 懂事第五十八章 地雷第一百八十九章 困境第三百六十八章 燈線第三百五十四章 吐蕊第四十七章 永安第二十四章 行軍【盟主‘厚朴1‘加一更】第六章 試射第八十章 女婿第三十七章 死守第一百九十八章 飯鍋與勺子第二百四十章 願景第七十九章 霹靂第二百五十六章 園丁第五十六章 管轄第四百七十一章 錯覺第一百八十八章 來臨第二十六章 解急第三百一十五章 探險家第一百二十六章 扣盆第四十章 落空第三十四章 家寶第六十六章 夾擊第二十二章 老幺第七十章 寒毛第四百二十七章 萬佛朝宗第四十五章 開戰第三百五十二章 治病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說第九十九章 七百第四百八十章 執念第四十七章 掩殺第二百六十三章 圍樓第五十四章 船廠第四十四章 首飾第一百零八章 援軍第六章 倭婆第三十九章 利馬第一百零五章 箭車第六十八章 阮潢第七章 一騎第五十八章 援軍第三百三十五章 斬棘第三百零二章 劇本第一百七十六章 滄桑第五十一章 不敢第六十一章 雲南第三十九章 戰壕第十一章 共舞第一百零四章 邊疆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二百二十章 城隍第四十二章 堪輿
第一百一十四章 歸途第七十章 躍陣第三十章 問詢第四十一章 中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戰痘第二百三十三章 研究第十一章 漕運第四百章 正義第七十七章 要塞第十八章 渡海第六十八章 鼓舞第一百二十章 牧野營第四百五十六章 國策第四百五十九章 勞苦功高第三十四章 損失第四十三章 襲港第三十四章 革漕第四十四章 首飾第三十章 國名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第一百七十三章 迷茫第三百八十一章 課程第一百零三章 碾碎第二百八十八章 倒退第九十八章 狹路第三百三十七章 格老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賦第五十章 增兵第十八章 紫杉第十六章 眼鏡第四十九章 魔鬼第四十一章 地盤第十三章 翻倍第三十一章 志願第一百四十章 射手第二十六章 傳警第十三章 神威第七十三章 歡喜第九章 控制第九章 捕魚第九十八章 狹路第七十九章 霹靂第二十一章 下官第四百九十章 先鋒第七十六章 扒皮第一百零八章 援軍第三百五十章 懂事第五十八章 地雷第一百八十九章 困境第三百六十八章 燈線第三百五十四章 吐蕊第四十七章 永安第二十四章 行軍【盟主‘厚朴1‘加一更】第六章 試射第八十章 女婿第三十七章 死守第一百九十八章 飯鍋與勺子第二百四十章 願景第七十九章 霹靂第二百五十六章 園丁第五十六章 管轄第四百七十一章 錯覺第一百八十八章 來臨第二十六章 解急第三百一十五章 探險家第一百二十六章 扣盆第四十章 落空第三十四章 家寶第六十六章 夾擊第二十二章 老幺第七十章 寒毛第四百二十七章 萬佛朝宗第四十五章 開戰第三百五十二章 治病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說第九十九章 七百第四百八十章 執念第四十七章 掩殺第二百六十三章 圍樓第五十四章 船廠第四十四章 首飾第一百零八章 援軍第六章 倭婆第三十九章 利馬第一百零五章 箭車第六十八章 阮潢第七章 一騎第五十八章 援軍第三百三十五章 斬棘第三百零二章 劇本第一百七十六章 滄桑第五十一章 不敢第六十一章 雲南第三十九章 戰壕第十一章 共舞第一百零四章 邊疆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二百二十章 城隍第四十二章 堪輿